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不是原始汉字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目前发现的文字最早只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约3300年,以至于有人质疑商代以前的夏代不存在。
难道我国的考古学家真的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吗?众所周知,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商代的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按照常理夏代也一定有文字。
1959年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是公认的夏代文明,在这里考古学家在一些陶器上,发现了二十四种刻划符号,1965年方酉生先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中作了如下记述:
刻划符号绝大多数刻在大口尊的内口沿上。
这些记号的用意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或许是一种原始文字,这些符号有粗细不同的竖线,十字形、交叉形、簇形、树枝形等,属于形象文字,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1500年。
我们把这些符号和甲骨文作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和甲骨文极其相似,应该是一脉相承
的文字,因为这些符号刻画在陶器上,所以考古学家们称这些符号为陶文。
既然发现了陶文,为什么至今考古界仍然不承认夏朝有文字呢?主要原因是,这些陶文基本上都是单个存在,很少成文,难以作为真正的文字史料,而且陶文发现的数量很少,不像甲骨文大量被发现。
殷人将文字刻在龟甲上,这些龟甲埋入地下不易腐烂,经过几千年重新发掘出来以后,绝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夏代的文字很可能写在易于腐烂的其他载体上,消失在历史的
车轮中。
在二里头发现的陶文比甲骨文更为原始,结构仍然比较复杂,根据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复合会意字的产生要晚于独体的象形字,另外二里头陶文繁简并存,文字产生之初,多象形,笔画多,此后为了快捷方便才开始简化。
因此二里头发现的陶文显然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更不是汉字的源头,在二里头陶文之前应该还有其他的文字,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
汉字的演变一、选择题1.我国文字起源很早,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原始文字的是( )A.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一些学者认为,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故本题选A。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可靠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________开始的。
( )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商朝时留下了记载历史资料的甲骨文。
我国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2014·云南学业考)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
这种文字被称为( )A.隶书B.金文C.小篆D.甲骨文【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古代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知识拓展】甲骨文出现的意义:(1)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的,对我国文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和阶级关系的状况,反映了商朝奴隶社会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这是我国文明史的开端。
4.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
”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的文字B.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C.我国最早的文字D.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解析】选B。
抓住题干中“一片甲骨惊天下”,之所以甲骨文惊天下,不是因为它是商代的文字或者刻在龟甲兽骨上,而是因为它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因此选B。
5.(2014·兰州中考)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其内容主要涉及的王朝是( )A.商朝B.夏朝C.秦朝D.西周【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我国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_初一历史必考重要知识点汇总将历史课本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整理到小纸片上,随身携带,一有空旧拿出来扫描一下,加深记忆。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已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四肢),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头部)。
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使用打制石器(被称为“旧石器”)。
食物来源于打猎和采集,住山洞,会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会保存火种,还会管理火。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3、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仍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制、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兽皮衣服。
二、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1、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耒、耜,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水稻,饲养家畜,定居(干栏式建筑)。
