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识,体验知识。

方式

《比的应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1. 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按一定的比分配的知识。填写在下面,或把相关图片贴在下面。

2.周末妈妈买来一些苹果和橘子。苹果和橘子的质量比是3∶5,苹果和橘子的总份数是( )。

3.盐和水的比是1∶9,盐占盐水总量的(),水占盐水总量的()。

4.幼儿园大班有20人,小班有25人,有180个苹果,怎样给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苹果比较合理?

5.偿试解决如下问题:

调制巧克力奶,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1)淘气有巧克力440 g,都用来调制巧克力奶。他要准备多少克奶?

(2)笑笑有巧克力280 g,也都用来调巧克力奶。她能调制出多少克巧克力奶?

【评价反馈】

1.前面3题完成质量高,收回51份,做对了49份,做错了2份。

2.第4题完成质量也高,收回51份,做对了48份,做错了3份。说明同学们能利用上节课知识进行延伸学习,能自我解决问题。

3.在第5题第1问已知部分量和比,求部分量,上交51份,做对43份,做错8份。在第5题第2问已知部分量和比,求总量,上交51份,做对33份,做错18份。这就是问题所在,学生对于这类新问题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堂上针对性的研讨、交流和总结。

4.学生在第4和第5题中,都能提出6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有四种解法是正确的,另两种算法是错误的,这正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内容】

1. 成年人血液的质量与体重之比大约是1∶13,李叔叔的体重是65kg,他身体里的血液有多少千克?

2. 六⑴班和六⑵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六⑴班有21人订,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订?

3.六(1)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3,已知男生比女生多14人。男、女生人数各有多少人?

【评价反馈】

1.绝大部分同学对第1、2题掌握情况良好,证明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到位。

2.第3题的错误多一些,学生在灵活解决问题中还有少数同学存在困难。

3.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没有课前习那么多种解法,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会择优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

1.把本课的学习经历跟家长分享,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存在问题。

2.完成课本第76页第3题至第8题。

3.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第69页。

【评价反馈】

1.将课前习、课中习和课后习紧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学以致用。

2.以家长交流自己的学习经历、收获和存在问题,把学习与亲情交流有效结合起来,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都很有益处。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习】

课件出示课前习的情况总结。

【课前习反馈】

课前下发课前习案54份,收回51份,上节课复习内容完成很好,51份题目只有3人做错;尝试解决的题目中,第一个问题做对43人,错误8人;第二个问题做对33人,做错18人。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课前习存在的问题,也就找到课中习师生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为课中习指明了方向,使课堂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

一.【情景预设,导入课堂】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应用(一),知道比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妈妈做米饭时米与水的比是1:3;一种医用消毒溶液,酒精与水的比是3:4;混凝土中,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 :3:5;一种农药按1:1500配制杀虫剂,因为比的应用实在太广泛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比的应用(二)

【设计意图】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生活中有关按比分配的问题引入恰到好处。

二.【教学活动一】:理解比的实际意义

1.出示问题: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可能出现的理解有如下几种。

(1)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表示由巧克力和奶调制成的巧克力奶总量被平均分成11份,其中巧克力占2份,奶占9份。

(2)可以说巧克力占奶的2/9,奶占巧克力的9/2。

(3)也可以说巧克力占巧克力奶的 2/11,奶占巧克力奶的9/11。

(4)还可以画线段图来表示,把巧克力奶(总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1份,2 份巧克力的质量是440 g,奶占9份。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对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有多角度不同的理解,为下面学习按比分配扫清障碍。

三.【教学活动二】:解决已知部分量和比求部分量的问题

1.对学生在完成课前习第五题第1问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展示。

2.对课前出现的6种情况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学生的汇报大概有以下6种。

(1)先求一份的量,再乘奶对应的份数,算出奶的质量。

(2)先求巧克力是奶的几分之几,再用除法算出奶的质量。

(3)先求奶是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算出奶的质量。

(4)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用分数除法计算出总数,再利用“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计算出奶的质量。

(5)列式有误,实质跟上面算式一样。

(6)巧克力440克对应的份数是2份,不是总份数。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有针对性进行合作探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习存在的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

四.【 教学活动三】:解决已知部分量和比求总量的问题

1.对学生在完成课前习第五题第2问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展示。

2.对上面6种不同解法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学生的汇报大概有以下6种。

(1)先求一份的量,再求奶的质量,加上巧克力的质量,算出总的质量。

(2)先求巧克力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除法算出总的质量。

(3)先求总量是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算出总的质量。

(4)只算出了奶的质量。

(5)140克是一份的质量,以相乘的分数不对应。

(6)列式与计算不相符。

4. 总结试一试中这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和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课前习出现的6种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汇报,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习存在的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

五.【 教学活动四】:课中练习,效果验证。

1.发放课中习练习题:

(1)成年人血液的质量与体重之比大约是1∶13,李叔叔的体重是65kg ,他身体里的血液有多少千克?

