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动画的音乐思维
- 格式:pdf
- 大小:210.20 KB
- 文档页数:3
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的艺术魅力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是一部曾经风靡童年回忆的影片,作为香港漫画家陈某于2000年所创作的漫画形象“麦兜耳朵垂下,长着两只爱心耳朵的小猪”,在大银幕上呈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角色造型、音乐配乐、画面风格等方面探讨此影片之不朽。
1.故事情节影片的主题是宝宝麦兜在不断探索和成长中经历的故事。
其故事情节深入浅出,节奏流畅。
影片以努力求生的小猪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体现出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整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农村,生活的情境亲切自然,贴近现实,又塑造出一个纯真的童话世界。
2.角色造型影片以“麦兜”为主角,周围的其他各色角色性格鲜明,多姿多彩。
例如人类角色的造型展现了传统的粤港生活方式,像是叔叔、阿嬷、成龙等等角色,而动物角色也有各自的特点和性格,如代表青少年的“龙婆婆”和黑金黑银的“奉姨”等等。
而麦兜的形象,更是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长着两只爱心耳朵的模样萌萌可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为本片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与情感。
3.音乐配乐本片的音乐创作也颇为出色,恰到好处地为影片的情节点睛、提神。
整个配乐曲目丰富多彩,音乐风格清新,轻快,快乐、激励人心,烘托着情节的气氛。
而片中的主题曲《麦兜响当当》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每当响起这首经典的曲子,许多观众心中便会涌起一股回忆的情感。
4.画面风格影片中的画面风格富有视觉冲击力,整体呈现出一种朴素、干净、通俗的形式,画风细腻、讲究,充满灵气。
动作流畅自然,颜色艳丽,景物自然真实。
人物造型也极其巧妙,擅长暴露人物真实内心,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
综上所述,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凭借其生动鲜活的主题、丰富多彩的角色、优美动人的音乐、精湛绝伦的画面等方面的优秀表现,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皆成为了这部影片不朽的艺术魅力的载体和见证。
小猪麦兜,个性十足,透过他的眼睛看世界,乐观积极。
此片所蕴含的甘甜情感,也温暖着了许多人们的心灵,甚至,让人们与之共情,从而唤起人们对于自身成长与生命的思考。
中国音乐多声思维之我见中国音乐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几千年的历史给了它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声思维。
多声思维是指同时在不同的音高上奏响不同的旋律,使得音乐变得丰富多彩。
我认为这种多声思维在中国音乐中的应用,不仅产生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而且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音乐的多声思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音乐。
在古代,人们通过吹奏乐器和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通过在不同的音高上同时奏响不同的旋律,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更能够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种多声思维在中国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多声思维是非常普遍的。
比如,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常常采用多声思维来表达音乐的韵味。
通过在不同的音高上弹奏不同的旋律,使得音乐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变化。
古筝弹奏技巧中的双手同时弹奏多个音符,仿佛有几个人在同时弹奏,给人以充实感和灵动感。
这样的多声思维技巧,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合奏也是多声思维的一种体现。
在传统乐队中,不同乐器通过同时奏响不同的旋律,共同表达一首曲子的情感和主题。
每个乐器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协调合作。
这样的多声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正是因为这种多声思维的运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合奏才能够产生独特的共鸣和震撼力。
除了在传统音乐中的应用,多声思维也在当代的中国音乐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尤其是在民谣音乐中,多声思维常常被用来展现作曲者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在不同的音高上同时奏响不同的旋律,歌手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这种多声思维的运用,使得中国民谣音乐充满了张力和个性,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中国音乐的多声思维正在逐渐减弱。
西方音乐更加注重和声和和音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更加和谐。
美国,中国,欧洲,日本影视动画音乐思维的异同“you see it.you hear it,you believe it”这是出自迪士尼公司的一句话,意思是看到,听到,然后相信。
而这句话,正是强调了声画结合对于动画片的重要性。
