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隧道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2
腹膜透析皮下隧道出口处感染1例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42-01【关键词】腹膜透析;隧道出口;感染;护理腹膜透析(下称腹透)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腹膜炎是腹透的主要并发症,腹透导管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是引起腹膜炎的主要原因,也是腹透病人拔除导管的常见原因1。
隧道感染主要表现为腹透管出口处红肿、触痛、渗液或流脓,管的皮下隧道行程有压痛,有时伴全身炎症反应。
出口感染主要表现为管出口处红肿渗液,时有肉芽生长,压痛限于出口附近。
出口感染经积极治疗后大多能治愈,但隧道感染往往需拔管处理。
我科于2012年5月收治1例腹透隧道出口严重感染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下康复出院。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
主诉腹透2年,因导管出口、隧道处红肿3天伴有压痛于2012年5月13日来院就诊。
体格检查:体温37.6℃,心率9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0/90mmhg,神志清,精神一般,贫血貌。
腹平,腹部见一腹透管,腹透导管出口处红肿,挤压后有黄白色分泌物,皮下隧道处见8*3cm大小硬块,有压痛,全腹无反跳痛。
询问病史,患者腹透短管1年未更换,有复用碘伏帽及使用不消毒纱布覆盖出口现象。
入院诊断:腹透相关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
入院后即予以腹透导管出口处分泌物及鼻腔分泌物培养,腹透液常规生化、腹透液细菌涂片+抗酸杆菌染色,腹透液培养等。
予腹透导管出口处隧道处换药每日2次,高渗盐水外敷隧道处,静脉滴注头孢唑啉抗炎等经验治疗。
5月14日实验室腹透液检查及鼻腔分泌物培养报告均正常。
5月16日腹透导管出口处分泌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透管出口处培养支持感染诊断,根据药敏停用头孢唑啉,改用万古霉素0.5静滴隔日1次使用,并加强腹部换药(每日3次),5月27日万古霉素改为每周2次。
5月28日患者出口处红肿有好转,隧道处皮肤无发红、硬结变小、压痛减轻,腹透液进出通畅、色清亮,改出口处换药及隧道处外敷高渗盐水每日1次。
一例腹膜透析患者皮下隧道破溃伴感染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分析1例腹膜透析伴皮下隧道破溃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过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肾脏内科收治1例维持性腹膜透析伴皮下隧道破溃感染的患者住院诊治过程。
结果:本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伤口愈合,感染得到控制,取得了满意效果。
其护理要点包括伤口换药、全身治疗、饮食指导、延续护理等护理措施。
结论:对于腹膜透析皮下隧道破溃伴感染的患者要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结合患者病情及伤口具体情况,动态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皮下隧道感染护理腹膜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
较血液透析而言, 具有保护残余肾功能、治疗成本低、操作方便、无需体外肝素化、家庭和社会回归率高等优点[1]。
皮下隧道是腹膜透析患者在置管时用于将腹透内置管固定于腹膜壁层及腹部皮下组织的通道,隧道走行为紧贴腹部肌肉表面的深层组织内,沿脐周弧形向下,约7cm,在隧道两端各有一涤纶扣套与组织呈荷包缝合固定,形成两个天然保护屏障,防止腹透液从腹膜腔中漏出,阻止外界皮肤衣物上的细菌侵入腹膜腔。
皮下隧道感染可导致腹膜炎发生率的升高, 重者可能需要退出腹膜透析治疗, 部分甚至拔除腹透导管并重新置管[2-3],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且费用高。
我科于2017年11月收治1例腹膜透析皮下隧道破溃伴感染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隧道中部伤口愈合,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先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3岁,规律腹膜透析8年, 2017年8月皮下隧道中部出现硬质包块,无疼痛无瘙痒,9月包块开始破溃,分泌物自隧道口流出,经过当地诊所两个月换药处理,伤口未见好转。
2017年11月21日因“维持性腹膜透析8年余,皮下隧道破溃2月余”入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腹膜透析、腹膜透析皮下隧道瘘管形成伴感染、肾性贫血、甲状旁腺瘤。
入院时患者右下腹隧道中部可见一2cmX1.5cm破溃,可见腹透外接短管,伴有脓性分泌物自隧道口流出。
腹膜透析导管隧道口感染的护理体会作者:肖淑心李迎春朱瑞蓉刘敏王洋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14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4.80摘要目的:隧道口感染是腹膜透析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若处理不及时,就会发展为隧道感染。
应用综合的护理措施及时处理对降低隧道口感染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从而使腹膜透析患者的技术生存率得到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3月初腹膜透析患者4例发生隧道口感染的原因,介绍了相应护理措施。
