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微环境双重响应性的智能型蛋白毒素给药系统的构建和表征_谭娇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5
pH响应双载药抗肿瘤药物胶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牛立敬;李博文;邱乾坤;冉佳;赵玲玲;梁洪泽【摘要】针对肿瘤组织低pH值的生理微环境特点,设计并制备了pH响应的双载药胶束.将药物分子阿霉素与氧化葡聚糖通过pH敏感的亚胺键相结合,合成阿霉素-氧化葡聚糖前药分子.该前药分子在水溶液中能够自组装形成胶束,可包封其他疏水性药物如紫杉醇,实现多种药物的协同治疗.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等对该双载药胶束进行了表征,并模拟人体生理环境进行了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阿霉素和紫杉醇在载药胶束内均能够持续释放,且降低环境pH值均能加快药物释放的速度.由于肿瘤组织的pH值比正常组织要低,该双载药胶束的这种低pH值触发式药物释放行为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年(卷),期】2018(031)005【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阿霉素;紫杉醇;胶束;pH敏感;药物释放【作者】牛立敬;李博文;邱乾坤;冉佳;赵玲玲;梁洪泽【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937癌症是当今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随着其发病率的持续攀升, 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将继续增加[1]. 目前, 临床癌症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2]. 但这些方法均会对正常组织或细胞产生损伤, 存在医疗及药效上的缺点,如化疗药物溶解性差、毒副作用大、药代动力学差、容易产生多重耐药性等. 近年来,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胶束作为纳米药物载体备受瞩目[3-5], 它能包裹疏水性药物, 提高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 尤其是环境响应性聚合物胶束在药物和基因运载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6]. 环境响应性聚合物胶束是在某些信号(如pH、温度、氧化还原等)的刺激下能够进行自反馈响应而调节其物理化学特质的一类新型胶束, 作为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时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来控制药物释放行为[7]. 由于人体内不同部位的pH存在差异, 如肿瘤组织的pH(6.0~7.2)低于人体血液和正常组织(pH 7.4), 肿瘤细胞内的pH更低(早期核内体: pH 5.0~6.0; 晚期溶酶体: pH 4.0~ 5.0)[8-10], 使得pH响应性纳米载体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研究中. Jiang等[11]采用生物友好的壳聚糖作为聚合物分子骨架, 合成了含有亚胺结构的pH/温度双敏感的聚合物胶束(chitosan-g-PNIPAM), 负载香草醛以后, 在37℃、pH值为5.08的条件下10h内累计释放量可达45%, 而在15℃、pH值为7.16条件时累计释放量相对较低. Zhang等[12]合成了pH敏感的mPEG-PLA-Phis聚合物, 包载阿霉素药物, 其药物释放具有pH响应性.阿霉素(DOX)和紫杉醇(PTX)是一线化学治疗化合物, 属于高效的广谱抗癌药物. DOX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 主要通过插入细胞DNA, 引发拓扑异构酶破坏DNA的三级结构来阻断(或抑制)DNA复制和RNA转录, 从而阻断细胞增殖. PTX是一种较新的植物抗癌药, 具有高度的疏水性, 能抑制微管分解, 促进稳定微管的形成, 从而破坏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所需微管网络的正常动态重组, 进而导致细胞凋亡[13-14]. 联合疗法是通过2种或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单一药物来治疗癌症的一种新方法, 其突出的优点之一是可以通过在癌细胞不同的生长阶段破坏或杀死癌细胞来抑制抗癌药物的耐药性[15]. 2种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 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多药耐药的产生. 研究表明, DOX和PTX联合治疗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肿瘤消退率方面优于个体药物治疗[16]. 在临床上, DOX和PTX的联合治疗在癌症复发率方面已被证实具有更好的效力, 多药物有效载荷的释放动力学研究是必要的. Chen等[17]成功设计出一种以P105-DOX偶联物包封抗癌药物PTX的双载药胶束(PF-DP), 体内生物分布研究结果表明,PF-DP在癌细胞中共同递送DOX和PTX 药物, 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本文以DOX和PTX为模型药物, 以天然多聚糖-葡聚糖为基本原料, 对其进行醛基功能化合成氧化葡聚糖(Oxdex), 然后将抗癌药阿霉素以pH敏感的亚胺动态键连接到Oxdex高分子主链上, 合成氧化葡聚糖-阿霉素(Oxdex-DOX). 由于Oxdex- DOX为双亲性化合物, 在溶液中能自组装形成胶束, 将PTX包裹在胶束内核中, 制备双载药胶束, 实现DOX与PTX的共递送. Oxdex-DOX具有pH敏感性, 亚胺键在酸性条件下断裂, 会释放出DOX和PTX药物分子.葡聚糖(MW 570kDa)、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EDC·HCl)购于Sigma Aldrich (St. Louis, US). 盐酸阿霉素购于北京华丰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高碘酸钠(NaIO4)、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购于衢州新腾化学有限公司. PTX购于西安三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磷酸氢二钠(Na2HPO4)、磷酸二氢钠(NaH2PO4)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氧化葡聚糖的制备参考文献[18],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00g葡聚糖溶于30mL去离子水, 0.60g NaIO4(葡聚糖与高碘酸钠投料物质的量比为1:0.5)溶于20mL去离子水, 将二者混合, 室温下避光搅拌24h后, 加入0.60g丙三醇, 继续搅拌15min后停止反应. 将反应液转移到截留分子量为8~12 kDa的透析袋中, 用去离子水透析72h, 每6h换一次水. 将保留液冷冻干燥, 得到白色絮状产物(产率75.4%).称取0.80g氧化葡聚糖溶于50mL二甲基亚砜(DMSO)中, 搅拌溶解备用. 称0.10g盐酸阿霉素溶于20mL DMSO中, 加入15µL的三乙胺, 室温下搅拌4h后立即将溶液滴加到Oxdex的DMSO溶液中, 室温搅拌反应24h. 将混合溶液转移到截留分子量为8~12kDa的透析袋中透析4d, 将保留液冷冻干燥, 获得Oxdex-DOX复合物(产率62.7%). 反应、透析及冷冻干燥过程需要避光.Oxdex-DOX能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胶束, 并包封疏水性药物. 参考文献[19]的方法, 制备同时负载DOX和PTX的双载药胶束.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称取24mg Oxdex-DOX和4mg PTX溶于3mL DMSO中, 过夜搅拌, 然后滴加到15mL 磷酸盐缓冲溶液(0.01M, pH 7.4)中, 继续搅拌6h. 将混合溶液转移到截留分子量为8~12kDa 的透析袋中透析4d, 将保留液冷冻干燥, 得样品Oxdex-DOX/ PTX(产率73.2%). 整个实验过程需避光. Oxdex- DOX/PTX胶束中DOX的载药量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将一定量的Oxdex- DOX/PTX载药胶束溶于DMSO, 测594nm处溶液的吸光度值. 对照DOX的标准曲线计算Oxdex- DOX/PTX载药胶束中的DOX含量. PTX的载药量使用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将Oxdex- DOX/PTX载药胶束溶解于乙腈中, 在227nm下检测PTX, 计算PTX载药量. 载药量=(载药胶束中的药物质量/载药胶束总质量)×100%.1.5.1红外光谱(FTIR)分析将冷冻干燥样品与溴化钾混合研成粉末, 压片, 用Bruker Equinox 55 FTIR红外光谱仪分析.1.5.2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以为荧光探针, 用荧光光谱法测定Oxdex- DOX的临界聚集浓度(CMC)[20]. 将溶解在丙酮中, 配置成10-5mol·L-1的溶液, 分别移取20μL该溶液加入到8个10mL棕色玻璃小瓶中, 将丙酮蒸干. 配置范围10-6~0.5mg·mL-1一系列不同质量浓度的Oxdex-DOX溶液各2mL, 依次加入上述10 mL棕色小玻璃瓶中, 将混合物超声并在室温下振荡1h. 用Cary Eclipse荧光光谱仪(Varian, US)采集聚合物溶液的荧光发射光谱. 激发波长为335nm, 发射波长范围350~500nm, 激发和发射缝宽分别设置为5和2.5nm. 分别记录372与383nm处的发射光强度I372, I383.1.5.3透射电镜(TEM)表征采用JEOL 1011型透射电镜观察Oxdex-DOX和Oxdex-DOX/PTX复合物的组装形貌. 将复合物的分散液滴在碳膜铜网上, 干燥后, 用0.5%磷钨酸溶液染色后观察.1.5.4聚合物胶束粒径分布测试采用Zetasizer (Nano Series, Malvern Instruments, UK)进行粒径分布测试. 测试样品质量浓度为0.1 mg·mL-1.1.5.5体外药物释放载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在不同pH的PBS(含体积分数0.1%吐温-80)或乙酸盐缓冲液中进行, 以模拟正常生理和肿瘤组织微环境. 具体操作如下: 将Oxdex-DOX/PTX载药胶束超声分散于PBS(10mmol·L-1, pH 7.4)中, 质量浓度为1mg·mL-1.然后取1mL胶束溶液封装在透析袋中(MWCO 8~12kDa), 并分别置于10mL相应的缓冲液中透析, 水浴保温37℃; 在预定的时间间隔从释放液中取出2mL释放液, 同时加入2mL新鲜缓冲液; 取出的2mL释放液用荧光发射光谱检测溶液中释放DOX的含量(激发波长494nm, 最大发射波长594nm, 狭缝宽度均为10nm); 用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Kyoto, Japan; SPD-M20A检测器, C18柱: 150×4.6mm, 5μm)在227nm处测定溶液中PTX的释放量, 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体积比44:28:28), 流速为1.0mL·min-1.Oxdex-DOX的合成途径如图1所示. 从其红外光谱图(图2)上可以看到, 1413cm-1为苯环氢的伸缩振动峰, 1617cm-1归属碳氮双键(C=N)的吸收峰[21], 2826cm-1和2715cm-1处Oxdex中醛基的C-H伸缩振动峰和C-H变形振动倍频的偶合双峰消失, 表明阿霉素成功接到了氧化葡聚糖高分子链上.用荧光探针技术测定Oxdex-DOX的CMC值. 聚合物水溶液在372和383nm处荧光强度的比值(I372/I383)与聚合物浓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 随着Oxdex-DOX聚合物的浓度逐渐增大, I372/I383显著性下降, 曲线拐点处切线交点即为Oxdex- DOX的CMC值, 约为0.18mg·mL-1; 由于载药体系注入到体内后, 体液及组织液会对聚合物有一定的稀释作用, 低的CMC值对于药物载体有重要意义. Oxdex-DOX空胶束和载PTX胶束均为球形,如图4所示. Oxdex-DOX是以pH敏感的亚胺键将Oxdex和DOX键合, 具有pH 敏感性. 