声音对于动画片的意义重大,可以说是动画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与画面的结合给动画带来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真实的环境,也带来了更有趣的故事和更真实、讨人喜欢的角色。
动画片和真人电影不同,动画片的角色和环境都是虚拟的,动画片中的配音不仅赋予无生命的动画角色以生命力,而且使虚拟的环境呈现出真实性。
也就是说,动画被赋予了声音才使片中的世界更加真实可信。
我们都知道,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
而各国文化的差异,使得各国的影视动画音乐也各有特色。
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说在世界动画领域中,中国的经典水墨动画可比作秋天,其清雅淡然,有秋的诗情画意;日本卡通产量庞大、类型繁多,仿佛冬日皑皑白雪之下蕴藏的丰饶宝藏;欧洲艺术动画在意蕴深度和技法创新方面的追求,犹如炎炎夏日般执著热烈;而最近似于春天的,则莫如单纯明朗、充满欢乐的美国动画了,单听那处处可闻的美妙乐章,就叫人心情舒畅、如沐春风了。
各国动画配乐,恰如春夏秋冬,四季皆美景,只是美得各具特色。
那让我们先从动画配乐中的春天,美国动画音乐说起。
美国动画一般采用变化多样的音乐形式配合鲜丽可人的动画形象、妙趣横生的行为和情节来实现艺术价值。
影片通常自始至终都设置完全对应画面内容的夸张音乐,以音乐增强画面动作、情景的表现力和趣味性,追求最大限度的视听刺激,靠这点抓住少年儿童的注意力。
自最初的迪斯尼开始,到如今的华纳、梦工厂、皮克斯等群雄竞力,美国动画佳作无数,但传播快乐和欢笑的创作宗旨始终不变,既吸引了全球票房,也捕获了无数颗童心。
从喜剧短片到剧情长片,从童话般温暖的传统经典到后现代意味十足的另类佳作,故事翻新迭出、情节求新求异,但是音乐一如既往,旋律始终优美、曲调始终动听,可谓春色如歌、乐似春意,叫人不由得赏心悦耳。
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多声部思维作者:王玮来源:《人间》2016年第04期摘要:我国的音乐多以线性思维为主,许多美妙的旋律曾使我们深深地陶醉,打动我们的心灵。
线性思维是一种横向进行的音乐方式,是一种独特的音乐思维方式。
不过,多声部民歌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多声部的民歌,它们绝大多数采用无伴奏形式,其中存在着多种多声思维因素,反映了人们对多声部艺术的追求.现代中国音乐的多声思维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西方的复调创作手法为主,结合我们的民族调式写成,形成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作品。
显示了我国音乐的多样性。
关键词:多声思维;传统音樂;线性思维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31-01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以单音的进行为主的.一般以旋律的曲折,节奏的多变来表现音乐的思维,很少能听到多声思维的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听黄梅戏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男女二人的对唱,最后那句”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两人唱不同的音调,最后还融合到一起.那时听着很新鲜,也感觉很动听,现在想来这恐怕是多声思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体现吧。
线性思维是一种横向进行的音乐方式,是一种独特的音乐思维方式.我国的音乐多以线性思维为主.但是多声部民歌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多声部的民歌,它们绝大多数采用无伴奏形式,其中存在着多种多声思维因素,反映了人们对多声部艺术的追求.现代中国音乐的多声思维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西方的复调创作手法为主,结合我们的民族调写成。
形成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作品。
我国音乐创作中的多声音乐思维20世纪初合唱从西方传入我国.合唱是横向与纵向音乐思维联合表现的一种艺术.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中是没有的。
因此,这一阶段涌现出许多作曲家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唱作品.这些合唱作品基本都是运用西方的专业作曲技法写成的。
132021距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汽船威力号》(华特•迪士尼,1928)上映7年后,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1935)诞生,开启了对动画声音设计的探索与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1935年《骆驼献舞》在中国问世时,次年的美国无声电影《摩登时代》(查理•卓别林,1936)上映。
该片标志着无声电影的谢幕,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动画电影声音技术的前瞻性。
此后,在第一部有声动画电影长片《铁扇公主》(万籁鸣、万古蟾,1941)中,中国动画人更是尝试了“音乐音响化”和“音响音乐化”的声音处理方法,赋予了影片多层次的视听效果。
可见,当时中国动画电影声音意识的创新性。
中国动画电影声音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技术革新、艺术追求到学术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归纳和梳理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历史进程与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创作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动画电影声音理论的发展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中国动画电影声音的技术革新(一)技术背景20世纪20年代后期,光学录音技术和唱片录音技术的发明使电影能够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声音。
1927年的《爵士歌王》(艾伦•克罗斯兰,1927)使电影结束了“伟大的哑巴”时代而进入了有声(talkie)时代。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录音技术也经历了大规模的革新。
