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_西北组曲_传统音乐素材运用分析_王锦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
【国乐飘香】雨果唱片《诗经五首.西北组曲》专辑中文名: 诗经五首.西北组曲歌手: 群星资源格式: APE版本: 雨果唱片HRP7255-2发行时间: 2007年02月09日地区: 大陆语言: 普通话专辑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是个文艺复兴的年代,谭盾、叶小钢、瞿小松、陈怡、周龙、陈其纲等都是那时冒出来的新一辈作曲家,本片收录的金湘的民族交响组曲《诗经五首》和谭盾的《西北组曲》也是当时的作品。
《诗经五首》和《西北组曲》尽管一个取材自古文学经典,一个取材自民间曲调;使用的也全是中国乐器演奏,在音乐中也刻意追求一种中国韵味,但写作手法从和声到曲式,甚至声乐演唱者的发声却完全是西洋的。
这种中西合壁的音乐“好”与“不好”历来见仁见智,毕竟各自都有几百年传统的审美标准,要调和也不是一时三刻能体现出来。
“雨果”的功劳则是把这一调和过程忠实地呈现给我们并保留给下一代,专辑制作者请来了金湘、关乃忠、吴碧霞和华夏民族乐团联手演出,水准无须置疑。
华夏民族乐团诗经五首乐队,合唱,领唱交织,浑然一体,古今艺术神髓共雁。
西北组曲谭盾民族风格最为浓厚的作品,动态逼人,小心烧机,作品,乐团,指挥,领唱阵容难得一见的组合,录音制作颠峰状态。
诗经五首:民族交响组歌30:19作曲,指挥:金湘中国音乐学院合唱团领唱:周强,吴碧霞,罗帅,李荣新,韩婷西北组曲: 20:20作曲:谭盾指挥:关乃忠领奏:唢呐/陈威管子/吴跃猛专辑曲目:01. 天作选自(诗经周颂)(男高音,女高音独唱,混声合唱)男高音:周强女高音:吴碧霞02. 十亩之间选自(诗经魏风)(女高音领唱.女声合唱)女高音领唱:吴碧霞03.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男高音独唱.混声合唱)男中音:李蓉新04. 葛生选自(诗经唐风)(女中,高音独唱.混声合唱)女中音:韩婷女高音:罗帅05. 良耜选自(诗经周颂)(混声四部合唱)06. 老天爷下甘雨07. 闹洞房08. 想亲亲09. 石扳腰鼓。
2020-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谈秦腔二胡的艺术特点周国涛(青铜峡市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宁夏青铜峡751600)一、前言秦腔作为板腔体结构的剧种,秉承“先完善中板,后两极分化”的原则,由母体板式“二六板”以扩展、繁缩的方法分别向快、慢两个方面加工复创,发展成节奏变化多样、感情色彩丰富、情趣截然不同的成套板腔。
音乐表现形式复杂而又灵活,节奏对比强烈,但自身旋法规则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尤其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方面弹性很大,具有极强的个性化特征且戏剧性突出。
各种声腔剧种传统的主要伴奏乐器,称做“主奏乐器”,二胡是秦腔伴奏的主奏乐器,主奏乐器是“文场”乐队的领衔乐器,以它为中心带动其他乐器的演奏。
因此,主奏乐器的演奏者在文场乐队中居首席。
二、秦腔二胡伴奏手法当以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兴起以后,它所创造出的板腔体新的音乐结构方法,突破了昆曲曲牌体音乐结构形式的局限,实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这种重大的变革,无疑地引起了整个舞台表演艺术的变化,包括演出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一系列的变化。
秦腔往往摘取重点唱腔的精华作为器乐曲的主题材料,在不同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奏。
也有的主题是从传统曲牌或民歌中吸取,或是从具有典型意义的过门或行弦中发展的。
这对深化人物性格及描绘特定情景提供了可能性。
有时也运用群众所熟悉的,易于引起生活联想的歌曲音调或器乐曲片段,作为场景音乐的主题,这对渲染环境,暗示特定时代气氛有一定作用。
幕前曲、幕间曲、尾声的二胡创作与秦腔剧情内容有了进一步结合,具有了独特的意境和气氛。
这种新的场景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在秦腔中运用十分普遍。
在突出主题思想的基础上,与唱腔音乐融为一体,积极地发挥了场景音乐的作用。
这种创作部分采用多声部的写作技法,使音乐表现力、感染力增强,同时促使秦腔器乐的织体和音色多样化。
因为它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作的,仍保持了传统戏曲中主奏乐器的作用,同时又发展了传统行弦的旋律和形式,并对原有曲牌作以调整和提髙,使之与剧情发展更吻合。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谭盾的生平简介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
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
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
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
1997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乐曲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和领土的完整,表达了世界华人对统一的企盼。
2000年,谭盾为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拿下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月光爱人)、第五十四届英国学院奖最佳音乐、第二十六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音乐、第五十八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无数奖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此后,大导演和大制作纷至沓来,谭盾的音乐才华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现。
