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34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温病学试题第六章治疗与预防A型题1.泄卫透表法的共同作用是:DA.辛凉解肌,疏散风热B.外散表寒,内袪暑热B.芳昏透邪,宣表化湿D.疏泄卫表,透邪外出E.辛凉清润,疏表润燥2.温邪在卫,治以辛凉,通常是指:BA.轻清宣气法B.疏风泄热法C.疏表润燥法C.宣表化湿法E.辛寒清气法3 .宣表化湿法主治:CA.风温初起,风热袭卫B.暑湿在内,寒邪束表B.湿温初起,湿热在卫D.湿热秽浊,郁伏膜原E.秋燥初起,燥伤肺卫4.下面哪项是泄卫透表法范围? BA.轻清宣气B.宣表化湿C.分消走泄D.辛寒清气E.宣气化湿5.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少痰,咽喉疼痛,苔薄白,舌边尖红,治宜:CA.疏风泄热B.滋阴解表C.疏表润燥D.清肺润燥E.清热利咽6.辛寒清气法主治:AA.热炽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B,邪热初入气分,热势不甚者C.邪热内蕴气分,郁而化火者D.风风热袭于肺卫,寒热起伏者E.气营两燔,阴阴耗伤者7.下述哪些不属于清解气热法的范围?AA.宣气化湿法B.轻清宣气法C.辛寒清气法D.清热宣肺法E.清热泻火法8 .轻清宣气法主治病证为EA.邪热建肺证B.热炽阳明证C.热灼胸膈证D.热郁化火证E.热郁胸膈证9 .清解气热法的共同作用是CA•宣展气机,泻化痰热B.清泄邪热,袪除腑实C.清解气分,无形邪热D.辛开苦降,燥湿泄热E.以上都不是10.温病,热炽阳明气分证,可选BA.轻清宣气B.辛寒清气C.清热泻火D.清热养阴E.以上都不是11.身热、口苦而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最恰当的治法是CA.清泄少阳B.辛寒清气C.清热泻火D.轻清宣气E.以上都不是12.以下治法除哪项外均为清解气热化载?CA.清热泻肺B.清热解毒C.轻清宣气D.清热养阴E.轻清透热13.辛寒清气法适应症的主要表现是AA.壮热烦渴、汗出口渴、舌红苔黄B.壮热烦渴、神昏发斑、舌降苔黄C.发热烦渴、口苦浬赤,舌红苔黄D.身热不退、口干便结、唇裂苔燥E.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口渴苔黄14.在清解气分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久妥?AA.清解气分法用于表邪己经入里的里热证B.邪热初入气分,倘表邪末尽, 可于轻清之剂中加入透表之品C.气分邪热亢盛而阴液大伤,须与牛津养液之品相伍D.热毒壅结而化火,局部红肿热痛者,则在清热泻火中伍以解毒散结之品E.气分邪热壅肺而肺气郁闭者,须于清泄气热半配合宣畅肺气之品15 .和解表里法总的作用是BA.宣展气机、泄化痰热B.透解邪热、宣通气机C.清泄少阳、和胃化痰D.疏利秽浊、透达膜原E.辛开苦降、清泄邪热16.以下哪些属和解表里法?AA.宣表化湿法B.分消走泄法C.开达膜原法D.清泄少阳法E.和解截疟法17 .分消走泄法适应于AA.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气化失司者B.邪郁少阳,胃失和降者C.湿热秽浊、郁伏膜原者D.外有表寒,内郁暑湿者E.湿热郁阻、小便不通者18.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寒后热、汗出热退、最恰当的治法是CA.宣表化湿法B.透表清暑法C.和解截疟法D.开达膜原法E.辛凉解表法19.温病治法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A.袪湿法B.通下法C.和解法D.清气法E.以上均不是20.下列哪项提法错误?CA.和解表里法均可治疗半表半里证者B.和解截疟法主治寒战壮热,休作有时的疟患者C.清泄少阳法用于邪在少阳热烦无痰者D.分消走泄法主治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者E.开达膜原主治湿热秽浊郁伏膜原者21 .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阻遏治法是DA.分利湿邪B.清泄少阳C.宣气化湿D.分消走泄E.以上都不是22.下列哪项不属于袪湿清热法的作用CA.宣通气机B.通利水道C.通腑泄热D.运脾和胃E.化湿泄浊23•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CA.三仁汤B.甘露消毒丹C.王氏连朴饮D.蕾朴夏苓汤E.茯苓皮汤24.在袪湿清热法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CA.袪湿清热法是袪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清除湿热的一种治法B.袪湿清热法具有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的作用C.袪湿清热法可以分为燥湿泄热、宣气化湿、分消走泄三种D.袪湿清热法在应用时若湿邪己化燥者忌用本法E.袪湿清热法若遇阴液不足者慎用本法25.温病治法中”宣气化湿”法属于AA.袪湿清热法B.和解表里法C.泄卫透表法D.清解气热法E.以上都不是26.以下哪项不属于清营凉血法的作用?EA.清营泄热B.凉血解毒C.滋养阴液D.通络散血E.疏风泄热27.清营凉血法中、具有轻清透泄作用的法是AA.清营泄热法B.气营两清法C.凉血散血法D.滋阴凉营法E.凉血解毒法28 .清营法的主要作用是EA.清火解毒B.凉解血热C.散血通络D.滋阴凉血E.以上都不是29.在清营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CA.