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紧急情况下国际旅游消费者的法律保护_乔雄兵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10
旅游业的消费者保护法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主题是旅游业的消费者保护法律。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的旅游业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迫在眉睫。
一、法律保障的必要性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选择。
同时,也暴露出旅游合同纠纷、价格欺诈、服务不良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带来了严重威胁,乃至影响到整个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制定旅游业消费者保护法律刻不容缓。
二、完善现有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旅游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包括《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然而,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仍然存在法律适用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加强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提高保护消费者的力度。
三、建立旅游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消费者的权益,我们还需要建立起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和保护旅游消费者的权益。
该机构可以设立热线电话、建立在线投诉平台,提供便捷的投诉渠道,并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依法保护。
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教育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服务素质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环节。
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教育培训,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限制其不当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确保其提供的服务合法、诚信。
五、加强国际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合作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境旅游。
因此,我们应积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旅游业消费者保护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机制,更好地保护我国游客在海外的权益。
六、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最后,我们应加大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可以通过制作宣传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维权知识,引导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论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作为旅游业的主要参与者,其合法权益的保护至关重要。
由于旅游服务的性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如欺诈、疑虑、服务失误、财务损失等,因此法律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和法律保护进行阐述。
一、旅游者的合法权益1.安全权益旅游者的安全权益包括旅游期间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与旅游有关的法律安全等。
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保证其安全,在旅游过程中没有任何危险和隐患。
2.知情权益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提供有关旅游行程、旅游场所、旅游费用、旅游用品等方面的知情权益,以便他们作出自己的决策。
此外,旅游者也有权了解旅游经营者与其他旅游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关系。
3.消费权益旅游者是旅游消费的直接经受者,因此他们有权享受公平合理的旅游消费权益。
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向他们提供合理价位、质量保证、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旅游消费权益。
4.知识产权益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可能会接触到各种文化和知识产权产品。
旅游者有权知道其使用的文化产品是否受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使用文化产品的方法、限制等情况。
5.隐私权益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仅享有隐私权益,而且还有检查、反驳或更正其个人信息的权利。
旅游经营者应保护旅游者的隐私权益,如果需要收集旅游者个人信息,则必须经过旅游者明确的同意。
二、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包括知情权益、安全权益、信赖权益、公平权益等。
旅游者作为一种消费者,享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所有基本权益。
旅游者被视为消费者,无论是在旅游过程中还是在旅游结束后,都有权利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合同法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基本规则,包括履行原则、良心原则、平等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合同关系受到合同法的保护,旅游者可以根据合同法规定的原则要求旅游经营者履行其合同义务。
旅游行业消费者维权法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在此发表一篇关于旅游行业消费者维权的演讲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