降低溶液pH值, 胶束粒径增大, 如图5(a)所示, 溶液pH值从生理条件(7.4)降至6.5和5.0时, Oxdex- DOX胶束粒径从(198±10)nm分别增至(251±10)和(341±15) nm. 这是因为在低pH条件下, 亚胺键不稳定断裂, 引起Oxdex-DOX胶束溶胀或瓦解. 负载PTX后, Oxdex-DOX/PTX胶束粒径明显增大, 从(198± 10)增至(364±23)nm(图5(b)).由DOX荧光标准曲线测得Oxdex-DOX中DOX的质量分数为24.9%, 双载药胶束Oxdex- DOX/PTX胶束中DOX的载药量为13.6%. 由高效液相标准曲线测得Oxdex-DOX/PTX胶束中PTX的负载量为40.9%. 为了研究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行性, 模拟人体生理环境在37℃下pH值为5.0, 6.5, 7.4的缓冲溶液中, 考察了Oxdex-DOX/ PTX双载药胶束在不同pH值下DOX和PTX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其累积释药曲线如图6所示. 结果表明DOX和PTX 2种药物都能从载药胶束中持续释放出来, 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药物突释现象. 且降低释放介质的pH值, 2种药物的释放速度都会加快. 这是因为键合阿霉素和氧化葡聚糖的亚胺键具有pH响应性, 亚胺在低pH值下不稳定, 发生断裂, 释放出阿霉素分子, 同时改变了Oxdex-DOX的结构, 使胶束溶胀或瓦解, 加快了释放PTX的速率. 其中DOX的释放速度相对较快, 在生理pH 7.4条件下, DOX在92.5h时的累积释放量为25.8%, PTX的为3.6%. 将释放介质pH值降至6.5和5.0时, DOX在92.5h时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31.8%和79.3%(图6(a)). PTX的释放速率也随着释放介质中pH值的降低而加快, 在低pH值6.5和5.0时, 92.5h内PTX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4.5%和6.3%(图6(b)). PTX药物释放较缓慢可能是因为其溶解度较低且处在胶束核内疏水区域. 由于DOX和PTX的抗癌作用机制不同, DOX和PTX药物释放的这种不同步性对于癌症在不同时期的治疗是有利的[22]. 在给药前期, DOX的释放速度较快, DOX嵌入到癌细胞DNA中, 引导癌细胞凋亡, 起主导抗癌作用. 在给药后期, DOX 释放较少, 双载药胶束中的PTX抗癌药物阻止微管聚合, 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此时PTX起主导抗癌作用. 此外, 由于肿瘤组织不同于正常组织的低pH特殊生理微环境[23], DOX和PTX药物释放的pH响应性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该pH敏感的双载药胶束可用于发展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新体系.本文以氧化葡聚糖为基础材料, 制备了pH响应的双载药胶束. 通过pH敏感的亚胺键将阿霉素药物分子与氧化葡聚糖相结合, 合成阿霉素-氧化葡聚糖前药分子. 该前药分子在水溶液中能够自组装形成胶束并包封紫杉醇等疏水药物.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 阿霉素和紫杉醇在载药胶束中均能够持续释放, 且降低环境pH值能加快2种药物的释放速度, 实现多种药物的协同治疗. 由于肿瘤组织具有低pH值的生理微环境特点, 该双载药胶束的这种低pH值触发式药物释放行为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可用于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体系.【相关文献】[1] 刘杰, 徐伟华, 金成, 等. 载阿霉素PLGA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24):4661-4663.[2] Manchun S, Dass C R, Sriamornsak P. Targeted therapy for cancer using pH-responsive nanocarrier systems[J]. Life Sciences, 2012, 90(11/12):381-387.[3] Basalious E B, Shamma R N. Novel self-assembled nano-tubular mixed micelles of Pluronics P123, Pluronic F127 and phosphatidylcholine for oral delivery of nimodipine: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ex vivo transport and in vivo pharmacokinetic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5, 493(1/2):347-356.[4] Li M, Liu Y, Feng L, et al. Polymeric complex micelles with double drug-loading strategies for folate-mediated paclitaxel delivery[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5, 131:191-201.[5] Sosnik A, Raskin M M. Polymeric micelles in mucosal drug delivery: Challenges towards clinical translation[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15, 33(6):1380-1392.[6] 王磐, 翟翠萍, 袁金芳, 等. 一种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其对叶酸的负载和控制释放[J]. 高分子学报, 2011(12):1361-1367.[7] 郑晓明, 蒋涛, 贺枫. PNIPAM-b-聚碳酸酯温敏胶束的制备及用作药物控制释放载体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 2011, 11(8):895-902.[8] Binauld S, Stenzel M H. Acid-degradable polymers for drug delivery: A decade of innovation[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3, 44(21):2082-2102.[9] Nowag S, Haag R. pH-responsive micro- and nanocarrier systems[J]. Angewandte Chemie, 2014, 53(1):49-51.[10] Denis I, el Bahhaj F, Collette F, et al.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polymer conjugate nanoparticles for acid-responsive drug delivery[J].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5, 95:369-376.[11] Jiang J, Pan X, Cao J, et al. Synthesis and property of chitosan graft copolymer by RAFT polymerization with tosylic acid-chitosan complex[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2, 50(3):586-590.[12] Zhang X, Chen D, Ba S, et al. Poly(l-histidine) based triblock copolymers: pH induced reassembly of copolymermicelles and mechanism underlying endolysosomal escape for intracellular delivery[J]. Biomacromolecules, 2014, 15(11):4032-4045.[13] 谢宝芬, 潘柏良. 紫杉醇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药业, 2008, 17(15):76-78.[14] Singla A K, Bondareva A, Jirik F R.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paclitaxel and suramin pr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metastatic coloniz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J]. Clinical & Experimental Metastasis, 2014, 31(6):705-714. [15] Gustafson D L, Merz A L, Long M E. Pharmacokinetics of combined doxorubicin and paclitaxel in mice[J]. Cancer Letters, 2005, 220(2):161-169.[16] Huang Z, Xie X, Mukerabigwi J F, et al. PTX encapsulated by an XG-DOX conjugate for combination therapy against multi-drug resistance[J]. RSC Advances, 2016,6(109):107606-107612.[17] Chen Y, Zhang W, Huang Y, et al. Pluronic-based functional polymeric mixed micelles for co-delivery of doxorubicin and paclitaxel to multidrug resistant tum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5, 488(2):44-58.[18] 马守栋, 刘莉, 刘邦国, 等. 氧化葡聚糖的制备及表征[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3):14-15.[19] Zhang J, Zhao X, Chen Q, et al. Systematic evaluation multifunctional paclitaxel-loaded polymeric mixed micelles as a potential anticancer remedy to overcome multidrug resistance[J]. Acta Biomaterialia, 2017, 50:381-395.[20] Lu T, Sun J, Chen X, et al. Folate-conjugated micelles and their folate-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J]. Macro- molecular Bioscience, 2009, 9(11):1059-1068.[21] 栾淑娟, 徐靖, 齐培兰, 等. pH敏感型mPEG-Hz-PLA聚合物纳米载药胶束的制备[J]. 高分子学报, 2017(3):482-490.[22] Zhao L, Zhu L, Liu F, et al. pH triggered injectable amphiphilic hydrogel containing doxorubicin and paclitax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1, 410(1/2):83-91.[23] 杨友强. pH响应聚合物及其胶束给药系统:制备和结构性能关系[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CO2/N2-光双重刺激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郑饶君;蒋建中;崔正刚;杨成;吴佳【期刊名称】《应用化工》【年(卷),期】2016(045)008【摘要】利用7-羟基香豆素、1,10-二溴癸烷和盐酸二甲胺合成了一种双重刺激响应型的表面活性剂7-(氧-10-二甲氨基-癸基)-香豆素(7-OAC)。
通入 CO2或 N2,可实现表面活性的“开”与“关”,也可利用其结构中的香豆素基团在300 nm 以上紫外光下进行光二聚反应。
通过质谱、核磁等表征了其结构,测定了其表面性能及 N2/CO2和双重光刺激响应性能。
