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51 KB
- 文档页数:4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第 1 周时间: 2015.3 组长:张晓敏主备人:张晓敏备课教师:张晓敏高一年级历史学科(B层)第二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 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进步的表现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3、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学习重点】:是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学习难点】:是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从第一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⑴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
耕作方法,农业工具,及农作物。
⑵认识古代耕作方法,农业工具,及农作物。
从第二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⑶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发展及完善。
⑷中国古代耕作技术及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概况。
从第三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⑸认识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概况。
⑹认识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含义。
⑺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评价。
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讲解:(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生产力的发展是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探究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原因。
在完成下面表格的基础上,谈谈你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
学生通过填写上述表格,然后由老师进行精讲解析。
1、铁力牛耕的的形成发展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2)两汉时期:(3)隋唐时期:2、古代耕作技术及制度的发展概况(1)耕作方法:(2)耕作技术:(3)耕作制度:3、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探究三 1、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1)了解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土地公有到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进而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2)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根本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动力。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时空观念认识早期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探究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历程。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古代不同区域农耕经济多元化的特征和影响,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1.重点: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难点: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基础认知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渔猎经济(1)时间:远古时期。
(2)表现: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____和____,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2.原始农业出现(1)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______。
(2)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___出现。
(3)表现:农耕业:①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②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__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③中美洲是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①距今约9 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②距今约7 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③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4)影响: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____,建造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一部分人专门从事____、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_______、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共同点:____农业发达(1)原因: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统治者重视。
(2)表现: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
秦国修建的______、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
历史必修2第一课教案【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合阳县路井中学2014级学案:历史期数:第1期时间:2012年2月16日教师寄语: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只有不可逾越的心障。
要想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便会于密中见疏处,于崎岖见坦途。
编写:雷院欣同智强领导审核:班级: 组名:姓名: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问题导读单【课标要求】1. 识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进步的表现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耕作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3、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重难点】学习重点: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学习难点: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感悟历史】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小农经济缔造了封建社会两千年辉煌的封建文明。
然而小农经济又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历史必然向强发展。
【知识体系梳理】【探究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探究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原因。
在完成下面表格的基础上,谈谈你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的理解。
【探究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牛郎织女的传说可谓国人皆知,《天仙配》的歌词可谓众人耳熟能详。
(1)天仙配歌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形象说明了牛郎织女的理想经济生活模式是什么?简要指出这种经济模式是如何形成的?(2)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有何特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教师点拨】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最突出的特点,请指出“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提示:(1)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
(2)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3)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的不断成熟。
(4)农田基础设施(水力工程)的兴修和维护。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5篇每个老师都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篇1【教学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
3.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4.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一、农业耕作方式变化1、原始社会,中国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在西汉时,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火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具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东汉时,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4、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二、土地制度的构成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即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高一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重难点解析】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C.按考古学特点来划分D.按工具的优劣来划分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A.犁壁的安装B.铁犁铧的发明C.牛鼻环的使用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材版本】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一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设计理念】1、进一步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用教材教,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力争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
2、尽力促使同学形成乐观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使获得学问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探讨的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的进展状况、人们为进展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古代的经济制度。
本单元由四个专题组成,即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的进展及特征、商业的进展及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本课分5目。
首先叙述了“神农”的传奇,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供应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夫的生产乐观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进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缘由;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以及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进展,说明古代水利事业的进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进展制造了条件。
2、教法分析由于本课是经济史的第一课,具有专业术语和图片较多的特点,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以讲授探究教学法为主,通过名词讲解、图片观赏、史料研读、自主学习、争辩探究等方法,调动同学的学习乐观性,培育同学思考、分析问题的力量,使同学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概括和阐释,从而培育和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历史思维力量。
【学情分析】同学能够通过很多途径感知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古代)的重要性,在学校的通史学习中对古代农业有一些零散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生疏、对具体问题尤其是些专业名词了解不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1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
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时:古史纲要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古史纲要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几张古代历史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古代历史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古代史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3. 讲授: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代划分和史书编写的基本情况,并结合PPT进行说明与讲解。
4.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5. 讨论: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与同伴一起探讨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梳理出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6. 总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要点,并提醒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预下一课时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研究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的发展。
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时,需要更加具体清晰地引导学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脉络。
第二课时:秦汉时代教学目标-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重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掌握秦汉时代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教学难点- 了解秦汉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 图片展示法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秦汉时代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秦汉时代的地图,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提问学生对秦汉时代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秦汉时代的历史背景。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联系。
深挖教材立德树人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承前启后的一课,是选择性必修的重点内容之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是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物种传播与交融的历史事实,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多角度认识全球性物种交融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风貌,对近代历史进程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情分析:选择性必修二是高二选择历史科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
高二阶段的学生经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具体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密切的史实,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二时段历史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从通史转向专题史的学习,线性地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结合《中外历史纲要》相关内容,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地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不同。
2.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地图和课本“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概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世界双向流通的表现。
3.依据史料、课本的“历史纵横”和“探究与拓展”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社会经济、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树立全球经济发展多元一体的国际视野,认识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影响2.难点:多角度辨析近代食物物种交流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创设开放多样的课堂活动,设计通过项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梳理近代以来世界物种的全球性传播和交融的表现,落实时空观念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二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案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耕作方式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设问探究,演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农业三种主要耕作方式及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难点: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教学形式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是耕作方式的进步推动了土地制度的演变。
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
为使教学过程更有形象性,更好地演示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多结合书本或上网查找相应的图片,用图示法演示,以便学生得到直观的印象。
教师只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可让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必修二主要学习经济史。
经济史中有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推动它们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两者的演变之间有什么关联?讲授新课一、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形成。
高一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
【重难点解析】
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
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
C.按考古学特点来划分
D.按工具的优劣来划分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
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
B.铁犁铧的发明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
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了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6.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9.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
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
10.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
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
11.《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
1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选择答案:1---5、6—10、11—12、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