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谥号谥法(含谥法表)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谥法至迟发轫于商代。
甲骨文中,对当时的帝王均称王,对先王则以“日名”称,如大甲、小甲,而日名则是帝王死后通过占卜而定的祭日(如前面的“甲”),再加上区别字(大、小……)用以区分,后来逐渐把一些溢美之词用作区别字,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
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
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周书·谥法周书·谥法是指古代中国周朝制定的一套赐予君主、王后等贵族封号的法规。
根据周书的记载,周谥法共分为“尊号”、“危言号”、“不善号”、“寡德号”、“薄德号”等五个等级,共计有130个谥号。
在周谥法中,尊号是最高的谥号,只赐予在位贤德的君主。
尊号有“圣德”、“睿思”、“文德”、“武德”、“明德”等,这些尊号充分反映了周朝君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危言号是指对国家有害的罪人所赐谥号,这些人可能是窃贼、叛乱者、危害社会治安的人等。
危言号包括“违旅”、“有來”、“狠为幽梦”、“纣逆”、“谋逆”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体现对这些人的谴责和严惩。
不善号是指在位期间未能充分履行职责,或因贪婪、暴虐、淫乱等行为导致国家受到损害的君主。
不善号包括“赫赫杂人”、“嗣奸”、“饕一”、“淫德”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对这些不负责任的君主进行批评和惩罚。
寡德号是指在位期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德行为,例如对百姓不仁、不义,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的君主。
寡德号包括“骜乱”、“弑暴”、“星淫”、“宾武”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对这些不负责任、不道德的君主表示谴责。
薄德号是指虽然在位期间表现出某些美德,但总体来说其德行还是差强人意的君主。
薄德号包括“负德”、“拨百姓”、“倾制”、“忿丑”等,通过这些谥号的设置,周朝希望能够对这些表面功德不足的君主进行批评和教育。
根据周谥法,赐谥的原则是贤德为主,罪恶为次。
也就是说,尊号主要赐予贤明、德高望重的君主,而危言号、不善号、寡德号、薄德号则是对不适当行为和品德做出的批评和警示。
总的来说,周谥法是根据君主在位期间的表现赐予尊号或责罚的一套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周朝希望能够激励君主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对不适当行为和品德进行惩罚和批评。
周谥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的稳定,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皇帝的谥号、庙号知识详解中国皇帝的谥号如何分类中国皇帝的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1、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是“美谥”,比如皇帝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者起码勤奋好学,那么可以给个“文”字(如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等);如果这皇帝有着开疆拓土或者平定祸乱的巨大功业,那么则可以谥号为“武”(如战国时赵武灵王、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等);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在“平谥”中,如果一个皇帝的谥号是“怀”,那大概是说他性格仁慈,但是没什么能力,搞不好后来还短命早死;如果是“愍”,则是说这皇帝在位时国家遭难,虽然这国难并非由于这任皇帝昏庸而起,但总归他也无力回天,因而后人只能对他表示惋惜和同情。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被给予“恶谥”的皇帝,一般暴慢无亲被称作“厉”,比如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周厉王。
其他比较常见恶谥还有“炀”(隋炀帝)、“哀”(鲁哀公)、“幽”(周幽王)、“灵”(卫灵公)等等。
扩展资料谥号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皇帝的谥号标准字数是多少?举例说明。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中国古代谥法简介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涵义的一些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这些用来谥号的字,大致可以分为褒善、贬恶、同情三类。
甲、褒善谥号古代褒善谥号,大概有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献、穆,凡十四类。
虽然古代帝王的褒善谥号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但还是能反映出古代帝王政迹的某些实际情况的。
如谥号“文”,有经天纬地的意思,西周奠基者周文王,就是谥“文”。
乙、贬恶谥号古代贬恶的谥号,大致有灵、厉、炀、幽四种。
谥号“灵”,是乱而不损的意思,东周天子周灵王泄心就是谥灵”;谥号“厉”,是杀戮无辜的意思西周天子周厉王胡就是谥“厉”;谥号“炀”,是好内远礼的意思,隋炀帝杨就是谥“炀”;谥号“幽”,是壅遏不通的意思,西周天子姬官涅就是谥“幽”。
丙、同情谥号古代表示同情的谥号有哀、愍、怀、殇、悼等。
