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配套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配套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配套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配套教案(全册)

第1课它溶解了吗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活动1材料,活动2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

杯底。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介绍胭脂红。

(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师生点评。

(3)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

(5)师: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变化,你们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不同点: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颗粒大小都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

(6)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匀分散在水中。

要求学生说出推导依据。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后均匀分散在水中(红色均匀分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散“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不同位置均能尝到咸味)等证据。

3.总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四、拓展活动

1.师:沙子溶解在水里吗?为什么?

2.学生依据建构的溶解概念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

3.课后小调查:在我们身边哪些物质能像盐一样容易溶解于水,哪些物质像沙一样不容易或不能溶解于水?咱们在下一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1课它溶解了吗

食盐“藏”到哪里了

均匀分散溶解

胭脂红颗粒渐渐看不见

教学后记:

第2课生活中的溶解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观察和判断,按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给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3.科学态度、STSE

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体会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教学难点:

判断淀粉、食用油、陈醋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活动3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微视频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溶解现象有些什么特征?

2.出示厨房里的调料品,提问:它们进入水中后能溶解吗?

二、活动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这些调料品是否容易溶解于水。

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并汇报实验计划。

如:将白糖、油、陈醋放入水中,搅拌后再多静置一会儿,比较三种现象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判断是否有溶解的典型特征。再将淀粉、味精等放入水中先观察,再与溶解特征对比判断……

3.分组活动,及时记录。

4.整理器材,汇报交流。

学生依据溶解的概念进行判断和分类。

三、活动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1.师:厨房里有很多的调料品能溶解在水中,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些什么?2、学生谈谈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

2.师: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进行了小调查,现在请孩子们来说说你的调查情况。

3.师出示课前搜集的更多溶解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图片、视频,做补充介绍。

四、拓展活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1.小魔术:沸腾的雪碧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雪碧,再用橡皮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学生尝试魔术揭秘。

3.师: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

图片示:加热水的初期,烧水容器壁上总是有小气泡的出现

家庭养鱼时的充入气体装置……

课后活动: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板书设计:

第2课生活中的溶解

白糖油陈醋淀粉味精

能溶解

难溶解

教学后记:

第3课自制泡泡液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3.科学态度、STSE

注重动手和实践,思考并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一定都玩过吹泡泡,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你产生了些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2.学生说说。

3.师:这节课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吧!

4.师生共同制作吹泡泡的工具。

二、活动1 调制泡泡液

1.师:吹泡泡的工具有了,重点是需要制作出效果很好的泡泡液了!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洗涤剂能用于制作泡泡液?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洗涤剂。

3.出示不同的洗涤剂: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

师:我们试一试哪种最容易吹出泡泡,然后将它们排排序。

4.学生自主活动,配置泡泡液,比较用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哪种更容易吹出泡泡。

5.学生汇报、交流,展示不同泡泡液吹出的泡泡。

三、活动2: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

1.提出挑战任务: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

2.思考方案,交流各自的方案,完善方案。

3.动手实验,不断通过对吹出泡泡的效果进行比对分析,寻找最佳配方,从而完成泡泡液的调制,让吹出的泡泡会更大更不容易破。

4.室外吹泡泡表演活动,分享自己的调制过程及发现。

四、拓展活动

1.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课后去探究。

2.在家里可以制作不同的泡泡,展示给爸爸妈妈观赏。

板书设计:

第3课自制泡泡液

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

一二三四

洗涤用

品种类

教学后记:

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 SE

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

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小动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兔子的感官

(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

(2)观察兔子

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

兔子有两颗大门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

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

(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

(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

例如: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白菜、草,不爱吃糖果和饼干。

兔子吃之前会先闻一闻,再吃。

(4)思考:兔子鼻子的嗅觉能帮助它找到食物吗?

(5)实验:用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分别装篮球和白菜,把兔子的眼睛蒙上,把兔子依次放在两个布袋附近,观察兔子的反应。

(6)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结论?

(7)小结:兔子能通过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

(8)继续观察小兔子,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

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

学生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

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

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新课学习

1.认识蜗牛

(1)出示蜗牛。

(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

(3)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4)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

2.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1)明确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会不会闻味道?

(2)讨论: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观察它的行为?

(引导学生可迁移上一课的方法:将不同气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观察

蜗牛的反应。)

(3)完善实验方案。例如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吸引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会爬向蘸取了糖水的棉棒;遇到蘸取了醋的棉棒,蜗牛将身子缩回到硬壳内。)

(4)学生实验,实验之后汇报交流。

3.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与上一活动分组并行开展)

(1)讨论:蜗牛对声音有什么反应?

(2)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对它大声喊和鼓掌。

(3)观察到什么现象?说一说我们的发现和想法。

4.观察蜗牛的爬行

(1)想一想: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呢?