2、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麻、蔬菜,纺麻织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遗址,有随葬物,出现贫富分化。
三、远古的传说1、黄河流域两大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
黄帝打败炎帝,结成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它是汉族的前身,所以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有尧、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
四、夏朝和商朝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制)。
禹的儿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汉字起源的探索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及其对汉字起源探索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史前陶器的历史背景及其符号的出现,然后分析这些符号的特性及其可能的功能。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符号与汉字起源之间的潜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可能影响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将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史前陶器符号与汉字起源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研究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陶器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了记录文化、传递信息的媒介。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在史前陶器上发现了一些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理解汉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考古发掘。
在这些发掘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带有刻划符号的史前陶器,这些符号形状各异,有的简单明了,有的复杂抽象。
这些符号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开始对这些符号进行解读和研究。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史前陶器符号被发现。
这些符号不仅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也出现在其他国家的史前遗址中。
这些符号的发现,使得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在史前陶器符号的研究方面,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他们首先对这些符号进行分类和整理,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同时,他们也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这些符号进行解读和分析。
通过这些研究,学者们发现这些符号可能具有记录事件、表达信仰、传递信息等多种功能。
学者们还尝试将史前陶器符号与汉字进行比较和联系。
他们发现,一些史前陶器符号与后来的汉字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这些相似性不仅体现在形状上,也体现在意义和功能上。
这些发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史前陶器符号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一环。
汉字的演变练习题汉字的演变练习题1、我国文字起源很早,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原始文字的是 ( )A.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铭文2、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定在龟甲和兽骨上,目的是为了 ( )A.纪录历史B.占卜凶吉C.传递文书D.制工艺品3、商朝的书写材料主要有 ( )①龟甲②兽骨③青铜器④竹简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4、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的是( )A.甲骨文B.金文C.铭文D.隶书5、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6、今天的汉字是从下列哪种文字发展而来的 ( )A.甲骨文B.铭文C.大篆D.隶书7、商朝的金文是指 ( )A.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B.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C.刻写在石器上的文字D.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8、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属于 (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9、西周文字主要有 ( )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小篆④隶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0、把小篆做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是在 (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朝11、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竹简、帛书、石刻基本上都是 ( )A.金文B.小篆C.隶书D.楷书12、草书和楷书形成于 ( )A.秦朝B.汉朝前期C.汉朝后期D.三国时期13、三国两晋时,书写起来最为流畅便捷的是 ( )A.隶书B.楷书C.行书D.草书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14、有关甲骨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B.甲骨卜辞真实记载了商王的活动C.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D.商朝时候使用甲骨文,但远不如西周时候普遍15、下列有关西周文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西周时期,铸有文字青铜器增多B.