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谥号谥法(含谥法表)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谥法至迟发轫于商代。
甲骨文中,对当时的帝王均称王,对先王则以“日名”称,如大甲、小甲,而日名则是帝王死后通过占卜而定的祭日(如前面的“甲”),再加上区别字(大、小……)用以区分,后来逐渐把一些溢美之词用作区别字,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
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
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中国皇帝的谥号、庙号知识详解中国皇帝的谥号如何分类中国皇帝的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1、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是“美谥”,比如皇帝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者起码勤奋好学,那么可以给个“文”字(如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等);如果这皇帝有着开疆拓土或者平定祸乱的巨大功业,那么则可以谥号为“武”(如战国时赵武灵王、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等);2、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在“平谥”中,如果一个皇帝的谥号是“怀”,那大概是说他性格仁慈,但是没什么能力,搞不好后来还短命早死;如果是“愍”,则是说这皇帝在位时国家遭难,虽然这国难并非由于这任皇帝昏庸而起,但总归他也无力回天,因而后人只能对他表示惋惜和同情。
3、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被给予“恶谥”的皇帝,一般暴慢无亲被称作“厉”,比如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周厉王。
其他比较常见恶谥还有“炀”(隋炀帝)、“哀”(鲁哀公)、“幽”(周幽王)、“灵”(卫灵公)等等。
扩展资料谥号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谥号】皇帝的谥号标准字数是多少?举例说明。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谥号的解释古代皇帝谥号之解谥(亦作谥) 号,就是王、公、卿、⼤夫( ⾃汉代起则是皇帝、⼤⾂、亲贵、⼠⼤夫) 死后依其⽣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庙号要早⼋百年,⽽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
纣王姓⼦名⾟,《史记.殷不纪》说: 「帝⼄崩,⼦⾟⽴,是为帝⾟,天下谓之纣。
」在「⾟」前加⼀「帝」字,是后⼈叙史时加添的,并⾮谥号; 「纣」可能是同⼈给他的恶谥。
周代有谥,则确凿⽆疑,第⼀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 武王之⽗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称周⽂王。
秦朝曾经废谥号。
秦始皇认为,让谥是以⼦( 嗣皇帝)议⽗( 先帝)、以⾂议君; 下议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谥号( 亦⽆庙号) ,对⼤⾂也不赐谥。
及⾄汉初⼜恢复谥法。
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
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惠帝起,诸帝谥号都有「孝」字,称孝惠帝、孝⽂帝、孝景帝等。
史家叙史作省称,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
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
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
谥号最初⽤⼀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厘( 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 后世⼜有增字,甚⾄多⾄⼀长句的。
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的褒扬就是⽂、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
按前⼈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
未死⽽谥的特别例⼦是有的: 楚太⼦弒⽗,谥⽗为灵,岂料其⽗尚未瞑⽬,虽然不能开⼝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 太⼦即改谥为成( 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
因为成字⽐灵字要好得多。
另外,卫灵公因卫国发⽣变乱⽽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胜,为了褒奖平乱功⾂。
竟别出⼼裁,⽴即赐北宫喜谥为贞⼦、析朱鉏为成⼦( ⼦是爵位) 。
中国古代谥法简介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涵义的一些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这些用来谥号的字,大致可以分为褒善、贬恶、同情三类。
甲、褒善谥号古代褒善谥号,大概有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献、穆,凡十四类。
虽然古代帝王的褒善谥号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但还是能反映出古代帝王政迹的某些实际情况的。
如谥号“文”,有经天纬地的意思,西周奠基者周文王,就是谥“文”。
乙、贬恶谥号古代贬恶的谥号,大致有灵、厉、炀、幽四种。
谥号“灵”,是乱而不损的意思,东周天子周灵王泄心就是谥灵”;谥号“厉”,是杀戮无辜的意思西周天子周厉王胡就是谥“厉”;谥号“炀”,是好内远礼的意思,隋炀帝杨就是谥“炀”;谥号“幽”,是壅遏不通的意思,西周天子姬官涅就是谥“幽”。
丙、同情谥号古代表示同情的谥号有哀、愍、怀、殇、悼等。
谥号哀”,是恭仁短折的意思,东周天子周哀王去疾就是谥“哀”;谥号“愍”,是在国遭忧的意思,春秋鲁国国君鲁愍公启就是谥“愍”;谥号“怀”,是慈仁短折的意思,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怀王芈槐就是谥“怀”;谥号“殇”,是未家短折的意思,东汉和帝少子刘隆就是谥“殇”;谥号“悼”,是恐惧从处的意思,战国时楚国国君楚悼王熊疑就是谥“悼”。
先秦时期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但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例如:周文王郑庄公齐景公周贞定王周威烈王周慎靓王赵武灵王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贞惠文子睿圣武公汉代以后,谥号则大多用两个字的,例如:汉孝文帝文终侯(萧何)宣成侯(霍光)昭明太子(萧统)武穆王(岳飞)关于谥号的起源,有人认为起自周文王之后,有人认为起自周孝王之后。
而在周孝王之前,自文王至懿王的王号都是自称的。
谥法刚产生时,赐谥权完全掌握在周王朝手里,天子有谥,诸侯并不全都赐谥。
春秋以后,周室衰微,谥法的垄断也被破坏。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
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
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
