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目的观察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入院的64例患者根据护理干预否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其中干预组同时实施一系列溶栓前准备、心理护理、溶栓期间的护理以及溶栓后的观察与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溶栓效果及随诊情况。
结果护理干预组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同随访时间发生再次梗死的几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的心功能随着随访时间不同也有明显改善,且护理干预组改善的更明显。
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及再次发生梗死的几率,明显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尿激酶;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目标是尽快恢复心肌组织细胞的血液灌注,避免其功能和成活性的进一步受损。
尿激酶(UK)是一种类似胰蛋白酶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能直接裂解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从而产生纤溶作用,溶解血栓[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2]。
男36例,女28例,年龄55~72岁;梗死部位:下壁26例,前间壁19例,前侧壁10例,广泛前壁9例。
根据护理干预否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病程及梗死部位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给药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护,积极完善各种检查,根据病情使用镇痛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UK 100~150万U+5%葡萄糖50~150 mL 30 min内静脉滴完,溶栓12 h后根据情况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连用5~7 d。
1.3护理措施1.3.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溶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及尿激酶的药理作用、注射部位的操作方法,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尿激酶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总结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
方法应用尿激酶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并在治疗中采取相应的护理及监测措施。
结果溶栓治疗后有31例血管再通,3例效果不明显,2例血管未通。
结论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护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中,男34例,女2例,年龄36~68岁。
梗塞部位:前壁8例,前壁加下壁12例,下壁6例,下后壁2例,前壁加侧壁8例,均无溶栓禁忌症。
溶栓成功31例,患者均好转出院,3例效果不明显,2例血管未通,给予支架置入术。
1.2 方法(1)即刻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3g及氯吡格雷0.3g。
(2)尿激酶150万u用生理盐水100ml溶解静脉滴注,30min滴完。
(3)尿激酶滴完后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h 1次,7~10天后停。
2 护理2.1 溶栓治疗前的护理患者进入内科CCU,嘱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保持环境安静,谢绝探视,告知患者避免一切用力动作;进行心电监护,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情况;建立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药物的顺利输入;抽血急查血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型、血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四项;掌握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配合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常规备好除颤器、心电图机及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抢救用药。
2.2 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2.2.1 准确执行医嘱以确保单位时间内溶栓剂的输入,必要时可用输液泵调节速度。
2.2.2 溶栓过程中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
溶栓前记录心电图作为基础值,溶栓后3h内每30min记录心电图一次,详细记录心电图的时间,ST-T改变情况,以判断溶栓效果和及时发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和护理问题。
方法: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采用尿激酶(LK)行静脉溶栓疗法,通过对临床疗效的监护和观察,进一步总结治疗和护理经验。
结果: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救治后,冠脉再通率为85.3%,病死率为2.5%。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时,检测心电图变化及再灌注观察、心理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防止病发和康复训练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并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护理措施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的严重的突发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溶栓治疗被认为是AMI治疗中的一次革命,尤其是静脉溶栓作为AMI患者的常规治疗,该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
通过对2014年~2015年收治的120例AMI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出一系列经验和体会,对于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AMI住院患者中120例选用静脉溶栓疗法,全部患者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异的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谱等确诊。
120例患者确诊为AMI,立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其中发病至溶栓开始治疗时间≤6 h为107例,≤12 h为13例。
1.2 治疗方法及监护:①在用药前协助医生急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
准备抢救用品。
用物有:静脉输液、采血用物及静脉套管针、备气管插管用物。
药品有:溶栓药物:尿激酶100~200万U(4~8瓶)、肝素、阿司匹林等。
液体:生理盐水。
其他各种急救药品[2]。
做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②经常询问患者胸痛有无减轻,仔细观察皮肤、黏膜、咳痰、呕吐物及尿中有无出血征象。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12h内伴相邻导联ST段抬高,无禁忌症者可进行溶栓治疗,常用药物为尿激酶、链激酶。
[护理措施]
一、溶栓前配合医生做18导联ECG,并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吸氧3~5L/min,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二、询问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出血、消化性溃疡、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症。
三、遵医嘱给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药。
四、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尤其注意有无低血压、心律失常发生。
五、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密切观察胸痛减轻程度及缓解时间。
六、密切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并记录ECG。
室性心律失常及缓慢型心律失常按心律失常处理。
七、观察并记录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及颅内有无出血情况,出血程度及出血量,出血量多时应查血红蛋白。