这些文字为后人研究西周的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C.西周的甲骨文比商朝更普遍D.西周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16、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这种文字主要出现在 ( )①商朝②周朝③秦朝④汉朝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隶书与小篆相比,能够逐渐流行,主要是因为( )A.隶书比小篆美观B.隶书比小篆有观赏价值C.隶书比小篆书写简便D.国家统一命令使用隶书创新题18、通过对商代甲骨文的研究,我们才知道了以下哪项纪录? ( )A.中国文字的最初起源形态B.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C.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D.关于划分季节的最早记录19、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于书写的文字应该是 ( )A.一些原始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20、《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古汉字发展史一、古汉字的起源古汉字那可是相当古老的东西啦。
最开始呢,就是一些简单的刻画符号,就像原始人在石头上或者骨头上刻的小记号。
这些小记号可能是用来记录一些简单的事儿,比如今天打到了几只猎物之类的。
像仰韶文化那些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说不定就是古汉字的雏形呢。
那时候的人可没咱们现在这么复杂的想法,就是为了生活方便。
这些符号慢慢发展,就变得越来越有规律。
二、甲骨文时期甲骨文可是古汉字发展的一个超重要阶段。
那时候的人们,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是用来占卜。
你想啊,古代人对神灵可迷信了,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占卜一下。
这些甲骨文的形状就很有趣,很多都是象形字,就像画一样。
比如说“日”字,就画个圆圈中间加一点,多形象呀,就像太阳的样子。
而且甲骨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和规律,虽然咱们现在看起来可能有些复杂,但在当时可是很先进的文字系统了。
三、金文时期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这时候的文字就比甲骨文要规整一些了,毕竟青铜器是很贵重的东西,刻字的时候也会更用心。
金文的线条更加圆润,而且字数也比甲骨文多了不少。
在周朝的时候,金文发展得很繁荣。
因为那时候的礼仪制度很严格,青铜器上的金文很多都是记载一些国家大事,比如祭祀、战争、册封之类的。
这些文字的风格也变得更加庄重、严肃。
四、篆书时期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的结构比较复杂,笔画也很多。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呢,就推行了小篆。
小篆可是很有特点的,它的笔画很规整,粗细一致,就像用尺子画出来的一样。
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可有着巨大的意义。
因为这样一来,不同地区的人都能看懂同样的文字了,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
小篆在书写上也有一定的规范,比如说字的结构、笔画的顺序等。
五、隶书时期隶书是古汉字发展中的一个大变革。
它把篆书那种弯弯绕绕的笔画变得更加简洁、平直。
这是为啥呢?因为在秦朝的时候,政务繁忙,篆书书写起来太慢了,隶书就应运而生。
隶书的出现,让书写速度大大提高。
史前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那些“刻划符号”都代表什么一、天地新石器时期各地区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出现许多刻划符号,刻符说与文字说形成两大观点,郭沫若先生认为这类符号既是文字也是符号。
我认为刻符与文字要看具体符号而进行具体分析,如良渚石戉,其上有三组戉形符,依据早期字形与戉之象征,可定为“王”字,三组字可读为“王上、王上、王上”,甲骨文“王”字与其类似,可以佐证(图1)。
有些X形符号与O形符号都是同时出现,这类就是象征刻符,是古代的“元气”符号而非文字(图2)。
出现最多的刻符是规形符与矩形符,并且都是成组出现,左右顺序有时颠倒(图3)。
规形符与矩形符在齐家玉器、红山骨器与良渚陶器上均有不少发现。
我把这类刻符定名规形符与矩形符,是依据山东嘉祥武氏祠东汉刻石与河南南阳东汉画像砖中的伏羲女娲手执规矩之形而命名。
伏羲执规画圆为天,女娲执矩量方为地。
我们再来看良渚陶器中的“元气”符号O与X,圆为天,X为地,这个X不是十字形,四边为四时,分别代表文章黼黻,内角为矩,一矩90度,也称一方,地由四方组成。
二、太一玄冥太一指元气,《礼记》中有“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太一亦指帝星,为北极二。
《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
《庄子·大宗师》:'禺强得之,立乎北极。
'《礼记月令》:'﹝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
'颜师古注引劭曰:' 颛顼、玄冥,皆北方之神,主杀戮也。
' 新石器中期的祭祀礼器到《山海经》成书,中间经过了3300多年,《山海经》中的文献记载与近年考古挖掘的材料进行比对,其间的演绎并不大。
学界近年有一种说法,把汉代的铺首衔环图像定为鸱鸮,我认为这种说法成立,铺首衔环是现代人因为找不到古神名的出处而定名(图4)。
环代表天,铺首就是玄冥,其形象就是鸱鸮,从汉往前推,先秦图像中的饕餮也是玄冥,可参看商周青铜器、燕国瓦当、陕西夔纹瓦当(图5)。
《中国书法史》章节测试答案《中国书法史》章节测试答案1.1书法艺术和书法习字1、【单选题】书法定义的要点不包括()A、表现方法B、书写工具C、表现对象D、书写人群答案:D2、【单选题】中国古代()的转写就是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A、行书B、楷书C、草书D、隶书答案:C3、【单选题】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是()。
A、阿富汗B、韩国C、日本D、新加坡答案:A4、【判断题】从广义上讲,书写文字的方法就是书法。
()答案:√5、【判断题】概念内涵丰富了,外延也会随之扩大。
()答案:X1.2书法自觉和书法意义1、【单选题】()时期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
A、明朝B、唐朝D、魏晋答案:D2、【单选题】()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用的文字。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汉隶答案:B3、【单选题】()早期的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是仰韶文化。