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
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
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
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
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
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
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
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
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
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
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
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
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
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
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
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
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
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
刚无欲,强不屈。
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
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
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
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
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
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
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
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
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
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
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
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
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
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
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
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
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
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
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
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
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
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
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
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
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
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
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
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
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
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
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
闻,谓所闻善事也。
详解古代谥号3详解古代谥号3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息:谋虑不成曰息熙:允僖庶绩曰熙;敬德光明曰熙;隆称赫奕曰熙僖: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熹:有功安人曰熹贤:仁义合道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道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显: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圣德昭临曰显;百辟惟刑曰显;有光前烈曰显;中外仰德曰显;德美宣昭曰显宪:博闻多能曰宪;赏善罚恶曰宪;行善可记曰宪;在约纯思曰宪;圣能法天曰宪;圣善周达曰宪;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聪明法天曰宪;表正万邦曰宪;懿行可纪曰宪;仪范永昭曰宪献:博闻多能曰献;惠而内德曰献;智哲有圣曰献;聪明睿智曰献;文资有成曰献;敏惠德元曰献;圣哲有谋曰献;贤德有成曰献;智能翼君曰献;学该古训曰献;智质有理曰献;智质有操曰献;智质有礼曰献襄: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执心克刚曰襄;协赞有成曰襄;威德服远曰襄向:简易多闻曰向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大虑行节曰孝;慈惠爱民曰孝;慈爱忘劳曰孝;从命不违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义安仁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姻睦其党曰孝;博于备养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爱义曰孝;能养能恭曰孝;干蛊用誉曰孝;继志成事曰孝;践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信:守命共时曰信;出言可复曰信;周仁承命曰信;守礼不违曰信;宽仁孚众曰信;政令划一曰信修:勤其世业曰修;好学近习曰修;克勤世业曰修虚:凉德薄礼曰虚;华言无实曰虚宣: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玄: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逊:谦和善让曰逊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