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美学研究》总论参考书目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文论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70115Z10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文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教学参考书:郭绍虞等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本课程讲授的对象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十分悠久,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重要论著和观点,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而且还能与中文系其它主干课程,特别是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参照比较,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程的开设,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由于古代文论历史悠久,时代跨度很大,材料浩如烟海。
所以古代文论的学习,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重要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按照汉语言文学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读古代文论的几本经典原著,学习经典作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第二,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线索、最有代表性的文论思想与观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能将其运用于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第三,将古代文论的学习与古代文学的学习、与古代艺术的了解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文学和艺术修养;第四,将古代文论的学习与古代哲学的学习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结合起来,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古代文论读书报告参考书目古代文论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文论管窥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童庆炳著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童庆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古代文论二十三讲周振甫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悲怆的浪漫: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学思想研究阮国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中国古代文论题解许振东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李建中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李建中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周振甫讲古代文论周振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诗言志辩朱自清著诗与禅程亚林著江西人民出版社禅与诗李壮鹰著北京师大出版社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韩林德著三联书店诗话与小说评点类:明清小说评点林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谭帆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古代小说评点简论谭帆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派研究石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张世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中国诗话史蔡镇楚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诗话概说·修订版刘德重,张寅彭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沧浪诗话》的诗学研究程小平著学苑出版社2006人间词话篇: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人间词话》导读王国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二版)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2版)郭绍虞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六讲刘淮南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文心雕龙篇:《文心雕龙》二十二讲周振甫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名家解读文心雕龙沈文凡主编长春出版社刘勰和文心雕龙陆侃如、牟世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文心雕龙讲疏王元化著上海三联书店2012文心雕龙探索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文心雕龙选译·修订版周振甫译注凤凰出版社2011。
书目:可参考《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朱志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馆有)1、(先秦)《论语》《孟子》《庄子》(另及《坛经》)2、(汉)毛苌《毛诗序》3、(汉)《礼记·乐记》4、(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5、(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序》6、(魏)曹丕《典论·论文》7、(晋)陆机《文赋》8、(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9、(齐梁)刘勰《文心雕龙》10、(梁)钟嵘《诗品序》11、(梁)萧统《文选序》12、(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3、(唐)杜甫《戏为六句绝》14、(唐)韩愈《送孟东野序》、《答李翊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5、(唐)白居易《与元九书》16、(唐)司空图《诗品》《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17、(宋)李清照《词论》18、(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19、(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20、(明)李贽《童心说》21、(清)李渔《闲情偶寄》选录22、(清)金圣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序》、《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序》23、(清)叶燮《原诗》选录。
24、(近代)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或《宋元戏曲史》25、(近代)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以下是部分篇目:《毛诗序》1)《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fěng”)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此言诗教之始)2)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言诗之所由)3)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此言诗之功能)4)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英文名称:Classic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课程代码:011301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修订人:袁愈宗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它与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共同构成文艺学学科和文学概论课程的三大基础课程群。
(二)课程目的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中国关于文学理论的文字材料为对象,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中国古人对文学的认识和看法,阐释古人提出的文学理论范畴、术语,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
本课程具体达到目标是:1.了解中国文学理论历史发展的线索;2.理解中国重要的文论范畴、术语和命题;3.体悟中国古代文论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4.在积累一定的古文论知识基础上,对古代文论的现代性做出思考。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6学时)本章重在介绍儒家和道家的文论思想,使学生对先秦文论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讲授内容:1.孔子的文论思想。
2.孟子的文论思想。
3.荀子的文论思想。
4.先秦道家的文论思想。
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4学时)本章重点在于介绍经学语境下的文论思想。