A、黄河中上游地区B、山东地区C、黄河中下游D、长江流域地区答案:A4、【判断题】书法的历史就是文字的历史()答案:X5、【判断题】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答案:√2.1仓颉说和伏羲说1、【单选题】奚仲发明了()A、书B、稼C、邢D、车答案:D2、【单选题】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源于图画说B、结绳记事说C、瓷器符号说答案:C3、【单选题】()是埃及最古老的文字。
A、圣书字B、楔形字C、表形字D、汉字答案:A4、【判断题】位列十三经之首的是《诗经》。
()答案:X5、【判断题】后稷被认为是西周人的祖先。
()答案:√2.2黄河上游文化说1、【单选题】()是南宋著名学者郑桥的作品。
A、《满江红》B、《题临安邸》C、《过零丁洋》D、《通志》答案:D2、【单选题】八卦由八种卦相来象征着天地八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而其中乾代表了()。
A、水B、地C、天D、火答案:C3、【单选题】()主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A、道家B、儒家C、法家答案:A4、【判断题】一个民族、一个部落甚至是一个人都可以创造文字。
刻画符号与原始文字之间关系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美术门类,与绘画具有密切关系。
关于汉字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有结绳说,刻锲说,八卦说等等。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仓颉创字”之说,汉代,在迷信流行的情况下,这一说法更为流行,并加以神话性的润饰。
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个别英雄人物对长期流传,约定成俗的表意符号进行整理,润色,推动原始文字的发展。
刻画符号属于原始文字,一般是图画文字,如中国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等。
这时候的笔画是不固定的,多种符号字形并用,还没有规范统一。
因此是不成熟的文字。
以中国古代文字为例,甲骨文、金文到了秦代统一为小篆了,文字才全国统一,字形也从此固定下来,成为相对成熟的文字了。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
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
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
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
最后古埃及被波斯所灭,译法失传。
后来通过使用“罗塞塔石碑”翻译,才辩认这种文字。
楔形文字(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
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
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
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
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
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馀。
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xiē)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
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
初一历史甲骨文与青铜器试题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原始文字可能是( )A.小篆B.钟鼎文C.甲骨文D.刻画符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一子目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中的内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是在刻画符号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AB选项又出现在C项之后。
D选项很多学者认为,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故选D。
【考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甲骨文的概况和价值。
2.有一天,小华去参观某一历史博物馆,其中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深深地吸引着他。
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此文物中的文字可能是( )A.隶书或小篆B.小篆或楷书C.金文或隶书D.甲骨文或金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题目中吸引他的是“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一子目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中的内容:“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
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成为卜辞。
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可知,甲骨文和金文商朝都已经出现,因此此文物中的文字可能是甲骨文或金文,故选D。
【考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甲骨文的概况和价值。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是因为商朝( )A.有了官吏B.有了确l刃纪年C.有了吏书D.留下了记载历史资料的甲骨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史实的识记。
远古时期的汉字起源和演变汉字是中国人民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很多人都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汉字的起源古人认为,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文字符号,这些符号可能是人们用来记录生活中的事情,如太阳、月亮、天空、火、水等自然现象,而这些符号最终演变成了汉字。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国的文字起源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符号进行交流,并用符号来进行祭祀等仪式。