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虽然褒贬不一,但仍凭谭盾的音乐无可争议地夺得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
2006年,冯小刚的古装大戏再次邀请谭盾“坐镇”,经管影片本身难以讨好观众,但音乐却是一个亮点。
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个世界级电影配乐大师的功力。
谭盾的音乐风格特点谭盾曾在媒体中出言不逊:“艺术就是比胆量。
”在多元化背景和复杂的音乐创作道路上他以反常规的音乐理念与中国文化底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条独特风格之路。
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探析[摘要] 2000年,由华人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在第73届奥斯卡电影节中获得十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原创音乐奖”和“最佳主题曲奖”, 电影中的音乐,由世界著名作曲家谭盾担纲,他将东方与西方的音乐有机的融合,使之既有独特的东方美感,也有特定的西方情调,呈现出民族性、融合性、情感性等诸多美感特征。
[关键词] 谭盾;影片《卧虎藏龙》的配乐;民族性、融合性、情感性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体裁,它既有音乐的一般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部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能够深刻地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细致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烘托影片的气氛。
一些国外导演尤其注重电影配乐的创作,通过音乐,使情感诗意化,即使是闭上眼睛也能跟随着影片一起呼吸。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音乐,由世界著名作曲家谭盾担纲,他将东方与西方的音乐有机的融合,使之既有独特的东方美感,也有特定的西方情调。
在诸多评论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句最为直观和明了:“《卧虎藏龙》里最华丽的是武打,最深沉的是对白,最感人的是音乐”。
一、谭盾和电影《卧虎藏龙》谭盾,1957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郊区,湖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自幼生长在这里的谭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使得他对中国古典音乐尤为痴迷。
1978年,谭盾带着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上了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中央音乐学院。
并师从赵行道、黎英海等名师,顺利获得作曲系的硕士学位。
1979年,谭盾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部交响作品《离骚》,因为作品中使用了鼓、萧等许多之前从未在交响乐中出现的乐器和声响,引起了热烈的争议。
1983年,他以交响曲《风雅颂》赢得了国际作曲大奖。
由于作品前卫,在国内鲜有认同者,谭盾转向美国发展。
最初在美国,甚至还有过街头拉小提琴卖艺的经历。
1989年,他用自制的乐器演奏了作品《九歌》,引起了国际音乐界的关注,谭盾也由此获得了认可。
对电影《卧虎藏龙》中传统音乐的赏析电影《卧虎藏龙》是由著名导演李安指导的武侠影视,在国际影史上引起了不错的反响,在第七十三届奥斯卡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提名多项奖项,“最佳主题曲”和“最佳原创音乐”就是其中的两个,电影将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的一次尝试。
对于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观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电影《卧虎藏龙》最吸引眼球的是里面的武打动作,最经典的是里面的人物台词,最动人的是里面的音乐。
电影《卧虎藏龙》里面共计有一首主题曲和十三段背景音乐,电影开始的主题音乐是由大提琴进行演奏的,竹笛演奏的配乐《南行》,琵琶演奏的《交锋》,萧演奏的《穿越竹林》等传统乐器演奏的歌曲。
电影《卧虎藏龙》以西方乐器作为主调,用中国传统的乐器作为副调,夸大了音乐的表达手法,不仅展现了西洋音乐的深沉悠扬,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清幽宁静,勾勒出了一幅祥和宁静的音乐画面,这也正是电影《卧虎藏龙》可以获得提名的重要原因。
一、有关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总体概述(一)电影《卧虎藏龙》主题音乐的赏析电影的主题音乐就是指作曲者根据电影的具体故事情节进行谱写的音乐作品,主题音乐贯穿在电影的始终,并且伴随着影视情节的发展产生不同形式的变化。
电影主题曲对于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主题音乐可以快速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故事情节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主题音乐的风格深受电影主题的影响,服务于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达。
电影《卧虎藏龙》的主题音乐采用的是三段式结构,主要用大提琴和吉他来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感觉,作曲家谭盾运用音乐为我们构建起一个远离了血雨腥风的清新的与世隔绝的世界。
