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轻度出血是指皮肤、黏膜、肉眼及显微镜下血尿、或小量咯血、呕血等(穿刺或注射部位少量瘀斑不作为并发症);重度出血是指大量咯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腹膜后出血等引起失血性低血压或休克需要输血者;危及生命的出血包括颅内、蛛网膜下腔、纵隔内或心包出血。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短暂的,尤其多见于溶栓治疗的结束阶段,应该注意监测,及时处理,并注意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一过性低血压及过敏反应多见于应用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时。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使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非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肌梗死可由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脱落、主动脉夹层、动脉炎等引起;临床上有剧烈持久的胸痛、组织坏死反应和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系列性心电图演变和血清酶学动态变化;严重的患者易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本病欧美常见,美国35~84岁人群中发病率男性达71%,女性为22%。
最近10年来,虽然本病的死亡率下降了接近30%,但是对于1/3左右的患者而言,此病仍然是致命的,50%的死亡发生在发病后的1小时内,最多见的原因为心室颤动。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解放军第81集团军医院心胸外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治疗的根本在于早期恢复已经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手段之一,而溶栓后的护理对疾病的恢复也很重要。
一、溶栓前的准备溶栓前医生和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型等。
溶栓前应给予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心电监护,严密监护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尿量等。
溶栓治疗前要配置除颤仪、心脏起搏装置、呼吸机、气管切开等急救药品及器械。
提请护理人员应掌握常规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掌握各种抢救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熟悉急救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随时做好除颤、起搏的准备。
二、药物的配置及静脉通道管理溶栓药物的溶剂常用的是生理盐水,一般将溶栓药物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用葡萄糖作为溶剂的比较少。
尿激酶药性不稳定,溶解时勿用力振摇,以免影响药效稳定并产生大量气泡而造成回抽困难,残留过多致溶栓时机延误和药物浪费。
溶栓治疗的目是尽快解除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因此,静脉通路的选择非常重要,原则是选择近心端相对粗直的上肢静脉,一般在同一侧上肢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条通道选用静脉留置针以保证药物按时输入,另一条通道根据血管情况灵活选择,方便多渠道补液及加用抢救药物,另一侧上肢专门用于监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
溶栓药物输入时滴速不宜过快或过慢,过慢影响疗效,过快易引起低血压等并发症。
溶栓过程中应加强静脉通道的管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保证针头在血管内以防药液外漏,防止管道打折、堵塞,影响溶栓效果。
三、溶栓过程的监护心电监护可以持续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呼吸频率及血压的改变,预见心室纤颤。
护士应熟悉AMI心电图变化规律及心律失常图形,掌握溶栓前后18导联心电图变化情况,以便对心搏骤停作抢救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办法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对健康会产生极大威胁的疾病,患者会有像是呼吸困难、胸闷难受这一类的症状,其多发于老年群体。
急性心肌梗死一定要及时接受治疗,否则会使得情况恶化,还容易引起猝死。
下面就让介绍一些比较有效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办法,希望对患者有一定帮助。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
(1)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患者到达医院90分钟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情况下,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进行直接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
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处理。
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都应行直接PCI治疗。
因此,急
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可能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就诊。
(2)溶栓治疗
如无急诊PCT治疗条件,或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时,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
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静脉注射给药。
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最严重的是脑出血。
溶栓治疗后仍宜转至有PCI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还需要接受良好的日常护理工作,家属尽量让患者居住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当中,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当发现患者出现异常症状的时候及时带患者就医,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同时注意患者饮食,不要让患者吃刺激性食物。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
溶栓疗法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
以下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详细指南。
一、适应证1、症状发作 12 小时以内,且持续胸痛,心电图至少相邻两个导联ST 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
2、发病 12 24 小时内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至少两个胸导联或两个相邻肢体导联 ST 段抬高>01mV,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下情况通常不宜进行溶栓治疗:1、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6 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颅内肿瘤或畸形。
3、近期(2 4 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
4、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
5、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
6、近期(2 4 周)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 分钟)的心肺复苏。
7、近期(<3 周)外科大手术。
8、妊娠。
二、禁忌证1、任何时间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 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颅内肿瘤。
3、可疑主动脉夹层。
4、活动性出血或出血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
5、 3 个月内有严重头部闭合性创伤或面部创伤。
三、溶栓药物的选择1、尿激酶(UK):150 万 200 万 U 溶于 100ml 生理盐水,30 分钟内静脉滴注。
2、链激酶(SK):150 万 U 溶于 100ml 生理盐水,60 分钟内静脉滴注。
应用链激酶时,应注意过敏反应。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首先静脉注射 15mg,继而在 30 分钟内静脉滴注 075mg/kg(不超过 50mg),其后 60 分钟内再静脉滴注 05mg/kg(不超过 35mg)。
四、溶栓前的准备1、立即进行心电图、血压监测,建立静脉通路。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心脏介入治疗(支架)的情况下,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心肌面积,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以后转诊到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的进一步有效的治疗(心脏介入术),在第一时间段,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溶栓治疗明显提高心肌梗塞的抢救成功率,关键是具备溶栓治疗的适应证,明确诊断,边抢救边溶栓,必要时在院前救护车中进行。
标签: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1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脂质斑块出现裂隙、溃疡,导致斑块结构急剧变化,加之斑块破裂时,由5-羟色胺和血栓素A2介导的血小板依赖性和凝血酶依赖性血管收缩,血管内皮功能严重受损,最终导致固定、持久的血栓形成而相关动脉无足够侧枝循环建立,使心肌灌注突然中断从而出现心肌坏死。
近90%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血栓闭塞的结果。