然而,旅游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加强消费者在旅游行业中的权益保护,我将从旅游合同法、旅行社责任以及消费者救济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旅游合同法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十六条规定:“旅游合同是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订立的约定旅游服务的协议或者其他形式的文件。
”在签订旅游合同时,旅游者有权要求合同明确规定旅游行程、住宿条件、餐饮安排、交通工具等事项,并对旅游经营者的违约情况提供保障。
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遇到合同纠纷时,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旅行社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社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旅行社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适、方便的旅游服务。
”旅行社在提供旅游服务时应确保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保证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旦出现服务质量问题或责任未尽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最后,消费者救济机制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途径。
针对旅游合同纠纷,消费者可以通过起诉、争议调解、仲裁等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此,我强调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消费投诉的高度重视,并提出建议:一是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教育,提高专业素养;二是要完善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加快消费者纠纷解决的速度和效果。
综上所述,旅游行业消费者维权需要依靠旅游合同法、旅行社责任以及消费者救济机制等方面的支持。
我们期待着旅游行业的规范发展,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够享受到真正的旅游乐趣,购买到物有所值的旅游服务。
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
旅游法规知识:旅游者突遇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旅游是生活中难得的放松和享受时光的方式之一。
然而,有时旅游者会面临各种危险,例如在旅游过程中遇到假导游,旅游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住宿酒店存在安全隐患等。
那么,如果在旅游中突遇危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首先,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时应该多留心,提高自我警惕。
在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时,要寻找有资质的旅行社或在线旅游平台,检查其营业执照和旅游从业人员证书,避免交易过程中上当受骗。
同时,也要留意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否含有不合理和虚假的宣传和承诺,避免被虚假宣传误导和欺诈。
其次,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该随时注意自身安全和健康状况。
在旅游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范卫生、营养等不足对身体带来的健康风险。
同时要注意遵守当地的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如遇旅游交通事故,应第一时间报警,尤其是需要救援的情况下。
在旅游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接受未经确认的人员、物品等,以免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此外,在旅游过程中遇到危险情况时,旅游者应当采取积极行动,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在发现安全隐患或遇到意外事故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求采取相应的救援和措施。
如遇到导游或服务人员不当或违法行为,可以向当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举报或投诉。
同时,在遭遇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时,还可寻求专业的法律服务,进行维权。
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的旅游合法权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需认真保存相关证据,包括旅行社、旅游车辆的车牌号、导游、酒店的名称地址电话和收据等。
如遇旅游纠纷,要尽可能采取和解方式,如达成调解协议,签署和解协议书等,确保自己的旅游权益得到保障。
总之,旅游过程中存在危机和风险,旅游者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谨慎,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加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才能够真正享受旅游的乐趣。
第二章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第一节旅游消费者概述一、旅游消费者的含义及法律地位1.旅游消费者的含义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主体,从经济学的范畴来说,首先是一名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其合法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旅游者如果通过旅行社进行旅游消费,享受旅游服务,就是本法所讲的消费者。
他们主要是从旅游市场购买、使用旅游商品和接受旅游服务,满足其旅游需求的个体。
旅游消费属于生活消费,是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消费,包括人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以及旅游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生存需求在人的需求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满足个人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的消费比例愈来愈大。
旅游消费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从而达到劳动力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目的。
因此,旅游消费者既具有消费者的属性,又具有旅游者的属性。
2.旅游消费者的法律地位(1)我国旅游消费者的法律地位。
旅游消费者的法律地位,是指旅游消费者在法律上所处的地位或位置。