最早的文字符号是线形文字,它们来自于陶器上的记号和红陶器上的画图,这些线形文字虽然比较简单,但它们已经包含了很多有表意性的符号,如太阳、月亮、人的形状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符号来记录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篆文等等,这些文字都是由线形文字及其演变而来的。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们是在龟背或兽骨上刻写的。
甲骨文的形状复杂,但非常有表现力,可以清楚地表达出人、物、动作等意思。
在西周时期,甲骨文已经是官方文字,经常用来记录各种官方文书。
金文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形态与甲骨文相似,但更加繁复。
金文为当时的贵族所用,它们通常刻于青铜器的表面,记录像祭祀、武器、宴会等贵族活动的细节。
篆文是秦朝时的官方文字,也是现代书法的源头。
篆文的形态较为规整,行笔粗劲有力,表现力强,被公认为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体。
汉字的演变汉字从远古时期的线形文字发展到甲骨文、金文、篆文,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演化出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书法体系。
楷书是汉字书写的正体,字形规整,笔画清晰,是印刷体的基础。
楷书古朴谦逊,充满老气十足的韵味,是现代书法及印刷体的基本样式。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流派,它的笔画流畅、奔放,字体较为大气磅礴,显得豁达大度,适合广泛的应用。
草书是楷书和行书的衍生体,它的字形奔放多姿,自由自在,是一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书体,深受书法家的喜爱。
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不是文字马贺山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共出土24个不同种类的符号,单个,独立,一个陶器上只有一个,符号与符号之间,无任何联系,他们究竟代表什么,谁也不知道,只有陶工本人清楚,别人的猜测都是不准确的。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实际上,是陶工用来记事记数的记号,它的作用与结绳记事一样,它不会发展成文字,它与文字没有任何关系。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只有24个,太少,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就是很多,也说明不了什么,全国各遗址的刻划符号,都加在一起,够多的了吧,也行不成一个系统。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是当时陶工使用的东西,陶工的长项是制造陶器,而非文字,陶工没有制造文字的时间和能力。
文字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自发的集体行为,尽管文字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那也属于政府行为。
中国文字是黄帝命令史官仓颉造的,这符合中国国情。
仓颉替黄帝管理结绳记事,由于社会事务繁杂,结绳已满足不了国家的需要,创造文字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国家、阶级,分工,剩余价值,是产生文字的基础。
由于郭沫若先生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致使古文字界不知文字是谁造的?不知什么时候造的?甚至连文字都不清楚是什么?拿不是文字的东西,当文字研究,一研究就是四十年,成了文字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夏朝有文字吗?考古学家可以不看历史文献,因为他们忙的不可开交,古文字专家不能不看,古有仓颉造字,古有虞夏商周之书,考古学家可以不看【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莱丘铭】,因为他们忙的不可开交,古文字专家不能不看,因为你就是研究这个的,你不研究,你就不知夏朝文字什么样,那你就会拿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当夏朝文字,让人感到很滑稽,很无奈,很可笑。
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不是文字,与文字不搭界,只有迂腐的人,才拿二里头遗址的刻划符号,当文字研究。
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不是原始汉字主要内容: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都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古今众多学者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
但最近几十年由于中国考古界的发现,有不少学者提出,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很有可能是原始汉字。
这种说法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呢?本文将围绕此观点展开讨论。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
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 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则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所以很多学者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偏向于认为,殷墟甲骨文,又称“卜辞”,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而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下文我们将根据不同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具体分析。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种考古学文化的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贾湖遗址,被确认为中国二十一世纪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考古成果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震憾力。
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汉字学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图形符号刻划是以()为代表的。
(汉字的起源3)A仰韶文化B马家窑文化C良渚文化D大汶口文化2、下列各字中不属于象形字的是()。
(汉字的结构3)A十B小C羊D未3、“画成弃物,随体诘屈”,是许慎给六书当中的()所下的定义。
(汉字的结构1)A象形B指事C假借D会意4、下列各字当中形旁为“肉”的是()。