从20世纪40年代的磁性录音技术,到50年代的多声道立体声系统,再到70年代的录音降噪系统和模拟立体声系统,电影声音制作“已经如画面一样,可以从复制的技术转变为创造的艺术”。
[1]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电影工业日益壮大。
多轨传播体系不断扩展,数码录音和混音设备得到不断改善。
任何中等规模资金预算的电影,都能用5.1制式混音设备进行声音制作。
同时,声音制作在电影构思和推广环节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使电影录音技术发展达到了巅峰。
动漫亚文化的文化体系一、动漫亚文化的概念与背景动漫亚文化,通常是指以动漫作品、动漫角色、动漫元素等为主题的一种次文化。
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和日本,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动漫亚文化不仅包括了动画、漫画、轻小说等文学作品,还涵盖了cosplay、动漫音乐、动漫游戏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二、动漫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1、动漫作品及角色动漫亚文化最为基础的表现形式就是各类动漫作品和角色。
从日本的《海贼王》、《火影忍者》到美国的《超级英雄》,这些作品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角色设定,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虚拟世界。
2、Cosplay文化Cosplay是动漫亚文化中一种非常典型的表现形式,它指的是人们对动漫作品中的角色、服装、道具等进行精细的模仿和再现。
Cosplay不仅体现了动漫爱好者对作品的热爱,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3、动漫音乐动漫音乐是动漫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音乐、歌曲等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听觉享受。
许多经典的动漫音乐作品,如《天空之城》、《龙猫》等,即便脱离了动漫本身,依然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4、动漫游戏动漫游戏是动漫亚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将动漫作品中的角色、情节、世界观等融入游戏之中,为玩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像《塞尔达传说》、《精灵宝可梦》等经典动漫游戏,不仅传承了动漫亚文化的精髓,还在游戏中设置了丰富的互动和挑战,吸引了无数玩家的喜爱。
三、动漫亚文化对受众的影响和意义1、丰富年轻人的文化生活动漫亚文化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娱乐方式,使得他们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欣赏动漫作品、参与Cosplay活动、体验动漫游戏等,年轻人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动漫亚文化不仅在本地传播,还跨越国界,成为了世界各地年轻人共同喜爱的文化形式。
通过分享和交流动漫作品、音乐、游戏等,年轻人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动画片的声音元素作为电影的四大片种之一,动画片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空间环境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夸张、神似及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理想和愿望,是一种具有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
动画片与真人演出的电影不同,它的卡通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是人空绘制出来的,而声音的加入则为这些虚拟存在的卡通角色注入了生命和活力,使观众相信它的真实,认同它的存在。
一、动画片中的三种声音元素在电影中的声音是有语言、音乐、音响三个基本原素构成的。
这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动画片也不例外。
1语言现实生活中,语言是人类为一完善的交流工具,它包括人在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感情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如言语、歌声、啼笑、感叹等。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来表达逻辑思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绪,并带动剧情的发展。
在动画片中,语言的主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无论是客观世界存在的,还是主观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具有语言的功能。
2音乐动画中的音乐具有音乐的一般音乐的共性:善于表现感情,必须通过听觉来感受,展示形象需要时间等,但又有其自身的特性,他的创作构思以影片的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为基础,音乐听觉形象和画面视觉形象以及语言(对白、独白、旁白、、内心独白、解说)、音响等元素相互结合,融为一体。
动画音乐在影片里有着主要的“表演”作用,观众在看影片的时候不由不把自己的视觉活动暂时让位给听觉活动。
当动画里的表演人物在沉思、动作,而没有对白的时候,这也就是要音乐作综合艺术的主要发言人的时候,音乐就能突出的发挥的艺术感染力,充分表现角色的内心活动和环境气氛,对动画中人物的思想起着决定作用。
音乐有时被用来代替对白和音响,借以渲染气氛、强调角色动作、解释画面内容。