(2)六⑴班和六⑵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 六⑴班有21人订,两个班一 共有多少人订?

(3)六(1)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3,已知男生比女生多14人。男、女生人数各有 多少人?

2.学生练习。

3.汇报讲评。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验证本课的学习效果,反思教学设计的优劣,优化教法和学法。

1.整课总结:

(1) 已知一部分数量和比,求另一部分数量。通常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乘另一部分数量对应的份数;也可以 先求另一部分数量是一部分数量的几分之几,再乘一部分数量。

(2)已知一部分数量和比,求总数量。通常先求一份的数量,再乘总数量对应的份数;或先求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去除对应部分数量。

(3)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

2.还有哪些收获?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通过布置课前习,收集课前习资料,并对学生课前习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整理,使课中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顺利完本节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目标。

2.本课设计有序,教学组织有序,课堂气氛动静结合,通过有序和由浅入深的开展教学,很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3.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特异性,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思维碰撞,为培养完整的人和健康的人打下基础。

【问题与建议】

1.教学活动二和三的讨论长了一点,教学活动四(课中集)的练习时间短了一点。

2. 课前习可以让学生使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整理,效果会更好。

【优点与特色】

1.课前课中课后的设计一脉相承,设计有序,重难点突出。

2.课堂组织到位,气氛活跃,整节课学生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完成效果好。

【问题与建议】

1.教学环节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2.多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

【优点与特色】

1.教师对课堂把控能力很强,学生参加合作和讨论的积极性高

2. 本节课课前习的情况汇总很重要,课中习对课前习的问题逐一更具针对性,这种形式可以推广。

【问题与建议】

1. 要提高课前习收集信息的效率和效果

2. 课堂节奏可以再紧凑些

【优点与特色】

1.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的非常好,能够对比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2.能做到和生活联系紧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分配问题。

3.整个单元做到融会贯通,彼此包容,知识的衔接和渗透无处不在。

【主要问题反思】

1.让学生更细致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比及应用。

2.课后的拓展和课前的渗透可以再紧密些。

3.争取做到生生互动,生生参与,生生共同进步。

【改进的方向与措施】

1.整个单元的课例和情景再贴近生活些,做到一线贯通。

2.学生挖掘生活存在的比和应用还不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课例研究的主要结论】

1.由除法,分数过度到比的认识,由浅入深的开展数学探究,符合知识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

2.本单元的教学,认知已经达成、技能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用结合,很好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单元设计有利于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为接下来学习初中的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课程全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其实老师就是由许多许多的信息组成的。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二、新授 1.身边的信息 每天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就把它叫做信息。(板书: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交通信息、市场信息、招生信息、股市信息,等等。最直接的我们用眼睛看我们桌子上的书,可以看到书本的颜色的信息,厚度的信息。用手摸摸可以获得书本质地的信息,用鼻子闻闻可以获得书本味道的信息,如果有显微镜还可以看到书本纸张中的微观世界。(请学生列举信息的例子)。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传递内心的喜怒哀乐;电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列举信息传递的例子) 师: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天都在获取和传递信息。 2.信息与人类 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人类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举例:人们依据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信息和人体对人体需要营养信息的分析确定饮食结构;根据对气象云图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根据对学校同学爱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确定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兴趣小组;根据对班上同学的期中考试试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确定因该在什么类型题目上应该重点复习……(学生举例) 可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学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这样的生活。 3.信息处理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观世界……

