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狼》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5.96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上册十八课狼笔记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狼三则》中的第二则。
以下是《狼》的笔记:
1. 主题: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与狼之间的斗争,通过展现狼的狡猾和人的智慧,揭示了面对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2. 情节:文章中通过描绘两狼配合捕食的场景,以及屠户的应对措施,逐步展现了狼的狡猾和人的智慧。
尤其是结尾“乃悟前狼假寐”的情节,揭开了上文的悬念,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3. 人物:屠户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应对了两只狼的攻击。
两只狼则展现了它们的狡猾和凶残,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屠户。
4. 写作手法:文章采用了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以及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5. 启示: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以上是《狼》的笔记内容,仅供参考,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不同,建议阅读原作以获取更深入的理解。
《狼》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
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能够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
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
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
他不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实行加工创造。
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2.文题诠释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是一篇具有寓言性质的文言小说。
3.主旨这则寓言故事,以狼为主线,通过叙述屠户如何战胜狼的故事,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和愚蠢凶恶的本性,最后用议论点明了主旨: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
4.内容解读《狼》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
《狼》描写了屠户和两只狼搏斗的整个过程,狼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本文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读者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心慈手软。
5.结构分析全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按照先叙事,后议论的顺序,分为两个部分。
《18课狼》原文注释翻译狼
《狼》是一首有古典文学艺术特色的民歌。
《狼》中运用了古典文学艺术的技巧,通过抒情性的文字来描述一种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如下为原文:
狼湖边,桃李无芳。
狼看人间笑语,
心里只知等待期。
愿取远别,非有绝望,
此别有情深间知。
姑把一片桃花落,
桃花落繁复搅流水。
怎知当年入狼泉,
狼泉流过曰梦乡;
怎知当年落花江,
江水向狼发哀伤。
注:
1. 狼湖边:指传说中水陆不断,湖边有着无尽的风景。
2. 桃李无芳:指唐代诗人李白《望洞庭》诗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晚照千家雨。
”,原意是唐朝时的湖景美极,表达了新景的热烈心情,但是此句在本歌中引申为一种哀恻的心情,估计此处故事中的湖边没有风景可言,没有桃李的芳华。
3. 狼看人间笑语:指狼见到了故事中的两个男女交往,看到他们在一起很快乐,不禁羡慕嫉妒。
4. 姑把一片桃花落:这里桃花代表了两个人之间深刻的感情,桃花不但象征着美丽和无穷的爱情,而且也象征着痛苦和思念。
5. 入狼泉:指故事中女主人公被追逐而流落至狼泉,再也无法回去。
6. 落花江:“落花江”是指故事中男主人公将花朵投入江中,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翻译:
狼在湖边,没有桃李的芳香。
狼看着世间的笑声,心里只知道等待着。
不是没有绝望,由于分别而深深地知道爱情。
姑娘一朵桃花落,
桃花概起又剧烈落入流淌的河水之中。
不知当年她们流落到狼泉,
狼泉之水淙淙流过梦乡;
不知当年把花落进江的人,
江水向狼发出哀伤的报应。
七上18课狼全文翻译七上18课《狼》狼故事有一只狼,它既美丽又凶猛。
它属于狼科,是永久性的肉食动物。
他们生活在林中,吃小动物和肉类的食物,并与其他狼和野猪等动物过着共同的生活。
狼喜欢狩猎,它们组成群居生活,群大的时候有十多只狼组成一个叫做“家”的团体。
他们有智慧的班长,听从班长的指挥,联合起来狩猎。
他们身体灵活,善于捕捉猎物。
由于他们凶猛,美丽,这使得他们受到人类的驱赶,有时会与人类发生冲突。
所以很多故事中,我们看到高尚的主人公打败了乖戾的狼,还有一些关于狼,如伊辛的故事,它象征着忠诚的象征,通过拯救它的特权家庭来改变它的伤心过去。
在电影中,狼也常常被用作象征。
他们代表着勇气和智慧,以及孤独和叛乱。
总之,狼是一种有性格特征的动物,具有千古不变的意义和魅力。
There is a wolf that is both beautiful and fierce. It belongs to the Canidaefamily, and is a permanent carnivorous animal. They live in the forest and eat small animals and meat. In the meantime, they live a common life with other wolves and wild pigs.Wolves like hunting. They form a pack and there are more than ten wolves in a group called the “family” when it is la rge. They have a wise leader, who they listen to and hunt together. They are agile and good at catching prey. They are fierce and beautiful, which caused people to drive them away and sometimes even conflict with humans.Therefore, in many stories, we see the noble protagonists defeating the naughty wolves, as well as some stories about the wolves, such as the story of Eisen, which symbolizes loyalty and changes its sad past by saving its privileged family.In the movies, wolves are also often used as symbols. They represent courage, wisdom, as well as loneliness and rebellion.In conclusion, wolves are animals with characteristics, having an eternal meaning and charm.。
