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山香 个人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43.00 KB
- 文档页数:34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 注意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三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调控=(人格)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等。
3).意志过程: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3、二者关系: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中间阶段。
二、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研究内容: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习过程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4、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一)教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
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服务于教育实践。
而教育心理学则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第一章:教育基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最早提出“教育”的是孟子。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他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又称教育媒介:教育媒介是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着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三要素中最基础的矛盾。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的形态:1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分:形式化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
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规指学校教育,非正规指学校以外的教育3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的不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4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古代奴隶社会: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对独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点:阶级性(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道统性(天道、人道、神道合一)、等级性(不同等级的人受不同的教育)、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刻板性(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较为单一)、象征性(身份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的教育:夏代开始有学校的基本形态。
商代:大学称为瞽宗。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 心理学的探讨对象1.心理学定义:是探讨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及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特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心情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 思维, 想象, 记忆等。
⑵心情情感过程:宠爱, 欢乐, 满足, 忧愁, 悲伤, 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 目的, 行动等)。
②特性心理:特性心理倾向性, 特性心理特征⑴特性心理倾向性:须要, 动机, 信念, 志向, 价值观世界观等⑶特性心理特征:实力, 气质, 性格二、心理学的体系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教化心理学探讨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教化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化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化心理学之父”1877 卡普捷列夫《教化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化教学心理学化”思想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化心理学》教科书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有)都伴随着留意这种心理状态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确定作用心理发展:个体诞生成熟苍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学龄前期3-6, 7)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 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须要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学龄中期11, 12-14, 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期(学龄晚期14, 15-25)(抽象思维由阅历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学习打算状态:遵循学习的打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三,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以人的为主)。
二、心理学的对象(P2)1、个体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个体心理与行为3、意识与无意识4、社会心理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P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1、构造(结构)主义心理学(冯派:冯特、铁钦纳)2、行为主义心理学(华派:华生、斯金纳)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
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3、格式塔心理学(韦派:韦特海默、考夫卡、克勒),又称“完形心理学”。
4、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佛洛伊德)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他还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5、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反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
7、进化心理学四、现代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或职业)领域。
五、心理学的任务(P9):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与心理学(由以下阶段组成) (P1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
(1)确定教学目标:首要环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大因素影响。
(2)分析教学任务;(3)选择教学方法;(4)执行教学过程;(5)评价和反思教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错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指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的趋向和选择.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确定心理事实2。
揭示心理规律3.揭示心理机制4。
揭示心理本质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错误!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错误!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错误!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错误!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教育的个体功能体现在哪儿方血?(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心理索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的人类粹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屮。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10.简述夸美纽斯的《人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白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口然法则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11.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12.教育学发展经历了哪儿个阶段?(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5. 20世纪以后教疗的改节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为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2)教冇的全民化。
全民教冇是近|•几年來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便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z—,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冇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全民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捉供更多的H由选择机会。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4)教育的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8.试述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5)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一般规律,教育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1)教育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6.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简述身心发展的规律(2)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多单选,填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容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钟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容的载体、教学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
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解释教育活动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2.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俄国)乌申斯基: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卡普列捷夫:1877年,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泉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原则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1.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又称为自然实验法,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学生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现场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实现情景不易控制,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2.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
优点: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不足:得到的结果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据此很好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被誉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3.调查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
4.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细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行为和心理的原因。
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5.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6.产品分析法:又称为活动产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情感状态和知识围。
27.测验法:即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测量工具衡量心理、行为特征的方法。
心理测验主要有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多种。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
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2.教育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系统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的心理发展1.个体心理发展概述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岁~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26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人全面发展的主要观点:(简答)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注意: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差异性。
3.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填空题)1)童年期。
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填空题)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青年初期。
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人类所有的心理反映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
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动作也得以加强和丰富。
顺应是: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简答题)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分化,只能靠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早期的符号功能;b.自我中心性;c.思维的片面性。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万物有灵论”。
前运算阶段的学生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儿童逐渐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得到发展。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的守恒概念(儿童认识到即使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
例如: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表现。
(填空)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也称命题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一来,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逻辑性和系统性。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发展先于学习,不主通过学习加速儿童的认知发展,忽视了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他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a.制约教学容和方法。
各门具体学科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b.教学科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关于最近发展区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用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