%A kind of dual stimuli-responsive surfactant 7-OAC has been synthesized using 7-hydroxycou-marin and dimethylamine.The surface activity of the surfactant can be switched “on”by bubbling CO2 and switched “off”by bubbling N2 .In addition,this surfactant can be photo-dimerized when exposed to UV lights above 300 nm,due to the coumarin groups.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was determined by mass spectra and 1 H NMR.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urfactant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CMC and CO2 /N2 and photo dual stimuli-responsive behaviors.【总页数】4页(P1415-1417,1423)【作者】郑饶君;蒋建中;崔正刚;杨成;吴佳【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122;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 21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3.1【相关文献】1.酸碱-氧化还原双重刺激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 [J], 尹金超;陈宇开;蒋建中;崔正刚2.温度和 pH 双重刺激响应型水凝胶的溶胀性能研究 [J], 陈洪事;张薇;吴道江;陈广辉;韦晓云;王毓3.新型CO2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J], 商玮4.胺基CO2开关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J], 张鹏;梅平;赖璐5.光产碱型高性能硫醇-环氧光-热双重固化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J], 皮玉红;周宇凡;潘越;刘敬成;刘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0I:10.13822/ki.hxsj.2021008011化学试剂,2021,43(6),736-746 Y[综述与进展1t»-o-«:^-o-«^-o-«^-o-«^-o-«^-o-«^-o-«^-o-«肿瘤氧化还原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覃柳馨a,陈卫卫a,王刚*b,王洋*(广西中医药大学a.药学院,b.广西壮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人事处,广西南宁530200)摘要:癌症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其治疗进展与肿瘤的氧化还原环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活性氧水平和谷胱甘肽水平异常增高及氧化胁迫。
氧化还原敏感探针是指能对肿瘤氧化还原环境敏感物质进行选择性荧光检测进而评价肿瘤的进展阶段的一类分析试剂,因其具有高灵敏性和高分辨能力能实现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作用已成为肿瘤相关研究的热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综述了肿瘤微环境氧化还原探针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荧光探针的机理、设计、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类探针的发展方向-关键词:氧化还原;荧光探针;谷胱甘肽;活性氧中图分类号:R944;R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3283(2021)06-0736-11Research Progress of Tumor Redox Fluorescent Probes QIN Liu-xin a,CHEN Wei-wei a,WANG Gang*b,WANG Yang*c(a.Col-lege of Pharmacy,b.Guangxi Zhuang Yao Medicine Center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Personnel Department,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530200,China),Huaxue Shiji,2021,43(6),736-746Abstract:Cancer is a threat to human life and health.The progression of cancer treat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dox environment of tumor,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increas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glutathione levels and oxidative stress.Redox sensitive probe is a kind of analytical reagent which can detect the sensitive substances of redox environment selectively and evaluate the progress of tumor.Because of its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resolution,redox sensitive probe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umor related research and has a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redox probes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s reviewed.The mechanism,design,effect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fluorescent probes are mainly introduced,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se probes is prospected.Key words:redox;fluorescent probe;glutathione;reactive oxygen species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使得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增高而导致氧化应激。
pH和磁场双重响应性聚氨基酸类药物载体的合成及控制释放的研究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H和磁场双重响应性聚氨基酸类药物载体的合成及控制释放研究姓名:于树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指导教师:伍国琳2012-05摘要摘要抗癌药物在人体内的非特异性分布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利用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内外环境的差异,人们设计了具有响应性的纳米药物载体,大大提高了抗癌药物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提高癌细胞杀灭效率的同时减轻了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在药物释放载体材料中,聚氨基酸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同时具有丰富的侧基,通过侧基改性可以调节其侧链基团,赋予其响应性。
此外,利用响应性共价键制备壳层可离去的药物载体,既可以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有效的延长纳米载体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也可以在肿瘤弱酸性环境下,使其亲水性壳层离去,促进载体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加速药物的释放。
研究表明,具有良好顺磁性的纳米药物载体,在体外磁场的引导下可以控制药物载体富集于特定组织或病灶区域。
磁性纳米载体具有导向方法简单,控制导向容易的特点。
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响应性的聚乙二醇一聚天冬酰胺衍生物.聚丙氨酸三嵌段聚合物。
首先通过大分子引发剂.引发氨基酸环内酸酐逐步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聚乙二醇.聚天冬谷氨酸苄酯.聚丙氨酸..三嵌段共聚物,再对其进行侧基改性,使聚天冬氨酸苄酯转变为含有吗啉、咪唑、酰肼或羧基的聚谷氨酸或聚天冬酰胺衍生物,从而赋予其不同的.响应性能。
此类聚合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以白组装形成核.壳.冠型三层胶束结构,其中聚天冬谷酰胺衍生物链段形成响应性的壳层,实现载药粒子在肿瘤细胞周围低值环境下的靶向释放药物的功能;聚丙氨酸链段提供疏水性的内核, 使载药粒子在体内循环过程中具有稳定的胶束结构;外层的聚乙二醇链段形成水合层,可以有效保护内部负载的药物分子同时延长药物的体内循环时间。
使用核磁共振,毛.电势,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等手段系统表征了这类胺解和水解改性三嵌段共聚物的结构、白组装过程及胶束的.响应性。
抗肿瘤多肽M1-21的剂型优化作者:谭拥军裴超柱程浩杰卜会铜谭桂湘邓磊来源:《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第06期摘要:通过去溶剂化方法,将单体抗肿瘤多肽M1-21纳米化,形成50 nm左右大小的多肽纳米颗粒(Nano-M1-21).运用动态光色散技术(DLS)和低压透射电镜(TEM)对Nano-M1- 21进行表征,并进行体外37℃条件下颗粒稳定性测试,运用乳腺癌MDA-MB-231、MCF-7和4T1细胞验证Nano-M1-21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Nano-M1-21更容易被细胞摄取;相比单体多肽,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的浓度更低.运用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活体肿瘤移植模型,发现Nano-M1-21展示出良好的抑瘤效果.总之,单体肽M1-21经纳米剂型优化后,有利于改善细胞的摄取,显示出更好的抑瘤效果.