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0高中地理 第1章 行星地球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28.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地理第1章行星地球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0905116【课标细化】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2.概括横波和纵波的特点,正确区分横波和纵波。
3.掌握岩石圈的概念,理解岩石圈的划分。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与联系【课前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性①分类: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
②特点: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物质的性质A波B波①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
②在地下2900千米处:A波________ ___,B波。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上图)1.大气圈:由气体和__________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__________________。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但的圈层,它包括、、等。
3.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___ __。
【参考答案】一、1.(1)①横波、纵波②较慢、固体;较快,固体、液体、气体(2)①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②突然消失;突然下降2.二、1.悬浮物氧 2.连续不规则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 3.上部【思维导学】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参考答案】1.合理。
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2.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
【课内探究】探究点一:地震波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横波和纵波哪个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大?探究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用示意图画出地球的圈层结构(要画出岩石圈和软流层),并指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划分界线2.岩石圈等同于地壳吗?为什么?【参考答案】探究点一:1.(1)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先感到上下跳动.(2)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S表示横波,P表示纵波.(2)特点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C莫霍界面,D古登堡界面。
(3)圈层:E地壳,F地幔,G+H地核。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2.相互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判断题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3.地壳厚度不均匀,一般海拔高的地区地壳较薄,海拔低的地区地壳较厚。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5.水圈是一个连续规则的圈层.( )答案:1。
×2。
√3。
× 4.×5。
×二、选择题6.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波的分类B.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的温度变化D.岩石圈的厚度答案:B7.岩石圈包括( )A.地壳和软流层以上B.地壳上部C.地幔全部D.软流层答案:A8.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A.外地核B.岩石圈上部C.地壳下部D.软流层答案:D9.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答案:D10.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B.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横波不能通过C.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D.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答案:B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1)知识与技能1、观察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2、掌握两个不连续面、各圈层物质组成特点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辩证的联系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2、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界限及各层主要特点。
2、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法、对比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对,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师:那么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呢?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剥开来看,但我们知道,夏天挑西瓜的时候,我们会用手来敲一敲,通过敲击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所以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地震波来研究。
2、新课讲授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板书)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师:在地球内部地震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图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
教师画图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图上,我们可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我们把波速发生突然的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2.能结合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示意图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并绘制出示意图;3.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能用图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4.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组成、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地震波与深度变化示意图,总结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2.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写报告的形式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锻炼同学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从宏观上认识地球的整体面貌,形成系统的地球观念,了解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点:1.横波与纵波的区别;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3.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地震波)、动画演示法(横波与纵波)、问题探究法(地壳、地幔与地核)、自主学习法(地球的外部圈层)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本等。
教学过程前面几节,我们由远及近地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这一节我们将视角拉近到地球本身,学习一下地球自身的结构。
[问题]前面提到过四大循环,哪四个循环?几个循环都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具体的圈层划分:内部: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内部圈层:[自学]问题:1、各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2、各层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1)组成:(2)垂直分层:2、水圈:[问题]水圈有哪些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问题]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过程:『导入』人类飞上太空已经成为现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也在不懈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
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的情节,我们一起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过渡』现在我知道,我们既不能像电影里那样直接进入地心,也不能借助钻探技术来探究。
那我们怎么知道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呢?『分组探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1、不能。
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
(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错误!未定义书签。
横波,B表示错误!纵波。
(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错误!未定义书签。
增加。
②在地下错误!2_900千米D处:A波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突然下降。
[自我探究]当地震发生时,湖中船上的人能不能感觉到振动,为什么?[提示]能。
因为地震波中的纵波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错误!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错误!未定义书签。
莫霍界面,D为错误!未定义书签。
古登堡界面.3.岩石圈:地壳和错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岩石组成.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错误!未定义书签。
氮和错误!未定义书签。
氧.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错误!未定义书签。
不规则的圈层。
4.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错误!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错误!大气圈的底部、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圈的全部、错误!岩石圈的上部。
[自我探究]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哪个?[提示] 生物圈。
『自我反馈』1.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S波、P波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答案A解析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都明显增加。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答案B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活动点拨』[教材P23活动]四大圈层各有特点,但它们之间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也存在分异和变化,要深入认识,应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认识。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课标细化】1.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2.概括横波和纵波的特点,正确区分横波和纵波。
3.掌握岩石圈的概念,了解岩石圈的划分。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与联络【教材剖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天文〔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节,是高中天文学习的导入课,被布置在先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