尤其在人物对话的时候可起到加强刻画内心活动的作用,还补充甚至代替随着对话而来的人物情绪的继续发展,使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呼应对照。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应用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创新,动画作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也逐渐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动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具有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广大观众。
在动画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动画的内容和形式,还使得动画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对于传统故事和传说的改编和再创作,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对经典故事的重新解读和演绎,让观众在欣赏动画的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借鉴和融合,如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这些作品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动画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运用,如京剧脸谱、中国结等元素在动画中的出现,使得动画作品更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和韵味。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应用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尝试,它不仅能够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不断交流,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给世界。
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特色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应用时,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丰富内涵与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
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阴阳五行等思想,这些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文学方面,古诗词、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
中国民族动画各采用哪些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元素?中国动画片发展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其间,中国动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作品。
中国动画从它创始初期就与传统民族艺术元素紧密相连。
中国书法、篆刻、京剧、皮影、武术、传统乐器、古代纹饰等民族的艺术元素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国动画的制作之中,充分地体现出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特点。
但同时,过分地强调民族性也对中国动画今后的发展产生了质疑和阻碍。
一、许多的传统民族艺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动画创作中(一)题材方面在题材方面注重新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趣味相结合,寓教于乐,在动画片种的样式和风格方面,注重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造型样式和材料中借鉴汲取营养,探索和实验动画艺术的新材料和新品种。
中国动画可分为以下八种不同的题材:1、革命教育题材:《三毛流浪记》、《半夜鸡叫》、《红军桥》、《红云崖》、《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
2、童话题材:《小鲤鱼跳龙门》、《小蝌蚪找妈妈》、《谢谢小花猫》。
3、古代寓言题材:《三个和尚》、《愚人买鞋》、《猪八戒吃西瓜》、《南郭先生》。
4、当代儿童生活题材:《牧笛》、《没头脑和不高兴》、《黑猫警长》。
5、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题材:《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猴子捞月》、《渔童》、《九色鹿》、《牧童与公主》、《葫芦兄弟》。
6、少数民族题材:《一幅偅锦》、《孔雀公主》、《蝴蝶泉》。
7、文学名著改编题材:《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溪流》、《金猴降妖》、《擒魔传》。
8、国际讽刺漫画风格的动画题材:《黄金梦》、《谁唱的好》。
每一种题材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无论是寓言神话故事,还是革命教育,都是与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分不开的,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也能够提高大家对动画的兴趣,可以说,题材上的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在动画上最好体现,也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美术设计方面1、人物造型:在每一部出色的动画片中,人物造型都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塑造好一个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的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物造型的独特性也就成为动画片的特点之一。
