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乡规划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254.50 KB
- 文档页数:55
第一部分概述第一章规划概述一、上位规划的指导背景(一)《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1、总体战略思路本轮城镇体系规划通过深入分析吉林省现状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规划目标。
强调区域关系的衔接,将吉林省放在更大的区域背景下进行研究。
重视吉林省发展的差异性,划分次区域,对不同发展地区进行详细分析。
强调规划的策略性,重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注重划分地方政府的事权。
强化区域协调,对区域发展影响重大的产业发展布局、交通运输体系、环境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进行重点规划,提出协调与控制措施。
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重点强调规划技术性和操作性,从管理的角度保证规划在战略目标下如何保证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
规划预期实现“强化多元,打造地方产业集群”、“改善区位劣势,构筑省域经济发展支点”、“破解三农困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增长模式,建设节约、和谐社会”的区域发展战略目标。
2、次区域要求规划在省域空间打造“三区四轴一带”的格局体系,对于延边州的发展战略侧重于利用边境优势,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口岸城市,通过积极推进大图们江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东北亚各国的多边合作,利用外向型经济加速推动图们江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3、城镇发展定位位于长白生态轴带上的节点型城镇。
英安镇是珲春市域中心镇,是制造业型镇,重点发展能源工业。
镇域非农业人口在1—5万人。
4、生态环保要求完善城市绿地、水体等生态系统功能,保护近城山体;保护近城湿地,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
加快城镇处理污水厂建设,控制城市污染。
发展生态旅游等多种经营,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工程。
5、空间管制指引要求一级管治——珲春东北虎、春化自然保护区。
二级管治——珲春边境合作区三级管治——珲春市区、乡镇(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总体战略思路规划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沿线沿边开发开放城镇为前沿的区域发展格局。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探索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第二节不同的宇宙观第三节宇宙大爆炸假说第四节恒星的演化第二章认识星空第一节恒星天空第二节星座第三节认识星空第三章天体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星系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太阳概况第四节九大行星第五节月球第四章地球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年龄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大地构造假说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选修二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第一节海底形态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第四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第四节海洋动力资源第五节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第一节海洋灾害第二节海洋污染第三节海洋污染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我国的海洋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四节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高中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第二节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三节城镇整体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第二节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第四节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地理信息与地理学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与功能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一节地图投影与地图特点第二节遥感工作原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四节遥感应用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GIS概述第二节GIS基本操作第三节地图数字化第四节GIS查询与分析第五节专题制图与地图输出第六节GIS展望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GPS的产生第二节GPS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三节GPS接收机第四节GPS的应用第五章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第二节数字地球。
《城乡规划概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乡规划概述》。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城乡规划概述》这一内容选自_____教材的_____章节。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章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章节的学习也为后续深入探讨城乡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操作做好了铺垫。
教材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通过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等重要知识点。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然而,城乡规划这一领域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较新,概念较为抽象,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在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城乡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2)掌握城乡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3)了解城乡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城乡规划的概念和主要任务。
(2)城乡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乡规划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乡规划的初步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概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内涵和主要任务。
掌握城乡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了解城乡规划中常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城乡规划的兴趣和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划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城乡规划的概念、内涵和主要任务。
城乡规划的编制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城乡规划中各种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应用。
如何引导学生将城乡规划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乡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城乡规划的实际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实地调研法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城乡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城市和乡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城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引出城乡规划的主题。
2、知识讲解(约 30 分钟)城乡规划的概念和内涵介绍城乡规划的定义,强调其是对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性规划。
城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保障公共安全等。
3、案例分析(约 20 分钟)选取一个具体的城乡规划案例,如某城市新区的规划,分析其规划目标、规划内容、实施效果等,让学生对城乡规划有更直观的认识。
4、小组讨论(约 2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城乡规划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城乡规划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城乡规划概述》讲义一、城乡规划的定义与重要性城乡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它就像是一个蓝图,为城乡的发展指明方向,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安排居住、商业、工业、农业等各种用地,避免浪费和无序开发。
其次,能改善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好交通网络、水电供应、教育医疗等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者,城乡规划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通过合理划定保护区、控制污染排放等措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最后,它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规划合理的产业布局,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城乡经济的繁荣。
二、城乡规划的历史演变城乡规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古代,城乡规划主要受到宗教、政治和军事因素的影响。
例如,古埃及的城市布局严谨,以神庙为中心;中国古代的长安城,有着规整的棋盘式街道和明确的功能分区。
工业革命后,城市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住房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这促使了现代城乡规划的产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的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与乡村结合,缓解城市压力。
20 世纪以来,城乡规划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出现了如“卫星城”“有机疏散”等理论,更加注重人的需求、生态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城乡规划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土地利用规划是基础,它确定了不同用途土地的分布和比例。
道路交通规划要考虑人流、物流的顺畅,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
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等系统的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则要保障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充足和均衡分布。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乡规划原理教案一城市详细规划概述一、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层次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具体安排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组织,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及实施作出具体的安排和布局。
详细规划的编制可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层次是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是确定用地功能的组织、指定各项规划控制条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重点是进行建筑与设施的具体布局。
二、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原则1、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延续,它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框架下进行。
2、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规划目标城市空间的价值和组成的本质,就是提供人们的活动空间,满足人的需要。
那么人的需要是什么?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完成需要。
这五个等级的需要与城市规划各阶段都有关系,详细规划包含着对人的工作、生活等具体空间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因此较其它规划阶段更注重人的需要,在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和多样化的社交活动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讲究空间环境的统一与和谐,创造出具有亲切感、充实感、平衡感、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空间环境。
3、反映城市的地方特色每个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地域位置和发展作用上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所以城市形象要与之呼应,通过详细规划创造出具有这种地域特征和魅力的城市空间。
4、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开发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开发活动具有不确定性。
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开发管理的需求,规划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有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建设、管理提供合理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划依据。
以上是最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详细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按照不同的城市或地区的具体条件加以调整和充实。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镇化1.1 城市的形成一、城市起源- 早期城市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农业革命:农业的发展导致食物剩余,为人口集中提供了物质基础。
2. 贸易路线: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品交换,吸引了人口聚集。
3. 政治与宗教中心:统治者和宗教势力建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二、城市形成的过程1. 聚落阶段:- 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以狩猎、采集为生,人口稀少。
- 聚落通常位于水源附近,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
2. 村落阶段:-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定居,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村落。
- 村落规模较小,人口较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3. 城镇阶段:-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村落开始转变为城镇。
- 城镇具有市场、防御设施等初级城市功能。
4. 城市阶段:- 城镇进一步发展,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形成了城市。
- 城市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成为区域中心。
1.2 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密集:城市人口密度通常远高于农村地区,人口集中居住和工作。
- 职能多样: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中心。
- 空间结构复杂:城市空间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网络、公园绿地等不同功能区。
二、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人口密集的、具有明确边界的社会组织和空间形态,它拥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以及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
1.3 城乡关系的演变一、城乡对立阶段- 在古代社会,城市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居住地,而农村则是被剥削的农民的居住地,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
二、城乡融合阶段-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市场交换日益频繁,城乡关系开始融合。
三、城乡一体化阶段-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包括:1. 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