(汉字的结构5)A肌B明C钥D腾5、“夫”字是在“大”字之上加一横而成的,这一横属于()。
(汉字的结构5)A象形性形符B示意性形符C文饰性形符D组合性形符6、甲骨文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
(汉字形体的变迁2)A不到10%B不超过20%C约为20%-30%D约占40%左右7、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
(汉字形体的变迁1)A小篆B章草C隶书D楷书8、章草的成熟是在()。
(汉字形体的变迁2)A秦代B汉代C三国D晋代9、下列不属于异体字的一对是()。
(几种有特殊关系的字3)A视――眂B村――邨C唇――脣D罢――罷10、下列各书中以义序法排列字序的辞书是( )。
(现代汉字3)A《集韵》B《说文》C《尔雅》D《广韵》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1、一般把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三种类型,即()。
(汉字的性质特征2)A表音文字B音节文字C意音文字D表形文字E表意文字2、()相继提出了“三书说”。
(汉字的结构2)A戴震B唐兰C陈梦家D郑樵E裘锡圭3、下列各字当中,属于会意字的是()。
(汉字的结构3)A增B叟C及D鸣E未4、秦隶向汉隶飞跃的重要标志是()。
(汉字形体的变迁2)A篆书形体的归于消失B书写的线条化C波磔的横展D定型化E简省化5、下面书写错误的成语是()。
(正确认识和掌握汉字的形音义4)A沽名钓誉B夜郎自大C再接再励D名珠暗投E米珠薪贵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造成一字数义的原因有假借和_______。
(汉字的性质特征1)2、迄今所能见到的,真正形成体系的汉字最早的是______________。
中广网北京10月24日消息中国考古专家最新考证表明,4年前在中国东部山东省昌乐县集中出土的100多块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结构和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应为距今约4500年的中国早期文字。
参与这项研究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些神秘兽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齐”的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二者应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2004年,昌乐县一民间收藏爱好者肖广德在昌乐县袁家庄古遗址上采集陶器标本时发现,当地农民在施工挖掘时,丢弃了许多亚化石状远古兽骨,经过清理,可见上面有许多刻划痕迹明显的图案符号。
肖广德先是拣拾,后是高价收购,共收集刻有文字符号的甲骨100多片及2块玉残片,共有600多个图画文字。
这些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内,有的刻在骨臼头上。
今年7月底,来自北京和山东的7位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了专门研讨。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刘凤君发现,这些符号都属于阴线刻,笔画婉转曲折,刻画纤细,多为弧笔和曲笔,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认定,这些兽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为人工刻画。
专家对兽甲骨上的符号进行归类,发现符号中类似太阳符号有5到6个,三角符号有4到5个,小鸟符号有4到5个。
“重复的符号是人有意识的刻划行为。
”王宇信说。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为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王室用于占卜的殷墟甲骨文,这一发现使中国与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
最近几十年,中国各地先后发现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刻画或彩绘符号,还有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王宇信说:“在甲骨文之前,现已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期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虽然说是汉字萌芽,但都是单字且无规律。
拱玉书:楔形文字的起源《伟大的世界文明》艺术展,是中国第一个以世界文明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展览。
该展内容涵盖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和美洲等六大古代文明。
该展对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呈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理解和借鉴,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为配合此次展览,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教育部特邀知名专家举办6场讲座活动,由人文·探索频道进行图文直播。
时间:11月18日13:00-15:00主题:楔形文字的起源主讲人:北京大学东语系拱玉书教授>>>>图文直播版主讲人: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讲座主题:楔形文字的起源主讲人拱玉书:谢谢大家。
我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拱玉书。
我先说一下为什么这个题目由我来讲?好像不应该由我来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楔形文字没有关系。
实际上我认为有很大的关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是1999年,由四个外语系合并而成的,其中一个外语系叫东语系,合并之前,东语系叫东方学系,我们搞这个学科,亚述学或者古代东方学,放在东方学系里是非常名正言顺的。
现在成立了外语学院之后,把我们系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名字,叫东语系,东方语言文化系,所以我们现在的专业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放到了东方语言文化系里,而且是在整个外语学院的框架下,实际就是古代东方文明,这个题目应该由我们来讲,但是不一定能讲的好。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原始楔形文字的起源》。
先看一下什么是原始楔形文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个图片,左边的就是原始楔形泥板照片,右边是原始楔形文字的现代模本,但他们不是一个文献。
现在在图片上看到的就是原始楔形文字的模版,用英语就是Copy。
原始楔形文字(左)原始楔形文字(右)先说一下什么是原始楔形文字,给原始楔形文字先下一个定义。