即旅游消费者享受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受法律保护的资格。
这个地位决定作为旅游消费者在特定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
旅游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者的地位。
他们通过合同形式,以支付货币的方式,从旅游经营者那里获得消费资料。
而旅游消费者具有在生疏的环境、陌生的地域上进行消费的特点,且旅游商品具有特殊性,旅游经营者在交易中承担的是经济风险,而旅游消费者不仅承担经济风险,还要承担生存风险。
不仅于此,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在旅游消费者交付货币后可以得到即时的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利益只有在旅游活动进行中甚至结束后才能实现。
在旅游消费活动中,旅游消费者利益的实现必须仰仗旅游经营者,因为经营者控制着整个经营信息。
正是这种利益形态的差异、利益满足方式的不同以及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经营者的依赖性,导致旅游消费者的弱者地位,由此决定旅游消费者需要特殊的法律保护。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国门,体验异国风情。
然而,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涉外旅游侵权事件也时有发生。
涉外旅游侵权法律适用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涉外旅游侵权法律适用的原则、法律渊源、具体适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涉外旅游侵权法律适用的原则1.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在国际民商事关系中,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的法律。
在涉外旅游侵权案件中,当事人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选择适用的法律。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在国际民商事关系中,适用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在涉外旅游侵权案件中,最密切联系原则要求法院综合考虑侵权行为地、损害发生地、当事人住所地、合同签订地等因素,确定适用的法律。
3.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是指在国际民商事关系中,当适用外国法律可能损害我国社会公共利益时,可以排除该外国法律的适用。
在涉外旅游侵权案件中,如适用外国法律可能损害我国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可以适用我国法律。
三、涉外旅游侵权法律渊源1. 国内法渊源国内法渊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涉外旅游侵权案件的适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国际法渊源国际法渊源包括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等。
在涉外旅游侵权案件中,以下国际法渊源具有重要作用:(1)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虽然CISG主要适用于货物买卖合同,但在旅游服务合同中,部分规定可以借鉴。
(2)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旅游合同示范条款》:该示范条款为旅游合同当事人提供了参考依据。
(3)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旅游权利和责任宣言》:该宣言为旅游者提供了基本的权利和保障。
四、涉外旅游侵权法律适用具体分析1. 侵权行为地法侵权行为地法是指侵权行为发生地的法律。
在涉外旅游侵权案件中,侵权行为地法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侵权行为发生地:如旅游者在境外旅游过程中受到伤害,侵权行为发生地为境外。
浅析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一、爱护旅行者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第一,爱护旅行者的合法权益是旅行者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是推动旅行业进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方面,从旅行者来说,旅行者享受旅行社提供的旅行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假如旅行者在享受旅行服务的过程中,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那么旅行者满足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因而,爱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此成为旅行者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另一方面,从旅行业来说,向自己的消费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旅行服务,并在旅行服务的提供过程中,爱护旅行者的合法权益,是其永恒的主题。
要实现那个目标,就要求旅行业不管是从经营上依旧从治理上,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进展。
在那个意义上讲,旅行者的愿望和要求在鼓舞和推动旅行业的进展。
其次,爱护旅行者的合法权益是旅行社的重要法律义务。
旅行者和旅行社双方依照自愿、平等原那么、等价有偿原那么及协商一致原那么,缔结旅行合同。
旅行社有收取服务费用的权益,但因此承担爱护旅行者的合法权益、向旅行者提供各种合同规定的旅行服务的义务。
旅行社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不适当履行旅行合同,都将对旅行者的合法权益构成损害,进而违反合同义务、法律责任。
最后,有效地爱护旅行者的合法权益,能够为旅行社带来不断的财源。
旅行者是旅行社的生命线。
旅行社只有从旅行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动身,以一切可能的手段满足其愿望和要求,才能赢得旅行消费者的信任和光顾,从而保证经济效益。
反之,假如旅行社妄图通过欺诈、不公平交易等手段来赚取不义之财。
尽管在短期内能够获得一些经济利益,然而却可能永久地失去商业信誉,失去顾客,从而断送了业务生命。
这确实是什么缘故有些旅行社的经理或者治理者为了争取一个重要的顾客,宁愿依约支付高额赔偿而不抵赖过失。
诚然,这种做法也是有限度的。
因为旅行社和旅行者在合同关系中是平等双方。
爱护旅行者的合法权益,并不意味着以牺牲旅行社的合法权益为代价。