在电影《卧虎藏龙》的开始响起的是以大提琴演奏的曲调,缓慢的音乐节奏之中夹杂着一丝丝的忧伤,顿时奠定了开场的忧伤氛围,音乐之中略带颤音,放佛一幅水墨长卷被缓慢打开,画面之中是一个祥和安静的江南水乡,虽然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观众还是可以从低沉的音乐之中感受到杀气的逼近,伴随着音乐观众也开始走进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之中。
谭盾代表作《西北组曲》 演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西北组曲》谭盾曲演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西北组曲》是作曲家谭盾1986年应台北市立国乐团指挥陈澄雄委约,全曲取材于西北音乐,以“信天游”的音调为源,高亢、挺拔而自信中亦渗透着久历风霜的怆然。
作者紧紧地捕捉住这种气质,以生动的音色、音响组合,刻画出那种明朗爽直而又深沉浑厚的人文风采。
音乐大气宽广,豪情无限。
作品分4个乐章,结构有如西方交响曲,音乐语言却是纯中国的。
从标题到旋律,朴素无华却坚实有力,音响效果十分激越,无论是地动山摇的大鼓还是穿越云霄的唢呐,都是内心情感的强力宣泄。
第一乐章:老天爷下甘雨
第二乐章:闹洞房第三乐章:想亲亲第四乐章:石板腰鼓推荐阅读《春节组曲》庆春节“巫师”谭盾的水与纸民族管弦乐《飞天》民族管弦乐欣赏《台湾追想曲》NAFA民族管弦乐合奏《将军令》顾冠仁编曲首届“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论征文启事中国民族器乐的“车尔尼”——《华韵》民族音乐精品系列教材。
探析《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的艺术特点及技法创新
《中国戏曲印象》是一部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的音乐作品,它是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题,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的大型交响乐。
其中第二乐章以京剧为主要表现对象,突出了传统戏曲的特点,同时又在技法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首先,第二乐章中音乐的节奏感十分强烈,节奏变化也非常明显。
整个乐章的开头就以慢拍子逐渐加快的方式开始,接下来则展现了快速和复杂的音符连贯和跳跃,使得曲目在瞬间拉开了高潮。
这种表现手法揉合了传统京剧所钦定的快板、鼓点的时间感,并加上了交响式的紧凑性,强化了音乐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其次,第二乐章在乐器运用方面也有所创新。
除了常见的西洋管弦乐器,作曲家还引入了中国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笙等。
这些乐器的声音能够有效地诠释京剧中大量使用的弹拨、吹拉等特色技巧,弥补了西洋管弦乐器在这些方面表现上的不足。
同时,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还采用了“主奏乐器+和声”的形式,将中国民族乐器独奏和西洋乐器的和声融合地自然而然,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效果。
最后,在节目的表现手法上,《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还从京剧的打击手法中获得了灵感。
在曲目的最高潮处,作曲家将乐曲分成两支,由指挥者预先指定两个乐队互相竞争,使得乐曲的紧张感达到了极致级别。
这种表现手法极大地展现了京剧中打擂的闹剧效果,而又充分地利用了现代音乐的技术手段,向听众呈现了全新的音乐味道。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印象》第二乐章既沿袭了中国传统京剧的表现特点,又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创新的运用了多种乐器和音乐形式,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传统京剧的多重情节和表现手段,构成了一部充满强烈节奏感和特色的音乐作品。
第二单元《西部放歌》年级八学科音乐备课人节次时间教学内容第二单元《西部放歌》(二)——欣赏管弦乐《兰花花》、《下甘雨》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管弦作品《兰花花》和《下甘雨》使学生感受两部作品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旨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色和旋律线,了解标题音乐的相关知识。
2、通过欣赏,体验交响乐魅力,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民歌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是富有生命力的音乐遗产,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1.交响乐器组音色的听辨2.情绪的变化教学环节设计一、导入:——复习民歌《兰花花》1、师播放民歌《兰花花》并提问:播放的是哪地方的民歌?曲名是什么?歌曲的情绪怎样?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说说歌曲的题材和主要故事情节,师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板书在黑板上。
2、生看歌谱演唱歌曲,熟悉旋律。
3、师:《蓝花花》的故事也被世人传唱,改编成多种表现形式。
今天我们来欣赏管弦乐曲版的《蓝花花》。
二、新课学习(一)——欣赏管弦乐《兰花花》(一)作品简介:管弦乐《兰花花》选自鲍元恺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24首管弦乐按地域的不同,分为《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歌》《巴蜀山歌》《江南丝竹》《太行春秋》六个组曲,《兰花花》是《黄土悲歌》中的一首。
由上下句组成的单乐段民歌为原型,运用管弦乐队丰富的表现力,叙述了这个家喻户晓的悲剧的故事。