尧:翼善传圣曰尧;大而难名曰尧野:质胜其文曰野;敬而不中礼曰野仪:善行足法曰仪夷: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隐居求志曰夷;失礼基乱曰夷义:制事合宜曰义;见利能终曰义;先君后己曰义;除去天地之害曰义;取而不贪曰义;理财正辞曰义;仁能制命曰义;能成其志曰义;道无不理曰义;推功尚善曰义;以礼节行曰义;行礼不疚曰义;见利能让曰义;以公灭私曰义;正身肃下曰义;逸:隐居放言曰逸毅:致果杀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温仁忠厚曰毅;能纪国善曰毅;英明有执曰毅;经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敌曰毅翼: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爱民好治曰翼;小心事天曰翼;小心昭事曰翼;赞宣德化曰翼懿:温柔贤善曰懿;温和圣善曰懿;体和居中曰懿;爱人质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浸以光大曰懿;行见中外曰懿;爱民质渊曰懿;德浸广大曰懿;文德充实曰懿;秉彝好德曰懿;尚能不争曰懿;主极精纯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贤善著美曰懿隐: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不明误国曰隐;威德刚武曰隐;英: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婴:恭俭好礼曰婴雍:居敬行简曰雍勇:胜敌壮志曰勇;率义死国曰勇;致命为仁曰勇;奋身为义曰勇;持义不挠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义共用曰勇;以义死用曰勇;临事屡断曰勇;临难不惧曰勇;见义必为曰勇幽:壅遏不通曰幽;动静乱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陨位曰幽;早孤销位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淫德灭国曰幽友:睦于兄弟曰友俞:愚智适时曰俞禹:渊源通流曰禹;受禅成功曰禹圉:威德刚武曰圉裕:强学好问曰裕;建中垂统曰裕;宽仁得众曰裕;性量宽平曰裕;仁惠克广曰裕;宽和不迫曰裕;宽和自得曰裕誉:状古述今曰誉渊:不幸短命曰渊;沉潜用晦曰渊;德信静深曰渊;沉几烛隐曰渊元: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道德纯一曰元;遵仁贵德曰元;善行仁德曰元;宣慈惠和曰元;至善行德曰元;忠肃恭懿曰元;体仁长民曰元;茂德丕绩曰元;体乾启祚曰元;万邦以贞曰元;体仁内恕曰元;仁明道合曰元;原:思虑不爽曰原;植德开基曰原;庆流奕叶曰原远:疏远继位曰远愿:思厚不爽曰愿;弱无立志曰愿;败乱无度曰愿;忘德败礼曰愿;柔无立志曰愿章:温克令仪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远耀曰章昭: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声闻宣远曰昭;威仪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圣问达道曰昭;圣德嗣服曰昭;德业升闻曰昭;智能察微曰昭;德礼不愆曰昭;高朗令终曰昭;遐隐不遗曰昭;德辉内蕴曰昭;柔德有光曰昭哲:知人曰哲;明知渊深曰哲;官人应实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识微虑终曰哲;知能辨物曰哲贞: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大宪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内外用情曰贞;忧国忘死曰贞;内外无怀曰贞;忠道不扰曰贞;保节扬名曰贞;履正中馈曰贞;守教难犯曰贞;幽间专一曰贞;恒德从一曰贞;直道不挠曰贞;名实不爽曰贞;事君无猜曰贞;德性正固曰贞;率义好修曰贞;德信正周曰贞真:肇敏行成曰真;不隐无藏曰真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直:肇敏行成曰直;治乱守正曰直;不隐其亲曰直;守道如矢曰直;言行不邪曰直;质而中正曰直;正人之曲曰直;折狱在中曰直;孝弟成性曰直;小心敬事曰直;敏行不挠曰直;率行无邪曰直;秉道正物曰直;质:名实不爽曰质;忠正无邪曰质;章义掩过曰质;言行相应曰质;恬淡无为曰质;直心靡他曰质;真纯一德曰质;至治还淳曰质;宅心笃实曰质;淳茂无华曰质;静正无华曰质;朴直无华曰质;强立守义曰质智:官人应实曰智;尊明胜患曰智;默行言当曰智;推芒折廉曰智;临事不惑曰智;察言知人曰智;择任而往曰智中:王心克一曰中;刚柔不偏曰中;因时致治曰中忠: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安居不念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推贤尽诚曰忠;中能应外曰忠;杀身报国曰忠;世笃勤劳曰忠;善则推君曰忠;死卫社稷曰忠;以德复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择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虑外曰忠;广方公正曰忠;肫诚翊赞曰忠终:有始有卒曰终;克成令名曰终纣:残义损善曰纣专:好功自是曰专;违命自用曰专庄: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真心大度曰庄;好勇致力曰庄;威而不猛曰庄;严敬临民曰庄;履正志和曰庄;维德端严曰庄;恭敬端肃曰庄;端恪临民曰庄;端一克诚曰庄;齐敬中礼曰庄;执德不矜曰庄;德盛礼恭曰庄;严恭自律曰庄;严恪有仪壮: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纵:弱而立志曰纵;败乱百度曰纵;忘德败礼曰纵。
古代谥号大全一、谥号的定义和作用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将军等统治者去世后追赠的尊号,也是对其一生事迹和贡献的表彰。
谥号可以反映一个人在世时的功绩和品德,对于后世对其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谥号的赋予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考核和选择的过程,因此每个谥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二、帝王的谥号1. 夏朝谥号•伏羲:开天辟地、创立文明的祖师•契:夏朝的始祖•后稷:农业的创始人•尧:仁德之君,安邦定国•舜:择人才、明察秋毫的君王•大禹:治水英雄,开创夏朝的伟大君主2. 商朝谥号•盘庚:商朝的始祖•帝乙:奠定商朝基业的君主•帝辛:商朝末代的暴君•纣:最著名的商朝君王,以暴虐而著称3. 周朝谥号•周文王:传说中的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在抵御商朝残余势力和联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君主•周成王:巩固周朝统治,推行宇宙观的君主•周康王:提倡礼乐,推动社会发展的君主•周宣王:修复国家疆域,加强周朝的中央集权4. 秦朝谥号•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国•嬴政:秦朝末代君王,短暂统治下推行的改革至今影响深远三、其他重要人物的谥号1. 孔子•孔子:大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仁:强调仁爱、人伦之道的思想家2. 刘备•先主:蜀汉的开国皇帝•文公:儒者称赞刘备的文学才华3. 曹操•武皇帝:在三国时期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尊称4. 关羽•此芳存古:英勇且义气仁人的最高赞美四、结语古代谥号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尊称和表彰。
每个谥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背景。