关键词:M1-21;Nano-M1-21;纳米化;抑瘤效果;多肽中图分类号:Q784文献标志码:ADesolution Optimization of Anti-tumor Peptide M1-21TAN Yongjun,PEI Chaozhu,CHENG Haojie,BU Huitong,TAN Guixiang,DENG Lei(College of Biology,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Abstract:The anti-tumor peptide M1-21 monomer was used to create nanoparticles(Nano-M1-21,about 50 nm)by the desolution metho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no-M1-21 were determined by the dynamic optical dispersion (DLS)and the low pressur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stability of Nano-M1-21 particles was measured in vitro at 37 degrees centigrade. To verify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Nano-M1-21,we used breast cancer MDA-MB-231,MCF-7 and4T1 cells to show that Nano-M1-21 was easily absorbed by the cells and its tumor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monomer peptide. With a mouse breast cancer 4T1 cell-grafting tumor model,we found that Nano-M1-21 showed a good suppressive effect on the tumors. In conclusion,compared to the monomer peptide M1-21,the optimized Nano-M1-21 nanoparticles provide benefits to improve the cellular uptake and anti-tumor effects.Key words:M1-21;Nano-M 1-21;nanoization;antitumor effect;peptides自1920年胰岛素疗法问世以来,多肽药物以持续稳定的速度进入临床开发[1].天然多肽由于较差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以及较短的血浆半衰期,通常不适合直接用于治疗,已经利用许多化学的修饰的方法,或增强肽的二级结构(即折叠)来防止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从而改善多肽药物的体内半衰期[2-5].多肽可自组装成不同的结构,包括纳米管、纳米球、纳米线和纳米纤维[6].这些有序纳米结构的形成与各种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有关,包括氢键、π-π堆积、静电、疏水和范德华相互作用[7].自组装球形肽(NPs)直径小于100 nm,由于易被细胞吸收特别适合生物医学应用.NPs还可以在自组装过程中将疏水性药物加载到其内核中,从而使其成为药物递送系统的理想候选药物[8-9].较小的颗粒(<100 nm)避免被网状内皮系统(RES)立即清除,而较大的颗粒(>250 nm)通过吞噬作用和肾脏的天然过滤系统迅速清除[10].肿瘤血管系统的高渗透性允许大分子和纳米颗粒进入肿瘤间质空间,这种自发性积累或“被动”靶向作用被称为增强的通透性和保留(EPR)效應,EPR效应介导的药物递送目前被认为是将药物引入肿瘤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大分子药物和载有药物的药物纳米载体[11-12].本课题组筛选出了一种来源于FOXM1的抗肿瘤多肽M1-21(专利号:CN108440671B),已经展现出抗肿瘤效果[13],具体的药理机制已经完成正在投稿中.我们通过去溶剂化的方式,使抗肿瘤多肽M1- 21自组装形成一定大小的纳米颗粒,增强了多肽的二级结构,不易被水解酶快速降解,并且Nano-M1- 21可通过EPR效应在肿瘤组织部位富集,更好地发挥抗肿瘤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二氯树脂、氨基酸购于希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MF、PIP、DIEA、HBTU、DCM、TFA、EDT、YIS、无水乙酷、乙腈(色谱级)、无水乙醇、甲醇、异丙醇、吡啶等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DMEM培养基购于GIBCO公司,胎牛血清(FBS)为Hyclone公司产品,乳腺癌MDA-MB-231、MCF-7、4T1细胞购自TACC,台盼蓝、FITC、BCA试剂盒购自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alb/c小鼠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1.2方法1.2.1设置程序进行多肽M1-21的合成以及纯化、鉴定、标记利用全自动多肽合成仪合成多肽M1-21[图2(a)],合成的多肽粗品在蛋白纯化仪上使用C18柱反向层析进行纯化,流动相分别是水(0.05%TFA)和乙月青(0.05%TFA),乙月青上升洗脱.先对纯化出的多肽进行质谱定性分析,再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纯化的多肽M1-21进行纯度检测,采用C18柱反向层析进行,流动相分别是水(0.05%TFA)和乙腈(0.05%TFA),乙腈上升洗脱,最后软件积分求出峰面积百分比.用过量摩尔比的FITC对多肽进行标记,FITC 粉末溶于Py:DMF:DCM=12:7:5的混合溶液中,再与连有多肽的二氯树脂混合反应6h,反应结束后用DMF、异丙醇、DCM,先后各洗两遍,再用切割液将标记好的多肽切割下来,用9倍体积乙醚进行沉淀,冻干.1.2.2单体M1-21去溶剂化形成Nano-M1-21及表征10 mg的多肽M1-21溶于1 mL的1*PBS中,取100 μL于反应瓶中,置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上(600 r/min,25 ℃)搅拌,以1 mL/min的流速加入4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持续搅拌20 min,18 000 g离心收集沉淀,用PBS清洗沉淀,去上清,再用PBS超声重悬Nano- M1-21.最后用BCA试剂盒测量Nano-M1-21的浓度(图1).动态光色散(DLS)仪测量纳米颗粒流体动力学直径及其分布.取10 μL乙酸铀染色的Nano-M1-21悬浮液滴吸附在碳涂层的300目铜网上5 min,然后用滤纸除去残留的液体,干燥,再进行TEM观察.1.2.3Nano-M1-21细胞水平效果验证将MCF-7、MDA-MB-231、4T1乳腺癌细胞铺到24孔板中,待细胞贴壁后,按10 μM、20 μM、30 μM、40 μM、50 μM的浓度分别加入M1-21、Nano-M1- 21,36h后去上清加入0.04%的台盼蓝溶液处理3~5 min,去除台盼蓝溶液并用PBS清洗两遍,显微镜下拍照,再进行活细胞计数.按照上述方法,将FITC标记的M1-21与未标记的多肽按1:9的比例混合制备带荧光的Nano-M1-21,按照前面相同的方法测量浓度以及表征.再按30μM的浓度加入到MCF-7,MDA-MB-231乳腺癌细胞中处理2 h,然后观察荧光判断M1-21、Nano-M1-21进入细胞的情况.1.2.4Nano-M1-21动物水平效果验证状态较好的balb/c小鼠,年龄达到6周后,皮下接种5×105个4T1乳腺癌细胞建立皮下实体瘤模型.3 d 后,M1-21,Nano-M1-21分别以25 mg/kg的剂量尾静脉给药,隔天给药一次,并对小鼠体重和肿瘤大小进行测量.2结果2.1多肽M1-21的合成与鉴定为了检测多肽合成的质量,我们通过质谱分析多肽M1-21[图2(a)],质谱结果显示[图2(b)]在3560处有明显峰图,与M1-21相对分子质量一致,说明多肽M1-21合成成功,并且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纯化后的M1-21浓度高达96.161%[图2(c)].2.2Nano-M1-21的制备与表征单体多肽M1-21通过去溶剂化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图1),TEM和DLS的结果显示纳米颗粒大小均匀地分布在50 nm左右[图3(a)(b)].体外37 ℃稳定性测试(DLS检测)可知,24h后纳米颗粒的大小主要分布在45 nm左右,48 h后大小主要分布在27 nm 左右,8 d 后纳米颗粒大小一直维持在27 nm左右[图3(c)],说明纳米颗粒在37 ℃下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不会完全解聚为单体.2.3细胞水平上Nano-M1-21能更好地抑制肿瘤细胞的活力為了验证Nano-M1-21的效果,在MDA-MB- 231、MCF-7、4T1乳腺癌细胞中,将M1-21和Nano- M1-21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这三种肿瘤细胞中,36 h后,用台盼蓝染色后活细胞计数发现,Nano-M1-21达到和M1-21单体多肽相同的效果所需的量更少. 在MDA-MB-231,MCF-7和4T1细胞中,相对于M1- 21,Nano-M1-21的IC50分别减少1.53倍、3.37倍以及1.5倍(见图4).2.4Nano-M1-21更易于被细胞吸收按照前面去溶剂的方法,将FITC标记的M1-21和未标记的M1-21按1:9混合制备了带荧光的Nano-M1-21,DLS和TEM表征发现,颗粒大小均匀分布在50 nm左右[图5(a)(b)].在MDA-MB-231、MCF-7乳腺癌细胞中,荧光图[图5(c)(d)]乳可知Nano-M1-21更易于被细胞吸收,可能由于纳米化后改变了细胞对M1-21的摄取方式,明场细胞图发现Nano-M1-21组的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2.5Nano-M1-21明显抑制balb/c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在balb/c小鼠皮下实体瘤模型中,通过隔天尾静脉给药进行治疗,给药过程中[图6(a)],小鼠体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图6(b)],Nano-M1-21比起M1-21 单体肽展现出更好的抑瘤效果[图6(c)],治疗结束后,将小鼠处死,取出每组皮下瘤观察大小[图6(d)]并称量瘤子的质量[图6(e)],这些结果都表明,在小鼠肿瘤模型中Nano-M1-21有更好的抑瘤效果.3讨论肽类药物给药后可能受到蛋白水解酶降解或诱导免疫反应而受到限制,所以将多肽充分递送至肿瘤部位是具有挑战性的[14].因此,部分肽类药物需要改进其递送方式以成功开发出抗癌肽.药物递送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改善治疗分子的递送来提高治疗分子的功效.制剂、控释、递送途径和保存期限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15-19].纳米颗粒已被用于改善小分子抗癌药(例如阿霉素和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治疗效果[20].通过这种方式,纳米颗粒具有通过增强渗透和保留(EPR)效应在肿瘤微环境中维持药物暴露的能力[21].另外,可以用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的靶标结合的配体来修饰纳米颗粒[22],从而达到抗癌药物靶向肿瘤治疗的效果.1.2方法1.2.1设置程序进行多肽M1-21的合成以及纯化、鉴定、标记利用全自动多肽合成仪合成多肽M1-21[图2(a)],合成的多肽粗品在蛋白纯化仪上使用C18柱反向层析进行纯化,流动相分别是水(0.05%TFA)和乙月青(0.05%TFA),乙月青上升洗脱.先对纯化出的多肽进行质谱定性分析,再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纯化的多肽M1-21进行纯度检测,采用C18柱反向层析进行,流动相分别是水(0.05%TFA)和乙腈(0.05%TFA),乙腈上升洗脱,最后软件积分求出峰面积百分比.用过量摩尔比的FITC对多肽进行标记,FITC 粉末溶于Py:DMF:DCM=12:7:5的混合溶液中,再与连有多肽的二氯树脂混合反应6h,反应结束后用DMF、异丙醇、DCM,先后各洗两遍,再用切割液将标记好的多肽切割下来,用9倍体积乙醚进行沉淀,冻干.1.2.2单体M1-21去溶剂化形成Nano-M1-21及表征10 mg的多肽M1-21溶于1 mL的1*PBS中,取100 μL于反应瓶中,置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上(600 r/min,25 ℃)搅拌,以1 mL/min的流速加入4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持续搅拌20 min,18 000 g离心收集沉淀,用PBS清洗沉淀,去上清,再用PBS超声重悬Nano- M1-21.最后用BCA试剂盒测量Nano-M1-21的浓度(图1).动态光色散(DLS)仪测量纳米颗粒流体动力学直径及其分布.取10 μL乙酸铀染色的Nano-M1-21悬浮液滴吸附在碳涂层的300目铜网上5 min,然后用滤纸除去残留的液体,干燥,再进行TEM观察.1.2.3Nano-M1-21细胞水平效果验证將MCF-7、MDA-MB-231、4T1乳腺癌细胞铺到24孔板中,待细胞贴壁后,按10 μM、20 μM、30 μM、40 μM、50 μM的浓度分别加入M1-21、Nano-M1- 21,36h后去上清加入0.04%的台盼蓝溶液处理3~5 min,去除台盼蓝溶液并用PBS清洗两遍,显微镜下拍照,再进行活细胞计数.按照上述方法,将FITC标记的M1-21与未标记的多肽按1:9的比例混合制备带荧光的Nano-M1-21,按照前面相同的方法测量浓度以及表征.