六(上)《比的认识》集体评课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集体评课记录 组织单位:巢湖市灯塔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形式:集体评课公开课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授课教师: 陈祠霞评课时间: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下午四点评课地点:三楼会议室 召集人:王建青参加教师(签名): 一、陈祠霞说课 1.说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课后“想想做做”。 2.说学生: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装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学生感悟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3.说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 二、全体听课教师的发言记录 叶春莲发言:这节课上的很精彩。谁与谁比,她讲的准、透彻。 如果课前布置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学提纲,也许可以节省一些课 堂上的时间,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后项不能为0,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学生易懂。 王洁琼发言:陈老师在教学之前,准备得很成功。复习题对新授 作了很好的铺垫。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好多,陈 老师处理得很到位、很巧妙。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教学机智。 林燕发言:从备课上看,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吃透了教材。她 在组织教学时,注意资源生成。她不放过一个小的细节。如有学 生把比号说成冒号,她及时纠正了。陈老师能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 孙长华发言:陈老师能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法,这 是值得我学习的。能用班级的学生数来讲解比的内容,可谓水到 渠成,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黄启英发言:讲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时,强调用完整的话来说,这是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陈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江传涛发言:陈老师的重点是放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上, 她主要是在引导、点拨。从学生的自学到后来的练习,效果都非 常好。 宋海兵发言: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自学,这是很好的。 有些内容教师不好讲,也可让学生自学。教师画图不是很严谨。 陈老师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是值得我学习的。这节课是成 功的。 王荣发言:陈老师一开始,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用比表示果汁与奶牛之间的关系。然后,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个环节上,学生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共 12 课时 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

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由于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接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一)、实例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 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

《比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加深同学们对比的理解。 2.能正确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同学们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极域电子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word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一、演示并提问: 知识点回忆: 1、比的意义: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各部分名称 6 : 2 = 3 3、比的读写、求比值 12:4= 9:6= 5:3= 强调: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二、练习题分发到每位同学的电脑上(D:\练习) (一)巩固练习: 40:360=( 40 ) ÷( 360 )=( 40 )/( 360 )=1/9 18:2=( ) ÷( )=( )/( )=( ) 15:6=( ) ÷( )=( )/( )=( )

35:34=( ) ÷( )=( )/( )=( ) 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转播演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全班交流订正。 (二)比的化简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化简比。(word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做在练习本上) 8:36 0.5:0.25 1/3错误!未指定书签。:1/2 4:0.8 1:1/8 7/6:3 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组长组织,每人说一个,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组展示。其余同学补充不同的方法。 (三)比的应用 一个长方形周长为4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个别展示。学生展示时边板演边讲。 三、随堂小考(利用网络教室的“随堂小考”功能,测验时间5分钟后,自动交卷) 一根小棒锯成3段需要30秒,那么锯成6段需要( )秒. A.60 B.75 C.90 学生提交答案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怎么想的,其他成员补充。组长汇报,教师适当点拨或总结。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勐库中学信息技术 初一年级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点,知道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增强信息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并进行实践。 二、精讲: 1、信息:人们通常把数据图片、文字、影像等在载体中传递,叫着信息。 2、信息的获取: 人们主要用眼及其它感官来获取信息。 3、信息的处理: 人工处理 机器处理:主要是指用计算机处理。 4、信息社会: 三、小结: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处理方法 四、学生练习: 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字化信息基础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编码方式。 2、使学生能进行数制的转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教学过程 1、引言 信息时代几乎一切信息都要转换成数字,才能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传播和交流。用数字表示各种信息,叫做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也叫信息的编码,这是

信息技术的重要环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的编码方式。 十进制和二进制 向学生分别介绍十进制数和二进制数的特点。 把十进制整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因为同学们第一次进行这种运算,所以老师必须一步一步讲清楚,让同学掌握数制转换的方法。 除2取余 把一个十进制整数转换为十进制数,只要将这个十进制整数一次又一次地被2除,得到的余数(从最后一次的余数写起)就是用二进制表示的数。 [例1] 把十进制数17转换为二进制数 解: ∴17(10)=10001(2) 让学生练习:11 =(2) (10) 92(10)=(2) 129(10)=(2) 136(10)=(2) 248(10)=(2) 注意:把一个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整数部分可以用除2取余法,对于小数部分就用基数2连续去乘它,直到乘积的小数部分等于“0”为止。如果十进制小数不能用有限位二进制小数表示时,那么可以根据对精度的要求,选取一定的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3、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同学们,同学们,前几天同学们进行的一场篮球赛非常精彩,其中一个场景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你看: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 2、现在老师把这张照片变个样,请你仔细观察每次拉动照片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此时老师直接将照片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拉动) 3、这些照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那些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生活中的比。 (二)互动解疑 1、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 比较像? 2、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估计学生有以下发现: ①照片B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②照片D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长一样,照片C的宽是照片B的4倍。 ④照片D和E的长一样,照片D的宽是照片E的4倍等等。