关键词腹膜透析隧道口感染护理Nursing experience of tunnel infection of 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Xiao Shuxin,Li Yingchun,Zhu Ruirong,Liu Min,Wang YangDepartment of Renal Medicine of 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of Chengdu of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ongqing(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 City),610031Abstract Tunnel portal infectious is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infection in peritoneal dialysis.If treatment is not promptly, it will develop into the tunnel.It i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at applicating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and timely processing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of tunnel portal.Thus technical survival rate of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 is improv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s improved.In this paper, through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tunnel portal infection causes of 4 patients with peritoneal dialysis from February 2011 to early March 2014,we introduced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Key words Peritoneal dialysis;Tunnel infection;Nursing腹膜透析(P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居家腹膜透析因其操作方便、经济,透析效果良好而被广大患者选择,并有利于基层医院推广。
腹膜透析患者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郑少莉;冯明亮;邓明;梁小华;陈小荷;石晓峰【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影响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因素,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及避免其所致的严重后果.方法调查2005年2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本腹透中心进行CAPD的终末期肾病的临床资料,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原因,时间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预后的影响.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观察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对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影响.结果 105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37次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占我院腹透患者的30.4%,出口处感染31例,隧道炎6例.发生时间集中于6、7、8三月,该3个月发生的例数占总教的52.9%.其中致涤纶套外露4例,腹膜炎2例,住院6例.经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均痊愈.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对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无影响.结论营养因素对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发生影响少,而出口处的损伤、出血及护理不佳是导致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注重CAPD患者出院的培训与教育.小心放置导管并防止任何可能的外伤有重要意义.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夏季,故在此季节更应加强观察、随访及护理.当患者已发生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时,可通过加强换药、适当使用抗生素,可避免进一步发展至隧道脓肿、腹膜炎及涤纶套外露.【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0(029)009【总页数】2页(P40-41)【关键词】腹膜透析;隧道炎;出口处感染【作者】郑少莉;冯明亮;邓明;梁小华;陈小荷;石晓峰【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广东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广东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广东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广东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广东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广东江门,5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5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衰竭病人肾功能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ISPD指南/推荐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推荐方案2005年更新腹膜炎依然是腹膜透析(PD)的首要并发症。