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影视动画行业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影视动画作品在儿童教育、文化传承和娱乐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影视动画的视听语言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影视动画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影视动画的创作水平和观赏体验。
一、影视动画的视听语言概述影视动画作为一种具有虚拟立体感的艺术形式,其视听语言是通过图像、声音、剧情、语言等元素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视觉元素是影视动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动态画面、色彩和构图等手法,传递着影视动画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音频元素则通过背景音乐、音效和角色对白等方式来营造氛围,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体验。
剧情是影视动画中串联故事情节的线索,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影视动画所要传达的信息。
而语言元素则通过角色对白和文字等方式来传达人物形象、情感和观点。
二、当代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1. 视觉元素的运用在当代影视动画中,视觉元素的运用非常丰富多样。
从绘画风格、图像动态、画面构图等方面来看,不同的影视动画作品有着独特的视觉风格和表现手法。
例如,在日本的动画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充满浓郁的日式风格,通过精致的细节和华丽的色彩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在迪斯尼动画中,则以明亮、活泼和充满想象力的画风为主,通过绘画手法和色彩搭配打造出富有童趣和魔幻感的画面效果。
2. 音频元素的运用音频元素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同样不可忽视。
背景音乐是影视动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和音乐风格来传达情感和氛围。
音效则通过真实的环境音和角色动作音等方式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例如,在一场紧张的追逐戏中,通过快节奏的背景音乐和细腻的音效来营造紧张的氛围,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3. 剧情和语言的运用影视动画中的剧情设计和语言运用对于影视动画作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声屏世界2023/8传媒新思维视听广角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配乐分析阴李立龙摘要:配乐是影视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便在默片时代也会有乐队在影院现场为电影配乐,来增强影片的情绪感染力。
在新海诚的动画电影中,配乐占据着无比重要的位置,文章以新海诚新代表作《你的名字。
》为例,分析其配乐的特点以及在影片中所发挥的功能。
关键词:新海诚RADWIMPS 影视配乐《你的名字。
》动画电影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实践项目“国内外体育电影的特征及创作发展比较”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XKT0045)。
动画是日本的支柱性产业,在众多日本知名动画创作者中,新海诚的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实油画美术风格、绚烂的光影与蕴含“物哀”美学的青春奇幻爱情故事闻名于世,[1]但他习惯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音乐元素的创作特点却少有人研究。
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他划时代的著作《电影美学》中谈到:“影片里的音乐不仅仅起到艺术上的作用,它还使画面给人生动自然的印象;音乐给予画面以气氛,并使画面仿佛具有第三度空间。
”[2]影视中的音乐与其他音乐不同,当声音与画面融合在一起,音乐作为抽象的时间艺术的特点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影像的空间性将颠覆音乐的情感,具体化音乐的含义。
“音乐上的张力的形式抬升匹配着对话上的张力的叙事抬升,并协助了后者的表达。
但是,一旦建立了这种匹配,一旦建立了音乐,影响和对话之间的联系。
反方向的运动开始了。
不但音乐进入了画面,并且画面以及这一特定例子中的对话也进入了音乐。
”电影中影像和对话所传达的叙事,有一种反作用支撑着音乐,并释放了其叙事潜力。
音乐也通过自身结构的变化与音乐本体情绪的加强,推动电影叙事中的高潮。
[3]但如果为了使用音乐而忽视整体性,把音乐元素以不协调的方式加入进电影当中,音乐与影像的分离就会毁掉电影的生命。
因此如何恰当使用配乐,并让配乐在限定范围内尽可能为影片整体服务,是每个导演都要思考的问题,新海诚在这一问题上给出了出色而又独特的回答。
26FILM VOICES电影声音1927年美国华纳公司出品的电影《爵士歌王》凭借同步对白拉开了有声电影革命的序幕,它不仅更新了电影技术,还颠覆了默片时代积累的创作观念。
这场革命也随着帝国主义扩张步伐登陆了中国,面对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巨变,处境艰难的中国电影人并没有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以美国有声电影为分析学习的样本,努力思考并解决以下这些问题:电影中的声音都包含哪些元素?这些元素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影片里?它与画面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创作者应该如何看待并使用它?在实践过程中,中国早期电影人的声音创作观念不断地修正和重建,这个转变过程正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从西方音乐到民族音乐实际上,在有声电影诞生之前,为默片进行音乐伴奏已是电影院的通行做法,中国也不例外。
那时,音乐与电影的关系还在探索之中,二者多以一种平行游离的状态相处,音乐的存在更多是为了缓解电影完全无声的尴尬以及为观众增加观影趣味而已。