题目:探寻《狼》每个字的意思正文:1、《狼》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8课,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冬天里与狼的一次接触,文章用诗一般的笔法描写了狼的形态和气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野性动物的尊重。
文章生动而真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接下来我们将对《狼》这篇文章中的每个字进行逐一解析,探究其由来和含义,带你一起深入阅读这篇文学之美。
3、《狼》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指的是体型稍大,生活在野外的猛兽。
它属于犬科,是一种以群体生活为主的动物。
4、该词的构字形声,由两部分构成,左边是“犭”,代表动物;右边则是“良”,代表“好”的意思。
狼被取作“良”的偏旁,可能是古人对这种动物的评价,认为它们具有一些优秀的特质。
5、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狼》一词也经常出现。
比如古诗《青青河边草》中就有“遥闻狼叫,愁人心绪”的描写。
在这里,狼作为恶象出现,暗示着危险和凶险的存在。
6、然而,在现代文学中,《狼》这一形象逐渐发生了转变。
它不再单纯地代表凶兽和恶劣的意义,而更加注重其野性和忠诚的特质。
比如人们常常用“狼性”来形容某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而“狼人”这一形象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7、除了在汉语中,《狼》这一词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相似的表达。
比如英语中的wolf,德语中的Wolf,法语中的loup等等。
8、《狼》这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象征意义。
它既代表着残酷和丛林中的恐惧,也代表着野性和自由的生存状态。
对于文学创作和语言表达来说,《狼》这一形象是极具魅力和启迪性的。
结尾:通过以上对《狼》一词的逐一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它既具有狂野和凶险的一面,也有忠诚和勇气的品质。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狼》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词语背后的意义,领悟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篇文学之美。
很长时间以来,《狼》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神秘与野性的象征。
它在文学作品中扮演了各种不同的角色,既有凶猛的一面,也有忠诚的品质。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文学家,清朝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淄川区)人,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二、文体知识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
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理解文言文1.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注释】屠:屠户。
止:仅,只。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行,走。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原文: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注释】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并驱:一起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译文】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扔给另一只狼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就停了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骨头已经被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注释】窘:处境困迫,为难。
敌:敌对。
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蔽:覆盖、遮盖。
少时:一会儿。
径:径直。
去:离开。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瞑:闭上眼睛。
意:神情、态度。
倚:靠。
弛:解除,卸下。
前:上前。
眈眈:注视的样子。
【译文】屠户处境困迫,非常为难,恐怕前后一起受到它们的攻击。
七年级上册语文18课《狼》的启示一、了解狼的生态和习性在《狼》这篇文章中,通过对狼的形象和行为的描绘,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狼的生态和习性。
狼是一种群居动物,具有高度的领地意识和狩猎技巧。
它们通常以群体的力量协作狩猎,展现出卓越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狼也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显示出卓越的智慧。
二、理解故事情节与寓意《狼》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描绘狼与屠夫之间的互动,展示了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和人性的智慧。
故事情节紧凑,寓意深刻,让我们明白,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勇敢和智慧,才能化险为夷。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识别和防范生活中的危险,保护好自己。
三、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狼》这篇文章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在自然界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和生存方式。
人类作为其中的一员,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类的行为对于自然界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应该尽力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来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寓意。
我们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对于故事中的信息和观点进行审慎分析和判断。
这样有助于我们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提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阅读《狼》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六、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狼》是一篇文言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基础的文言文知识。
例如: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古代文学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感受古代文学魅力《狼》作为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8.狼蒲松龄【原文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成丘。
