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教育学3

高中教育学3

高中教育学3
高中教育学3

高中教育学

(本部分五个大题,共页,满分50分)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8分)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全部教育内容。()

2.被吸纳进学校教育领域的文化,称为文化背景。()

3.教育目的应该是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5.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6.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7.终身教育思想使学校不再成为学习的唯一场所。()

8.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教育学》

D、《爱弥儿》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堂教学

B、个别教学

C、远程教学

D、分组教学 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提出教育的心理模仿起源说的教育家是()

A、利托尔诺

B、孟禄

C、凯洛夫

D、杜威

5、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系统

6、我国近代最早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癸丑学制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启发性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含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9、学校的中心任务是()

A、考试

B、科研

C、教学

D、劳动

10.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生产劳动 D.社会活动 11.衡量受教育者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A.道德知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等内容。

A.对人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2.下列哪些观点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

A.洛克的“白板”论 B.高尔顿的血统论

C.柏拉图的三等论 D.基督教的“原罪说”

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3.在法律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属于()

A.干预与服从 B.责任与义务

C.教育与被教育 D.管理与被管理

E.监护与被监护

4.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主要有()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得当 D.表达清晰

E.气氛热烈

5.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E.夸美纽斯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是什么?

2、合理运用批评和惩罚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10分)

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手要求回答霍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霍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都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她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当看到他举左手,霍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则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霍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

结果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霍老师运用了什么教育原理?它为什么有效?请谈谈你在教育中如何运用?

高中心理学

(本部分五个大题,共3页,满分50分)

一、判断题(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8分。)

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源泉,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反映。()

2.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3.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识记。()

4.过度超额学习,越多越好。()

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情绪记忆。()

6.气质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无好坏之分。()

7.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对象是相同的。()

8.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反比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

A.神经元 B .细胞体 C .神经纤维 D.轴突

2.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

A.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知觉的()现象

A.适应

B.感觉对比

C.后象

D. 嗅觉适应

4.白粉笔无论放在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是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 .恒常性 D.选择性

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

A.有分析无综合

B.有综合无分析

C.有具体无概括

D.有形象无抽象

6.“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了下列的哪种关系?()

A.情感对认知的影响

B.情感以认知为基础

C .情感对认知的的调节 D.情感对认知的控制

7.“优柔寡断”是缺乏()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学生马虎粗心,反映的是其性格的()

A.情绪

B.意志

C.对待现实

D.认知

9.智力的核心是()

A.记忆力

B.注意力

C. 想象力

D.思维力

10.定势属于()迁移

A.正

B.负

C.顺向

D.逆向

11.学生的创造性有三次下降,下面不正确的一次是()

A.6岁入学的时候

B.9岁左右

C.14岁左右

D.19岁左右

12.经常出现一些不为自己控制的想法和行为,明知不合理又无法摆脱的心理障碍,称为()

A.强迫症

B. 强迫现象

C.偏执

D.强迫行为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A.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 B.需要层次的等级是绝对的

C.较低层次的需要占有主导地位 D.人类动机来自对事实的解释

E.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2.压力() A.也叫应激 B.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C.是一个过程 D.是一种广泛性焦虑

E.是一种身心反应

3.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A.服从 B.懦弱

C.幼稚 D.消极

E.自私

4.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 A.骑手骑马 B.研究锻炼的益处

C.回忆办公室门号 D.散步

E.走象棋

5.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A.独创性 B.活动性

C.敏感性 D.定义性

E.洞察性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不良品德转变的过程?

五、论述题(满分10分)

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学生遗忘的因素。

2019年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千后的括号内。每小题l分。共20分) 1._______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 2.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_______的提出。() A.教育价值 B.教育规律 C.教育问题 D.教育现象 3.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_______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4.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A.教育 B.教学 C.德育 D.智育 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_______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6.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于() A.目标模式 B.需求满足模式

C.环境适应模式 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7.下列哪一方法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 B.互访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8.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_______特征。()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相一致的特点是() A.自主性 B.长期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10.教师的最基本条件是() A.承担教育教学职责 B.以教书育人为使命 C.专门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 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11.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2.在1988年改革之前,_______既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计划,实行导向式管理。()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罗斯 13.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中学教育学读书笔记(共2篇)