它可造成患者技术失败和住院,有时和死亡相关。
严重和迁延不愈的腹膜炎还会导致腹膜衰竭。
因此PD学术界长期关注PD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8)在国际腹膜透析学会(ISPD)的主持下,指南在1983年首次被发表,并分别干1989,1993,1996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9-11)。
最初的焦点集中在腹膜炎的治疗上,但最近的指南中包括了腹膜炎预防部分。
鉴于腹膜炎的预防是PD成功的关键之一,工作组在本指南里扩展了腹膜炎预防部分。
指南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PD相关感染的预防第二部分出口处和隧道感染第三部分腹膜炎的最初表现和治疗第四部分腹膜炎的后续治疗(特异性微生物)第五部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指南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
参考文献并未涵盖自1966年以来发表的所有关干PD患者腹膜炎的9000多篇文献,而是选择工作组认为重要的文献。
指南并非单以随机对照试验为基础,因为这样的研究在PD患者中是有限的。
如果没有确切的依据,但工作组成员认为拥有的经验足以提出某种建议,则被称为"基于意见"。
本指南仅作为推荐,并不意味着适于每一种情形。
每个中心应分析当地的感染方式,致病菌和药敏,酌情调整方案。
工作组的成员是经过仔细挑选的。
首先,从世界范围内选择发表PD感染文章较多的肾病学家,尤其纳入了来自PD快速增长的亚洲地区的肾病学家。
其次,特邀微生物学(Kuijper),药物治疗(Bailie),感染性疾病(Bailie)和免疫学(Holmes)方面的专家作为成员。
本指南仅适用于成人,儿童指南另行发表,为了协调一致,工作组成员中也选入了一个儿科医师(Schaefer)。
第三,由于护士在PD 感染的预防和护理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作组还包括两个护士(Bernardini and Uttley)。
第一部分:PD相关感染的预防●每个PD中心应该尽力预防腹膜炎以改善PD预后。
腹膜透析出口和隧道感染l 从出口处排出脓性分泌物显示存在感染。
红斑不一定代表感染(证据)(84-86)。
出口处感染是通过出口处脓性分泌物来确定的,伴或不伴导管和表皮接触面的皮肤红斑。
导管周围有红斑而没有脓性分泌物有时是早期感染的征象,也可能是普通的皮肤反应,特别是置管或导管损伤后。
临床医生需要判断是否开始治疗或仔细随访。
儿科医师己经制定了一个评分系统,虽然它能否用于成人还有待推敲,但这可能是监测出口处的有用方法(表3)。
如果出口形态正常而培养阳性,表明有细菌移生但没有感染。
建议用消毒剂加强出口处的清洁(意见)。
表3出口评分系统参考(87)0分1分2分肿胀无只有出口;<0.5cm >0.5cm和/或隧道痂皮无<0.5cm >0.5cm充血无<0.5cm >0.5cm疼痛无轻微严重引流物无浆液性脓性出口处评分4分或4分以上认为有感染。
脓性分泌物,即使是单有脓性分泌物,也足以诊断感染。
小于4分可能代表感染,也可能没有感染。
隧道感染可能出现红斑,水肿或皮下隧道上方的触痛,但是通常临床症状隐匿,需通过超声波检查才能显示(88)。
隧道感染通常与出口感染并存而不是单独出现。
本指南中,出口和隧道感染统称导管感染。
金葡菌和绿脓杆菌出口处感染通常伴随同种细菌的隧道感染,并且导致导管感染相关的腹膜炎,因此,对于这些细菌要积极的治疗。
出口和隧道感染的治疗l 最严重和常见的出口感染的病原菌是金葡菌和绿脓杆菌,这两种细菌常导致腹膜炎(证据)。
因此,必须积极治疗(7,8,84,89-94).l 口服抗生数和腹腔给药(IP)治疗效果一样,除了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感染(MRSA)以外(86)。
出口和隧道感染可由多种细菌引起。
尽管金葡菌和绿脓杆菌是感染的主要细菌,但别的细菌(类白喉菌,厌氧菌,非发酵菌,链球菌,军团菌,酵母菌和真菌)也能引起。
一旦出现感染,可立即开始经验性治疗。
护理团队也可推迟治疗至出口处培养结果出来,以指导抗生素选择。
1例腹膜透析出口联合隧道感染患者的护理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腹膜透析出口联合隧道感染患者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护理对策等,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及避免其导致的严重后果。
方法收治腹膜透析导管出口联合隧道感染患者1例,通过严格消毒隔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局部换药及局部理疗、加强相关知识再培训等措施有效控制该并发症。
结果该患者通过有效护理于34天后并发症有效控制后出院。
结论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及隧道感染是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中常见感染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拔除导管的常见原因,当患者已发生出口及隧道感染时,可通过加强换药、局部理疗、适当应用抗生素及再教育等措施,有效避免进一步发展为腹膜炎及拔管风险。
【关键词】腹膜透析;出口及隧道感染;护理[中图分类号] R4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247-01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肾功能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隧道感染是发生于腹膜透析导管皮下隧道周围软组织的感染性炎症,其临床表现隐匿,可出现红斑、水肿或皮下隧道触痛等[1]。