再按30μM的浓度加入到MCF-7,MDA-MB-231乳腺癌细胞中处理2 h,然后观察荧光判断M1-21、Nano-M1-21进入细胞的情况.1.2.4Nano-M1-21动物水平效果验证状态较好的balb/c小鼠,年龄达到6周后,皮下接种5×105个4T1乳腺癌细胞建立皮下实体瘤模型.3 d 后,M1-21,Nano-M1-21分别以25 mg/kg的剂量尾静脉给药,隔天给药一次,并对小鼠体重和肿瘤大小进行测量.2结果2.1多肽M1-21的合成与鉴定为了检测多肽合成的质量,我们通过质谱分析多肽M1-21[图2(a)],质谱结果显示[图2(b)]在3560处有明显峰图,与M1-21相对分子质量一致,说明多肽M1-21合成成功,并且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纯化后的M1-21浓度高达96.161%[图2(c)].2.2Nano-M1-21的制备与表征单体多肽M1-21通过去溶剂化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图1),TEM和DLS的结果显示纳米颗粒大小均匀地分布在50 nm左右[图3(a)(b)].体外37 ℃稳定性测试(DLS检测)可知,24h后纳米颗粒的大小主要分布在45 nm左右,48 h后大小主要分布在27 nm 左右,8 d 后纳米颗粒大小一直维持在27 nm左右[图3(c)],说明纳米颗粒在37 ℃下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不会完全解聚为单体.2.3细胞水平上Nano-M1-21能更好地抑制肿瘤细胞的活力为了验证Nano-M1-21的效果,在MDA-MB- 231、MCF-7、4T1乳腺癌细胞中,将M1-21和Nano- M1-21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这三种肿瘤细胞中,36 h后,用台盼蓝染色后活细胞计数发现,Nano-M1-21达到和M1-21单体多肽相同的效果所需的量更少. 在MDA-MB-231,MCF-7和4T1细胞中,相对于M1- 21,Nano-M1-21的IC50分别减少1.53倍、3.37倍以及1.5倍(见图4).2.4Nano-M1-21更易于被细胞吸收按照前面去溶剂的方法,将FITC标记的M1-21和未标记的M1-21按1:9混合制备了带荧光的Nano-M1-21,DLS和TEM表征发现,颗粒大小均匀分布在50 nm左右[图5(a)(b)].在MDA-MB-231、MCF-7乳腺癌细胞中,荧光图[图5(c)(d)]乳可知Nano-M1-21更易于被细胞吸收,可能由于纳米化后改变了细胞对M1-21的摄取方式,明场细胞图发现Nano-M1-21组的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2.5Nano-M1-21明显抑制balb/c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在balb/c小鼠皮下实体瘤模型中,通过隔天尾静脉给药进行治疗,给药过程中[图6(a)],小鼠体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图6(b)],Nano-M1-21比起M1-21 单体肽展现出更好的抑瘤效果[图6(c)],治疗结束后,将小鼠处死,取出每组皮下瘤观察大小[图6(d)]并称量瘤子的质量[图6(e)],这些结果都表明,在小鼠肿瘤模型中Nano-M1-21有更好的抑瘤效果.3讨论肽类药物给药后可能受到蛋白水解酶降解或诱导免疫反应而受到限制,所以将多肽充分递送至肿瘤部位是具有挑战性的[14].因此,部分肽类药物需要改进其递送方式以成功开发出抗癌肽.药物递送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改善治疗分子的递送来提高治疗分子的功效.制剂、控释、递送途径和保存期限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15-19].纳米颗粒已被用于改善小分子抗癌药(例如阿霉素和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治疗效果[20].通过这种方式,纳米颗粒具有通过增强渗透和保留(EPR)效应在肿瘤微环境中维持药物暴露的能力[21].另外,可以用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的靶标结合的配体来修饰纳米颗粒[22],从而达到抗癌药物靶向肿瘤治疗的效果.1.2方法1.2.1设置程序进行多肽M1-21的合成以及纯化、鉴定、标记利用全自动多肽合成仪合成多肽M1-21[图2(a)],合成的多肽粗品在蛋白純化仪上使用C18柱反向层析进行纯化,流动相分别是水(0.05%TFA)和乙月青(0.05%TFA),乙月青上升洗脱.先对纯化出的多肽进行质谱定性分析,再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纯化的多肽M1-21进行纯度检测,采用C18柱反向层析进行,流动相分别是水(0.05%TFA)和乙腈(0.05%TFA),乙腈上升洗脱,最后软件积分求出峰面积百分比.用过量摩尔比的FITC对多肽进行标记,FITC 粉末溶于Py:DMF:DCM=12:7:5的混合溶液中,再与连有多肽的二氯树脂混合反应6h,反应结束后用DMF、异丙醇、DCM,先后各洗两遍,再用切割液将标记好的多肽切割下来,用9倍体积乙醚进行沉淀,冻干.1.2.2单体M1-21去溶剂化形成Nano-M1-21及表征10 mg的多肽M1-21溶于1 mL的1*PBS中,取100 μL于反应瓶中,置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上(600 r/min,25 ℃)搅拌,以1 mL/min的流速加入4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持续搅拌20 min,18 000 g离心收集沉淀,用PBS清洗沉淀,去上清,再用PBS超声重悬Nano- M1-21.最后用BCA试剂盒测量Nano-M1-21的浓度(图1).动态光色散(DLS)仪测量纳米颗粒流体动力学直径及其分布.取10 μL乙酸铀染色的Nano-M1-21悬浮液滴吸附在碳涂层的300目铜网上5 min,然后用滤纸除去残留的液体,干燥,再进行TEM观察.1.2.3Nano-M1-21细胞水平效果验证将MCF-7、MDA-MB-231、4T1乳腺癌细胞铺到24孔板中,待细胞贴壁后,按10 μM、20 μM、30 μM、40 μM、50 μM的浓度分别加入M1-21、Nano-M1- 21,36h后去上清加入0.04%的台盼蓝溶液处理3~5 min,去除台盼蓝溶液并用PBS清洗两遍,显微镜下拍照,再进行活细胞计数.按照上述方法,将FITC标记的M1-21与未标记的多肽按1:9的比例混合制备带荧光的Nano-M1-21,按照前面相同的方法测量浓度以及表征.再按30μM的浓度加入到MCF-7,MDA-MB-231乳腺癌细胞中处理2 h,然后观察荧光判断M1-21、Nano-M1-21进入细胞的情况.1.2.4Nano-M1-21动物水平效果验证状态较好的balb/c小鼠,年龄达到6周后,皮下接种5×105个4T1乳腺癌细胞建立皮下实体瘤模型.3 d 后,M1-21,Nano-M1-21分别以25 mg/kg的剂量尾静脉给药,隔天给药一次,并对小鼠体重和肿瘤大小进行测量.2结果2.1多肽M1-21的合成与鉴定为了检测多肽合成的质量,我们通过质谱分析多肽M1-21[图2(a)],质谱结果显示[图2(b)]在3560处有明显峰图,与M1-21相对分子质量一致,说明多肽M1-21合成成功,并且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纯化后的M1-21浓度高达96.161%[图2(c)].2.2Nano-M1-21的制备与表征单体多肽M1-21通过去溶剂化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图1),TEM和DLS的结果显示纳米颗粒大小均匀地分布在50 nm左右[图3(a)(b)].体外37 ℃稳定性测试(DLS检测)可知,24h后纳米颗粒的大小主要分布在45 nm左右,48 h后大小主要分布在27 nm 左右,8 d 后纳米颗粒大小一直维持在27 nm左右[图3(c)],说明纳米颗粒在37 ℃下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不会完全解聚为单体.2.3细胞水平上Nano-M1-21能更好地抑制肿瘤细胞的活力为了验证Nano-M1-21的效果,在MDA-MB- 231、MCF-7、4T1乳腺癌细胞中,将M1-21和Nano- M1-21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这三种肿瘤细胞中,36 h后,用台盼蓝染色后活细胞计数发现,Nano-M1-21达到和M1-21单体多肽相同的效果所需的量更少. 在MDA-MB-231,MCF-7和4T1细胞中,相对于M1- 21,Nano-M1-21的IC50分别减少1.53倍、3.37倍以及1.5倍(见图4).2.4Nano-M1-21更易于被细胞吸收按照前面去溶剂的方法,将FITC标记的M1-21和未标记的M1-21按1:9混合制备了带荧光的Nano-M1-21,DLS和TEM表征发现,颗粒大小均匀分布在50 nm左右[图5(a)(b)].在MDA-MB-231、MCF-7乳腺癌细胞中,荧光图[图5(c)(d)]乳可知Nano-M1-21更易于被细胞吸收,可能由于纳米化后改变了细胞对M1-21的摄取方式,明场细胞图发现Nano-M1-21组的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2.5Nano-M1-21明显抑制balb/c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在balb/c小鼠皮下实体瘤模型中,通过隔天尾静脉给药进行治疗,给药过程中[图6(a)],小鼠体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图6(b)],Nano-M1-21比起M1-21 单体肽展现出更好的抑瘤效果[图6(c)],治疗结束后,将小鼠处死,取出每组皮下瘤观察大小[图6(d)]并称量瘤子的质量[图6(e)],这些结果都表明,在小鼠肿瘤模型中Nano-M1-21有更好的抑瘤效果.3讨论肽类药物给药后可能受到蛋白水解酶降解或诱导免疫反应而受到限制,所以将多肽充分递送至肿瘤部位是具有挑战性的[14].因此,部分肽类药物需要改进其递送方式以成功开发出抗癌肽.药物递送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改善治疗分子的递送来提高治疗分子的功效.制剂、控释、递送途径和保存期限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15-19].纳米颗粒已被用于改善小分子抗癌药(例如阿霉素和紫杉醇)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治疗效果[20].通过这种方式,纳米颗粒具有通过增强渗透和保留(EPR)效应在肿瘤微环境中维持药物暴露的能力[21].另外,可以用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的靶标结合的配体来修饰纳米颗粒[22],从而达到抗癌药物靶向肿瘤治疗的效果.。
2018国自然-生命科学部及医学科学部名单三七自毒物质降解菌的特性和作用机制研究黄荣韶DEELA蛋白介导赤霉素调节山药块茎膨大的分子机理王爱勤广西巴马小型猪2型糖尿病易感性相关LncRNA的筛选及机制研究兰干球自我构念影响心理理论加工的ERP研究:基于中国-东盟国家的跨文化比较蒋钦广西长寿人群饮食、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特征凝练与数据平台初建李全阳卵形鲳鲹SIGIRR通过TLRs-MyD88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炎症应答的影响与机制研究韦友传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多表位嵌合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其免疫应答机制研究磨美兰甘蔗尾青贮核心发酵菌群和代谢物演替规律及其对水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邹彩霞基于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水牛精子发生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张明小分子化合物在水牛原始卵泡体外激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杨素芳KDM6B和Xist双基因表达调控对牛体细胞核重编程中X 