谥号哀”,是恭仁短折的意思,东周天子周哀王去疾就是谥“哀”;谥号“愍”,是在国遭忧的意思,春秋鲁国国君鲁愍公启就是谥“愍”;谥号“怀”,是慈仁短折的意思,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怀王芈槐就是谥“怀”;谥号“殇”,是未家短折的意思,东汉和帝少子刘隆就是谥“殇”;谥号“悼”,是恐惧从处的意思,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悼王熊疑就是谥“悼”。
先秦时期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但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例如:周文王郑庄公齐景公周贞定王周威烈王周慎靓王赵武灵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贞惠文子睿圣武公汉代以后,谥号则大多用两个字的,例如:汉孝文帝文终侯(萧何)宣成侯(霍光)昭明太子(萧统)武穆王(岳飞)关于谥号的起源,有人认为起自周文王之后,有人认为起自周孝王之后。
而在周孝王之前,自文王至懿王的王号都是自称的。
谥法刚产生时,赐谥权完全掌握在周王朝手里,天子有谥,诸侯并不全都赐谥。
春秋以后,周室衰微,谥法的垄断也被破坏。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嘉祐八年,宋仁宗赵祯因病去世,宋英宗率领百官,经过一系列程序,为其选定初谥为“神文圣武明孝”,共计6字。
元丰六年,宋神宗又下旨将宋仁宗谥号增加至16个字,又经过一套完整的程序,最终将宋仁宗的谥号定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
可见宋仁宗谥号的获得经历了两个阶段:初谥阶段,增谥阶段。
那么皇帝获取谥号都要经过这两个阶段吗?谥号选取的标准流程又是什么呢?宋仁宗历史画像谥号的前世今生谥号起源目前尚未统一说法,在众多观点中,最早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殷商时期,最晚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战国时期,而且各自都找到了一定的史料支撑。
鉴于谁也不能证明对方就是错的,我们姑且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
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谥略》中记载,“生有名,死有谥。
名乃生者之辩,谥乃死者之辩,初不为善恶也。
以谥易名,名尚不敢称,况可加之以恶乎?非臣子之所安也”。
也就是说,谥号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只是为了避讳去世之人的名讳。
郑樵历史画像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孔子认为根本原因是“礼崩乐坏”。
于是极力倡导恢复周礼,并提出将谥号选取与死者生前事迹挂钩,使其具备正名分、寓褒贬的作用,借以教化大众,重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孔子的倡议得到普遍接受,自此之后的整个先秦时期,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成为获取谥号的主要依据。
我国史学家汪受宽曾经做过统计,先秦时期恶谥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而这些获得恶谥的人,生前大多存在品行不端等行为。
而到了秦朝,谥号制度一度被废除了。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认为给定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所以秦朝的皇帝都并没有谥号。
秦始皇历史画像不过秦朝二世而亡,到了汉朝这一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不仅恢复了谥号制度,而且不管去世之人生前品行如何,后代都会出于伦理纲常为他们尽量选取美谥。
谥号制度自此延续了下来,不多在细节上出现了诸多变化。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表扬类僖麓懿武成康穆昭平景贞度献孝齐顷靖给圉小心畏忌日傅质渊受谏曰董有罚而还日董温柔贤善曰懿克定祸乱曰武安民立政日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日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日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日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治而无眚日子执事有制日子由义而济日景耆意大虑日景清白守节日贞大虑克就日贞不隐无屈曰贞心能制义曰度聪明缸哲日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日孝慈惠爱亲日孝秉德不回日孝协时肇享曰孝执心克庄日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日顷柔德安众曰靖巷已鲜官曰靖宽乐令终日靖疏远继位曰给威德刚武日圉唐僖宗周董王周懿王魏武帝明成祖周康王周穆王周昭王周平王汉景帝周贞定王南宋度宗汉献帝周孝王周顷王汉卫脓被谥靖表扬类胡刚威祁桓元宣庄惠敬肃戴考思誉商烈翼白知隐匡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强义执己曰威治典不呆曰祁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圣善周闻曰宣胜敌制强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舆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大虑行节曰考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寍民曰商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官人应实曰知见美坚长曰隐贞心大度曰匡周威烈王周桓王周元王周宣王周庄王周惠王梁敬帝唐肃宗周考王明思宗周烈王周匡王。
周书·谥法
《周书》中的《谥法》是西周时期关于谥号评定标准的记载,它是中国古代谥法制度的起源。
通过《谥法》,我们可以了解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官职、功绩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以及当时社会对于谥号的重视程度。