所谓的原始楔形文字,就是于公元前3300年-3500年间,主要用于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有的人也把它称为线形文字。
象形文字或者是原始楔形文字,讲的都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
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不是原始汉字1 主要内容:关于汉字的起源,一直都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古今众多学者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
但最近几十年由于中国考古界的发现,有不少学者提出,古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很有可能是原始汉字。
这种说法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呢?本文将围绕此观点展开讨论。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刻画符号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
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 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则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所以很多学者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偏向于认为,殷墟甲骨文,又称“卜辞”,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是中国汉字的起源。
而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下文我们将根据不同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具体分析。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贾湖遗址,被确认为中国二十一世纪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考古成果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震憾力。
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作为8000多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16例刻画而成的符号。
这些符号分别刻于14件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
其中龟甲符号9例,骨器符号2例,石器符号2例,陶器符号3例。
有些从其形状看,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专家认为这应承载契刻者的一定意图。
如刻于龟下腹甲右侧的近似甲骨文的"目"字、刻于残腹甲上的"曰"字等。
关于这些符号的性质,发掘者认为具有原始的性质,与商代甲骨文有某种联系,而且很有可能是汉字的滥觞。
对此,2003年4月17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就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
"对于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布的消息,贾湖遗址考古发掘的主持者张居中反应很谨慎:" 文字的发展要经历记事符号、图形记事、语段文字三个阶段,最后才进入成熟语词文字阶段,贾湖刻符也许是处于第三阶段(语段文字)。
"其实,早在多年前发现贾湖遗址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后,张居中就和时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郝本性等人前往北京求证。
求证的结2 果并不乐观。
有些专家认定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就是文字,而不少专家却认为"这些符号肯定是当时的人们有意识刻画的,但不能确证为文字"。
因为一种成熟的文字应该具备固定的形、音、义,同时还要上下成文。
专家们对贾湖甲骨刻符的形、义都进行了考证,但现在要去准确判断这些8000年前的符号的读音却根本不可能,而且这些符号大多是单独刻画,也就不可能有上下文。
这使得贾湖刻符的文字性质未能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贾湖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与殷墟甲骨文相比较,两者在年代上相距四五千年,但并非没有一点可联系之处,如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而贾湖遗址也有刻在龟甲和骨器上的。
贾湖的刻画符号与甲骨文相比,有些地方也确实有相近之处,只不过甲骨文是作为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而存在的,而贾湖刻画符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而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牵头,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古文字研究组的名义和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G.Harbottle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最早的笔迹?中国河南贾湖遗址公元前七千纪的符号使用》(The earliest writing ?Signuse in the seventh millennium BC at Jiahu,Henan Province,China),发表在的国际考古、文物界权威刊物《Antiquity》(古代)上。
令人意外的是,《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两家著名刊物竟对此文迅速作出评论,并引起国际学术界与有关媒体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反响。
从国际学术界的反映可以看出,国际主流学者未能接受论文的主要观点,他们对距今八九千年的贾湖遗址的刻划符号难以理解,认为文字规范化持续发展的时间,不应长达5000年。
不过,论文支持者也不乏其人,其中,Harbottle教授的一位朋友指出,贾湖遗址龟壳上有一符号,犹如右手持着叉形器的人。
贾湖遗址出土有18个类似的叉形器,考古学家虽不能明确其具体用途,但推断它确为原始宗教或祭祀用具无疑。
有趣的是,除去右手的叉形器,上述符号的剩余部分与甲骨文中某些表述人的符号十分相近,由此可见,这一符号应表示着与原始宗教或祭祀相关的特定含义。
倘若如此,它应该就是文字,而且是一个会意文字,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假设。