本法适于热入竹分而未动血的营分证B.本法适于营热炽盛,营阴耗伤者C.邪初入营,仍宜清气泄热透邪外出D.邪在营分,兼见神昏者,宜配合开窍之法E.邪在气分未入营者不宣早用30.在凉血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欠妥?DA.凉血法主治温病邪热深入血分,热毒炽盛,络伤动血的证候B.凉血法的作用为凉解血热,清火解毒、散血通络、滋养阴液C.凉血法每多配合开窍、息风及活血化瘀等法使用D.邪热一旦传营,即予凉解血分热毒之品,以免迫血妄行D.血热炽盛、脉络瘀滞而致出血不止者,应及时加用活络散瘀之品31 .气营两清的代表方剂是EA.清营汤B.化斑汤C.犀角地黄汤D.清瘟败毒饮E.加减玉女煎32.以下哪项不属通下逐邪法?CA.导滞通便B.通腑泄热C.增液润肠D.通瘀破结E.增液通下33.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其语出EA.吴鞠通B.薛生白C.叶天士D.吴有性E.柳宝诒34.温病身热,少腹坚满,大便色黑,神志如狂、舌有瘀斑,法宜CA.开窍B.息风C.通下D.清营E.凉血35.下列证型中皆有大便不通之症,但其中哪一证型不能使用苦寒通下法?DA.热入心包兼有腑实B.痰热阻肺腑有热结C.热结旁流D.肺燥肠闭E.腑实阴阳36.证见身热脱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澹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浊青者,方选EA.大承气汤B.葛根苓连汤C.小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E.以上都不是37.在通腑泄热法的运用上,下列哪些提法欠妥?CA.里热未成实结不可盲目投用B.阴虚腑实者不宜单用C.下利恶臭稀水者忌用D.腑实正应虚者,当配合扶正使用E.肠胃湿热积滞者不宜使用38.以下哪一项不是温病使用开窍法的注意点?DA.开窍法针对温病过程中出现神昏而设,未见神昏者不宜使用B.神昏因心阳外脱而致者不可投用C.神昏应注意袪除原因,据证配合它法,综合施治D,湿热类温病不可用开窍之剂E.清心开窍与豁普开窍适应证不同,临床运用不可混淆39.证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澹语,苔腻脉濡,宜选EA.安宫牛黄丸B.至宝丹C.紫雪丹D.清宫汤E.菖蒲郁金汤40.温病实风的治则是EA.平肝潜阳B.柔肝息风C.镇肝息风D.袪风止痉E.以上都不是41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汗大出、抽搐舌红苔黄燥,治宜DA.通腑泄热,凉肝息风B.泻火清营,凉肝息风C.凉血散血,凉肝息风D.清气泄热,凉肝息风E.以上均不是42.症见手指蠕动、甚或瘪灰,肢厥神倦,舌干绛,脉虚细者,治宜CA.滋阴清热B.滋阴透热C.滋阴息风D.滋阴清热E.以上都不是43.有关温病息风法运用,以下哪项提法欠妥?BA.息风法主要用于温病肝风内动、抽搐痉厥之证B.息风法可分为”镇肝息风”和滋阴息风”两种C.使用息风法须根据病情,配合它法使用D.小儿患者在卫、气分阶段,每因高热而引起搐搦,治宜清热为主,不一定必用息风之法E.使用息风法,首当明辨实风、虚风之异.44.以下治法哪一项不属滋阴生津法的加减法?DA.滋阴清热B.滋阴解表C.滋阴攻下D.增液润肠E.养阴息风45.下述哪一项不属填补真阴法的应用范围?EA.身热额红B.手足心热C.神倦欲眠D. 口干咽燥E.舌苔黄腻46.”增水行丹”用于BA.腑实阴伤B.津枯肠燥C.腑实兼气液两亏D.肺燥肠闭E.以上都不是47.温病后期,津枯肠燥便秘,治宜:EA.滋阴攻下B.通腑泄热C.导滞通便D.滋养肺胃E.增液润肠48.身热、口干唇裂,腹满便秘,小便短少舌苔焦燥,脉沉细.治宜:BA.急下存阴B.滋阴攻下C.导滞通下D.通下散瘀E.增液润下49.”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是谁所言?BA.叶天士B.吴鞠通C.王孟英D.薛生白E.以上都不是50.邪在气分、正邪俱盛之时,不可单用的治法是EA.清解气热法B.和解表里法C.袪湿清热法D.通下逐邪法E.滋阴生津法51.以下哪项不属固脱法作用范围?EA.益气生津B.敛汗固脱C.峻补阳气D.救治厥脱E.固脱开窍52.下列哪一项不是温病兼抹挟痰饮的原因?DA.素有停痰B.素有宿饮C.热炼津液为痰D.阳气虚衰,痰饮停聚E.津液不布,酿为痰饮53.温病兼气郁,其因主要是指DA.湿阻气机B.热壅气机C.痰阻气机D.情志失调E.食碍气机54.温病兼见胸脱痞闷,吞酸暧气腐,恶闻食臭,腹胀肠鸣,苔厚而腻,为温邪兼:EA.痰饮B.湿浊C.气郁D.瘀血E.以上都不是55.温病兼见胸痛,少腹硬满疼痛,舌质紫暗,扪之潮湿为温邪兼:DA.痰饮B.食滞C.气郁D.瘀血E.湿浊56.温病兼见胸脱满闷,时时叹急,泛恶,不思饮食,脉沉伏或细弦,为温邪兼: BA.痰饮B.气郁C.食滞D.湿浊E.瘀血57.温病差后,症见面色少华,气弱倦怠,声音低怯,语不接续,舌淡脉虚,治宜:DA.补益气液B.健中化湿C.滋养胃肠D.补养气血E.以上均不是58.温病差后,气液虽虚而畲热未清,治宜:BA.清蒿鳖甲汤B.竹叶石膏汤C.薛氏五叶芦根汤D.薛氏参麦汤E.益胃汤59.湿热温病差后,畲邪未尽,胃气末复者,治宜选:CA.参苓白术散B.竹叶石膏汤C.薛氏五叶芦根汤D.集灵膏E.薛氏参麦汤60.温病差后,气液两虚者,治选:EA.清蒿鳖甲汤B.集灵膏C.沙参麦冬汤D.竹叶石膏汤E.薛氏参麦汤61 .温病后期湿热畲邪未净、胃气未复,表现为AA.知饥不食,脱闷不畅B.知饥欲食,脱中微闷C.知饥不食,脱中不闷不D.饮食不香,食后化迟E.不饥不食,月完中胀闷B型题A.疏风泄热B.外散表寒,内袪暑湿C.宣表化湿D.轻清宣气E.疏风润燥1 .温病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治宜:A2.