通过了解谥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历史。
希望本文给大家带来了对古代谥号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古人的谥号、谥法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上述三类谥号,一般属于官谥。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帝王与群臣之间有严格区别,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古代谥号谥法解析谥法是国家的荣典,具有极高的荣誉性与资格限制。
在中国古代社会,朝廷赐谥(官谥)的对象为已故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与朝廷认为应予特赐之人。
赐谥的第一对象为已故帝王。
帝王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其谥号用字也应完美突出,无出其右。
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其谥号有严格规定。
明清两代廿八帝(不计溥仪)的谥号开头两字均系“×天”,如明太祖是“开天”,建文帝是“嗣天”,永乐帝是“启天”,自缢景山的崇祯帝是“钦天”;清太祖是“承天”,清太宗是“应天”,顺治帝是“体天”,康熙帝是“合天”等等。
皇帝自以为是真命天子,替天行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因此,“天”字也就成了帝王谥号中的专用字。
相比之下,明代以前的帝王谥字,并不怎么突出“天”,如唐太宗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我们知道,周文王、汉武帝、汉宣帝这些称谓,并不是这几位帝王活着的时候已有的,而是他们死了以后,后继的帝王所追赠的“葆荣”。
他们活着时称王称帝称本名,死后才称这类特殊的称号。
这类称号就是谥号。
有关给谥的规定,谓之谥法。
由于帝王死后不再称名号,而只称谥号,这等于给他们更改了一个名字,因此谥法又叫易名礼或更名典。
什么是“谥”?《尔雅·释诂》:“谥,静也。
”疏:“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
”人死则静,也就是盖棺之后来表彰一下死者的生前事迹,简言之则叫盖棺定论。
西汉班固《白虎通义》:“谥之为言行也,引列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
”引字与列字并举,即言列举,意为列举一个人生前所作所为的重要事迹,给他一个评估。
许慎《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
从言兮皿,阙。
”行之迹,即一生的行迹。
大凡一个人服务于社会,总有种种事迹,在他死后,凭他一生的事迹,好的,予以褒扬;恶的,予以贬责。
这仍然讲的是盖棺定论。
由此看来,所谓谥,就是封建时代在人(主要是帝王)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
最全历代皇帝谥号、庙号、年号全表汉朝年号表 三国年号表南北朝年号表 朝代 皇帝 年号 元年 末年 朝代 皇帝 年号 元年 末年 朝代 皇帝 年号元年 末年【西汉】 武帝 刘彻 建元 公元前140 公元前135 【魏】 文帝曹丕 黄初 220 226 【宋】 武帝刘裕 永初 420 422 元光 公元前134 公元前129 太和 227 233 少帝刘义符 景平 423 424元朔 公元前128 公元前123 明帝曹睿 青龙 233 237 文帝刘义隆 元嘉 424 453 元狩 公元前122 公元前117 景初 237 239 孝武帝刘骏 孝建 454 456元鼎 公元前116 公元前111 齐王曹芳 正始 240 249 大明 457 464 元封 公元前110 公元前105嘉平 249 254 永光 465 465太初 公元前104 公元前101 高贵乡公 曹髦 正元 254 256 景和 465 465 天汉 公元前100公元前97 甘露 256 259 明帝刘彧泰始465 471太始 公元前96 公元前93 元帝曹奂 景元 260 264 泰豫472 472 征和 公元前92 公元前89 咸熙 264 265 后废帝刘昱元徽473 477后元 公元前88 公元前87 【蜀】昭烈帝刘备 章武 221 223 顺帝刘准 升明477 479昭帝 刘弗始元 公元前86 公元前81 后主刘禅 建兴 223 237 【齐】高帝萧道成 建元 479 482 元公元公元 延238 257 武帝永483 493陵凤前80 前75 熙萧赜明元平公元前74公元前74景耀258 263郁林王萧昭业隆昌494 494宣帝刘询本始公元前73公元前70炎兴263 263海陵王萧昭文延兴494 494地节公元前69公元前66【吴】大帝孙权黄武222 229明帝萧鸾建武494 498元康公元前65公元前62黄龙229 231永泰498 498神爵公元前61公元前58嘉禾232 238东昏侯萧宝卷永元499 501五凤公元前57公元前54赤乌238 251和帝萧宝融中兴501 502甘露公元前53公元前50太元251 252【梁】武帝萧衍天监502 519 黄龙公元前49公元前49神凤252 252普通520 527元帝刘奭初元公元前48公元前44 会稽王孙亮建兴252 253大通527 529永光公元前43公元前39五凤254 256中大通529 534建昭公元前38公元前34太平256 258大同535 546竟宁公元前33公元前33景帝孙休永安258 264中大同546 547成帝刘骜建始公元前32公元前29乌程侯孙皓元兴264 265太清547 549河平公元前28公元前25甘露265 266简文帝萧纲大宝550 551阳朔公元前24公元前21宝鼎266 269豫章王萧栋天正551 552鸿嘉公元前20公元前17建衡269 271元帝萧绎承圣552 555 永始公元前16公元前13凤凰272 274贞阳侯萧天成555 555渊明元延 公元前12 公元前9 天275 276敬帝萧方智 绍泰 555556 绥和 公元前8 公元前7天玺276 276 太平 556557 哀帝 刘欣建平 公元前6 公元前3天纪 277 280 【陈】 武帝陈霸先永定 557559 元寿 公元前2 公元前1 文帝陈蒨 天嘉 560 566平帝刘衍元始 1 5 晋朝年号表 天康566 566孺子刘婴 居摄6 8 朝代 年号 元年 末年 废帝陈伯宗光大 567568 初始 8 8 【西晋】武帝 司马炎 泰始 265 274 宣帝陈顼 太建 569582 【新】 王莽 始建国 9 13 咸宁 275 280 后主陈叔宝 至德583587 天凤 14 19 太康 280 289 祯明587589 地皇 20 23 太熙 290 290 【北魏】道武帝拓拔珪 登国 386 395 【西汉】 更始帝 更始 23 25 惠帝司马衷 永熙 290 291 皇始396397 【东汉】 光武帝刘秀 建武 25 56 永平291 291 天兴 398403 中元 56 57 元康 291 299 天赐 404408明帝刘庄永平 58 75 永康 300 301 明元帝拓拨嗣 永兴409 413章帝 刘炟 建初76 84 永宁 301 302 神瑞 414415 元和 84 87 太安 302 303 泰常 416423 章和 87 88 永安 304 304 太武帝拓始光424 427和帝刘肇永元89 105建武304 304拨焘神 428 431 元兴105 105永安304 304延和432 434殇帝刘隆延平106 106永兴304 306太延435 439安帝刘祜永初107 113光熙306 306太平真君440 451元初114 119怀帝司马炽永嘉307 313正平451 452永宁120 121愍帝司马邺建兴313 316南安王拓拨余承平452 452建光121 122【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317 317文成帝拓拨浚兴安452 453延光122 125太兴318 321兴光454 454顺帝刘懿永建126 132明帝司马绍永昌322 323太安455 459阳嘉132 135太宁323 326和平460 465永和136 141成帝司马衍咸和326 334献文帝拓拨弘天安466 467汉安142 144咸康335 342皇兴467 471建康144 144康帝司马岳建元343 344孝文帝拓拨宏(改汉姓元)延兴471 476冲帝永嘉145 145穆帝永和345 356承明476 476刘炳司马聃质帝刘缵本初146 146升平357 361太和477 