(2)将蜗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观察蜗牛行走的方式和轨迹。

(3)提问:蜗牛遇到不同的“路况”,会怎么行进?

(4)将蜗牛分别放在细线、木棍和直尺上,观察蜗牛是怎样行进的。

(5)继续观察蜗牛,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

(二)新课学习

1.“动物的反应”交流会

(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

(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织交流。

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

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动起来。

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家里的小狗会大叫并驱赶陌生人。

(3)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

(4)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组织交流。

例如:每过一段时间,要给小鱼换水。

(5)关注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对哪些环境感到不适、发生了什么不良反应,对哪些环境很适应、产生了什么趋近、喜爱做出的行为,合理饲养。

2.了解动物的本领

(1)依次出示教材P18蛇、鹰、马的图片。

(2)想一想:这些动物都是通过什么感官感觉周围环境?

(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领吗?

例如:变色龙能在不同环境下改变自己的肤色。

乌贼在遇到危险时,会吐出墨汁。

(4)小结:动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各种反应,其目的是好好生存下去。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3.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

4.STSE

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

(1)提问:如何证明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

(2)生活经验的证据举例:太阳可见时,空中光线充足明亮;太阳不可见时,天空是阴暗乃至是黑暗。用手去摸阳光下与阴影中的同一个物体,冷热是不

一样的。

(3)讨论:列举上述证据时,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渗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的问题,即阳光的有无)。

(4)实验的证据:拿出2块同样大小的冰块,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影下,观察冰块的变化。

(5)记录实验情况。发现:阳光下的冰块比阴影下同样的冰块融化得更快。

(6)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和热。

2.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例如:晒太阳的蜥蜴、向阳的向日葵、晨起唱歌的小鸟、夜晚狩猎的猫头鹰。

(3)小结: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太阳。

3.太阳和我们的生活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例如:日出而耕的农夫和耕牛、太阳能热水器、海滩边晒太阳的人、盐田中收获的食盐。

(3)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又会怎样?

(4)小结:太阳的光和热,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二课看太阳认方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2.科学探究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研究关于太阳和方向的兴趣以及对太阳运动的关注。

4.STSE

练习辨认方向的生活技能。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动画视频、东西南北方向关系示意图卡片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有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辨认方向。

(二)新课学习

1.看太阳辨方向

(1)太阳东升西落的介绍。用图片、照片、动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确认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规律。

(2)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前面是什么方向?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傍晚呢?

(3)用上述方法初步辨认校园中的方向。

(4)练习。选点确定校园中的某一个事物的方向,判断另外几个事物的方向。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5)思考:中午时刻,太阳在哪边?

(6)提示:太阳和直立物体影子的方向总是相反的,直立物体中午的影子朝北,因此中午太阳的方向就是在南边。

(7)小结:太阳每天自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我们知道太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连起来可以制作成一个顺时针的示意图。

2.巧辨方向

(1)明确游戏规则与方法。可指定一个方向为东方。

(2)请一位学生选择一个方向卡片,其他学生依据要求判断出正确的方向,看谁的判断又快又准。

(3)重复游戏,练习辨认方向的方法。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三课变化的月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月有阴晴圆缺。

2.科学探究

用较为长期观察的方法,获取月有阴晴圆缺变化的事实。

3.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坚持天文的爱好,坚持较为长期的观察。

4.STSE

月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剪刀、黄色卡片。

教师准备材料:各种月相的照片、录像等。

学生准备材料:活动手册、记录笔。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一猜:有人说它圆,有人说它弯,每月在变脸,请问这是啥。(二)新课学习

1.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

(1)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画一画,剪一剪,描述给大家听。例如:月亮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有时候是月牙形的。(2)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模样是变化的。

2.观察月亮

(1)明确观察时间

(2)明确观察任务

每一天,同一时刻,看到月亮的形状是怎样的?

(3)领取任务

按照农历时间,整理观察月亮记录单,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4)记录指导。

(5)交代注意事项

课后观察,坚持观察至少一个星期。

注意安全。

(6)交流:整理观察记录,你有什么新发现?说一说月亮的形状有哪些变化?

(7)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月相。月相有阴晴圆缺的变化。

(三)整理,下课。

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

第一课它在什么方位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和方向的相对性。

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中运用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或场景的PPT投影。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确定位置很重要,方位距离是关键。如果有人问路,你怎么迅速说清楚呢?

(二)新课学习

1.小猫在哪里

(1)创设真实的场景

(2)想一想:怎样描述小猫的位置?

(3)引导学生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小猫的位置。

例如:小猫在小女孩的右边。

(4)数一数:小猫在哪里有多少种说法?

(5)讨论:这些说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参照对象不同,方位描述也就不同;都是和小猫的位置关系。)

2.旗杆在哪里

(1)思考:如果变化的只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又该如何描述?