夏日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治宜:B3.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治宜:CA.风热在表B.湿热在表C.燥热在表D.寒邪束表E.疫毒袭表4.宣表化湿法主要用于:B5.疏表润燥法主要用于:CA.银翘散B.白虎汤C.新加香蕾饮D.蕾朴夏苓汤E.雷氏清凉涤暑法6.透表清热暑法的代表方剂是:C7.宣表化湿法的代表方剂是:DA.轻清宣气B.辛寒清气C.清热泻火D.清热宣肺E.清热养阴8.热炽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可选:B9.温病热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者,可选:AA.小柴胡汤B.蒿苓清胆汤C.温胆汤D.雷氏宣透膜原法E.黄苓汤10.清泄少阳法的代表方剂是:B11.分消走泄的代表方剂是:CA.宣气化湿B.燥湿泄热C.分利湿邪D.分消走泄E.开达膜原12 .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而气化失司者,治宜D13.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治宜:A14.湿热郁阻下焦者,治宜CA.清瘟败毒散B.清营汤C.化斑汤D.犀角地黄汤E.玉女煎15.气营两清的代表方剂是:E16.凉血散血的代表方剂是:D17.气营血共清的代表方剂是AA.身热夜甚,心中烦扰,时有檐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B.壮热口渴、烦燥、斑点外露,舌质红绛,苔黄C.灼热躁扰,或狂乱-澹妄,吐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D.壮热、头痛如劈、口渴烦燥,舌质紫绛E.灼热肢厥,神昏澹语,舌蹇舌质纯绛鲜泽18.清营泄热法,适宜应用于:A19.凉血散血法,适宜应用于:C20.气血两清法,适宜应用于:DA.主治温病热结阳明,内结肠腑者B.主治温病后期津枯肠燥而大便秘结者C.主治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者D.主治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者E.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者21.增液通下法:E22.导滞通便法:DA.积实导滞汤B.调胃承气汤C.桃仁承气汤D.增液承气汤E.以上都不是23.通腑泄热选用的代表方剂是:B24.增液润肠选用的代表方剂是:EA.大定风珠B.大承气汤C.犀地清络饮D.沙参麦冬汤E.羚角钩藤汤25.凉肝息风的代表方剂是:E26.滋阴息风的代表方剂是:AA.滋阴肺胃B.滋阴息风C.填补真阴D.增液润肠E.增液通下27.邪热基本解除,阴伤未复,津枯肠燥者,治宜:D28.温邪久羁而劫灼肝肾真阴,邪少虚多者,治宜:C29.真阴亏损,肝亦失涵,虚风内动者,治宜:BA.素体阳虚者B.热势亢盛者C.热势不甚者D.湿邪不.甚者E.平素阴虚者30.清气法慎用于:A31.袪湿法慎用于:EA.薛氏五叶芦根汤B.集灵膏C.竹叶石膏汤D.薛氏参麦汤E.盖胃汤32 .温病差后胃肠阴液亏虚者,治选E33.温病差后气血亏虚者,治选B34.温病差后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者,治选CC型题A.桑杏汤B.桑菊饮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疏表润燥的代表方剂是:A2.疏风泄热的代表方剂是:BA.辛寒清热B.苦寒清热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3.热入气分气失宣畅治宜:D4 .热入阳明表里俱热治宜:AA.素体阳虚者B.素体阴亏者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5.清解气热法慎用于:A6 .袪湿清执法慎用于:BA.滋阴生富法’、B.袪湿清热法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7.增液润肠法统属:A8 .分消走泄法统属:DA.清泄少阳B.分消走泄C.两者均可用D.两者均不用9.热郁少阳,胃失和降宜用:A10 .热与痰阻遏于三焦宜用:BA.滋阴生津法B.通下逐邪法C.两者均用D.两者均不用11.日哺潮热,腹胀满痛,纯利稀水,舌苔黄燥,脉沉实.治选:B12.大便秘结,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治选:AA.王氏连朴饮B.蕾朴夏苓汤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3.宣气化湿法的代表方剂是:D14.宜表化湿法的代表方剂是:BA.通下逐邪法B.开窍法C.两者均用D.两者均不用15.神昏身热,舌蹇肢厥,便秘,腹部胀硬,治宜C16.身热夜找,心烦躁扰,时有澹语,口干舌绛,治宜DA.通腑泄热法B.气营两清法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7.壮热、口渴、神昏檐妄、两昏替,舌绛苔黄燥,治宜:B18.身热,神志如狂,大便色黑,少腹坚满,舌有瘀斑,治宜:DA.热闭B.湿蒙C.两者均宜D.两者均不宜19.豁痰开窍法用于:B20.清心开窍法用于:AA.开窍法B.固脱法C.两者均用D.两者均不用21 .灼热、肢厥、神昏馋语、大汗淋漓、脉散大,治宜C22.壮热、汗出、头晕胀痛,痉厥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有力,治宜D A.三甲复脉汤B.大定风珠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23.