八、溶栓开始后3h内每半小时记录ECG(12-18导联)一次,以后3日每日记录1次。
第7-14日记录一次ECG。
九、发病6h起每2h抽血查CK、CK-MB,至发病24、48、72小时各抽血1次查CK、CK-MB。
十、溶栓后3日每日抽血查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大便潜血及凝血因子Ⅰ,如不正常,应随诊复查至正常。
十一、健康指导:指导病人调整生活方式,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控制体重,戒烟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急躁、紧张;防止便秘;坚持康复训练,改善预后;坚持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出血与使用溶栓药有关。
2. 潜在并发症:猝死与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肌破裂等有关。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目前,治疗心肌梗死采用的溶栓疗法是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溶解冠脉内的血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从而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适应症1. 1 发病6小时以内。
1.2 心电图相邻两个或以上导联ST段抬高不低于0.2Mv。
1.3 年龄75 岁以下;ST 段显著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 75 岁,经慎重权衡利弊仍可考虑。
2 方法目前临床应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我院选用的是尿激酶 100 万一150 万U 。
将 100万U 尿激酶溶于 100 毫升生理盐水中,30 分钟内静脉输入。
3 溶栓前护理3 . 1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确保药物迅速准确的输入。
3 .2 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病史,一年内活动性出血消化性溃疡,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症。
溶栓前先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配血备用。
3 .3 心理护理:由于病情的急剧变化和本身的痛苦,病人的思想负担比较重,心里非常着急,所以,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多数表现性格急躁,情绪不稳定。
这时我们护士耐心认真地向病人解释溶栓疗法的利弊,目的及适应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使病人对溶栓治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培养病人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3 .4 准确配制溶栓药物:同时备好抢救车、除颤器等,以备急用。
3.5 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氧气吸人4 ~6 升/ 分,持续心电监护。
4 溶栓中的护理4 . 1 疼痛、心率、心理、血压的观察:使用溶栓药物后,栓塞的血管再通,胸痛逐步缓解,直至消失,同时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室颤。
所以溶栓后应定时描记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谱,询问病人胸痛有无缓解。
发现病人出现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备好利多卡因及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4 .2 出血倾向的观察:应用溶栓药物所产生的纤溶酶血症,使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耗竭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引起血凝及血小板功能障碍。
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急诊常见危重病,是诱发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入院后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最有效措施。
尿激酶能直接作用于內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等,且该药费用低廉,因此基层医院在临床上常应用它作为溶栓治疗首选药。
在溶栓治疗中,正确及时的病情观察和细致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到我院急诊ICU救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6例,其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42~76岁,平均61岁,均为急性发作患者,发病时间1~6h。
根据心电图表现确诊梗塞部位前壁39例其中广泛前壁6例,后壁26例,下侧壁9例,前壁并侧壁8例,前壁并后壁6例;其中51例合并各类心律失常,23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有冠心病史57例,无冠心病史29例。
经本院针对性治疗后81例(94.2%)治愈出院,5例(5.8%)死亡。
1.2 诊断标准病例选择诊断均符合WHO规定的AMI的标准,符合下列3项中指标中的2项:①突然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且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心电图动态改变:ST段的抬高或病理性Q波的出现或T波的倒置;③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CK-MB)水平升高达正常高限2倍以上。
1.3方法尿激酶(Urokimase)150~200万U,溶解后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于30min内静脉滴完;之后酌情使用肝素和阿司匹林等其它治疗。
2 护理体会2.1 溶栓前的护理2.1.1 患者应尽快送入ICU,保持绝对卧床状态,尽量使其放松紧张心理,避免一切用力动作。
2.1.2 协助医生询问病史,了解有无禁忌证,按医嘱做好治疗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心肌酶谱的检测,查皮肤黏膜有无破损。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1例室速经利多卡因静注及维持静滴转复,1例室颤两次电复律无效死亡。
部分患者伴有或经注射度冷丁后有胃肠反应,我们使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对症处理。
用药后的护理继续注意胸痛、胸闷等症状变化,观察R、RP、HR、心律变化。
尿激酶溶栓剂量偏大或血浓度过高,尤其是合并应用肝素钠等抗凝药物,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反应。
我们除及时采血化验出、凝血时间(试管法),及凝血酶原时间或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对患者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出血倾向,本组病人有3例出血,及时报告医师做相应处理好转。
为评价溶栓治疗效果,需定时测血清心肌酶系(CPK)、描记心电图。
心理护理AMI患者50%以上胸痛持续时间长,伴濒死感,加之收入CCU病房及较多监护装置常精神紧张、恐惧、焦虑,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HR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大,可导致梗塞面积扩大。
故我们要做到操作熟练,外表轻松稳重,不可惊慌失措,同时耐心劝导安慰病人,消除其恐惧心理,配合治疗。
部分AMI胸痛程度轻或对心肌梗塞缺乏认识,有时否认或缩小自己的病情,我们要为其解释在急性期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使患者有所认识河南医药信息静脉应用尼莫通的观察与护理谢福萍梁首勤杨光云(河南省人民医院内科郑州市450003)尼莫通的活性成份是地莫地平,是一种高度选择性作用于脑组织的钙离子拮抗剂。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脑缺血性损害时脑内Ca2+重新分布,细胞外Ca2+大量进入细胞内,使神经细胞发生Ca2+超载、导致细胞毒性脑水肿。
我科于1995年7月~1996年2月应用尼莫通治疗50例,效果满意,此药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恢复神经功能等作用,特别对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30例,女20例,最大年龄87岁,最小年龄50岁,平均年龄60岁,其中脑梗塞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前言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和病人的特殊情况,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和护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注射溶栓剂,使被血栓阻塞的冠状动脉再次通畅,从而恢复心肌灌注。
常用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等。