默片时代,音乐的提供者是电影院而非制片公司。
随着电影放映场所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商业模式,定位高端的影院开始向国外学习聘请专业的乐队为影片伴奏,定位低端一点的影院至少也会准备一架钢琴、雇佣一个乐手或者干脆采用留声机为电影伴奏。
为了节约成本,除了极少数大投资的外国影片会有专门作曲家谱曲之外,剩下的绝大部分电影在电影院放映时,都是由乐队或者配乐师自行选用西方音乐现成曲目进行配奏,学者王文和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过:“这种现场音乐伴奏,所用的唱片基本上都是外国的,还没有名实相副的中国自己的音乐为影片伴奏。
”[1]早在雷玛斯时代,曾有简易的小影戏院用中国锣鼓招揽客人,却给观众留下“喧哗之声,不绝于耳”的不佳印象,中国民族音乐被影院渐渐地排斥在外,选用西方现成曲目则成为了电影放映的惯例。
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的是一场如火如荼向西方学习的文化变革,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旧式音乐被贴上封建落后的标签,虽然在本土仍旧有着不小的需求,却也不得不面对来自代表“先进”“现代”“时尚”的西方音乐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新兴城市里,西方音乐更加符合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想象,也成为中产阶级标榜身份和学习效仿的对象。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八阔》反映原始农牧生活《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九韶》(《箫韶》)舜时期原始社会最高水平伴奏乐器:排箫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孔子“尽美以,尽善也”(尽善尽美)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约周秦时期制度机构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春秋时期产生宫商角徵羽三国两汉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件奏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结构:艳、曲、解、趋、乱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音乐思想《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我国最早一部音乐美学专门性著作”《声无哀乐论》魏末,嵇康,自律色彩音乐美学著作基本观点: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两晋南北朝外国及外族的乐伎乐舞传入中原清商乐(清商曲或清乐):是相和歌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古琴:《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代丘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琴谱)乐律学:何承天“新律”,苟勖“管口校正法隋唐五代宫廷音乐隋唐宫廷燕乐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音乐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唐代: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立部伎:大型歌舞,伴奏坐部伎:小型歌舞,与歌唱、舞蹈同为演奏唐大曲歌舞大曲。
二次元的音乐语言文化——以初音为例浅析虚拟歌手的音乐文化孙 薇(西京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3)【摘要】通过热门音乐语音合成游戏软件《初音未来》的介绍和其代表作品的介绍,试分析新一代音乐表现形式——虚拟歌姬作为一门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是如何通过软件合成达到音乐演唱的极限。
【关键词】初音未来;音乐软件;音乐;文化;电子音乐随着电脑、数码、多媒体、应用软件尤其是网络的飞速发展,从而衍生出各种新型的娱乐休闲时尚潮流的新潮。
打破传统对人声的感念,大胆的运用声音合成语音歌唱这就是虚拟歌姬——初音。
《初音未来》作为一个极其成功的音乐软件,在世界范围内的有着众多追寻她的粉丝,巨大成功让它的影响力超越了软件本身,已成为了虚拟游戏文化的一个代表,甚至在许多社会事件中都能见到它的影子。
人创造了软件,软件又赋予了人所不能完成的音乐作品。
虚拟歌姬和真人歌手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研究争论对象。
一、简介初音未来初音未来(中文简称为“初音”),女,16岁,身高158cm,虚拟偶像歌手,是由CRYPTON未来媒体公司打造的一款著名的虚拟女性歌手电子音乐软件,初音是这款软件的角色主唱,一头葱绿色的双马尾辫是初音01号机的经典形象,她是目前日本人气最高的虚拟偶像歌手。
未来媒体公司于2007年6月25日正式公开初音未来的造形,同年7月12日发表其姓氏“初音”,2007年8月31号正式对外发售,因此现在大家公认的初音的诞生日与出道日为是2007年8月31日。
因代表物为葱并演唱表演过“甩葱歌”和“甩葱舞”而被粉丝昵称为“甩葱娘”。
初音未来是一款音乐语音合成系统软件,“她”拥有专属声音的声音演出者——藤田咲。
初音的理念就是运用真人念读日文的50音图的发音,再有制作者(玩家)根据自己所谱写的曲子填入对应的“歌词、音调”,“歌词、音调”再通过后期制作中的调效来完成酷似真实歌手的歌声,这款模拟真人歌声的软件可调整震音、音速、音高、音长等声音控制,并最多能模拟出16人的合唱,是日本3D和人工智能的最高水平。
论音乐发展的几种思维方式(上)作者:林戈尔来源:《音乐探索》2016年第04期摘要:以多年来音乐创作的小结和教学工作的归纳为出发点,论述音乐发展的几种思维方式,主要包括音乐发展的结构思维、织体思维、旋律思维、动机思维、音色思维、文学思维等几个音乐构成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音乐发展思维;音乐创作方法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4-0003-09音乐发展手法是一个久远而前沿的学术命题,中外各国、各时期学者专家均有过众多的著述。
该文是本人在长期创作及教学中的点滴积累和个人在实际工作中习惯采用的一些技术手法,纯属一家之言,今日付诸文字,难免存在各种瑕疵,请读者指正。