出口感染和隧道感染是腹膜透析相关感染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腹膜炎甚至腹透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2]。
2013年10月11日收治一例腹膜透析出口联合隧道感染后局部应用抗生素加理疗治疗隧道感染患者,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女,46岁,本科,辽宁省人,因“发现尿检异常12年,血肌酐升高11年,腹膜透析2年,腹膜透析隧道口有包块伴脓性分泌物2个月入院”。
主要诊断:1.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
2.导管出口联合隧道感染。
患者自诉因活动后牵拉腹透导管,继之出现出口处皮肤发红伴少量血性分泌物及痒感,未予重视,予碘伏消毒、莫匹罗星软膏涂抹后无菌敷料保护,之后未加强换药,因瘙痒经常徒手搔抓出口周围皮肤,直至隧道口有脓性分泌物伴有压痛,方联系我中心住院治疗。
治疗方法与转归:入院后患者腹膜透析导管隧道口处有一2.5x2.5cm包块,质软,可见少量渗液,未见渗血,出口及隧道口红肿、压痛,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体温正常,透析液清亮,隧道超声提示有6.6x1.3cm低回声区,留取脓性分泌物涂片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大量,革兰氏阴性杆菌少量,分泌物查需氧菌体液培养为革兰氏阳性杆菌,诊断出口联合隧道感染,排除腹膜炎,给予1.5%腹膜透析液4次/日,纠正贫血、降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及头孢呋辛钠静滴,局部予碘伏消毒、生理盐水清洗、庆大霉素砂条填塞及莫匹罗星软膏涂抹,同时结合局部微波及超短波理疗控制炎症。
晚期导管并发症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感染隧道是指腹膜透析导管从腹膜外经肌肉、皮下组织至皮肤出口处的通道。
对双袖套导管而言,隧道即指两袖套之间的距离。
正常的皮肤隧道口应清洁、干燥、无痛及无炎症。
皮肤隧道口感染一般表现为:皮肤硬结、红肿、皮肤出口处溢脓及高度增生的肉芽组织形成。
皮肤隧道口结痂并不意味着感染,没有炎症但细菌培养阳性也不等于感染。
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感染通常被认为是腹膜透析的严重并发症。
这种并发症在CAPD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发生,有时呈慢性反复发作,可导致反复发作的腹膜炎,植管失败及住院时间延长。
随着腹膜透析体外连接系统的不断改善,腹膜炎的发病率已有明显降低,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感染已成为腹膜透析的主要并发症,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亦是拔除导管的常见原因。
在美国,CAPD的导管3年生存率为6%~36%,有8%~39%的导管因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感染而拔除,每年由腹膜透析转为血液透析的比例与拔除导管的比例相近,其主要原因并不是腹膜炎而是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感染。
皮肤隧道口感染危险因素:1)导管周渗漏:腹膜透析液渗漏可导致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愈合延迟,不利于组织的修复,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2)机械因素:机械的压力,导管的经常牵动可减慢皮肤隧道口和隧道的愈合过程。
这要求植管后至皮肤隧道口及隧道愈合期间避免牵扯导管,应将导管的外端用胶布较为稳妥地固定在腹壁上。
最好不用锋线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这样可以避免锋线过紧而导致隧道张力高所引起的组织挤压坏死。
要求操作者在进行更黄腹膜透析液时动作必须轻柔,尽量减少对血管的摆动和牵挂,有利皮肤隧道口及隧道的愈合。
3)微生物的入侵:保持皮肤隧道口及隧道的无菌性在其早期愈合期尤为重要。
皮肤隧道口微生物的存在在是造成难以完全愈合的主要原因。
几乎所有的皮肤隧道口是指没有感染的迹象也寄居着细菌。
进入隧道深部的细菌数目取决于皮肤隧道口处的细菌数、种类和皮肤隧道口的出口方向一集未受损的表皮和肉芽组织所具有的防御细菌侵袭的能力。
什么是隧道感染?有哪些表现?出现隧道感染后该
怎么办?
隧道感染是发生于腹膜透析导管皮下隧道周围软组织的感染性炎症,常常由出口处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发展而来,因而与出口处感染有相同的发病原因。
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另外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真菌感染也多见。
隧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常比较隐匿,有时可仅有低热,一般表现为沿隧道走行有压痛、周围组织肿胀硬结,隧道周围皮肤有烧灼感,一旦发生脓肿触之有波动感,挤压隧道时出口处溢脓。
可伴有高热和寒战、乏力、头疼、恶心、呕吐,血白细胞升高等全身中毒症状。
引起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者,还有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腹膜透析导管隧道位于皮下深部,导管与皮肤之间还有脂肪组织相隔,因此感染时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尤其是慢性感染常缺乏红、肿、热、痛等典型表现,只表现为出口处脓性渗出,常与出口处感染混淆。
患者应经常性观察和触摸隧道部位,观察有无皮肤发红、肿胀、皮温高和疼痛,触摸隧道时出口处有无渗液和脓液溢出,仔细感觉触诊上的任何变化,有任何新出现的异常感觉都应及时向医生和护士汇报,及早进行正确的处理,防止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