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城市规划概况及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1.95 MB
- 文档页数:27
结合江山市城市交通现状浅析市政道路规划【摘要】通过资料收集和交通调查数据的分析,梳理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评价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水平,识别城市交通特征和主要交通矛盾。
从协调城市规划布局和土地利用出发,分析与选择合适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和保障策略,规划城市骨干运输系统网络构架,构建各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关键词】交通现状、规划、网络结构江山市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辅助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对外交通南北向有黄衢南高速公路、205国道,东西向有浙赣铁路、46省道等,对内交通基本形成由国省道、县乡道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公路网。
江山市城市交通现状分析江山城区道路交通系统已具备初步的规模和水平,但难以满足交通现代化的要求。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如下:(1)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经济发展和机动化水平高速增长不相适应,主城区道路的建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道路设施建设“欠帐”较多。
(2)城市呈分散式组团布局,受到山体、水域的阻隔,给道路网主骨架体系构建带来较大难度,客观上制约着通道间距的合理性以及贯通性。
(3)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完善的路网体系,次干路与支路标准严重不足。
路网层次结构不清晰,各层次道路缺乏有效的衔接。
(4)老城区功能过于集中,向心交通压力较大,早晚出行必需经过老城区的鹿溪路、环城西路、江滨路等南北向路段,导致向心交通压力增强,早晚高峰的交通流量较为集中,开始呈现拥堵常态。
(5)主城区与周边组团联系通道单一。
现状主城区与上余、清湖等组团均需通过过境公路予以解决。
组团间缺乏快速便捷的通道联系。
二、江山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江山城区是本次城市道路网规划的重点。
根据综合交通规划发展战略,市区道路交通规划的目标为建设城市组团间“日字型快速通道+三纵九横主干路”的骨架路网体系,引导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支撑城市各片区和组团的建设。
1、道路分级体系结构按照道路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我国城市道路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江山市市情概况第一篇:江山市市情概况〖市情概况〗江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
1987年撤县设市,区域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人口58.67万人,浙赣铁路复线和黄衢南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江山山川秀美,物产丰富。
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白菇之乡”、“中国蜜蜂之乡”。
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江郎山,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黄巢起义遗址仙霞关,以及清漾毛氏祖居,保安戴笠老家,浮盖山,峡里湖,月亮湖等150多处景点。
江山地杰人灵,文化厚重。
历史上出过9个尚书、240多名进士,现有江山籍“两院”院士5名。
古镇廿八都,毗邻三省,有方言13种,姓氏140多个,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十分完整。
三卿口古瓷村被称为中国制瓷工艺活化石。
江郎山下的清漾村是韶山毛氏的发祥地,据考证毛泽东系清漾毛氏第56代嫡孙。
江山工业基础较好,主导产业明显。
目前己形成机电、木业加工、电光源、消防器材四大主导产业和建材、化工两个传统产业,以及纺织、服装、食用菌、蜂产品、羽毛球、注塑等特色产业。
2007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8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以上。
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形成了以江山经济开发区、贺村竹木工业区为主,几个乡镇功能区为补充的发展平台体系。
去年,我市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检。
市人民政府驻中山路118号,邮编:324100。
代码:330881。
区号:0570。
拼音:JiangshanShi。
地势南高北低,仙霞岭斜贯东南,怀玉山支脉盘亘西北,最高处为南部大龙岗,海拔1500.3米,最低处北部渡船头,海拔73米。
主要河流为钱塘江水系的江山港,境内流长105千米。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7.1℃上下,年降水量1650~2200毫米。
江山市辖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虎山街道、双塔街道;上余镇、四都镇、贺村镇、淤头镇、凤林镇、峡口镇、长台镇、石门镇、大桥镇、清湖镇、坛石镇、新塘边镇、廿八都镇;张村乡、保安乡、碗窑乡、大陈乡、塘源口乡、双溪口乡。
江山市概况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地图概况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交界处。
东经118°22′37″-118°48′48″、北纬28°15′26″-28°53′27″,中心:北纬28°44′、东经118°37′。
东邻衢江区、遂昌县,南毗福建省浦城县,西部与江西省玉山县、广丰县接壤,北连常山县。
南北长70.75千米,东西宽41.75千米,总面积2019.48平方千米。
总人口41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中山路118号,邮编:324100。
代码:330881。
区号:0570。