属于凉肝息风的方剂是:D24.属于滋阴息风的方剂是:CA.集灵膏B.薛氏参麦汤C.两者均用D.两者均不用25.温病差后,气血亏损,宜用:A26.温病差后,气液两亏,宜1.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是:AA.审病因B.辨病机C.察邪正D.明气血2 .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BA.疏风泄热B.轻清宣气C.外散表寒,内袪暑湿D.宣气化湿3.清解气热法常用加减变化有:EA.轻清透表B.清热养阴C.清热宣肺4.和解表里法适用于:EA.邪郁少阳B.邪留三焦C.邪伏膜原5.温病治疗中袪湿清热法主要作用有AA.运脾和胃B.宜通气机C.通利水道6.清营凉血法的主要作用是:EA.清营泄热B.滋养阴液C.凉血解毒7.增液通下的适应证是:CA.身热己退B.大便秘结C.舌绛少苔8.温病通下逐邪法的具体治法有:EA.通腑泄热B.增液通下C.导滞通便9.开窍法在温病运用时又为:BA.清心开窍B.通络开窍C.豁痰开窍D.清热解毒D.疟发寒热D.通腑泄热D.通络散血D. 口干唇D.通瘀破结D.凉血开窍A.四肢厥冷,脉微欲绝B.面色萎黄,舌红苔腻D.胸闷气短,手足搐搦11 .运用中医中药预防温病的方法主要有:AA.培固正气,强壮体质B.发时诊治,控制传播D.讲究卫生,接种免疫X型题1.温病治法的确立,是依据:ACDA.温病的病因B.发病的季节C.邪正的消长好坏2.温病运用泄卫透表法的注意点是:ABE C.汗出淋漓,神疲倦C.预施药物,防止染D.病机的变化E.预后的A.中病即止,避免过汗B.忌用辛温发汗法C.正虚者不可用D.卫分证挟有它邪者不可用E.邪不在卫表者忌用3 .清解气热法的作用具有:BCA.疏风泄热,辛凉解肌B.透泄邪热,宣畅气机C.苦寒清热,泄火解毒D.清泄邪热,和胃化痰E.清热凉肝,息风止痉4.轻清宣气法适用于:ABCA.邪热初传气分者B.热势不甚气失宣畅者C.热渐退余热留扰胸膈者D.热在气分,热势浮盛者E.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5.和解表里法包括:ABDA.开达膜原B•和解截疟C.宣气化湿D.分消走泄E.分利湿邪6.分消走泄法的适应症可见:DEA.口苦胁痛B.苔白如积粉C.寒热休作有时D.胸痞腹胀Eq叟短苔腻7 .和解表里法适用于:ABEA.邪留三焦B.邪郁少阳C.邪郁胆腑D.邪阻下焦E.疟痰发作8.袪湿清热法主要作用是:BCEA.通络散热B.通利水道C.宣通气机D.泻下郁热E.运脾和胃9.袪湿清热法常根据湿热之偏胜,病犯部位,具体运用时常分为:BCEA.分消走泄法B.宣气化湿法C.燥湿泄热法D.宣表化湿法E.分利湿邪法10.清营凉血法主要作用是:ABDEA.滋养阴液B.清泄营热C.清热燥湿D.通络散血E.凉血解毒11.温病治疗中常用的清营凉血法大致有以下凡种:ACDEA.气营两清法B.清热解毒法C.清池营热法D.气血两清法E.凉血散血法12.气营两清法的代表方剂有:CDEA.普济消毒饮B.白虎加参汤C.化斑汤D.清瘟败毒饮E.加减玉女煎13.温病邪传营分时,治宜:ABCA.清热凉营B.透热转气C.滋养营阴D.清营开窍E.清热泻火14.邪入血分,热盛动血时,治宜:ABCEA.清热解毒B.凉血止血C.凉血散瘀D.通腑破结E.凉血养阴15.壮热、口渴、神昏抽搐,斑疹遍布,舌紫绛,苔黄燥,治宜:ACDEA.清解气热B.清营泄热C.开窍醒神D.凉血散血E.凉肝息风16.温病通下逐邪法适用于:ABDA.湿热积滞交结胃肠B.瘀热互结下焦C.痰湿郁遏气机D.热结肠腑E.痰热结胸17.温病通下逐邪法主耍作用是:ABDA.通腑泄热B.荡涤积滞C.分消走泄D.通瘀破结E.燥湿泄热15.壮热、口渴、神昏抽搐,斑疹遍布,舌紫绛,苔黄燥,治宜:ACDEA.清解气热B.清营池热C.开窍醒神D.凉血散血E.凉肝息风19.增液通下法的适应症是:ABCA.大便秘结B. 口干唇裂C.身热不退D.脱痞腹胀E.苔焦黑起剌20.运用温病通下逐邪法的注意点是:ABCDEA.里热耒成实结者不宜盲用B.平素体虚者宜攻补兼施C.津枯肠燥者忌用通腑泄热法D.下后邪气复聚再下应慎E.无郁热结滞者不宜肓用21 .开窍法主要适应症是:ACA.热邪内陷心包B.营血热邪扰乱心神C.痰浊内蒙机窍D.腑实浊气扰神E.邪陷厥阴动血痉厥22.开窍法的作用是:ABCEA.清心化痰B.苏醒神志C.芳香透络D.袪风通窍E.开闭通窍23.息风法常配合使用的治法有:ABDEA.清气法B.凉血法C.袪湿法D.攻下法E.清营法24.滋阴生津法的作用有:ABCA.滋补真阴B.牛津养液C.润燥制火D.滋阴凉血E.清热解毒25.滋阴生津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BCDA.益气敛阴B.滋阴肺胃C.填补真阴D.增液润肠E.疏表润燥。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是指由外感病邪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温病学的知识是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快速复习一下温病学的重点内容。
一、温病的分类根据温病的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由外界的病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风温、暑温等;内伤温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如肺温、胃温等。
二、温病的发病机制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
病邪侵袭是指外界的病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理反应;正气抗邪是指人体通过正气的作用来抵御病邪的侵袭;病邪入里是指病邪从外界侵入人体后,通过经络、脏腑等途径进一步侵犯内脏,引起病变。