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探析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娱乐、学习、探索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旅游业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产业,但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旅游消费者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为了保障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下面我们就来探析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
旅游消费者权益包括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旅游合同的公平性、旅游费用的透明性、旅游信息的准确性等方面。
具体而言,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应包括以下内容:1. 质量和安全:旅游产品应符合国家有关的质量和安全标准,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2. 价格和费用:旅游产品的价格应当公开透明,消费者有权知道旅游费用的具体构成,并且不得存在虚假宣传和附加费用。
3. 旅游合同:旅游合同应当明确、详细,消费者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行程、住宿、交通、保险等方面。
4. 旅游信息:旅游信息应当准确、真实、及时,消费者应当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在国际范围内,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1. 国际组织保护: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消费者组织等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推动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工作,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
2. 国际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利益保护指南》和《旅游者权益保护指南》是国际上较为权威的法律规范,旨在保障旅游消费者的权益。
3. 国际合作保护: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是保障旅游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方式。
例如,欧盟出台了《旅游者保护指导性文件》,号召各国政府加强合作,保护旅游消费者的权益。
1. 法律保护: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旅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旅游消费者的权益,特别是《旅游投诉管理办法》明确了旅游消费者的权益和有关机构的责任。
2. 政府部门监管: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依法查处不合规行为,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旅游消费者组织:消费者协会、旅游协会等组织积极开展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调解和仲裁工作,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帮助和服务。
旅游行业的旅客权益保护法规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旅游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旅客权益保护。
为了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许多国家都陆续引入了各种法规和标准,旨在规范旅游服务行业的运作,确保旅游者能够获得公平、合理、安全、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旅游行业的旅客权益保护法规。
一、旅游合同法律法规1. 旅行社法律责任:旅行社作为旅游服务行业的主要经营者,承担着组织和安排旅游活动的重要责任。
针对旅行社违规行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一系列的罚则和补偿机制,以确保旅客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2. 旅游投诉与纠纷解决机制:为了便利旅客提起投诉和解决纠纷,不少国家已经建立了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和仲裁机构,使得旅客可以通过简单、快速、低成本的方式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旅游经营者责任:除了旅行社外,酒店、餐饮、交通等旅游经营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这些经营者提供安全、卫生、高质量的服务,遵守合同约定,确保旅客权益不受损害。
二、安全管理法规1.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为了保障旅客的人身安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法规。
该法规要求景区提供充分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紧急应急方案,并设立安全监管机构,负责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
2. 旅游交通安全管理:旅行过程中的交通是旅客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关法规规定了旅游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要求,包括车辆质量、驾驶员资质、行车安全等方面,以确保旅客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三、宣传与质量管理标准1. 旅游广告宣传法规:旅行社、酒店等旅游经营者在宣传旅游产品和服务时,必须遵守相关的广告宣传法规,确保广告宣传内容真实、准确、合法,不得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以免误导旅客。
2. 旅游产品质量标准:为了保障旅客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产品质量标准。
旅游经营者必须按照这些标准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确保旅客的权益得到保护。