根据中国考古界发现,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上的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划,并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更有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刻画符号至少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
此类相似的刻画符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7处。
据统计,1954年首先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口沿上,发现113共约32种刻画符号。
其后在陕西宝鸡北首岭、长安五楼、合阳莘村、铜川李家沟、黄陵桥山和临潼姜寨、零口、垣头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曾多次发现,其中以姜寨发现最多,共发现129个约40多种符号,有的与半坡的符号相同,有的不见于其他遗址。
上述遗址都是分布在关中地区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三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这些刻符大部分是刻在陶钵的口外缘黑宽带纹和倒三角纹上,并且大部分是在烧之前所刻,每件器物上仅刻一个符号,它们是人们根据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符号。
在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发现的刻符有许多是相同的,如此众多的陶器上都刻着大致相同的符号,绝不是偶然,对此有不少学者推测,它们一定代表着某种意义。
难道这些符号会是文字的雏形吗?而且,其中有的符号开始规范化,王志俊在他《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画符号综述》,一文中就认为“一些符号肯定是数字,如Ⅰ、Ⅱ、Ⅲ等,并为后世继承和采用。
这说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远古居民,曾使用过相同的记事符号,这些符号与我国文字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是汉字的先驱”(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画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 年第3期)。
一方面,一部分考古学家对这些刻符谨慎地表示“这些符号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认可,3 尽管仍是符号,却具备了文字的某些特征”(见徐达立《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刻划初论》,《文物研究》1989 年总第5 缉)。
“这些符号是人们有意识刻划的,代表一定的意义……也很可能是我国古代文字原始形态之一”(《西安半坡》,第186 页,文物出版社,1963 年)。
裘锡圭先生则将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分为几何符号及实物图形二种,他认为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即是几何符号,一般认为只是记号,尚不足以称为文字。
但是对于我们下文即将讨论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他认为则有可能与汉字起源有关。
同时另一方面,许多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还是撰文直指其为早期文字,如半坡遗址的陶器刻画符号发表后,郭沫若就曾指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其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 年第1 期)刘宝才认为:“大量见于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各有一定的含义和相对固定的形状,具备了文字的部分因素,但刻画符号没有读音,还不能算作文字。
它的进一步发展才是最初的中国文字。
”(《先秦文化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24 页)台湾学者李孝定还曾用“六书”理论,认定半坡陶器符号里已有象形、会意、假借等方面的字,但尚无形声字(《中国文字的原始流变》)。
由此可见,无论如何,对于文字起源于仰韶彩陶文化的说法,还有待考证。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汉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
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东、江苏北部及河南东部一带,年代在公元前4300 年一前2500 年之间,其后身是山东龙山文化。
陶器符号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发现最早的是1959 年山东宁阳堡头(即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一件灰陶背壶,上面有毛笔绘写的朱色符号。
后来在山东莒县、诸城陆续发现一批灰陶尊,都刻有符号一处或两处,有的还涂填红色。
这些符号的位置和结构很像商代青铜器铭文。
1977 年,唐兰先生曾把他所见到的几种符号释为“斤”、“戌”等字。
到现在为止,这种符号已出现9 种。
最近,在安徽蒙城尉迟寺也有发现。
除此之外,分布地域和大汶口文化毗连的良渚文化也有类似的符号。
良渚文化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年代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
良渚文化个别陶器有成串的刻划符号,同时在不少玉器上也有符号。
有符号的玉器有壁、琮、环、臂圈等,符号的刻划位置独特,不同器上花纹混淆。
有的符号为了突出,还特别施加框线或填有细线。
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 种,其中5 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
这些符号试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分析,大多能够释读。
如良渚出土三件玉璧刻有复合符号,像一鸟立于另一图形符号之上,李学勤便认为鸟所立图形符号是有五峰之山,而鸟立山上,恰成“岛”字,连带认为可能与禹贡所提之岛夷有关。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两种颇不相同的文化,但互相有着密切的关系。
1987 年在江苏新沂花厅发掘了一大批大汶口文化墓葬,其中出土不少良渚文化玉器,这说明两种文化的人民存在着交往。
两者符号的相通,很可能标志着这些符号是原始文字。
而且。
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中出土的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因此有些专家就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