染色体重塑影响机理的研究韦精卫Nanos2维持水牛精原干细胞干性特征机制的研究杨小淦应用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精准鉴定影响水牛产奶性状的关键基因研究刘庆友寄生蜂定位致瘿害虫的化学机制研究——以孟氏胯姬小蜂为例郑霞林过氧化氢与一氧化氮互作对桉树耐铝性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滕维超沿海纬度梯度分布红树科植物对温度变化的水力结构和功能响应蒋国凤短氟碳低聚物定向接枝纤维素的合成机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朱红祥具有生物活性的3-蒈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异构研究段文贵心材化过程中木质部薄壁细胞代谢活性与心材成分生成机制符韵林番茄抗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遗传规律的研究及分子标记筛选王先裕番茄伴生植物的筛选及混栽促生组合番茄根际及内生微生物群落解析杨尚东芒果FT基因在成花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罗聪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在水生微宇宙系统中对映选择性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谭辉华乙烯调控罗汉果性别的细胞学及分子遗传研究周琼甘蔗体细胞融合育种中杂合体细胞再生植株的分子机制李素丽microRNA调控铝诱导花生根尖细胞程序性死亡发生的分子机制何龙飞水稻可塑性基因RPL1调节水稻株高的分子机制研究张翠翠中国原始被子植物瘿螨总科区系与分布格局机制研究王国全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修复土壤质量的效应及机理研究温远光Landscape and population genomics of endangered&nb Kim Shan We 共生真菌对Euops属卷叶象甲幼虫发育的营养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李晓琼红树植物生物钟预测环境和潮汐变化能力对其光合的贡献及机制研究朱俊杰高巢被捕食压力下北热带石灰岩森林鸟类的繁殖行为与策略蒋爱伍bE2-bW1复合体调控甘蔗黑穗病菌丝状生长的机制陈保善十字花科黑腐病菌小RNA分子伴侣蛋白Hfq的作用机理研究唐东阶水稻条斑病菌III型效应子XopN致病机理研究黄胜一个新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感受子基因抑制III型分泌系统的信号途径研究姜伟十字花科黑腐病菌全局性转录调控因子HpaR1与Clp共同调控致病生化因子表达之模式研陆光涛冯军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hCEs SERS探针的构建及在血清与细胞中检测羧酸酯酶活性的越南槐根内生真菌生态功能及其与宿主药材品质相关性研究姚裕群基于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肥料氮利用与土壤氮迁移研究韦剑锋潘丽霞三联吡啶类金属配合物、靶点DNA与DNA拓扑异构酶结合方式及三元复合物结构基础的研松香基分子印迹膜的结构调控及定向分离三七活性成分三七素的研究黄钦基于表型性状和ISSR标记的苹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周婧用晶格Boltzmann方法研究功能性微气泡生成机制何冰一种双吡嗪基脲衍生物通过ERK/Slug/vimentin/BCRP信号轴逆转表阿霉素耐药的研究陈家念中国吟螽属修订(直翅目:螽斯科:蛩螽亚科)边迅猫儿山小鲵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生境选择研究黄华苑生境破碎化对白头叶猴肠道寄生虫的影响及其行为适应周岐海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功能性状分异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姜勇两种青牛胆属植物中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成分的发现及其初步作用机制研究廖海兵王任翔边缘鳞盖蕨复合体种 (Microlepia marginata complex) 的网状盐藻类胡萝卜素合成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的作用分析尚常花蛋白纳米疫苗 VP6-Ferritin 高效免疫的结构基础研究王丹喀斯特地貌生境隔离对洞穴鱼类物种形成和分布格局的作用机制杨剑不同施肥措施下甘蔗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过程机理及其调控因素李卓亭火干扰对大兴安岭森林更新结构和地上生物量动态的影响蔡文华喀斯特不同生境类型树种水力特征及其权衡关系研究刘艳艳岩溶植物根系对水环境变化的形态可塑性响应及其水分再分配的生态效应研究黄玉清淡水刚毛藻目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赵志娟海洋生物来源天然小分子生物碱抗HIV-1机制研究周波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857介导非小细胞肺癌耐药的机制研究王丽惠微环境CAFs源性外泌体调控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耐药及其机制阳洁靶向耐药肺癌的高选择性共价Bmx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何林洪circRNA-miRNA-p38MAPK通路调控网络对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中医证候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苏莉留兰香香蜂草苷对肝纤维化内质网应激--自噬通路的调控作用机制林兴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索青蒿琥酯对伴糖尿病牙周炎炎症反应及成骨调控的效应和机制研究农晓琳氯化两面针碱基于miR-125b-2-3p/IER3调控轴抗HCC作用的机制研究党裔武多源信息下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综合性医院门诊量不确定性分析与预测黄代政miR-132-RB1/E2F1信号通路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容敏华我国HIV-1肺储存库的准种遗传多样性和细胞嗜性研究宁传艺黄东萍基于壮族出生队列的孕早期环境雌激素污染物联合暴露与胎儿婴儿发育情况的关系研究TNFR-RIPK1/RIPK3信号通路介导铅致神经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研究李少军PP2Ac甲基化调控脂质自噬在苯并芘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研究李习艺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诱导的细胞焦亡在锰致机体认知损害中的作用邹云锋自噬在职业锰暴露致心脏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杨晓波慢性低水平镉暴露经由ICAM-1和VCAM-1糖基化修饰促进血管内皮炎症的研究钟秋安miR-3942-5p在结肠癌中的功能机制研究及其在泛癌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戴盛明增强Ⅱ型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抗白色念珠菌作用与机制研究黄力毅ICOS/ICOSL通路调控Th9分化介导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战廷正环状RNAcirc_103595/miR-185-3p/PLK1信号轴对肝癌不全消融后残余癌增殖侵袭的调控杨红多模态MRI对2型糖尿病小型巴马猪胰腺病变的病理对照研究及临床应用龙莉玲miR-106b-5p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介导MAPK/ERK信号通路调控腰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江华EB病毒编码潜伏膜蛋白LMP2A通过ITGα6β4/ACSL4路径抵抗鼻咽癌细胞铁死亡温文胜MiR-3162-5p通过激活Ras信号通路促进宫颈鳞癌细胞EMT 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陈军莹潜在抑癌基因LAMC3和LAMA2调控细胞自噬参与卵巢癌耐药的机制研究尹富强新生抗原neoantigen介导溶瘤病毒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应用及机制研究王琪OY-TES-1/miR-326协同调控PD-L1促胶质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初探罗彬SPINK4调控结肠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胡榜利冯振博hsa_circRNA_104515竞争性结合miR-1303调控PLIN1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HMGA1介导lncRNA-LINC01615增强THBS2表达及其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唐博刘博白介素24定点整合自体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抑制红桂木凝集素扩增移植诱导的记忆干性T细胞抗肝癌研究周素芳RBM38结合并促进LncRNA-GAS5稳定逆转肝癌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研究叶甲舟何宝玉长链非编码RNALOC553103通过ROCK1-RhoA/ROCK 信号通路调控细胞骨架重构促进鼻咽癌转高糖诱导肝细胞外泌体中miR-132差异表达促进EMT介导的胰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秦雯陈洁CirR-387与let-7d-5p竞争性调节GALNT1经EGFR/E-cadherin通路调控肝细胞癌EMT的机制广西HBV/AFB1双暴露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预警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韩创业RNF125通过泛素化修饰PD-L1促进肿瘤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吴飞翔基于UPLC-MS/MS联合MRM的靶向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蛇伤中毒标志物廖明王威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和与线粒体自噬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淫羊藿苷经Notch通路调控大鼠ASCs促进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机制研究梁至洁抑制PD-L1+中性粒细胞对脓毒症治疗的价值探索张森ERK抑制剂经由线粒体动力学-自噬途径促进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生存研究陈蒙华弱酸性富钙磷离子环境下单核细胞来源外泌体的miRNA表达变化及其靶细胞效应研究廖红兵周诺lncRNA和MicroRNA调控胚胎内皮祖细胞Notch、BMP、Wnt 信号通路参与牵张成骨血管发生Notch信号通路在树鼩耳蜗感觉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调控作用谢利红宋星慧基于mTOR通路探讨外泌体介导树突状细胞活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机制研究&nbs雷玲系统性硬化症中IL-35诱导iTr35细胞分化导致Treg/ Th17细胞失衡及纤维化病变的孔德燕黑色素纳米颗粒通过上调Iduna的表达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条件下的存活并增强其治刘斯佳基于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的双基因协同输送系统用于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G蛋白偶联受体MC1R抑制α-Syn聚集及细胞间传递的分子机制研究肖友生秦超内皮细胞膜微粒通过LncRNA MIAT调控神经元Beclin-1和Caspase-3 加重脑缺认知相关遗传变异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长寿人群认知功能的影响彭均华LncRNA