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古诗词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81 KB
- 文档页数:2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
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原文】眼见客愁愁不醒1,无赖2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3,便4教莺语太丁宁。
【注释】1不醒:沉醉迷惘。
2无赖:不懂人情。
3即:即刻,马上。
造次:鲁莽,轻率。
4便:又。
【译文】眼见我沉浸在客居愁思中不能自拔,不懂人情的春色却莽撞地来到了江亭。
花儿马上开放太过轻率,莺鸟时时歌唱实在吵闹。
【赏析】这组绝句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也就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题作「漫兴」,包含了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之意,也说明不是同时写成的。
从九首绝句的内容来看,应当是由春至夏的过程中写出的,也有次序可循。
成都草堂周围的景色十分优美,诗人生活在那里也比较安定闲适。
然而,忧国忧民的诗人始终无法忘记国家正蒙受的灾难、百姓有家不能归的痛苦,所以,尽管春光明媚,繁花在前,依然觉得愁思满怀。
「眼见客愁愁不醒」一句,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的心境。
「不醒」二字逼真地刻画了诗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似乎不晓人情,它莽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明媚的春光本来是令人愉悦的,无奈诗人此刻正被客愁困扰,看到这突然而至的春色,竟平添了几许烦忧。
春光急匆匆地催遣花开,又令莺鸟频频歌唱,好像在故意捉弄愁思绵绵的他乡游子。
看到这番景象,诗人怎能不恼怒伤怀?诗中恼春烦春的情景,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颇为相似。
只不过诗人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愁思也有所不同。
写《春望》时,诗人身处乱中,愁思激切;写此诗时,诗人暂得安定,愁思绵绵。
诗人善用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情感,增强诗的艺术效果。
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莽撞,见繁花盛开则深感其轻率造次,闻莺鸟啼鸣又嫌其过于吵闹,这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为本诗增色不少。
清人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杜诗详注》卷九)其二【原文】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1墙低还是家。
264唐诗解读——杜甫之《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解读:这首诗主要写初夏时节的景象,诗人眼见杨花飘飞、新荷青钱铺满池塘的欣欣向荣之景象,心中摁不住的喜悦,故不由得借景以自娱。
春夏之交,风光自是另一番风味。
白色的杨花散落在小径上就像给铺上了一层地毯。
点缀在浣花溪水面上的嫩荷好似堆叠的铜钱。
竹林下笋根间野鸡的幼雏没有人能发现得了。
沙洲上小野鸭依傍着母鸭安眠。
一句一景,四句诗描绘出一幅春夏之交静谧的图画。
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郊野风景图,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连与欣赏,抒发了一种闲适心情。
杨花落在路上好像白毡一样,写出了杨花轻柔的特点。
第二句以动衬静,“点”为点缀的意思,即荷叶在溪水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叠”写出了荷叶的茂密,表现出一种勃勃生机,凸显了初夏时节静谧之中蕴藏的无限生机。
之后诗人写动物,通过写小野鸡和小鸭子,写出了初夏小动物的娇憨可爱,给画面增添了活力,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
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
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
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
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赏析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古诗漫兴译文及注释原文。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水中的荷叶,像是层叠在水面的青钱。
竹林笋根旁的小野鸡难以被人发现,沙滩上的小野鸭正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觉。
1. 糁(sǎn):散落。
这里是说杨花分散地落在小路上。
2. 径:小路。
3. 铺白毡(zhān):把杨花比作白毡。
毡是一种用羊毛等压制成的片状物,这里形容杨花像白色的毡子一样铺在地上。
4. 点溪:点缀在溪水中。
5. 荷叶叠青钱:把荷叶比作重叠的青色铜钱。
青钱,即铜钱,古代的铜钱中间有孔,颜色为青色。
6. 雉(zhì)子:小野鸡。
7. 凫(fú)雏:小野鸭。
8. 傍(bàng):靠近。
赏析。
嘿呀,你看杜甫这首诗写得可真妙呢。
他就像一个超级细心的摄影师,把眼前的小景拍得那叫一个生动。
先说那杨花,像白毡子似的铺在路上,这杨花可调皮了,到处乱飞,最后落在小路上,就成了白色的一片,就好像有人特意铺了白毡子一样。
再看那溪水里的荷叶,一片一片的,像青钱似的叠着。
你想啊,荷叶在水里,小小的、圆圆的,可不就像古代的铜钱嘛,这比喻可太形象了。
然后他又把目光转到竹林里,笋根那儿的小野鸡,藏得可好了,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呢,就像在跟人玩捉迷藏。
最后再看沙滩上的小野鸭,依偎着妈妈睡得可香了,特别温馨。
杜甫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诗,就把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小景画在了咱们眼前,让咱们好像也能感受到那种宁静又有趣的氛围呢。
《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二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其四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其五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其六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其八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这组诗的纲领是“客愁”二字。
诗人因恼春、怨春,无非是因“客愁”而已;继而恨春、惜春,无非是春来春去,更增愁怀而已。
所以最后发出春光易逝、人生几何之叹。
在章法上,九首诗虽各自独立成篇,然逐章相承,首尾照应,有前后次第和内在脉络。
在技巧上,全诗用拟人手法,把春写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新鲜生动的比喻,使景物展现出灵动活泼之姿。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这组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
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
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
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
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其一我眼见游客的忧愁无法排解,无赖的春色却闯入江亭。
它催促花儿开放已太匆忙,还让黄莺对我喋喋不休地乱鸣。
其二我亲手栽种的桃李并非无主,我这乡野老人的院墙虽低却也像家。
唐代-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题记:
这组绝句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夏之交,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组诗之后。
当时作者卜居成都草堂。
原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代-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筍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翻译: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飘落在路上的杨花像铺了一层白毡,点贴于溪面的荷叶像堆叠着的青钱。
筍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竹林笋根间的幼雉难以发现,溪边沙滩上的凫雏傍母而眠。
注释:
①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②眼见:眼见得。
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
③无赖:谓春色恼人。
江:指浣花溪。
④遣:排遣。
深:很,太。
造次:匆忙,仓猝。
⑤丁宁:再三嘱咐。
⑥手种:自己亲手种植。
⑦野老:杜甫自指。
⑧恰似:正是。
得:句末助词,唐人口语,相当于“呢”。
⑨夜来:昨夜。
⑩茅斋:指草堂。
⑪故来频:故意频频飞来。
⑫破:突破。
⑬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⑭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⑮无堪:无可人意的景致。
⑯糁(sǎn):散。
⑰雉子:雉的幼雏。
雉,通称野鸡,性好伏,善走。
⑱凫:野鸭。
杜甫《绝句漫兴》(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象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稚子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稚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
【描写夏天的诗句】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_全诗赏析
出自盛唐诗人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风景。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风物相间相融,
各得其妙。
中展示了一幅漂亮的初夏景致图:漫天飘动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似乎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眼光,突然发明: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
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坦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
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况写得非常活
泼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
咱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者有之,“怜儿”之感,则不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仿佛是各自独破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接洽在一起,
就形成了初夏郊野的天然景观。
过细的察看刻画,流露出作者散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好做
作景物的留连观赏的心境,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旁边
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顾。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相互映衬,于涣散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描绘细腻真切,语言艰深生动,意境清爽隽永,而又充斥深厚浑厚的生涯情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翻译及鉴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以下是小编J.L 分享的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翻译及鉴赏,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YJBYS文学网。
【年代】:唐【作者】: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内容】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译文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赏析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古诗词翻
译赏析
《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前言】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
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翻译】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
起两句
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