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也有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需要注意。
病人观察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必要的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应对,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观察内容如下:血压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因此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病人的血压。
如果出现严重的血压下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将其纠正。
心率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加重已有的心律失常,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病人的心率,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理。
病情变化静脉溶栓治疗后,部分病人的症状会明显改善,但有些病人的症状会没有明显改善或加重,需要及时评估病情变化并采取措施。
出血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出血,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伤口,皮肤和粘膜是否有出血点,如有出血要及时处理。
护理措施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护士应尽职尽责,认真细致地进行护理工作,避免病人发生并发症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检测生命体征每隔30分钟至1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呼吸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记录和纠正。
维持静脉通畅在静脉溶栓治疗期间,需要维持静脉通畅,避免静脉渗漏和栓子堵塞,保证药物的顺利输送。
监测心电图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导致心电图异常,每4-6小时对病人进行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心电图异常情况。
提供氧气支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静脉溶栓治疗期间需要提供充足的氧气支持,维持良好的氧合状态。
注意饮食在治疗期间应给予低脂饮食,避免高脂和高胆固醇食物,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科的常见病,主要是心肌的缺血和坏死,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
这种病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
早期溶栓治疗,对AMI而言,不仅能及时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而且能显著地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同时,溶栓治疗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易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心血管科于2003年1月~2007年12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42例均符合AMI标准。
其中,男36例,女6例,年龄45~70岁。
心肌梗死部位:下壁20例,前问壁9例,前侧壁8例,广泛前壁5例。
42例心梗病人均在发病后12h内入院。
1.2病例选择(1)心绞痛发作时间超过30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
(2)心电图有明显ST段抬高,且伴有相应导联ST段降低。
(3)发病12h内。
(4)无溶栓禁忌症:①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②颅内肿瘤;③近期(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④未排除主动脉夹层;⑤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⑥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⑦近期(2~4周)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min)的心肺复苏;⑧近期(<3周)外科大手术;⑨近期(<2周)曾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行穿刺术。
1.3方法42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心电图(18导联)、血常规、血凝4
项、心肌酶等检查。
口服阿司匹林300mg,给予0.9%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共连用5~7d,根据病情持续静脉点滴硝酸甘油24~48h,及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症处理。
1.4结果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28例,并发皮肤黏膜出血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10例,一过性低血压3例。
2相关护理
2.1心理护理急性心梗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大部分病人疼痛明显,恐惧,烦躁,伴有濒死感。
护士应尽量守护在病人床旁给予安慰,耐心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保持病人情绪稳定。
对疼痛剧烈的病人,及时遵医嘱给予止痛治疗。
同时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意义,从而消除或减轻其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为尽快做溶栓治疗争取时间。
2.2溶栓前准备患者一经确诊为AMI后立即收入监护病室(CCU),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
随时监测生命体征。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
可使用静脉留置针,使用肝素帽,以备多次抽血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
遵医嘱急检血常规、心肌酶、凝血项等。
使心电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放于病床旁,以备急用。
2.3溶栓时监护
2.3.1用药护理静脉滴注尿激酶过程中,护士应随时观察滴速,
保证药物在30min内滴完,避免药物外渗引起皮下淤血。
2.3.2胸痛的监护护士应每隔10~15min询问并记录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2.3.3心电监护的观察溶栓前后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示波变化,溶栓前记录全导心电图作为基础值,溶栓后10~15min记录心电图,以后每30min记录1次心电图,连记3h,次日记录3次,以后1次/d,详细记录心电图的日期、时间、ST—T演变规律。
2.3.4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监护再通指标:①2h内胸痛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②2h内抬高的ST段峰值下降50%或ST段降到基线尚不足0.1mv;③溶栓后2h内出现再灌流心律失常;④血清肌酸肌酶或同工酶峰值提前16h或14h。
凡具备第②项另加其他任何项及其以上者判断为血管再通。
2.4溶栓后的护理并发症监护:出血为溶栓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轻者表现为皮肤黏膜、牙龈出血,注射部位少量出血或瘀斑或镜下血尿,重者可表现为呕血、脑出血等。
因此,溶栓治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牙龈、排泄物。
可指导病人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用坚硬食物以免损伤牙龈,穿刺点压迫止血5min以上。
3讨论
急性心梗治疗关键是及时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功能,降低病死率。
在心肌再灌注的治疗方面PTCA受技术、设备、条件、治疗费用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而静脉溶栓治疗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疗效肯定。
尿激
酶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的溶栓剂。
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做好各项监护,保证溶栓药物正确、有效地输入,并通过密切的护理配合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链激酶素加速溶栓试验协助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3):1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