499桓帝刘志建和147 149哀帝司马丕隆和362 363宣武帝元恪景明500 503和平150 150兴宁363 365正始504 508元嘉151 152废帝司马奕太和366 371永平508 512永兴153 154简文帝司马昱咸安371 372延昌512 515永寿155 158孝武帝司马曜宁康373 375孝明帝元诩熙平516 518延熹158 167太元376 396神龟518 520永康167 167安帝司马德宗隆安397 401正光520 525灵帝刘宏建宁168 172元兴402 404孝昌525 527 熹平172 178义熙405 418武泰528 528光和178 184恭帝司马德文元熙419 420建义528 528中平184 189孝庄帝元子攸永安528 530 光189 189 长广建530 531熹王元晔 明 昭宁189 189 五代年号表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普泰 531531永汉 189 189 朝代 年号 元年 末年中兴 531532 中平 189 189 【后梁】 朱温 开平907 911孝武帝元修太昌 532 532 献帝刘协初平 190 193 乾化 911 915永兴 532532 兴平 194 195 贞明 915 921永熙 532 534 建安 196220 龙德 921 923【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534 537 延康220 220 【后唐】 李存勖 同光 923 926 元象 538539 天成 926 930 兴和539542 长兴 930 933 武定543 550 应顺 934 934 【西魏】 文帝元宝炬大统535 551 隋朝年号表 清泰 934 936 废帝元 钦 551 553 朝代 年号 元年 末年 【后晋】石敬瑭 天福936 944 恭帝拓拨廓554556【隋】高祖 文皇帝 杨坚 开皇581 600 开运 944 946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成 557560仁寿 601 604 【后汉】刘知远 天福 947 947 武帝宇文邕 保定 561565 炀帝大业 605 617 乾佑 948 950 天和566572杨广义宁617 618【后周】郭威广顺951 954建德572 578显德954 959宣政578 578唐朝年号表宣帝宇文大成579 579朝代年号元年末年静帝宇文阐大象579 581【唐】高祖李渊武德618 626 宋朝年号表【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550 559太宗李世民贞观627 649 朝代年号元年末年废帝高殷乾明560 560高宗李治永徽650 656【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960 963孝昭帝高演皇建560 561显庆656 661乾德963 968 武成帝高湛太宁561 561 龙朔661 663开宝968 976河清562 565麟德664 666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976 984后主高纬天统565 569乾封666 668雍熙984 987武平570 576 总章668 670端拱988 989幼主高恒隆化576 577 咸亨670 674淳化990 994承光577 577 上元674 676至道995 997仪凤676 679真宗赵恒咸平998 1003 辽年号表调露679 680景德1004 1007 朝代年号元年末年永隆680 681大中祥1008 1016 【辽】辽太祖耶律神册916 921符 阿保机 开耀 681 682 元禧 1017 1021 天赞 922 926 永淳 682 683 乾兴1022 1022 辽太宗耶律德光 天显 926 938中宗李显 弘道683 684 仁宗赵祯天圣 1023 1032 会同938 947睿宗李旦嗣圣 684 704 明道1032 1033大同947 947 【周】 文明 684 684景佑1034 1038 辽世宗耶律阮 天禄 947 951光宅684 684 宝元 1038 1040 辽穆宗耶律璟应历 951 969垂拱 685 688 康定 1040 1041 辽景宗耶律贤 保宁 969 979永昌 689690 庆历 1041 1048 乾亨 979 982载初 690690 皇佑 1049 1054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 983 1012 武后武曌天授 690 692 至和 1054 1056 开泰 1012 1021如意692692嘉佑 1056 1063 太平 1021 1030长寿692 694 英宗赵曙治平 1064 1067景福 1031 1031 延载 694 694神宗赵顼 熙宁 1068 1077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 1032 1055证圣 695 695 元丰 1078 1085 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 1055 1064 天册万岁695 695 哲宗赵煦元佑 1086 1094 咸雍 1065 1074万696 696绍1094 1098太1075 1084岁登封圣康万岁通天696 697元符1098 1100太安1085 1094神功697 697徽宗赵佶建中靖国1101 1101寿昌1095 1100圣历698 700崇宁1102 1106 辽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乾统1101 1110久视700 700大观1107 1110天庆1111 1120大足701 701政和1111 1118保大1121 1125长安701 705重和1118 1119【唐】中宗李显神龙705 707宣和1119 1125 金年号表景龙707 710钦宗赵桓靖康1126 1127 朝代年号元年末年睿宗李旦唐隆710 710【南宋】高宗赵构建炎1127 1130【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收国1115 1116 景云710 711绍兴1131 1162天辅1117 1122太极712 712孝宗赵昚隆兴1163 1164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天会1123 1137玄宗李隆基延和712 712乾道1165 1173 金熙宗完颜亶天眷1138 1140 先天712 713淳熙1174 1189皇统1141 1149开元713 741光宗赵敦绍熙1190 1194海陵王完颜亮天德1149 1153天宝742 756宁宗赵庆元1195 1200贞元1153 1155 肃至756 758 嘉1201 1204 正1156 1161宗李亨德扩泰隆乾元758 760开禧1205 1207金世宗完颜雍大定1161 1189上元760 762嘉定1208 1224金章宗完颜璟明昌1190 1196代宗李豫宝应762 763理宗赵昀宝庆1225 1227承安1196 1200 广德763 764绍定1228 1233泰和1201 1208 永泰765 766端平1234 1236金卫绍王完颜允济大安1209 1211 大历766 779嘉熙1237 1240崇庆1212 1212德宗李适建中780 783淳佑1241 1252至宁1213 1213 兴元784 784宝佑1253 1258金宣宗完颜珣贞佑1213 1217 贞元785 805开庆1259 1259兴定1217 1222顺宗李诵永贞805 805景定1260 1264元光1222 1223宪宗李纯元和806 820度宗赵禥咸淳1265 1274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1224 1231穆宗李恒长庆821 824恭帝赵显德佑1275 1276开兴1232 1232敬宗李湛宝历825 827端宗赵昰景炎1276 1277金末帝完颜承麟天兴1232 1234文宗李昂太和827 835末帝赵昺祥兴1278 1279开成836 840武宗会昌841 846 明朝年号表李炎宣宗李忱大中847 859 西夏年号表朝代年号元年末年懿宗李漼咸通860 874 朝代年号元年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 1398僖宗李儇乾符874 879【西夏】景宗李元昊显道1032 1033惠帝朱允炆建文1399 1402广明880 