三、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等;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确定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等方法将病邪从表面排出,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清里是指通过清热、泻火等方法将病邪从内脏排出,以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祛邪是指通过药物等方法将病邪从体内排出,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调和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温病的预防与保健预防温病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等。
综上所述,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的分类有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预防与保健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温病学题库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基础教研室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八章风温第九章春温第十章暑温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二章伏暑第十三章秋燥第十四章大头瘟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六章温疫第十七章疫疹第十八章疟疾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第一章绪论单项选择题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二.选择多项题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避其毒气B.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C.正气存内D.以药物熏烧辟温气E.及时治疗2.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3.《伤寒补亡论》中提出:()A.《伤寒论》方不能一成不变,当灵活运用B.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C.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一生D.太阳中热,暍是也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4.吴又可的主要学术观点有:()A.疫邪的传变主要是按六经传变B.治疗温疫应分三焦论治C.疠气自口鼻而入D.温疫的性质有温热和湿热之别E.温疫后期宜养阴忌参芪5.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A.温病表证多为里热郁表而致B.温邪首犯肺卫C.辨治斑疹白的方法D.水湿在上中下三焦的辨治方法E.对秋燥的进行辨治6.叶天士的主要著作有:()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7.刘河间在热性病方面的主要观点有:()A.六气皆从火化B.六经传受皆是热证C.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8.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纬》E.《温热论》10.王安道温病学说的主要论点是:()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温病条辨归纳总结温病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理论思维和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温病的条辨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温病理论。
一、温病的概念和分类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类外感病,又称“温邪病”。
温病主要包括两大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人体受到外界温邪的侵袭导致的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内伤温病则是由内因内伤所致,如肺炎、胃炎等。
二、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温病的病因主要是外界的温邪,也可以是内因导致的内伤。
而温邪进入人体后,通过侵袭脏腑经络,破坏正气和防御系统的功能,导致病理变化。
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邪气侵犯,正气失调以及脏腑功能紊乱。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温病的症状和体征特点多种多样,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一般来说,温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痛等。