1991年首演,引起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二)复习交响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以前我们简单了解过交响乐队分成四个器乐组: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活动目的1、通过提问民歌《兰花花》相关知识,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也根据相关内容导入本节新课——欣赏管弦乐《兰花花》。
2、作品简介和交响乐知识的复习都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钢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三)、欣赏乐曲,并说出主要乐器及感受到的情绪。
作者: 王锦
作者机构: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208-20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谭盾 西北组曲 传统音乐 音乐元素 运用分析
摘要:西北组曲的创作意旨在于以音乐对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人文风土进行描写。
为了达成这项目的,作曲家除了在音乐标题方面进行提示外,更在创作素材上呈现出丰富的民间特色。
纵观全曲,谭盾的创作素材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民歌旋律的移植改编、传统鼓乐演奏手法、地方音乐特色元素再利用、民间风情的完美想象。
电影“夜宴”插曲选段的解读作者:舒颖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2年第06期【摘要】音乐是最早进入电影的一门艺术,对于情绪的渲染、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表现,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就电影“夜宴”中的插曲做了详细的解读,分析了谭盾使用乐器的特点。
【关键词】谭盾;夜宴 ;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G2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6.0801. 夜宴中的音乐1.1 《越人歌》贯穿首尾,突出主题,直接参与叙事影片的开头是腾格尔吟唱的《越人歌》,歌声由弱到强地打破了林中的宁静,由此拉开了故事的帷幕,奠定了悲剧的开始。
《越人歌》抑扬的清唱声伴随着太子等人奇特僵硬的舞蹈、诡异的面具、摇曳的竹林向我们展示了太子避世的世外桃源,孤独且压抑。
这种音乐表述太子不向往权利,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同时也把他性格中的懦弱部分放大,当亲情与爱情发生冲突时,他只能无奈地选择逃避,藏身林中寄情歌舞。
只有在歌舞中,才能压制住他的孤独。
没人能够懂他,只能使他愈加寂寞。
这时的音乐,甚至把吟唱者压抑的抽噎声扩大,更增添了几分苦涩。
此时古筝也适时响起,清越而优长,一下子把人带入到另一个情景中。
太子认为青女可怜自己这一情节,依旧是《越人歌》的伴奏。
青女轻轻地念出“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她为歌中打桨的女孩子而可怜,实际上是可怜自己的深情不被太子所接受。
她望向太子的目光被太子逃避,心中苦涩无比,流下眼泪。
太子曾回答婉后“可以唱给青女听”的试探,他以“一个人不会懂另一个人,若懂了就不会寂寞了”作答。
当真是青女不明白太子的寂寞吗?本人不这样认为,《越人歌》在此时的运用也别有深意。
并非太子不知而是故意逃避。
他深爱着婉后,对青女的爱却无能为力,因着他的仁慈之心,也不想把青女拖入这肮脏的权力斗争中,无形之中形成了对青女的保护。
青女的单纯是他向往的,他无法靠近她,怕自己身负的仇恨沾污了她,但却又被她感动,不自觉地走向她。
《中国西部组曲》之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探析
张凯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8)002
【摘要】陈怡的《中国西部组曲》以浓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融合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术,其独特的立意和新颖的手法,实现了中西音乐文化内涵的高度融合.这部运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优秀作品,不仅体现出作者开阔文化视野下特立独行的审美追求,而且给当下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总页数】5页(P73-77)
【作者】张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民族音乐元素在《克里奥尔舞蹈组曲》中的体现
2.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技法的融合——以陈怡的《中国民族舞组曲》作品为例
3.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技法的碰撞与融合——以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为例
4.探析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5.探析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交响乐《莫高风铃》创作技法探究《莫高风铃》是一首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交响乐曲,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于2007年完成,献给西北边疆的吉祥物莫高窟。
在《莫高风铃》这首作品中,谭盾运用了多种创作技法,使得乐曲既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又突出了现代音乐的创新性。
谭盾在乐曲中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
《莫高风铃》中包含了马头琴、板胡、二胡、大提琴、古箏、立琴等多种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
这些乐器不仅丰富了乐曲的音色,也为乐曲注入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谭盾在乐曲的编曲中运用了民族音调和民族节奏。