4、出示下表(PPT)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6÷4 =1.5 。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应的在PPT的表格上出示。 5、议一议:为什么照片C和E不太像? 6、归纳总结: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学生齐读课本第50页第一行的同时板书比的意义。) 7、回顾小结:“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师: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 8、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 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9、出示49页第2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下面这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 :2=20(千米) 45÷3 = 45 :3= 15(千米) 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10、出示“比价格”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9页第3题的填表。 11、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 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就是单价。 12、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13、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想知道吗?(示范书写比“ 6 :4”书写的顺序),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可爱的廊坊》――图文并茂 教学设计 廊坊市第十三中学谢桂英 一、教材分析 《图文处理》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七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要处理一些图文信息,这就需要借助工具,Word就是最常用的图文处理软件。本课以“可爱的廊坊”为活动任务,介绍在Word 中如何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编排和输出图文,并由此来表现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同时培养学生整体美的意识。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图片在文档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且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输入文字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插入图片并修饰,达到美化的效果。 这一课共三课时,通过制作《可爱的廊坊》宣传板报,让学生认识图文处理重要性。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在搜索到文档后,为文档插入图片。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Word处理信息的优势; 2.学会使用Word来处理文本和图片信息,制作、编辑和输出文档。 3.了解图片的作用以及它在表达信息方面的特点、优势; 4.能够插入与修饰图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及对图片的修饰。 难点:对自己设计板面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比的认识说课稿-参考模板

《比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的认识)。(板书课题)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比的认识)一节是青岛版小学六年级十一册四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意义》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面学习比例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联系分数与除法,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四,教法学法,为了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在学习过程中,同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根据课堂教学规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创设情境,课件展示赵凡同学的人体比例图,引导学生找出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2、讲授新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我准备分三步进行。 初步感知:让学生根据赵凡人体比例图想一想头部与身长有怎样的关系,并且用算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学生可能会用原有知识“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在数学上除了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头长与身长的倍数关系外,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比。(这样教师为学生结合同样的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比”做好新旧知识间的铺垫。)深入探究:认识同类量之间的比,教师直接讲解怎样用比表示头长与身长的关系并介绍比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初步认识比后,自己尝试用比表示身长与头长的关系及腿长与身长的关系,加深对比的认识。 认识非同类量之间的比,借助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次建立除法与比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比的意义的具体理解。 总结概括:学生在经历用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后心中已建立起比与除法的联系,再此抽象概括出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然后由除法的商自然引出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_模板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_模板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原素芳 大家好,我是阳城县小学数学”读写说”习惯养成课题组成员,来自演礼乡中心学校的原素芳。很高兴能在”读写说”习惯培养的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课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这样定义”比”,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翻阅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苏教版)。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教材都涉及了这些知识点: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知识点多。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么多知识点?平均用力显然会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义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三是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可以弱化处理。 就比的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比的本质是什么呢?仅仅是表示”相除关系”吗?查阅资料,在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属性。 至此,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图:北师版课本中的情境图,”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苏教版的情境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显得突兀一些。我们知道”甜度”是很难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调制蜂蜜水”的活动,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较几种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样。这和只就一组数据(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并产生比要深刻得多。随后引入洗洁液、不同类量的比、比分等素材,这些学生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可以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辨析,打开思维空间,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 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1.从”如何调制蜂蜜水”引入新课。 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调了一杯蜂蜜水给他喝,甜味适中。几天后,琳琳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调制这样的蜂蜜水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2.讨论配置过程中”甜度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1)思考:如果你是琳琳,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调制蜜水招待小伙伴们呢? (2)交流:调制蜂蜜水的办法。 (3)引导:调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这么多。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

《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2015年10月31日,我有幸的来到五虎山中心小学参加上饶县课堂改革第二十五次促进会。听了《比的认识》一课感触颇深。 下面就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教学片断一 师:笑笑和淘淘争论不休,争论这杯糖水谁更甜,我们一起来帮他们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淘杯中糖的质量(克数) 师:我们能判断谁的杯中水更甜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杯中水有多少 课件出示他们杯中水的质量(克数) 师:那我们现在来判断下他们谁的糖水更甜 生自己独立计算 生:淘淘糖是水的30÷50=53,笑笑杯中糖是水的40÷80=2 1,笑笑的糖水更甜。 …… 分析:本课中,苏老师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老师巧妙的将生活中的糖水,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还有时间与速度,探索比的意义。在学习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的真谛。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学习比有关的知识,看看鄙视有哪些部分组成的,如何求比值 生自主看书,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汇报学习成果 ……