此外,还会出现舌苔黄腻、脉象浮数等特点。
四、温病的辨证要点在治疗温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求因,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温病的辨证要点主要有温热辨、寒邪辨、病位辨、气血辨等。
通过准确的辨证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五、温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邪、扶正、调理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可以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
另外,还可以结合食疗、按摩、气功等辅助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六、温病的预防和养生对于温病的预防和养生,中医强调大力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养生方面,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调节情绪等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降低患病的风险。
七、温病疗效评估和随访在治疗温病时,及时评估疗效并进行随访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向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以促进康复。
八、温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温病理论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治疗感冒、发热等外感温病,还是肺炎、胃炎等内伤温病,温病理论都可以为中医师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治疗效果。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二00五年九月一、前言温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述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既具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讨论众多具体疾病的辨证施治,兼有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双重性质。
其理论不仅直接适用于众多的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也对内外妇儿科及五官等各科中的发热性病证的诊治有其指导作用,因而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
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级人才,为了适应我院进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使用。
<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二大部分:一为总论,介绍温病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有关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纲领,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等,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二为各论,阐述常见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辨证治疗及临床运用,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
两者互相交织,构成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中强调“三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既要保持中医传统特色,又要体现当前时代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继承与发扬、古与今,中与西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概念明确,阐述准确,体系完备,内容稳定,简明实用。
按我院教学计划,本课程定为54学时。
故本大纲内容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临床病案讨论所要讲授的内容为11个单元,即总论7章(含绪论),各论4章。
附篇3章内容自学。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2、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