拼音:Jiangshan Shi。
地势南高北低,仙霞岭斜贯东南,怀玉山支脉盘亘西北,最高处为南部大龙岗,海拔1500.3米,最低处北部渡船头,海拔73米。
主要河流为钱塘江水系的江山港,境内流长105千米。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7.1℃上下,年降水量1650~2200毫米。
行政区划江山市辖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虎山街道、双塔街道;上余镇、四都镇、贺村镇、淤头镇、凤林镇、峡口镇、长台镇、石门镇、大桥镇、清湖镇、坛石镇、新塘边镇、廿八都镇;张村乡、保安乡、碗窑乡、大陈乡、塘源口乡、双溪口乡。
虎山街道辖市心、西门、东门、江东、南门、安泰、城南7个社区,溪东、陈家安、孝子、平棋、达道、何家山、前井、江山底、店坝头、彭里、乌金山、里坞、麻车、荷塘14个村委会。
办事处驻通达路1号。
双塔街道辖城北、县后前、民声3个社区,菜农、天余、县前、新塘坞、丰足、莲塘、达岭、坳里、岩下、老虎坞、郑村、山外、赵家、何家、星火、缸甫底、五家山、上耀、黄岗、陈村、召石、姚家、金家、下路头、后垄、社后、鸭后、墩头山、杨家坞29个村委会。
办事处驻江滨路54号。
上余镇辖大溪滩、余家、航头、山头、一都江、平坦、李家、湖川头、石灰坛、大夫第、刘家山、木车、双塔底、方家、上余、七一、贺基、后庄、五程、江家、联珠、前湖、陶村、雁塘、黄陈、塘青、白鸡地、江村畲族民族村、珠丘、毛村、际头、岭阳、下西坂、下城淤、苦叶田35个村委会。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契机,如行政区划调整,原衢县撤县建区,拓展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浙赣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使铁路南移成为现实,这将打破铁路分割城市南北两区的屏障,使老城新区连为一体;市域“井”字形高速公路框架的规划构筑,区域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衢州市政府确立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的发展战略等。
这些因素对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结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因此,199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2002年5月,市政府组织进行了新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编制单位为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时两年,经过规划纲要、规划多轮方案论证完善,其间得到市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于2003年3月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于03年5月经市人大、市政府常务会议论证通过,04年5月,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函[2004]81号”文件,批准通过了《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至此,本轮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内容简介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期限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2年~2005年,中远期—2006年~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江山市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折叠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
总人口60.13万,辖12镇6乡2个街道。
城市建成区面积15.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16万。
截至2012年6月,江山市辖2个街道、12个镇、6个乡:虎山街道、双塔街道;上余镇、四都镇、贺村镇、凤林镇、峡口镇、长台镇、石门镇、大桥镇、清湖镇、坛石镇、新塘边镇、廿八都镇;张村乡、保安乡、碗窑乡、大陈乡、塘源口乡、双溪口乡。
2005年12月31日,江山市辖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虎山街道、双塔街道;上余镇、四都镇、贺村镇、淤头镇、凤林镇、峡口镇、长台镇、石门镇、大桥镇、清湖镇、坛石镇、新塘边镇、廿八都镇;张村乡、保安乡、碗窑乡、大陈乡、塘源口乡、双溪口乡。
2000年,江山市辖15个镇、1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7322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须江镇 92898 、上余镇 26983 、四都镇 12591 、贺村镇 25901、清湖镇 27961、坛石镇 22281、大桥镇 15820 、吴村镇 17323、淤头镇 22401 、新塘边镇 23652、凤林镇 10155 、峡口镇 27691 、廿八都镇 8675 、长台镇 13313、石门镇 19432 、塘岭乡 3977、大陈乡 6861、何家山乡 16232、碗窑乡 15731、卅二都乡 7038、茅坂乡 13113 、江郎乡 6010、保安乡 5309、大峦口乡 4084、周村乡 3282 、定村乡2835、双溪口乡 3117、张村乡 9132、塘源口乡 9424。
双塔街道办事处驻江滨路54号。
面积68.34平方千米,人口5.41万,邮编:324100。
辖4个社区、29个行政村:城北、县前、民声、周家青;县前、天余、菜农、孝子、丰足、莲塘、达岭、坳里、岩下、郑村、新塘坞、老虎坞、山外、赵家、何家、星火、缸甫底、五家山、上耀、黄岗、召石、陈村、姚家、金家、下路头、后垄、社后、鸭后、墩头山、杨家坞。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衢州市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
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于2003年12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一、规划期限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1年~2005年,中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3、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划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面积640公里。