育学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传递生产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育的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的单一性2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的贫乏性4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的单一性。 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古典人物学科和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 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的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

度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人性化、终身化、民主化、现代化、国际化。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人员的权利和机会、教育途径。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3教育促进民主化。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有哪些?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人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制约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有: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有哪些?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制度的制定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结构4文化影响着教育人员5文化影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式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互补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生物前提)、环境(现实制约因素)、教育(主导作用)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部动力)。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 分。) 1.古代教育的特征是( C)。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B.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C.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D.教育的终身化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C。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7.下列关于网络教育”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D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跨时空教育 D.可观感强 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9.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是()。BB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 )。A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11.下列属于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的是( )。B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12.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D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中学教育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重点: 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教育的概念: 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 体力-----身 社会要求 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 目的计划组织 学校教育制度: 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 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间加强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中国:夏----------校 商----------序 周----------痒 西周: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科举制度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教育的变化(19世纪-20世纪中期)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学记(儒家)1、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藏:修。息:游。 3、“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观 4、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 6、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步问答法)。 柏拉图:《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节制--------劳动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萌芽(创立期):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 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建立(发展期): 赫尔巴特:(标志)《普通教育学》奠定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实用主义教育家)《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或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试述当代教育多元化的表现。 ①教育的终身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评价标准的