论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然而,由于我国目前与旅游相配套的各项环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尚不成熟,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害的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对有关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的研究,既是保障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权益法律保护目录摘要..................................................................................................................................1 前言 01.1研究背景 01.2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概述 (2)2.1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涵义 (2)2.2旅游者合法权益的特征 (2)3 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4)3.1旅游者的要求 (4)3.2旅游企业的义务 (4)3.3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5)4 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6)4.1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 (6)4.2存在的问题 (7)4.2.1旅行社通过虚假广告欺骗旅游者 (7)4.2.2旅游合同内容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 (7)4.2.3旅行社违约不按旅游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7)4.2.4导游人员的责任侵害旅游者权益 (8)4.2.5侵犯旅游者依法求偿的权利 (8)4.3原因分析 (8)4.3.1社会原因 (8)4.3.2法律原因 (9)5 我国旅游者合法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 (12)5.1加强旅游专业立法建设,为旅游基本法的制定奠定基础 (12)5.2完善旅游合同立法,保护旅游者权益 (13)5.3保障旅游安全完善旅游保险制度 (15)5.4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对策 (16)5.5完善救济制度的对策 (17)结语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1 前言1.1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试论紧急情况下国际旅游消费者的法律保护乔雄兵,连俊雅(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国际民商事司法协助条约在我国实施实证研究”(10YJC820087)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Youth Projec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to QIAO Xiongbing)(No.10YJC820087).][收稿日期]2013-09-11;[修订日期]2013-11-01[作者简介]乔雄兵(1974—),男,湖北仙桃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私法、国际消费者保护法,E-mail:qiaoxb001@ ;连俊雅(1989—),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私法、国际消费者保护法,E-mail:lianjunya@ 。
[摘要]国际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但危及旅游消费者人身安全的紧急事件频频发生。
如何确保国际旅游消费者在紧急情况下的人身安全成为焦点问题。
然而,现有关于紧急情况下国际旅游消费者保护的国内和国际法律规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为此,世界旅游组织新起草了《旅游消费者和旅游服务提供者保护公约(草案三)》(简称“草案三”)。
“草案三”专门规定了缔约国以及旅游组织者和旅游住宿服务提供者等救助在紧急情况下的国际旅游消费者、通知客源国并与其保持密切协作等方面的义务。
中国现有法律规范对国际旅游消费者的保护作了初步规定,但是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对其进行保护还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中国应该完善国内相关立法,积极参与相关公约的起草,推动有关国际旅游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制的接轨。
[关键词]国际旅游消费者;紧急救助;旅游消费者保护公约[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5)01-0092-10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5.01.010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ited Nations World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于2012年4月发布的《世界旅游组织之旅游业重大事件》(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这一重要文件,世界旅游业在过去60年不断扩张并呈现多元化趋势,且已成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
该重要文件还显示,世界旅游客流量一直持续不断增长:从1950年的250万人次,到1980年的2770万人次,再到1995年的5280万人次和2011年的9830万人次[1]。
根据《迈向2030年的旅游业》(Tourism Towards 2030),预计到2030年,国际游客访问量将增至1.8亿人次[1]。
目前,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大游客输出国,2012年其跨境人数高达830万人次[2]。
但是,伴随着国际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危及旅游消费者人身安全紧急事件的频发。
仅在21世纪前10年就见证了在旅游地区突发的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害事件,例如印度洋海啸、冰岛火山喷发、中国汶川大地震、8·23菲警劫持香港游客、2·22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地震和日本核电站泄露。
鉴于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而旅游安全是决定能否实现此目的的关键因素,因此,切实保护好国际旅游消费者在紧急情况下的人身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关于旅游消费者保护的国际性和区域性的法律规则或者软法为数不少,但是涉及对旅游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保护,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旅游消费者进行保护的国际法律规则非常少,因而很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国际旅游消费者和紧急情况的定义1.1国际旅游消费者的界定虽然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对国际旅游消费者作出了界定,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对国际旅游消费者的定义形成一致意见。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定义,国际旅游消费者是指访问者或旅游消费者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过夜停留),并且在旅游目的地国停留的时间不超过1年。