师:比和除法、分数有关系,那同学们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吗?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尝试完成表格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表格 生汇报成果 分析:老师无论是在前面比意义探索中三个除法的情境还是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以及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都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体验学习过程的新体验。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苏老师这节课在时间分配生还是不太成熟,苏老师在探索比的意义中三个除法算式情境中花的时间太多了,特别是长方形图长与宽的关系这个情境,所以导致这一课本应花比较多时间解决的重难点用的时间很少。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全册带目录)

教学进度第一周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第二周第2课计算机的作用 第三周第3课学会使用鼠标 第四周第4课认识Windows XP 第五周第5课认识Windows XP窗口 第六周第6课认识键盘 第七周第7课中文输入法 第八周第8课特殊的标点符号 第九周第9课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 第十周期中巩固 第十一周第10课初识“画图”软件 第十二周第11课美丽的家园 第十三周第12课我的亭桥 第十四周第13课我设计的机器人 第十五周第14课美化自己的画 第十六周第15课我的五环旗 第十七周第16课图像的变化 第十八周第17课给画配上文字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巩固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巩固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授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 “3.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

比的认识说课稿

《比的认识》说课稿 我执教的比的认识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在编写时选择的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航天工程为载体,运用飞船里的两面小旗引导学生探讨长与宽的关系,从而引出同类量的比。再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和时间,让学生用除法表示飞船进入轨道的速度,由此引出非同类量的比。进而通过这两种情况,概括比的意义。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明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比值的计算方法及表示方法、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还安排了两道做一做,一是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目的是用以巩固比的慨念。另一道是求未知前项或后项的练习,旨在从侧面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从教材的编排意图上不难看出,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不仅要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课的地位,结合本班学生的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计算比值。 3、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及区别,感受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合情推理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养成了认真倾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新知。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采用激励、评价、指导等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四、说流程 本课设计了激趣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四个环节。 第一部分,激趣引入。Ppt出示卢延鹏同学的5张照片(其中三张照片未变形二张变形明显),让学生观察对比有何发现?如何分类?为什么其中三张照片未变形而另二张变形?再给出5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变形和未变形的长与宽的关系。然后适时引入新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学生身边同学的照片作为教学资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为理解比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包括5个数学活动,1、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材48-49页内容。2、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意义及比的读写法、比值的计算。区分路程比时间与上面的比的区别(同类量比和不同类量比) 3、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介绍比号的来历,引导学生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4、学生尝试说几个比(利用身边的数据) 5、探讨比赛中的比是我们今天学的比吗?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因此在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推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 生:我量了我的头长是18厘米,胳膊长62厘米。 师:老师查阅到了赵凡同学身体高度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好吗? (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赵凡的头部长25厘米,身长160厘米,臂长66厘米,腿长88厘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用算式表示赵凡同学头部长与身长的关系吗? 生1:25÷160表示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 生2:160÷25表示身长是头部长的几倍。 生3:160-25表示身长比头部长多多少厘米。 师:除了用算式表示出头部长和身长的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表示出头部长和身长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新方法——比。(板书:认识比)【评析: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分别表示出两种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倍数关系和用比表示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感悟到比和倍数关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对比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设计全集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沙后所小学 刘桂明

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 “3、信息的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对于本单元中的知识,学生是在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对分数的乘除法计算也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学习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长方形的长与宽等系列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设计实践活动设计你知道吗,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了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

这一类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三单元教学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突破重难点的策略:由于比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尽管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概括出比,但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提供多种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比的意义的全过程。 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

最新【比的认识教案】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个人简历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有感性认识 ·认识多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情感目标: ·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严重性 ·萌发学习、应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 ·信息 ·信息传递、获取、存储等信息技术及常用工具·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对于从来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来说,上课环境很陌生也很新奇,“信息”及“信息技术”等概念也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意从生活素材中进行导入,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首先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引入了信息的含义,然后分别介绍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总的来看,本课内容点很多,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重点突出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特点:传递、接收、存储、处理信息。 如果在机房上此课,一定要先讲解上机的基本守则。这些规定学生无法全部理解,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强化或提醒。 “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与后面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了统统系统的“信息技术介绍”模块。 介绍“计算机的应用”时,教材建议了一个学生讨论活动,该活动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他们更为清撤地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健功能。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初步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 【教学过程】 一、规范上课要求 师:不用说,同学们来到新的机房来学习新的课程,心情一定很激烈、兴奋吧!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讲上课的一些要求,我们该怎么上信息技术课呢

比例的认识教案

1、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 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 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 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 什 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 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