讲授内容:1.《乐记》与《毛诗序》。
2.司马迁、班固的文学思想。
3.扬雄的文学思想。
4.王充的文学思想。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8学时)本章重点在于了解此时期各文论家的重要命题,难点是把握刘勰《文心雕龙》结构体系、思想内容。
讲授内容:1.曹丕的《典论·论文》。
2.陆机的《文赋》。
3.刘勰的《文心雕龙》。
4.钟嵘的《诗品》。
第四章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4学时)讲授内容:1.皎然的《诗式》。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纲要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论教程》,蒋凡、郁沅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年8 月第1 版。
中华书局2005 年8 月第1 版。
(本纲要主要据此书编写)2《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11 月第1 版。
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1 版。
4《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11 月第1 版。
5《中国古代文论史》,赖力行著,岳麓书社2000 年11 月第1 版。
6《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8 月第1 版。
基本知识:1.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2.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3.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4.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5.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美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黄应全)第一部分入门性书目一美学理论1 朱光潜:《谈美》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3 H·G·布洛克:《美学新解》二美学史(一)西方美学史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2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3 鲍桑葵:《美学史》4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二)中国美学史1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3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4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5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6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第二部分提高性书目一中国美学原著《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册) 中华书局1980—1981 《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中国古代文论类编》海峡出版社1990《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乐记批注》人民音乐出版社1976《典论·论文》曹丕《文赋》陆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顾恺之《诗品》钟嵘《画山水序》宗炳《叙画》王微《古画品录》谢赫《文心雕龙》刘勰《续画品》姚最《历代名画记》张彦远《二十四诗品》司空图《书谱》孙过庭《笔法记》荆浩《梦溪笔谈》沈括《林泉高致》郭熙、郭思《沧浪诗话》严羽《闲情偶寄》李渔《姜斋诗话》王夫之《原诗》叶燮《苦瓜和尚画语录》、《大滁子题画诗跋》石涛《板桥全集》、《板桥题画》郑燮《艺概》刘熙载《画筌》、《中国画论类编》笪重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人间词话》、《元剧之文章》、《红楼梦评论》王国维《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朱光潜美学文集》(一、二、三、四卷) 朱光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新美学》(改写本一、二、三卷) 蔡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1991、1995。
《美学原理》蔡仪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美学论集》李泽厚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美的历程》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审美谈》王朝闻人民出版社1984《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美学与意境》宗白华人民出版社1988《谈艺录》钱钟书中华书局1983《德国古典美学》蒋孔阳商务印书馆1980《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蒋孔阳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二西方美学原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参阅书目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美学原理》H .帕克《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王岳川《中国镜像》王岳川《发现东方》王岳川《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朱良志《圣经》
《可兰经》
《中国宗教通史》
《道德经》
《论语》
《庄子》
《周易》
《原诗》叶燮《人间词话》王国维《美学散步》(或《艺境》)宗白华《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谈艺录》钱钟书
《华夏美学》(或《美的历程》)李泽厚《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美学史》鲍桑葵《《艺术与人的发展》加登纳《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艺术社会学》豪瑟《诠释与过度诠释》艾柯《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诗学》亚里斯多德《审美教育书简》席勒《判断力批判》康德《美学》黑格尔《林中路》海德格尔《萨特文学论文集》
《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美学与哲学》杜夫海纳《接受美学译文集》参阅伊瑟尔《阅读活动》《人论》卡西尔(参阅《语言与神话》)《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美学理论》阿多诺《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勃兰兑斯《悲剧的诞生》尼采
《美学史》鲍桑葵
《文学行动》德里达
《美学新解》布洛克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姚斯
《论艺术精神》康定斯基《艺术》克莱夫、贝尔《小说理论》巴赫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
《全球化与文化》约翰·汤姆林森。
总论部分参考书目∶
▲中国文论、美学参考书(文论史、美学史、论著选每类至少选一):
一、文论史:
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齐)
2、张少康等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大出版社1999年版)
3、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二、美学史: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年版)
三、论著选:
1、郭绍虞等编《中国历代文论选》(4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张少康等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断代分卷9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李壮鹰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选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综合类参考书(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每类至少选一)
一、哲学史类: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1930、1933)《中国哲学史新编》7卷本,中华书局1993年重印本;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北大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译本)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二、思想史类: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新知书店(上海),1947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三卷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文化史类:
梁漱冥《中国文化要义》,成都路明书店1949年版;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1996年重印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写于抗战时期),1948年版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1996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教育部推荐文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