其范围为:现衢州城区(包括樟潭镇)、柯城、花园、万田、浮石、云溪、姜家山、汪村、廿里镇、石室、下张、黄家、长柱、坑口、横路行政区范围以及石梁镇、高家镇、湖南镇、航埠镇的部分行政村。
4、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指具体进行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范围。
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接轨东部,借力发展:接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省域东部的温台经济密集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
2、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辐射赣、闽、皖等的欠发达地区,扩大经济影响腹地,实现区域资源配置。
3、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促进农业现代化,鼓励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区建设,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加强生态化建设,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完善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的一项重要创新。
《江山市域总体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全市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
江山市分别于1988年、1996年、2002年三度编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编制完成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进入21世纪,江山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区位交通格局有了极大的改变,江山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宏观层面的规划,为城乡建设提供发展蓝图和依据。
我市于2007年初开始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07年9月《江山市域总体规划纲要》在衢州市范围内率先通过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审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与省国土厅、市国土局等土地部门多次沟通衔接,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两规衔接报告于2008年6月通过省有关部门组织的审查。
为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具前瞻性,我市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江山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影响市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定位、空间体系、人口规模等重大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经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多次论证于2008年9月通过会审,该成果已被充分吸纳到市域总体规划方案之中。
2008年9月,江山市委组织四套班子及相关部门对《江山市域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会审,原则通过该方案。
2008年10月省建设厅组织专家组对规划方案进行全面的论证,会议认为规划方案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提出的市域发展战略与空间开发、保护框架基本可行,建议修改完善后可以上报审查。
11月20日该规划已通过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审核。
规划范围:江山市行政管辖区规划期限:2006年—2020年一、江山市总体定位江山市总体定位表述为:“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
其核心内涵包括:浙闽赣三省边际的“工业新城”:江山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是江山市的重要发展战略,应立足于江山独特的区位与交通优势,扎实地做强、做优产业,大力拓展外源性产业和经济,以转型提升为主线、平台建设为载体、项目投入为支撑、科技创新为动力、培育“4+X”产业为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富有江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三省边际的新兴工业城市。
目录1基本情况 (1)1.1 自然条件 (1)1.2 自然资源 (6)1.3 社会经济 (10)2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13)2.1 水土流失现状 (13)2.2 水土保持现状 (21)3规划依据、原则和目标 (25)3.1 规划依据 (25)3.2 规划原则 (26)3.4 规划范围 (27)3.5 规划水平年 (27)3.6 规划目标 (27)4水土保持分区及总体布局 (29)4.1 水土保持类型区划分 (29)4.2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31)5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39)5.1 预防保护与监督管理规划 (39)5.2 生态修复 (41)5.3 综合治理方案 (46)5.4 水土保持监测规划 (59)5.5 科技示范推广规划 (61)5.6 近期治理任务 (62)5.7 远期基本思路 (62)6城市水土保持 (65)6.1 城市概况 (65)6.2 基本思路及规划目标 (66)6.3 城市水土流失治理 (67)6.4 部门职责 (69)7环境影响评价 (71)7.1 评价范围 (71)7.2 环境保护目标 (71)7.3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71)7.4 环境保护措施 (71)7.5 评价结论 (72)8投资估算 (73)8.1 编制依据 (73)8.2 编制说明 (73)8.3 总投资 (73)9效益分析 (78)9.1 效益分析 (78)10近期实施意见及远期展望 (80)10.1 近期实施意见 (80)10.2 远期展望 (80)11组织管理 (81)11.1 组织领导措施 (81)11.2 技术保障措施 (82)11.3 投入保障措施 (83)11.4 机制保障措施 (84)附表附表1:江山市近年水土流失统计表附录附录1:衢州市水利局关于“召开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论证会的通知”附录2: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评审意见附录3:《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评审会专家组名单附图附图1:江山市地理位置图附图2: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3: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布图附图4:近期实施重点项目区位置图前言江山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
目录1基本情况 (1)1.1 自然条件 (1)1.2 自然资源 (6)1.3 社会经济 (10)2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13)2.1 水土流失现状 (13)2.2 水土保持现状 (21)3规划依据、原则和目标 (25)3.1 规划依据 (25)3.2 规划原则 (26)3.4 规划范围 (27)3.5 规划水平年 (27)3.6 规划目标 (27)4水土保持分区及总体布局 (29)4.1 水土保持类型区划分 (29)4.2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31)5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39)5.1 预防保护与监督管理规划 (39)5.2 生态修复 (41)5.3 综合治理方案 (46)5.4 水土保持监测规划 (59)5.5 科技示范推广规划 (61)5.6 近期治理任务 (62)5.7 远期基本思路 (62)6城市水土保持 (65)6.1 城市概况 (65)6.2 基本思路及规划目标 (66)6.3 城市水土流失治理 (67)6.4 部门职责 (69)7环境影响评价 (71)7.1 评价范围 (71)7.2 环境保护目标 (71)7.3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71)7.4 环境保护措施 (71)7.5 评价结论 (72)8投资估算 (73)8.1 编制依据 (73)8.2 编制说明 (73)8.3 总投资 (73)9效益分析 (78)9.1 效益分析 (78)10近期实施意见及远期展望 (80)10.1 近期实施意见 (80)10.2 远期展望 (80)11组织管理 (81)11.1 组织领导措施 (81)11.2 技术保障措施 (82)11.3 投入保障措施 (83)11.4 机制保障措施 (84)附表附表1:江山市近年水土流失统计表附录附录1:衢州市水利局关于“召开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论证会的通知”附录2: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评审意见附录3:《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评审会专家组名单附图附图1:江山市地理位置图附图2: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3: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布图附图4:近期实施重点项目区位置图前言江山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
〖市情概况〗江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
1987年撤县设市,区域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人口58.67万人,浙赣铁路复线和黄衢南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江山山川秀美,物产丰富。
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白菇之乡”、“中国蜜蜂之乡”。
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江郎山,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黄巢起义遗址仙霞关,以及清漾毛氏祖居,保安戴笠老家,浮盖山,峡里湖,月亮湖等150多处景点。
江山地杰人灵,文化厚重。
历史上出过9个尚书、240多名进士,现有江山籍“两院”院士5名。
古镇廿八都,毗邻三省,有方言13种,姓氏140多个,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十分完整。
三卿口古瓷村被称为中国制瓷工艺活化石。
江郎山下的清漾村是韶山毛氏的发祥地,据考证毛泽东系清漾毛氏第56代嫡孙。
江山工业基础较好,主导产业明显。
目前己形成机电、木业加工、电光源、消防器材四大主导产业和建材、化工两个传统产业,以及纺织、服装、食用菌、蜂产品、羽毛球、注塑等特色产业。
2007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8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以上。
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形成了以江山经济开发区、贺村竹木工业区为主,几个乡镇功能区为补充的发展平台体系。
去年,我市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检。
市人民政府驻中山路118号,邮编:324100。
代码:330881。
区号:0570。
拼音:JiangshanShi。
地势南高北低,仙霞岭斜贯东南,怀玉山支脉盘亘西北,最高处为南部大龙岗,海拔1500.3米,最低处北部渡船头,海拔73米。
主要河流为钱塘江水系的江山港,境内流长105千米。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7.1℃上下,年降水量1650~2200毫米。
江山市辖2个街道、13个镇、6个乡:虎山街道、双塔街道;上余镇、四都镇、贺村镇、淤头镇、凤林镇、峡口镇、长台镇、石门镇、大桥镇、清湖镇、坛石镇、新塘边镇、廿八都镇;张村乡、保安乡、碗窑乡、大陈乡、塘源口乡、双溪口乡。