一、结构思维音乐发展的结构思维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全局谋划的思维定式。
因其听觉艺术与时间艺术的基本属性,任何音乐艺术作品的呈现以及它的审美过程只能被音响媒介记忆,并依靠音响来完成,相对于美术作品而言难以“回头再看一眼”。
换言之,音乐作品的结构必然建立在一系列严密逻辑支撑的音响布局基础之上。
在笔者看来,这些基础结构主要包括时间结构、曲式结构、对比结构、融合结构、版块结构和力度结构等。
1.时间结构思维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用时间来结构音乐,是其传统的思维方式。
如果它不走进曲式,而完全用时间来结构、计算、划分音乐的进展,又是非常现代的音乐结构方式,可能带来乐谱记载的变化,即由音符走向更趋向图谱、图形、图表的记录方式,这就与现代的音乐创作的记载方式更加接近,更加贴切,更加符合其规律本身。
但是,传统的乐谱记载方式同样可以体现出“时间结构”的概念。
如:“每分钟等于多少拍”“每小节包含多少个四分音符”等等,都是被量化的时间记载方式。
而在音乐的演奏过程中,以什么速度来完成一段音乐更是建立在时间结构基础之上的。
我们通常用于记载音乐的结构部件,如乐节、乐句、乐段、乐章等等,它也是要在时间结构的基准上生成的;因此,时间结构就成为音乐艺术的基本的构思,成为创作、表演、欣赏等诸多环节的基础。
Chapter1动画概论1、动画的定义:动画片是一种以“逐格拍摄”为基础的基本摄制方法,并以一定的美术形式作为其内容载体的影片样式。
2、动画的本质:(1)创造性的塑造各种造型并赋予各种形象及符号以生命力;(2)创造性的应用“动的语言”,(3)用各种千变万化的动作来表述一切事物;创造性的表达人们可能持有的任何思维。
视觉暂留原理: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人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3、动画的特征:(1)动画是画出来的电影;(2)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艺术;(3)动画是假定性艺术;(4)电影语言是决定动画片质量的关键;(5)动画的幽默;(6)夸张变形是动画的法宝;(7)拟人化的手法4、动画的假定性:(1)画面表现形象的假定性;(2)画面表现动作的假定性;(3)画面表现环境的假定性;(4)画面表现摄影的假定性;(5)画面表现形式的假定性。
5、动画的夸张性:(1)创作上的夸张:情节的夸张、构思的夸张、造型的夸张、形态的夸张。
(2)制作上的夸:张动作的夸张;物理性夸张;速度夸张;变形。
6、动画的分类:按传媒类型:影院动画、电视动画、网络动画按工艺类型:手绘动画、定格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7、影院动画的特点(1)选题:有自编也有改编,多取材于经典文学作品。
(2)结构:①与戏剧相似:开端一一发展一一高潮一一结局;②冲突多为正与邪的二元对立(3)人物:具有典型性、层次性(4)音乐:具有感染力的主题曲(5)画面:大多采用数字技术Chapter2动画及其艺术形式1、动画的镜头特点:(1)利用分层来表达纵深感(2)多采用散点透视2、动画的光效特点:(1)多采用柔和的光效(2)戏剧化的光效(2)分明暗3、动画的表演特点:(1)采用仿真表演(2)程式化的表演(戏曲、歌舞剧)(3)偶类片中仿真与艺术的结合。
4、单线平涂:通过勾勒线条,然后在线条围成的区域内填色的绘制工艺。
国产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动画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迪斯尼到日本的吉普力,再到“中国学派”。
在这个过程中,动画艺术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审美特征。
作为国产的动画艺术,有着与世界动画不一样的审美个性,在形式美、意境美、美感和寓教于乐的作用等方面显示出中国动画特有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动画艺术;形式美;意境美;美感;寓教于乐动画艺术在近年来的一些欧美国家被归类为视觉艺术,由于它的新兴性,这种艺术同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划分成一类。
虽然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适应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容纳了最新出现并广受欢迎的新兴艺术门类,但这种方式却由于未经过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尚未得到世界各国艺术界、学术界以及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所以动画艺术所在的这种分类中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
根据传统的有关艺术的美学原则,动画艺术应该属于综合艺术的一种。
作为综合艺术,动画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类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从而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表现力。
每种艺术,都有区别于其他种类的艺术特征。
在世界的动画之林,中国的动画艺术,更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其大胆的借鉴剪纸、木偶、皮影、水墨等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把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文化气息穿插其中,用不同的形式美造就出不同的意境美,使国产的动画艺术有了不同于世界动画的美感,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寓教于乐的审美情趣。
1国产动画艺术形式美的体现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1]国产的动画艺术之所以能吸引观赏,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共鸣,就在于它运用的视觉语言符号代表的丰富内涵产生了视觉冲击力。
动画艺术属于影视艺术的一种,给欣赏者所观赏的画面是连续变化的图画造成的影像画面。
所以,动画片更多的依靠绘画美学的艺术手法,塑造出符合形象的动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