《莫高风铃》的主题旋律采用了具有明显民族音调的旋律,使得乐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音乐特色。
乐曲中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浓郁节奏感的乐段,例如流动又富有力量感的鼓点部分,使得整个乐曲更加生动有力。
谭盾在创作《莫高风铃》时还运用了对位法和和声技巧。
在乐曲的组织结构中,不同乐器之间相互呼应、交织,形成对位的效果。
这种对位的处理技巧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乐曲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谭盾还巧妙地运用了和声技巧,通过乐曲中的和声变化,使得乐曲的情绪起伏有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谭盾在《莫高风铃》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交响乐团的合作能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不同乐器的组合和对话,使得乐团的演奏成为一种协调一致的整体。
乐曲中变化丰富的乐段和声部分别呼应、交织,展现了乐团丰富的表现力。
谭盾在创作《莫高风铃》这首民族交响乐中,运用了丰富的创作技法,使得乐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通过对民族乐器、民族音调、对位法和和声技巧的运用,他成功地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将其与现代交响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首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基因传承*导读:内容提要:当代,人们通常用中和、优美、典雅、悠闲、恬静、清柔、和谐、圆通、渐变、中庸、定格、定性、虚拟、线性、自然、辩证内容提要:当代,人们通常用中和、优美、典雅、悠闲、恬静、清柔、和谐、圆通、渐变、中庸、定格、定性、虚拟、线性、自然、辩证等赞语评骘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
反之,则有人认为这些评骘是不理智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以下简称民乐)早已是衰老的朽骨,是朽木不可雕也。
在当代,中国传统民乐真是一无是处吗?应该毫不留情地抛弃吗?它的遗传基因毫无传承价值吗?在当今全球文化的大撞击中,这些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亟待广大学者的关注、思考和研讨。
本文试图通过问题的提出、音高组织形态的基因传承、音值表现样式的基因传承、结构原则上的基因传承、乐思表现上的基因传承、乐律思维上的基因传承、色彩特质上的基因传承七个方面来回答这些问题,以便使当代人们对中国传统民乐的传承问题有一个比较清醒的判断,能在理性高度审视它的发展,使它在历时的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民乐在当代已无可逃避地裸露出自己衰老的朽骨。
在音乐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么些表面堂皇但实质上显然是很不理智的口号,即振兴民族音乐,振奋民族精神,或者是振奋民族精神,繁荣民族音乐等。
这些口号所包涵的意义是:指望通过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高扬而从中能振奋起我们当代中国人的所谓民族感和民族精神,但遗憾的是这在本质上几乎近似于一种痴人说梦。
要让那些至今仍然把复兴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视为振兴所谓民族精神的人们,能够稍微醒悟一些,要毫不畏惧地撕破(中国传统民乐)这支所谓动听的旋律,复兴中国传统民乐是在一种民族自尊的昏昏沉沉的自醉中成为一种无理智的自我安慰的心理神话。
进而认为:中国五声音阶缺乏动力性格和内乏冲突性,中国单声音乐表现力单一,中国律制性质过于单纯,中国节奏强弱无常,无时间律动感,中国音乐表现是模仿而不是自由,因此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困境,衰败以至在众多接受者心中的实际消亡都是一种必然的历史效应,所以我们不必为之遗憾、叹息,更不必再一次又一次地去进行什么抢救!①这些人在否定中国传统民乐的同时确立了西乐在中国的话语霸权,他们视欧洲音乐发展道路是世界一切音乐发展的必由之路,视欧洲古典音乐是人类音乐发展的最高典范,视古典西乐理论几乎像物理和数学那样具有自然法则的意义。
民族交响合唱组曲《诗经五首》中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交响合唱组曲《诗经五首》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
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特色,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诗经五首》中的民族文化特色。
《诗经五首》中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
在传统的交响乐器基础上,谭盾还加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器乐,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这些乐器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比如在《国风》中,二胡和琵琶轮番上阵,将中国古代乐曲的婉转与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听众带来了无穷的音乐享受。
这些传统乐器的加入,使得《诗经五首》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增加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诗经五首》中古典诗歌的表现方式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谭盾将来自《诗经》的古典诗歌进行了改编,并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方式,使得这些古典诗歌焕发出勃勃生机。