经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先生初步树立空间观念,激起先生天文探求的兴味,学会以天文视角看世界。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地震波的传达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外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和外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进程与方法1.经过读图、画图来剖析掌握地球外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先生读图用图的才干。
2.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地球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培育先生天文思想才干,空间想像才干和综合剖析加工天文信息的才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本节的探求活动,激起先生探求天文效果的兴味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迷信态度。
2.经过对地球外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络,看法事物是普遍联络的;经过地震波的运用看法到人类应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才干;经过探求地球外部物质培育迷信的探求肉体。
【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外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延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结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达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外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外部圈层划分【教学进程】新课导入〝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地球的外形──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假定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结构〞表示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外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和特点,认识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3.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1.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区别。
2.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划分的层次、特点及各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通过纵波和横波波速变化推测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结构。
2.岩石圈的划分依据和岩石圈与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嫦娥奔月”和“土行孙”两幅神话人物的图片。
“嫦娥奔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这也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从神舟五号飞船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出舱活动、飞船与在轨飞行器交会对接、太空生活等一系列空间实验,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说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非常深入。
谈天是为了说地,对于我们脚下的大地来说,它的探索难度远大于太空,现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位神话人物——土行孙。
他可以钻地,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吗?(学生回答:不能)。
同学们能给出一些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最终引出地震波这个主题,开始接续课文内容)。
【讲授新课】【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是研究地震波【提问】什么是地震波?类型和特点是?【回答】学生集体回答【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属于机械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发生而变化。
【板书】一、地震波的划分和特点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提问】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是先感觉到左右摇晃还是上下颠簸呢?如果在海上,又会是怎样的感觉呢?【回答】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重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重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
(2)特性⎩
⎪⎨⎪⎧A 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 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2 900千米D 处:A 波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莫霍界面,D 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地核,G 为地幔,H 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自主诊断]
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与在陆地上的人感觉一样。
( ) 2.岩石圈就是地壳。
( )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 )
4.水圈渗透到岩石圈中。
( )
5.人造地球卫星已经脱离了地球的外部圈层。
( )
【提示】 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只能受到纵波的影响,而在陆地上的人可以感受到横波、纵波两种地震波的影响。
2.×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4.√地球表层水体有一部分存在于岩石圈中,形成地下水,因此水圈渗透到岩石圈中。
5.×大气圈的厚度很厚,而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仍在大气圈中运行。
只不过人造地球卫星所在处大气非常稀薄。
[合作探究·攻重难]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东经82.50度)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思考交流】
1.此次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什么地方?
【提示】地震发生在岩石圈。
2.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
【提示】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3.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
【提示】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再左右晃动。
[归纳总结]
1.地震波的特点与不连续面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特点
共同点所经物质状态传播速度
地震波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
而变化
横波(S) 固体较慢
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33 km处(大陆部分)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 900 km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
消失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
面
(圈层界
线)
深度
(km)
地震波的速
度变化
主要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
面
17(全
球平均)
1 000
2 900
纵波和横波
速度明显加
快
纵波速度突
然减慢,横
波消失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上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
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
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
分由岩石构成
下地幔
地核外核
温度、压力、密度都很大内核
3.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厚度范围联系
地壳平均17千米地表至莫霍界面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岩石圈70~100千米地表至软流层
1.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2)题。
(1)科学家们发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
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
(1)D(2)B[第(1)题,在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第(2)题,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从而会引起地震波波速的异常变化。
]
地球的外部圈层
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同时搭载行云试验一号、凯盾一号两颗立方体星。
【思考交流】
1.卫星升空过程中,自地表到高空穿越几个层次的地球大气?
【提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在地球表层附近,地球各个圈层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
[归纳总结]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
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
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
存在的重要条件;大气减小了地面昼
夜温差)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
成的连续但不规则
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
水、大气水、生
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
环境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
石圈的上部,界线不明显;是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结果
2.读下图,完成(1)~(2)题。
(1)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B.湖泊
C.冰川D.海洋
(2)C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B.水
C.土壤D.生物
(1)D(2)D[由图可知,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
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这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有生命存在,成为最活跃的圈层。
]
[课堂小结]
[当堂达标·固双基]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地震波的研究。
图甲为地球内部圈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图甲图乙
1.若图甲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外核、内核、地核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D.地壳、地幔、地核
2.图乙中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5千米B.17千米
C.33千米D.400千米
1.C 2.A[第1题,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b表示地壳,a表示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c表示岩石圈。
第2题,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波速会发生改变,图中显示,在地表以下5千米处波速发生明显变化。
]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D.内外核之间
3.D 4.C[第3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由图中看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第4题,地下将近2 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深度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
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6.“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5.C 6.B[第5题,水圈向生物圈供水、向岩石圈渗透;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生物圈为大气圈提供氧气;大气圈通过降水向其他三大圈层提供水分。
第6题,落花属生物圈,泥属于岩石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