881开运1034 1034成祖朱棣永乐1403 1424中和881 885广运1034 1035仁宗朱高炽洪熙1425 1425光启885 888大庆1036 1037宣宗朱瞻基宣德1426 1435昭宗李晔文德888 888天授礼法延祚1038 1048英宗朱祁镇正统1436 1449龙纪889 889毅宗李谅祚延嗣宁国1049 1049代宗朱祁钰景泰1450 1457大顺890 891天佑垂圣1050 1052英宗朱祁镇天顺1457 1464景福892 893福圣承道1053 1056宪宗朱见深成化1465 1487乾宁894 898奲都1057 1062孝宗朱佑樘弘治1488 1505光化898 901拱化1063 1068武宗朱厚正德1506 1521照昭宗李晔天复901 904惠宗李秉常乾道1069 1070世宗朱厚充嘉靖1522 1566哀帝李柷天佑904 907天赐礼盛国庆1071 1075穆宗朱载垕隆庆1567 1572大安1076 1085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 1620元朝年号表天安礼定1086 1086光宗朱常洛泰昌1620 1620朝代年号元年末年崇宗李乾顺天仪治平1087 1089熹宗朱由校天启1621 1627【元】世祖忽必烈中统1260 1263天佑民安1090 1098思宗朱由检崇祯1628 1644至元1264 1294永安1099 1101成宗铁穆耳元贞1295 1297贞观1102 1114 清朝年号表大德1297 1307雍宁1115 1119 朝代年号元年末年武宗海山至大1308 1311元德1120 1126【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1616 1626仁宗爱育黎拔力皇庆1312 1313正德1127 1134太宗皇太极天聪1627 1635延佑1314 1320大德1135 1138崇德1636 1643八达英宗硕德八剌至治1321 1323仁宗李仁孝大庆1139 1143世祖福临顺治1644 1661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1324 1328人庆1144 1148圣祖玄烨康熙1662 1722天顺帝阿速吉八致和1328 1328天盛1149 1170世宗胤禛雍正1723 1735天历1328 1330乾佑1171 1193高宗弘历乾隆1736 1795至顺1330 1333桓宗李纯祐天庆1194 1205仁宗颙琰嘉庆1796 1820顺帝妥懽帖睦尔元统1333 1334襄宗李安全应天1206 1209宣宗旻宁道光1821 1850至元1335 1340皇建1210 1210文宗奕詝咸丰1851 1861至正1341 1367神宗李遵顼光定1211 1222穆宗载淳同治1862 1874献宗李德乾定1223 1225德宗载湉光绪1875 1908旺夏末帝宝庆1226 1227宣统帝溥仪宣统1909 1911•Sheet。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法全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
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
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
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
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
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
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
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
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
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
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
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
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
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
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
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
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
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
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
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
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
刚无欲,强不屈。
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
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
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
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
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
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
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
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
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
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
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
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
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
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
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
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
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
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
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
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
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
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
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
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
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
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
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
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
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
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
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
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
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
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
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
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
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
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
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
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
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
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
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
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
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
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
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
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
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
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
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
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
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
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
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
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
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
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
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
仍多大丧。
在国逢□曰愍。
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
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
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
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
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
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
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
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
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
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
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
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
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
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
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
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
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
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
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
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
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
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
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
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
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
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
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
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
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
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
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
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
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
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
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
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厘。
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
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
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
制事得宜。
聪明叡哲曰献。
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
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
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
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
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
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
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
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
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
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
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
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
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
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
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
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
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
猛则少宽。
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
强甚于刚。
彊义执正曰威。
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
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
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
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
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
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
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
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
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
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
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
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
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
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
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
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
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
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
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
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
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
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
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
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
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
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
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
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
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
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
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
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
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
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
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
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
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
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
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
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
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
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
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
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
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
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
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
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
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
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
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
比方善而从之。
好更改旧曰易。
名与实爽曰缪。
思厚不爽曰愿。
贞心大度曰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