屠乃.奔倚...其.中,苫蔽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文1】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
另一只狼仍..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停止然跟.从.他。
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屠户。
..追赶.....一起..两只狼像原来一样屠户处境..。
屠户看.田野里有一..前后遭受狼.的攻击.....,恐怕..)困迫,为难..(非常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堆积柴草....在打麦场..跑过..成小山一样。
屠户于是...里,覆盖去靠.在柴草堆..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前.进.,瞪眼朝着屠户(凶....的下面,卸下狠注视的样子......)。
【原文2】少时..,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哉?止增笑.耳.。
..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译文2】一会儿..。
时.....蹲坐在(屠户的)前面...,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间长了..。
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神情..很悠闲...,那只狼的好像闭上眼睛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的后面。
(2024新)七年级上册语文《狼》知识点梳理及练习第18 课《狼》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他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聊斋”是指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二、三行对译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
【注释】尽:完。
止:副词,只,仅;用于谓语前,表示限度。
【译文】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光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原文: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注释】缀:缝合,连接,这里是尾随、紧跟的意思。
甚:副词,很,非常【译文】途中(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原文:屠惧,投以骨。
【注释】惧:害怕。
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投"后省略了指代狼的代词宾语"之。
投:抛,扔。
以:介词,用,拿。
屠户幻想以剩骨的代价摆脱狼。
【译文】屠户害怕,把骨头丢给狼。
原文: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前两止而后狼又至。
【注释】止:停止。
仍:副词,仍然,依旧;表示动作照旧,继续不变。
复:副词,重新,再。
之:代词,代狼。
而:连词,可是。
【译文】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一块骨头扔给它,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但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原文: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注释】已:副词,已经,表示事情完成。
而:连词,可是。
之: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并:副词,同时,一道。
驱:驱赶,驱逐。
故:旧,原来。
【译文】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仍然像开始那样一起紧跟着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注释】大:副词,非常。
《狼》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
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
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
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
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
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2.文题诠释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是一篇具有寓言性质的文言小说。
3.主旨这则寓言故事,以狼为主线,通过叙述屠户如何战胜狼的故事,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和愚蠢凶恶的本性,最后用议论点明了主旨: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
4.内容解读《狼》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
《狼》描写了屠户和两只狼搏斗的整个过程,狼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本文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读者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心慈手软。
5.结构分析全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按照先叙事,后议论的顺序,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叙事,写人狼相斗,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环环相扣,情节紧张曲折;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叙事部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写遇狼,第二层写惧狼,第三层写御狼,第四层写杀狼。
杀狼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
“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这里的“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
“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
“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
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
“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
“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6.写作特色(1)独特精巧的构思。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题突出。
这则寓言只有五个自然段,前面四个自然段高潮迭起,气氛紧张,故事在两狼都被杀死的高潮中结束。
文章最后作者进行议论,点明了寓言的寓意。
(2)生动、形象的语言。
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例如用“缀行甚远”“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和凶狠;“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还运用了“犬坐于前”的比喻,活灵活现的描写出了狼狡猾的神态;“顾”“奔倚”“弛”“持”等,表现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转视”“断”等词语,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7.精彩语段1.第三自然段解析【解析】“屠大窘”,危急关头,屠户思想斗争激烈。