江山概况江山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浙赣电气化铁路和黄衢南高速公路贯穿全境,205国道、48省道、46省道及县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江山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县,迄今已有1387年,1987年撤县设市。
区域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辖13镇6乡2个街道,总人口59万。
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4万左右。
近年来,江山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速连续7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全国排名从2000年的565位前移到目前的200位左右。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0.91亿元,同比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0.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9亿元,分别增长4.1%和6.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78亿元,增长17.7%;外贸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亿元,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4元,均增长7.2%。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目标、政府工作目标综合考核均列衢州市第一名。
江山山川秀美,人文景观积淀深厚。
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江郎山,包括全国一线天之最、伟人峰、霞客亭等景点;有全国惟一保存完整的黄巢起义遗址——仙霞关,是历史上进入福建的唯一通道;有历史文化名镇——廿八都,小镇万余人口,有方言13种、姓氏140多个,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十分完整;还有清漾毛氏祖居、保安戴笠老家、浮盖山、峡里湖、月亮湖等150多处景点。
当前,神州丹霞第一奇峰——江郎山,正在与广东龙虎山等6个景区一起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江山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9个尚书,240多名进士。
远的有唐代著名诗人祝东山、北宋著名词人毛滂、明朝清正廉洁模范尚书毛恺等;近代有国学大师、曾任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的毛子水,国民党军统特务“三毛一戴”(毛人凤、毛森、毛万里、戴笠)等;当代有胡仁宇、姜必宁、毛江森、徐元森、郑树森、毛河光两院院士以及全军思想政治工作典范、“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好干部”少将范匡夫等,是一方“古有尚书、今多骄子”的江南宝地。
江山市区及周边乡镇村庄布点规划《江山市区及周边乡镇村庄布点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复实施(江政发[2010]8号),为进一步增加我市城乡规划的透明度,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维护公众的城乡规划知情权和对城乡规划的监督权,现将本规划向广大市民公布。
一、规划编制背景加快推进江山中心城区内城中村、园中村改造,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城市化趋势的战略举措,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以实现“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目标,把郊区农村融入城市的发展之中,加快推进中心城、中心镇和产业园区的建设。
二、规划主要内容(一)规划范围主要指市域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以及贺村、淤头、上余镇的部分地区,包括虎山街道、双塔街道、清湖镇及上余镇、贺村镇、淤头镇、碗窑乡的部分地区。
(二)规划总体目标加快江山中心城区及周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城市产业区内的土地整理以及城镇发展,推进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的城市化进程;通过规划梳理,减少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土地,为实现市域范围4万多亩用地复耕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规划致力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性;形成结构明确、职能协调、布局合理的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域村镇体系。
(三)规划原则1.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坚持统一规划、政府组织、市场运作、各方受益原则,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2.村庄布点规划原则(1)城中村、城边村的村庄布局规划原则现状建成区内的城中村及现状建成区以外、规划建设区以内的城边村作为未来城市地区,村庄建设主要应符合有关城市规划,同时逐渐将由农村管理模式转变为城市社区模式。
该地区村庄近期通过旧城改造、整治发展成为城镇型居住用地或迁入村民安置地块及其它城市型功能区。
远期对已划入城市规划建成区内的村庄进行改造,在空间上进行适当撤并、集聚,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以及降低城市发展成本。
逐步转变为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2)城外村的村庄布局规划原则根据江山市域总体规划,对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城外村进行梳理,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具备一定规模、配套相对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村庄进行保留,对于部分分布较散,村庄规模较小,以及与江山市域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有冲突的村庄进行搬迁,并对搬迁村庄统一进行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