(2)创设与教材一致的真实场景。

(3)依据“旗杆在儿童的北边”和“旗杆在教学楼的南边”,引导学生找到图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引导学生使用东南西北描述旗杆的位置。

(4)这些说法有什么共同点?

例如:都是描述旗杆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方法都是“旗杆在……的……边。”

(5)小结:要说明物体的方位,常用它在某个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来描述。

3.儿童乐园在哪里

(1)出示活动手册P10图片。

(2)讨论:观察公园游览图,说一说如何先到指南车那里拿到票后,再去儿童乐园。

(三)整理,下课。

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

第二课它有多远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远近、移动的格子数、走路的步数等,在确定方向后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在找地雷游戏中,体验有了对物体位置清晰准确的描述如何能找到它;并在活动中体会如何能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的乐趣;

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篮球、钢球和乒乓球,以及能将三个球容纳的带网格的大纸。如果篮球过大,可以变换为其他网球、玻璃球等进行替换。

教师准备:篮球、钢球和乒乓球的板贴,网格帖;或者与之相对应的PPT 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教材中的图片。图中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谁的回答更具体,怎样能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新课学习

1.是远还是近

(1)出示乒乓球、篮球、钢球,并按照教材摆放。

(2)引导学生使用远和近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3)调整乒乓球、篮球、钢球三者之间的位置。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最新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石燕完全小学2017-2018学年度科学 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

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3~4课时 常见的工具1~2课2~3课时 任课教师:祝永恒 2017.09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体温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4、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5、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6、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7、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8、(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9、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1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夏天电线变长;③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④架设高压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容易断裂;⑤在铺设铁轨时要在铁轨间留缝隙;⑥啤酒瓶或饮料瓶中的啤酒、饮料不能装的太满,夏天受热容易使瓶子胀破。 11、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或是从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会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要穿厚一点,会感到暖和? 答: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14.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铁、玻璃、铝)等,如:炒菜用的锅大多用(铁)或(铝)制成;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木头、陶瓷、塑料)等,如: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15、保温设备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弱)的材料,散热器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强)的材料。 16、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冬季,我国北方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下雪、雾凇、大雾)等;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是(炎热多雨)。 17、我知道有关天气的成语有: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骄阳似火、滴水成冰。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第二课看太阳认方向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 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 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 们是天然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 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 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 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 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 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 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 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

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部分我们的地球家园 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 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五、拓展大家可以走出去看一看,观察一下我们的树林、田野、绿地、山坡上,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里还能找到什么? 陆地:山川动植物人类地球【板书】: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水: (海洋河流)空气阳光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 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

第一单元溶解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 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 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 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 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 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西瓜 眼鼻手

(1)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 ——视觉一宠状、大小、颜色、花纹;手一—触觉一—光滑程度、硬度;耳一—听觉一声音;鼻一題觉一- 味;舌一—k觉一- 道)等。 3.品尝西瓜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

新湘教版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教案

湘教版(新)小学二年级下科学 教案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 第一课推拉游戏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 科学探究通过“推手”、“拔河”游戏,观察、体验推力、拉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更多推、拉活动的感受与体验,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 3. 科学态度、STSE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建立力与改造自然之 间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拔河用的小木棍、弹簧、纸箱子及相关课件。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推一推,拉一拉,你推我拉做游戏,玩玩小弹簧,捏捏橡皮泥,变化之中寻道理。 (二)新课学习 1. “推手”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各伸出一只手,两掌相对并接触在一起。

宣布开始后,两人手掌都向对方用力推手,看谁最先被推动。游戏中脚后移动者为胜。时间一到,立即停止游戏并归位。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推它,它也在推我!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力叫推力。 2. “拔河”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同时分别握住同一根小棍的两端。宣布开始后,两人开始用力向自己这边拉。游戏中小棍后离开手或脚后移动者为胜。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又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拉它,它也在拉我!这种力叫拉力。推力和拉力都是常见的力。 3. 感受生活中的拉力和推力。 (1)拿出一根弹簧,两手用力向外拉开,感受拉力。 (2)准备一个纸箱子,用力使纸箱子移动,感受推力。 (3)交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 4. 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 (1)课件展示教材P3 四幅图。(帆船在海上前进、动物拉雪橇等)并逐一分析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2)练习:课件展示活动手册练习题图片。判断推力和拉力。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力与形变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 科学探究通过对球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橡皮泥的挤压、拉伸,比较施力前后橡皮泥形状的变化,发现力有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的作用效果;通过对弹簧、海绵等更多材料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对橡皮泥和弹簧等材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声音 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是多样的。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第5五课噪声控制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保护听力的方法:①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④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 第1课我们的消化 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 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ō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