在《谥法》中,谥号的评定主要依据是死者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修养。
不同的事迹和品德会得到不同的谥号,而这些谥号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例如,公、侯、伯、子、男等是最高等级的谥号,适用于国家元首和高级官员;卿、大夫、士等稍低一级的谥号,适用于中下级官员和贵族;而庶民则一般没有谥号。
除了等级区分外,《谥法》还强调谥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评定谥号时,必须根据死者的事实和品德进行客观评价,不得主观臆断或徇私舞弊。
这种公正性的强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谥号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公正和客观的价值追求。
古人的谥号、谥法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古代谥号谥法解析谥法是国家的荣典,具有极高的荣誉性与资格限制。
在中国古代社会,朝廷赐谥(官谥)的对象为已故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与朝廷认为应予特赐之人。
赐谥的第一对象为已故帝王。
帝王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其谥号用字也应完美突出,无出其右。
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其谥号有严格规定。
明清两代廿八帝(不计溥仪)的谥号开头两字均系“×天”,如明太祖是“开天”,建文帝是“嗣天”,永乐帝是“启天”,自缢景山的崇祯帝是“钦天”;清太祖是“承天”,清太宗是“应天”,顺治帝是“体天”,康熙帝是“合天”等等。
皇帝自以为是真命天子,替天行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因此,“天”字也就成了帝王谥号中的专用字。
相比之下,明代以前的帝王谥字,并不怎么突出“天”,如唐太宗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我们知道,周文王、汉武帝、汉宣帝这些称谓,并不是这几位帝王活着的时候已有的,而是他们死了以后,后继的帝王所追赠的“葆荣”。
他们活着时称王称帝称本名,死后才称这类特殊的称号。
这类称号就是谥号。
有关给谥的规定,谓之谥法。
由于帝王死后不再称名号,而只称谥号,这等于给他们更改了一个名字,因此谥法又叫易名礼或更名典。
什么是“谥”?《尔雅·释诂》:“谥,静也。
”疏:“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
”人死则静,也就是盖棺之后来表彰一下死者的生前事迹,简言之则叫盖棺定论。
西汉班固《白虎通义》:“谥之为言行也,引列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
”引字与列字并举,即言列举,意为列举一个人生前所作所为的重要事迹,给他一个评估。
许慎《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
从言兮皿,阙。
”行之迹,即一生的行迹。
大凡一个人服务于社会,总有种种事迹,在他死后,凭他一生的事迹,好的,予以褒扬;恶的,予以贬责。
这仍然讲的是盖棺定论。
由此看来,所谓谥,就是封建时代在人(主要是帝王)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
谥号有哪些
谥号最早定义出自《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
行出乎己,名出乎人。
”即指后人对已逝的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进行盖棺定论,用一两个褒贬不一的字对其一生做概括性评价。
中国自西周起便有此传统,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有谥号,主要是历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有此殊荣。
其中评定帝王的谥号由礼官上报、大臣们的谥号是由朝廷赐予。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
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
明清时期将群臣的谥号定为两个字,且文武大臣各不相同,都有其特定的谥号。
在《明会典》中记载,武将的谥号一般以“武”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当然,还有一种是文武官员都通用的通谥,以“忠”为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的次序为二字次序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古代谥号谥法原则
表扬类僖
麓
懿
武
成
康
穆
昭
平
景
贞
度
献
孝
齐
顷
靖
小心畏忌日傅
质渊受谏曰董有罚而还日董
温柔贤善曰懿
克定祸乱曰武
安民立政日成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日康
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日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日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
治而无眚日子执事有制日子
由义而济日景耆意大虑日景
清白守节日贞大虑克就日贞
不隐无屈曰贞
心能制义曰度
聪明缸哲日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日孝慈惠爱亲日孝
秉德不回日孝协时肇享曰孝
执心克庄日齐资辅共就曰齐
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日顷
柔德安众曰靖巷已鲜官曰靖
宽乐令终日靖
唐僖宗
周董王
周懿王
魏武帝
明成祖
周康王
周穆王
周昭王
周平王
汉景帝
周贞定
王
南宋度
宗
汉献帝
周孝王
周顷王
汉卫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