其中,旅游目的可以是商务、休闲或者其他私人目的,但不在旅游目的国进行工作[3]。
该定义主要对旅游时间和旅游目的进行了规制,要求国际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国的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但又不超过1年,并排除了在旅游目的地国工作的旅游目的。
《关于国际旅游消费者保护合作公约(草案)》(Draft Convention on Co-operation in Respect of theProtection of Tourists and Visitors Abroad)中国际旅游消费者和访问者是指任何居住在缔约国的人,到外国进行旅游活动,或者到与旅游消费者的惯常居所地国不同的国家去旅游,包括休闲娱乐、开展业务、参加会议、进行宗教或教育活动,或者其他活动,而不是在旅游目的地国工作。
旅游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国被视为消费者,包括1日旅游消费者或者短途旅游消费者,或者过夜旅游消费者以及所有非永久居住的外国学生,无论其在目的地国居住时间的长短。
旅游消费者也指世界旅游组织所界定的暂时逗留在经常居住地外的人。
该公约草案也是从旅游目的和旅游时间上予以界定。
该定义也同样排除以在旅游目的地国工作为目的的旅游。
值得注意的是,该定义在旅游时间上规定得更为宽松,既包括1日或过夜旅游,也包括不限制时间的旅游,但主要针对在旅游目的地国非永久居住的留学生。
《旅游消费者和旅游服务提供者保护公约(草案三)》(Draft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ts and Tourism Service Providers(the Third Version))(以下简称“草案三”)对旅游消费者的定义是,使用或者同意使用旅游服务的人或者任何旅游服务的受益者或者受让人。
该定义较为简洁,是从旅游消费服务的角度进行界定。
《海牙旅游宣言》对旅游消费者的界定是,拟前往或前往一个与其居住国不同的国家;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访问或逗留,时间不超过3个月,除非超过3个月的逗留经过允许或得到延期;在所访问的国家中,不从事任何有薪的活动,无论是否是受命从事这种活动;在访问或逗留期满后应离开访问的国家,返回居住国或前往另一个国家。
相比而言,该宣言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时间以及旅游活动都进行了相对较为严格的限制。
《俄罗斯境内旅游业务原则联邦法》(1996)中的旅游消费者是指,游览其临时居住的国家(地方)的公民,其目的包括身体保健、增长见闻、公务出差、体育运动和宗教活动,并在临时居留的国家(地方)不从事任何收取报酬的活动,期间为连续24小时以上至6个月或不少于1个晚上。
该国也是主要从旅游目的和旅游时间这两个方面对旅游消费者进行界定的。
参考上述对旅游消费者的定义,笔者认为,可以从旅游目的和旅游时间简单归纳出旅游消费者的定义:到经常居住地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国进行旅游活动,停留的时间为连续24小时以上但不超过1年的人,且旅游的目的包括商务、休闲或者其他私人目的,但不包括进行工作。
1.2紧急情况的界定关于紧急情况下对国际旅游消费者的保护中“紧急情况”范围如何界定的问题,大部分相关的国际准则、规则和公约只是有所涉及,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
2005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的第16届世界旅游组织大会上发布的《旅游咨询指南》规定,紧急情形包括以下几类:政治方面的,如政治动乱;社会方面的,如犯罪活动;与恐怖主义相关的;环境方面的,如自然灾害;工业方面的,如化学原料或者核电站泄露;与健康相关的,如传染病;与交通运输相关方面的。
1999年10月1日,在智利圣地亚哥的世界旅游组织第13届大会上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没有对紧急情况予以界定,但提到了对旅游消费者攻击、侵犯、绑架或威胁而带来的紧急救助义务。
1989年4月14日,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各国议会旅游大会上通过的《海牙旅游宣言》只提到将恐怖活动作为紧急情形,反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恐怖主义行动。
世界旅游组织起草的“草案三”中对紧急情况却使用“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一词,给出的定义是:超出接待国或目的地国(the host country)所能控制的、不同寻常的、难以预见的异常情况,且即使尽了一切合理注意义务(due care),其后果仍不能预见、阻止或避免的情形,因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救助。
虽然世界旅游组织意图将用“不可抗力”来指代“紧急情况”,但是殊不知,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且遭到了法国的强烈反对[4]。
依法国法律,“不可抗力”指的是超出目的地国控制力的情形,是免责的事由。
具体来讲,“不可抗力”的使用意味着目的地国在难以预见的情形下是免责的。
“紧急情况”是为使目的地国承担协助或救助的义务。
所以,使用“不可抗力”一词将会为目的地国在发生紧急情况时逃避救助义务提供极好的借口。
但这是与“草案三”的目的相违背的,因为“草案三”意在明确紧急情况下旅游目的地国的责任。
显然,“草案三”将作为免责事由的“不可抗力”的概念与对旅游消费者承担保护义务的“紧急情况”的概念相混淆了。
为了避免混淆,本文将该草案中的force majeure翻译为“紧急情况”。
因此,根据上述对“紧急情况”内涵的讨论,笔者认为“紧急情况”的定义概括为:在旅游活动中所出现的不同寻常、难以预见、难以控制的异常情况,且即使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旅游目的地国尽了一切合理注意义务其后果仍不能预见、阻止或避免的情形,例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救助。
2紧急情况下国际旅游消费者保护的国内法及国际规制2.1紧急情况下国际旅游消费者保护的国内法规定目前,许多国家都对旅游业进行了专门的立法,包括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判例法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
然而,紧急情况下国际旅游消费者保护问题却没有引起立法者们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国家对此问题的规定尚付阙如。
被称为日本“旅游政策的宪法”的《旅游基本法》(1963)在第3章第9条对保护旅游消费者人身安全问题予以规定,其中要求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旅游事故的发生[5]。
但是该条款只是对国际旅游消费者人身保护作出指导性、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涉及旅游目的地国在紧急情况下对国际旅游消费者的具体救助义务。
日本于1983年颁布的《标准旅行业约款》在第6章列举了7种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天灾、战乱、暴动;运输、食宿方面的事故、火灾;日本或外国官方的命令、外国的出入境规定及传染病的隔离;自由行动中的事故;食物中毒;窃灾;运输方面的迟延及不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