2 溶栓疗法的临床意义溶栓疗法的目的是梗死血管早期(30~90min),完全(血流达TIM13级)及持续开放。
此疗法使急性心肌梗死的30d死亡率由25%~30%降低为7%~8%。
出院后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据研究报道,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短期存活率提高得到益处可维持1~10年以上[1]。
对基层医院心梗的溶栓治疗特别重要,目前心梗死亡率降低和溶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也反应了该医院总体业务素质水平。
3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3.1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0.2mv,肢导≥O.lmv)或提示AMI病史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影响ST段分析),起病时间100次/min)的患者治疗意义更大。
3.2 ST段增高,年龄≥75岁。
对这类患者无论是否溶栓治疗,死亡的危险性很大,可挽救生命的10‰,因此慎重权衡利弊,使用溶栓疗法。
3.3 ST段抬高,发病时间12~24h,溶栓治疗收益不大,但在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疼和广泛ST段抬高的患者仍可考虑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疗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临床60例采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
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冠脉再通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急性的心肌缺血性死亡,其直接病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阻塞相应冠状动脉导致其供血的急剧减少或中断,持续严重的缺血如超出相应心肌的耐受阈值,心肌的凋亡和坏死等不可逆过程则会发生。
对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阻滞的患者,溶栓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1]。
尤其是对于前壁心梗(包括前壁心梗伴有右室或下壁受累者)、有大面积MI征象(收缩压≤100 mmHg或心率>100次/min)、伴有糖尿病者获益更大。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6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4.3岁。
持续胸痛30min,含硝酸甘油无效;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1mm,胸前导联3mm;前壁梗死29例,下壁梗死17例,后下壁梗死4例,侧壁梗死4例,前壁并侧壁梗死3例,其他部位梗死3例。
1.2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型。
心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1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
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
另一些病例,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性改变,包括①静止的损伤电流;②T波对称性倒置;③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④传导障碍。
1.3 溶栓指征 I类指征:在AMI观察期间如果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出现ST段的抬高超过0.1 mV;发病不超过12 h;年龄不超过75岁;束支传导阻滞(掩盖心电图变化)和病史提示AMI。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流入心脏的血液受到堵塞导致部分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
在现代医学中,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在这一治疗过程中,护士的作用必不可少。
本文将就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方面做一些简要介绍和阐述。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通过将溶解栓子药物直接注射到血管中,使得血栓得以溶解解除堵塞,从而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液供应。
这种治疗方法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纠正心肌缺血、延长窗口期的有效方法。
溶栓治疗可以通过经静脉给药(静脉注射)或颞动脉给药(穿刺置管)。
经静脉溶栓也称静脉内溶栓,是指药物直接注射进入患者的静脉中。
颞动脉溶栓也称局部溶栓,是指首先在颞动脉将导管置入近心端,再向心脏灌注药物。
但治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
溶栓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过敏反应等。
因此,治疗过程需要严格监测,护士的角色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治疗前的护理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以下方面。
录入患者基本信息在进行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等进行充分掌握,为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基础的信息。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记录,及时更新患者信息。
心电图的监测和诊断心电图是检查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判断患者是否是否适应溶栓治疗的标准之一。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并确认患者是否符合溶栓治疗的标准。
心肌酶谱的检测心肌酶谱能够帮助诊断心肌梗死,并确定缺血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护士需要根据医嘱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采集样本,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
术前安心溶栓治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治疗方法,因此,护士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术前心理护理,减少其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护士可以通过耐心地沟通,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克服对治疗的恐惧。
治疗中的护理在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承担的任务除了提供必要的护理和保障外,还包括监测患者病情、评估药物疗效、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任务。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最新版)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破裂、血栓堵塞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AMI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溶栓疗法是AMI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它可以使梗死的冠状动脉重新通畅,减少死亡和残疾的风险。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最新版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指南。
一、什么是溶栓疗法溶栓疗法是一种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引起心肌梗死的血栓来恢复血流。
此方法最常用于患者在症状开始后的前三小时内进行,尤其是在冠状动脉造影室不可及时到达的情况下。
溶栓疗法可有效减少死亡率、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功能,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副作用。
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适应症1.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的胸痛、压迫感、闷痛,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 我们建议将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病人进行溶栓治疗(Level 1A),即使不在接受到及时应用PCI设施的范围内,溶栓疗法应该是PCI之前的一种优先治疗方法。
对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溶栓疗法不是首选治疗方法。
3. 选择给予溶栓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在症状开始后的前3小时内,最长不应超过12小时。
4. 适用溶栓疗法的患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血压稳定;②无主动脉夹层的可能性;③没有正在出血的病史;④没有正在服用抗凝剂、抗血小板等药物;⑤没有急性脑血管病史。
5. 对于那些具有高度心电图(ECG)改变的患者(如ST段抬高较大或心肌坏死标志物不能排除心肌梗死),非常值得对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以便于进行有效的介入治疗。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之前进行紧急的溶栓疗法,亦可减少梗死的症状,而在出现可能阻塞PCI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6. 一旦冠状动脉造影的设备可及,或者患者达到 PCI 治疗标准,应立即转至设备可及的医疗机构。
三、溶栓疗法的剂量与用药1. 药物在溶栓疗法中,目前常用的药物是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尿激酶(UK)、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激活剂(rtPA)和皮下注射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