比如在《国风》中,诗经中的诗句被赋予了新的音乐形式,通过合唱团的高亢歌声和管弦乐队的和谐配合,将古代的诗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融合古典诗歌和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得《诗经五首》不仅具有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更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诗经五首》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歌舞的元素。
在《周南》和《国风》中,合唱团用清澈悦耳的歌声,表现了中国古代歌谣的韵味。
舞蹈团的精彩表演,更是将中国传统歌舞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的表现过程中,舞蹈团用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艺,将中国传统歌舞的独特魅力完美呈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这种融合了歌舞元素的表现方式,使得《诗经五首》更加饱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诗经五首》中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格特色。
在《国风》中,谭盾充分运用了中国古典音乐的表现方式,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特点,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古老的韵味。
比如在曲子的开头,通过大提琴和二胡的对话,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风格。
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表现方式,使得《诗经五首》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以谭盾作品为例管窥后现代音乐的艺术特征作者:赵雅楠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8期【摘要】对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艺术特征做以简述,通过中国作曲家谭盾的作品浅析其作品中对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艺术特征的体现,论述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音乐;艺术特征;谭盾作品谈及后现代主义音乐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是西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出现的先锋派音乐等一些奇特、反叛、反传统、反理性等等与之相关的词汇,更有甚者评价为奇葩类型的音乐艺术。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的作品在原则上并不受制于先前确立的规定,也不能运用那些熟知的规范来对他们做判断,于是便产生了许多在艺术家并不遵循规则的情况下创作的作品。
这也促使了后现代主义音乐表现出一些全新的艺术特征。
这里不得不提到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科技、信息以及数据库的进步使之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以及审美、创作个性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
远了说例如约翰.凯奇的《4‘33》,其作品的出世,震惊程度以及掀起跟风模仿的浪潮比比皆是。
这说明了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独特性以及不可模仿性,因为后者跟风的作品已沉寂大海无人问津。
再比如说施托克豪森运用交通工具直升机创作出来的《直升机弦乐四重奏》,作品以常人无法想像到的构思将弦乐与直升机的轰鸣声相结合,体现出自由解构的创作理念。
就近了来说,后现代主义音乐已经对现在的流行音乐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及体现出其特点深入的传播性。
这几年的一首流行歌曲《我的滑板鞋》虽然并未得到大多数专业音乐领域的认可,但其作品成功的挑战了高雅与低俗音乐的界限,以草根的音乐形象迅速在流行音乐圈中引起广泛的传播力及强悍的洗脑程度。
从传统意义上解释后现代主义音乐,是现代主义音乐的一个延续抑或发展。
其特点具有提倡理性主义,以及解构主体性,反对整体性,崇尚差异、多元性等等特征。
代表了后现代主义音乐的音乐家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宣泄他们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塑造力。
诗经五首\西北组曲
无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前线》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是个文艺复兴的年代,谭盾、叶小钢、瞿小松、陈恰、周龙、陈其纲等都是那时冒出来的新一辈作曲家,本片收录的金湘的民族交响组曲《诗经五首》和谭盾的《西北组曲》也是当时的作品。
【总页数】1页(P119)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4
【相关文献】
1.中国西北的《诗经》”花儿与诗经-花儿与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 [J], 海韵;
2.吉甫故里诗经热千里房陵动地诗——鄂西北房县诗经文化走笔 [J], 袁源;张炳华;李胜男;李治陵
3.雨果《诗经五首·西北组曲》赏析 [J], 一言
4.民族交响合唱组曲《诗经五首》中的民族文化特色 [J], 唐贤美;林倩
5.探析民族交响合唱组曲《诗经五首》中的民族文化特色 [J], 唐贤美; 林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