NR_120526结合转录因子ILF2/3调控血红蛋白F合成的机制研究何云燕血栓弹力图评估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研究闫婕应燕萍抗阻运动下调miR-92a-3p介导内皮细胞HMOX1/MAPKs/NF-κB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IRS-1/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骨代谢何玉玲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急性甲亢肌病大脑活动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罗佐杰PDK1调控破骨细胞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宗少晖lnc-XLOC作为ceRNA参与miR-155调控脊柱结核椎间盘破坏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詹新立可控释CGRP的硼硅酸盐生物活性支架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李兵新型一氧化氮响应型纳米缓释微粒对骨性关节炎作用的研究靳攀陆真慧PHLPP1调节TNF信号通路在眼镜蛇毒神经生长因子(NGF)成软骨诱导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山楂叶总黄酮调控微环境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曾高峰氧化应激介导的Nrf2/mTOR/NF-κB通路对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影响和机制以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研究米华NF-κB/miR-375/CTGF信号介导咖啡因所致子代骨发育异常的血管发生机制罗瀚文HOXA10通过上调E-cadherin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杨一华极化的巨噬细胞通过NLRP3炎症小体调控肝纤维化的机制罗薇膜联蛋白A1在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范俊华粪菌移植对滤泡辅助性T细胞和滤泡调节性T细胞调控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研究吕小平FGF21调控ATF6/eIF2α/CHOP信号通路介导内质网应激肝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郭超黄荣杰miR-155通过SHIP-1/p53MAPK/STAT3介导Th17细胞分化在盐敏感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中的作曾晓聪环状RNAmmu_circ_0000021介导miR-143-3p靶向调控NPY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微循环障碍的邱诗林IRF8/PD-L1通路在烟草暴露树突状细胞调控T淋巴细胞介导肺部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烟草烟雾暴露下Tim-3调控CD4+T淋巴细胞介导COPD/肺气肿发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段敏超何志义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通过上调单核细胞PI3K-δ/Akt通路活性增加烟草烟雾暴露诱发的糖皮质激素抵抗?张景鸿基于ROS-NLRP3炎性小体/细胞焦亡途径研究活性维生素D3干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作用基于单细胞测序及限时饲喂研究骨髓生物钟及概日节律王弘非神经性ACh在胆碱能M3受体调控的尿路上皮稳态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易贤林接头连接蛋白在成年小鼠脑内神经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刘媛媛HIV-1感染通过激活pDCs引起ILC2s损耗及机制研究叶力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壮骨方通过H型血管和成骨偶联干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机制李双蕾参附注射液对连续灌注联合控制性通气保存供肺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莫安胜ciRS-7/miR-7/mTOR/p70S6K信号通路介导神经元自噬导致大鼠复苏后脑损伤的机制及参邓海霞天然牛磺酸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抑制作用量子力学研究邓鑫秦刚基于IFITM1/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骨肉瘤细胞恶性增殖探讨抑瘤汤抗骨肉瘤的机制复方扶芳藤合剂对小鼠单个核细胞亚群活化与分化的影响研究肖健基于IL-31—TRPV1轴的蛇床子素抗AD慢性瘙痒作用机制研究伍冠一基于GLUT4靶点的壮药“勾瓢更”抗Ⅱ型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卢汝梅基于影响TLR4-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对总丹参酮治疗肺炎作用机制研究高红伟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通路的隐丹参酮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刘振杰基于肝脏糖异生AMPK信号通路阐释三叶苷纠正2型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赵立春邱华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调控Treg细胞Furin/TGFβ1正反馈环路促进慢乙肝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机制研究从LncBANCR介导ERK/mTOR调控自噬探讨推拿对SNL大鼠的镇痛效应机制卢栋明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青光安对青光眼模型RGCs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姚小磊基于“微生物-肠-脑轴”探讨安神定志灵调控脑神经递质及免疫状态的机制研究孙继超基于“肺-肠轴”探讨壮医三十六荡坎蛤散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作用机制李伟伟王兵基于STAT3/TGF-β1/Smads信号通路调控EMT探讨大黄灵仙颗粒干预肝内胆管结石形成机制研究朱闽前列消汤干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IL-6-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CD4+T细胞凋亡及分化基于Erbin调控NF-κB信号通路研究安肠汤治疗溃疡性结炎的抗炎作用机制邓松华大黄煎剂作用于肠道菌群调节LPS/TLR4通路对MHE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付蕾长链非编码RNA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不同证候的影响及功能机制研究古联健脾益气方通过IL-6/STAT3炎症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Vimentin过度表达的机制研究卓少元陈延强基于“脾为之卫”理论从肠道微生态研究历节胶囊治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的作用机庞学丰基于Notch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T细胞糖代谢探讨寒痹康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麦门冬汤通过SDF-1/CXCR4轴对肺纤维化大鼠BMSCs迁移及归巢的影响刘锐黄连解毒汤调控SHR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岳桂华陈峭基于钙离子振荡介导下的内质网应激-自噬反应探讨“以俞调枢”法对Cajal间质细胞的孟立锋内质网应激通路IRE1α-XBP1诱导腹膜间皮细胞自噬在EMT中的发生机制及健脾益气方的干预效应吕建林基于肝细胞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和“核-线粒体”信号传递探讨解毒化瘀颗粒拮基于自噬—NLRP3炎症体途径探讨芪七连胶囊保护SHR血管内皮损伤的效应机制研究罗远基于Rho/Rock信号通路探讨温肺降浊方靶向VaD大鼠突触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胡跃强唐友明基于miR-584调控的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途径探讨安胃汤干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机制研基于神经血管单元探讨“三焦次第治疗”对脑缺血损伤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唐农李晓红ARHGEF-7在慢性应激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海马、胃组织RhoA/Rac1/CDC42/PAKs细胞骨架夏猛基于外泌体的功能特点以及胶质—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禽呼肠孤病毒σC蛋白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黄莉基于代谢组和蛋白组学对大鼠射精机理脑神经物质基础的研究覃喜军真菌促进濒危药用植物青天葵种子萌发作用的研究谭小明广西特有濒危地方品种“瑶蚕”的生物学性状与进化起源研究张桂征纺锤体组装检查点介导胚胎染色体嵌合自我校正机制研究桂宝恒miR-483-5p作为乙肝病毒双突变(1762T,1764A)株感染者肝癌高危标记物的前瞻性研究方钟燎羟基羧酸催化蒎烯水合/乙酯化反应机理研究孟中磊炭疽病胁迫香蕉中磷脂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对其生成转化的调控机制研究孙健葡萄转录因子VlNAC60应答高温胁迫的功能及调控机制郭荣荣光调控广西毛葡萄酚类物质代谢机理研究成果SlWRKY1调控番茄抗南方根结线虫防卫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陆秀红葡萄霜霉菌无毒基因AvrRpv1参与的菌株毒力变异分子机制研究尹玲新型抑菌活性物质DMTS作用于胶孢炭疽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机制唐利华普通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3(t)的克隆及育种利用张月雄王泽平甘蔗抗梢腐病氮代谢和系统获得性抗性途径关键组分γ-谷氨酰转移酶基因SoGGT1克隆及功能鉴定基于 CRISPR-Cas9 技术的广西地方花生优良品种油酸含量改良研究贺梁琼小粒野生稻抗白背飞虱新基因WBPH9的克隆与抗虫机理分析郭嗣斌一个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DY的克隆和功能分析高利军水稻东兰墨米种皮花青素合成关键基因BP3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杨行海伯克氏固氮菌GXS16与甘蔗根系高效联合固氮的生理和分子基础研究李长宁粉垄栽培木薯的肥料养分利用效率机制及其环境影响效应申章佑蔗叶与蔗叶生物炭还田下其C、N协同归还研究刘昔辉糖厂滤泥还田对广西红壤蔗区土壤有机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朱晓晖粉垄耕作对甘蔗土壤碳固定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黄金生霉变甘蔗病原菌节菱孢菌株产毒能力评价及产毒调节机理研究莫磊兴线粒体自噬NIX和Pink1信号交互作用对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影响及干预研究张国染料木黄酮通过TTTY18/ miR-95/ SGK1环路干预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秦俭Atg5介导树突状细胞自噬在烟草烟雾暴露下肺部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邝良鉴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蔡元保基于miRNA和蛋白质组的桑寄生顽拗性种子脱水敏感性分子机制研究潘丽梅三倍体罗汉果种子败育分子机理研究韦荣昌草果种子休眠解除关键蛋白的挖掘及基因功能研究潘春柳南方石漠化区植被修复的微地形效应及其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吕仕洪东兴金花茶和同域分布的近缘广布种长尾毛蕊茶生殖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韦霄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代表性植物水分利用策略黄甫昭广义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系统发育重建和分类学修订温放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对喀斯特特有铁甲秋海棠复合群物种分化的影响董莉娜中国冷水花属(荨麻科)分类修订和系统学研究韦毅刚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的分类学研究许为斌中国典型喀斯特天坑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蒲高忠RSK4靶向PI3K/AKT通路调控ACTN4在乳腺癌化疗耐药中的机制研究杨华伟应用时间系列代谢组学研究肝细胞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代谢物变化及潜在标志物识别黎远冬缺氧条件下miR-210-5p调控SPON2介导肝癌TAM细胞M2型极化参与耐药的机制研究罗小玲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的多通道纸基微流控生物传感器的研究陈真诚西番莲酸性多糖改善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李霞基于miR-378b-p110α-PI3K/Akt通路甲基阿魏酸改善糖脂代谢抗ALD的机制研究李丽异槲皮苷介导miRNA-29调控靶基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黄桂红多靶点复合杯芳烃金纳米粒在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莫靖欣三株西沙软珊瑚共附生真菌抗肿瘤活性成分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李云秋基于TLC和iTRAQ技术进行地蚕中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环肽的发现和其作用机制研究梁成钦李清初基于miR-21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介导肾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凋亡和炎症探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肾保护作用机制的研周燕园基于PPARγ/TGF-β1/Samds通路探讨鼠李柠檬素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卵巢纤维化的分子机制麝香酮和适配体级联修饰多烯紫杉醇脑靶向递送系统抗胶质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齐娜抑癌基因CMTM4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谭盛葵PP2A介导MYC相关锌指蛋白在肝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朱小年发育相关印记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介导孕期PEs暴露与妊娠结局吕元明IL-33/ST2通路调控CD8+T和免疫抑制相关细胞的功能抗软组织肉瘤的作用和机制陈火英阻断VEGF/VEGFR-2信号通路逆转TAMs极化在乳腺癌T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何少忠lncRNA Loc554202通过调控染色质状态促进脊索瘤发生和进展的机制研究夏学巍张学梅m6A甲基转移酶METTL3调控TXNIP对结直肠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和机制研究KDM5B促进胃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王振冉PAIP1-mTOR正反馈环路促进肝癌发生郑剑锋卵巢癌产生的IgG在维持卵巢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廖沁园表观遗传介导IRF7相关lncRNA FTX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杜振宗长链非编码RNA XLOC_012366在表观遗传学介导的肺癌转移抑制中的机制研究宋剑非Nrf2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硬皮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罗婧莹闫建国帕金森病中CDK5磷酸化依赖的C9orf72泛素化降解介导alpha-synuclein清除障碍和神经贺亮米诺环素通过Notch信号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脊髓缺血后延迟性瘫痪中作用的研究王勇基于HMGB1-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探讨毛蕊异黄酮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机制不同人胰淀素聚集程度通过TLR4/MyD88介导调节性T细胞免疫机制张晓溪细胞焦亡在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中的机制研究周素娴姚军无抗冻剂超快速冷冻兔睾丸/附睾精子对ICSI胚胎及子代印记基因。
B细胞刺激因子及其特异性受体在ITP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李林;胡军;谭潇【摘要】B细胞刺激因子(BAFF)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随着人们对BAFF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不仅对B细胞的存活起着关键的作用,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免疫机制中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途径的过程,近年来发现BAFF及其特异性受体在ITP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尽管目前ITP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完整的研究与阐述,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BAFF及其特异性受体(BAFF-R)可能在ITP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27【总页数】3页(P3565-3567)【关键词】紫癜,过敏性;B细胞刺激因子;自身免疫性疾病【作者】李林;胡军;谭潇【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三峡大学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三峡大学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三峡大学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医学院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宜昌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由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表面相关的特异性抗原相结合,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中过度破坏而引起血小板大量减少的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得到较普遍认可的机制包括:血小板生成不足、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及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等。
B细胞刺激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随着人们对BAFF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在免疫机制中除具有促进B细胞存活的作用外,还在维持淋巴细胞生发中心反应、抗体类型的转换、T细胞的活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基于CDK蛋白靶点的水飞蓟宾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引言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在众多靶点中,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因其在细胞周期调控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成为了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靶点。
水飞蓟宾作为天然的植物提取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因此,基于CDK蛋白靶点的水飞蓟宾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水飞蓟宾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1. 靶点选择与分子设计本研究选择CDK作为靶点,通过分析CDK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出与水飞蓟宾结构相似但具有更高活性的衍生物。
设计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衍生物与CDK的结合能力、生物活性和毒副作用。
2. 合成方法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以水飞蓟宾为原料,通过引入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如芳香环、羟基、羧基等,合成出系列水飞蓟宾衍生物。
在合成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保证产物的纯度和活性。
三、抗肿瘤活性研究1. 细胞实验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水飞蓟宾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凋亡等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水飞蓟宾衍生物对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
2. 动物实验在动物模型中,我们观察了水飞蓟宾衍生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部分衍生物在动物模型中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四、结果与讨论1. 结果通过设计与合成水飞蓟宾衍生物,我们发现部分衍生物对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动物模型中同样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这些衍生物的毒副作用较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 讨论本研究成功设计合成了基于CDK蛋白靶点的水飞蓟宾衍生物,并通过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了其抗肿瘤活性。
我们认为,这些衍生物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抑制CDK的活性、干扰肿瘤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等有关。
此外,水飞蓟宾的天然来源和较低的毒副作用也为这些衍生物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