他明白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
于是,他找到战斗场地,迅速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
“弛担持刀”显示其果断抉择,“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眈眈相向”表明狼不甘罢休。
这一层是屠户御狼,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2.第四自然段解析【解析】这一段写了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
狼是狡诈的,当屠户自己妥协转入防御时,两狼耍起了花招,一狼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面打洞,真是狡猾至极!但是狼又是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为屠户“以刀劈狼首”创造了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轻易的“断其股”。
这一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狼》的主角是谁?可是不知为什么,遍及全国的教材分析,都毫无例外地把被狼逼得无路可退的屠户当作是小说的主角,咄咄逼人的狼反倒成了配角。
由于颠倒了狼与屠户的主次地位,于是对文章的情节分析也就变成了这一程式:不幸遇狼→投骨喂狼→倚薪避狼→奋起劈狼这种分析方法是违背作品原意的。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
一篇文章的题目,不是直接揭示主题,便是含蓄烘托主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既不是《屠户》、《斗狼》,也不是《晚归》、《遇狼》,而是明明白白的《狼》,究竟谁是文章的主角,不是已经昭然若揭了吗?同样的道理,《背影》的主角不是朱自清,而是他的父亲;《藤野先生》的主角不是鲁迅,而是他的先生--藤野;《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角不是菲利甫夫妇,而是叔叔于勒。
与上面的情节程式相反,狼,才是故事发展的推动者:跟踪欲吃人→得骨复追人→逼人倚薪立→计败被劈死狼最终是被劈死了,但这一结果并不能改变狼的主角地位。
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即使狼被劈死的情节,狼也是率先发动攻势(一狼诱敌,一狼包抄)的一方。
显而易见,狼始终是局势发展的控制者。
正唯如此,作者的笔墨是侧重写狼的。
从结尾的议论上看,作者嘲笑的对象也是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有力地照应《狼》这一题目,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狼一样的恶人的轻蔑之情。
也许有人会说:文学即人学。
所以主角应当是人,而不是狼。
不错,文学即人学。
但这里的“人学”决非是外在形式上的张三李四,而是说一切文学作品的题材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的。
不可片面地机械地理解“人学”的含义。
《狼》里的狼,已经是人格化了的狼,而不是纯自然状态的生物品种。
作者对“狼”的形象的塑造,恰恰又给“文学即人学”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和注脚。
《狼》问题探究1、《狼》一文作者是如何刻画机智勇敢的屠户这一形象的?作者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户形象,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屠户在看到有两只狼盯住了自己,跟从了好长一段路时,内心充满了惊慌与恐惧;他不愿意惹是生非,于是,“投以骨”、“复投之”,一再妥协退让,企图以此消灾。
但狼步步紧逼。
屠户在“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的情况下十分窘迫。
此时,屠户对狼的本性有了新的认识,对狼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于是选好有利地势,“弛担持刀”,决心拿起武器准备同狼搏斗。
最后,他抓准时机,主动出击,消灭了狼。
从妥协退让到被迫御狼,到主动出击,屠户的勇敢性格逐渐显露出来。
屠户身上体现了人的机警与智慧。
在骨尽而狼仍从的境况下,屠户终于看清了狼贪婪的本性后,首先占领有利地势,拿起屠刀准备出击。
在只有一只狼在眼前“目似瞑”的一刹那,“屠暴起”,勇敢地杀了它。
杀了这只狼后,屠户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转视积薪后”,又将企图从背后偷袭的另一只狼杀死。
勇敢为智慧增添了亮色,智慧加重了勇敢取胜的砝码。
两方面有机结合,使屠户最终战胜了恶狼;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赞颂了人的智慧与勇敢。
2、《狼》一文的结尾是怎样议论的?起什么作用?故事给人哪些启示?⑴课文结尾是这样议论的:“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意思是: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⑵这段议论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故事主题的作用。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
⑶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同时,我们做人要做一个勤勉清廉的人,做一个坦荡磊落的人,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
这是本文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考点精析:一词多义、虚词考点1.一词多义【考点解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一词多考点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考题:选出下列各组句子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A.旦辞爷娘去蒙辞以军中多务B.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C.昨夜见军帖对镜帖花黄D.东市买骏马愿为市鞍马【答案】B【解析】A.辞别/推辞。
B.十二,表数量/十二,表数量。
C.文书/贴好。
D.市场/买。
考点2.虚词【考点解析】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考题:例句“当余之从师也”中的“之”字与下列选项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也B.或置酒而招之C.无丝竹之乱耳D.何陋之有【答案】C【解析】例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结构助词,的。
B.代词,代五柳先生。
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宾语前置的标志。
类文阅读:牧竖两枚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推荐理由】课文中的狼象征恶人的形象,代表狡猾,贪得无厌;而这篇文章却表现出狼也有着美好的一面,象征着母爱的伟大。
凡是都有两面性,同学们要学会自己判断,不要人云亦云。
【思考题】(1)请分析这篇文章和课文所展示出的狼的形象有何不同?【解析过程】这篇文章中的狼为了孩子力竭而死,是善良伟大的化身;课文中的狼与这篇文中的狼形成强烈的对比,狡猾贪婪,是恶人的化身。
(2)牧竖和屠夫同样是面对狼,你们赞同牧竖的行为嘛?请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过程】《牧竖》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