高中教育学基础高中生的情意发展

(一)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0.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 情绪的构成包括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如我感到我很内疚),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如当人激动时,血压会升高等),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如激动时会手舞足蹈)。 情绪情感的区别在于 ⑴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与生理需要(如安全、饮食、性生活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与社会需要(如交往、文娱、教育、道德、劳动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例如爱情、友谊、荣誉感、责任感、热爱集体、爱国主义等。 ⑵从发生的早晚顺序看,情绪发生的早,情感产生晚。 ⑶从反应特点看,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和外显性,情感则带有很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愉快、喜悦的心境,往往使人感到“山笑水笑人欢笑”,悲伤的心情又会使人感到风花雪月也垂泪伤心。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就是指人的心境。 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绝望、暴怒等。激情常常是由对个体具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所引起;例如,在战场上为保卫祖国领土,为战友复仇所激起的对敌人怒不可遏的无比仇恨,会激励战士英勇杀敌。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例如,司机遇到险情,人们遇到突然发生的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刹那间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这时,人所产生的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 情感的种类繁多,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将其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同事间的友谊感、同情感以及正义感、是非感等。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对他们所学课程的兴趣、喜爱和好奇心上,并能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这种对科学知识爱好的情感,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获得愉快的体验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可以由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等方面引起。例如,秀丽的山水、绚丽的色彩、名胜古迹、历史文物、艺术珍品等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在社会生活中,纯朴、真诚的人际关系、自我牺牲、舍己为公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也能使人产生美的体验。总之,凡是符合人们美的需要的一切对象都能引起人的美感。美感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 1.高中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特点 1、高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如下: ⑴从情绪表现形式看,是以外显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 ⑵从情绪控制看,是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 ⑶从情绪引起的动因看,是以直接具体为主向以间接、抽象为主发展 ⑷从情绪体验的内容来看,是以生理需要为主向以社会性需要为主发展 2、高中情绪发展及其特点 ⑴高中生面部表情辨认的发展水平,已经趋于稳定,接近成人的水平。高兴、愤怒的表情最易认知,其次是轻蔑,然后是惊讶、恐惧和厌恶的表情。 ⑵高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教育学(高中)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答案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泛指有目的地增进认的知识技能、影响人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式和发 展的一切社会活动。 狭义: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 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 发展智力和体力,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的教育这一特殊的矛盾运动的,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现象。 3.教育民主化——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问答题 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 ①.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起到教育 影响的人。其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②.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其是教育的对象, 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育措施——又称为教育资料,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手段。 2.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教育各有哪些特点? 答:⑴.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 ②.教育对象的平等性、普及性 ③.教育实践的原始性 ⑵.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③.学校教育的内容和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⑶. 现代教育的特点: ①.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日趋紧密 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③.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育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3.如何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①.教育生产化。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为密切。教育不仅培养生产人才,也 生产知识。 ②.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理论、创新学习理论逐渐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未来是学 习化社会中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核心考点精粹整理9第九章德育 1.xx的概念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共同性、历史继承性。 2.xx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xx是xx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xx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xx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xx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5.xx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6.xx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xx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_没有社会道德。 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1.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 C ) A.研究范围B.研究对象C.研究任务D.研究课题 2.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教育学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A ) A.萌芽阶段B.独立形态阶段C.发展多样化阶段D.理论深化阶段3.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类社会教育的( B ) A.永恒性B.目的性C.生产性D.阶级性 4.为了扩大教育对象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采用了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 社会是( D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D )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实践 6.推动和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 D.文学艺术 7.为我国正确的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 的( B ) A.阶级斗争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D.辨证唯物主义 8.义务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 C ) A.全面性B.全体性C.强制性D.基础性 9.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D.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11.我国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人别教学制B.道尔顿制C.班级上课制D.分组教学制 12.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是( A ) A.道德任何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学生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以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是( D ) A.班集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参照群体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古代教育的特征是( C)。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 B.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 C.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D.教育的终身化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3.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B.社会环境的要求 C.教育要求的内化 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B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B 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6.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C。 A.高等教育 B.在职培训 C.继续教育 D.终身教育 7.下列关于“网络教育”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跨时空教育’ D.可观感强 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9.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是( )。B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0.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的是( )。A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洛克D.杜威 11.下列属于试题编写过程的核心环节的是( )。B A.选择题型B.命题C.确定评分方法D.阅卷 12.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 )。D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4.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 )。A 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模仿模式D.管理模式 15.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属于班级( )。 B A.民主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松散管理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形成性评价3.传授一接受教学,问题一发现教学 4.道尔顿制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 2.简述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 3.简述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4.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写过一则评语:“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问题:黑格尔的老师的评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该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2.(1)一次,一位教师讲“人类的起源”,说了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大体年代是什么时候,一个学生在下面说:“你看见了?”有些学生也随之发笑。这位老师说:“是的,我看见你昨天还是一个猴子,今天就变成学生了”,全班哄堂大笑。 (2)某老师在讲《量变和质变》一课时,为了揶揄某些轻视量变,平时不注意练基本功,只想一鸣惊人的人,也为了反证量变的重要性,引用了一场父子之间的对话: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名词解释(成稿)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专著:是关于某方面教育问题的专门的、系统的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知识原创性,能够对某方面提供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3、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4、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5、教育的等级性:是指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官职出身的人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级的教育。 6、教育影响: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成,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7、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8、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9、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10、学制:也称学校制度,是指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11、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 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12、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组织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13、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14、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 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伦理思想和 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 格、情操等等。 15、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 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16、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 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 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 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称称养育论。 17、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 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 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 过程。 18、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儿童发展的连 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 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19、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是指在儿童发展 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 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 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2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人。 21 教育机制: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 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 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 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 23教师职务:根据学校教育、科研等实际工作 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 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 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24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 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25 教师的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 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26 教师职务制度: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 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 规定的总称。 27 教师聘任制: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 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 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 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8 广义教育:教育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 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 动都是广义的教育。 29 狭义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 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 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0 教育目的: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 果的设定,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 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31 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在一定社会 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 形态中所起的作用。 32 德育的经济功能:指学校德育通过提供一定 品德的劳动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 响。 33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 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 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34 德育的政治功能: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 斗争服务,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民主化、 完善和改革服务。 35 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 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出来的知识。 36 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 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些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 知识。 37 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 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 动作的能力。 38 自主性:是个体一种能够独立作出判断,批 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根据自己的判断将信 念和行动整合起来的心理倾向。 39 发散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或 “开放式思维”,在这一思维模式中,思维在一 段时间内可以不拘一格地朝各种方向去探索解 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答案。 40 辐合思维:思维根据给定的信息和条件沿着 传统的逻辑朝归一或单一的方向推演,最终找 到一种合意的答案,这样一种朝一个方向集中 的思维模式。也叫“求同思维”或“封闭思维”。 41 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的的 教育活动。 42 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 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 43 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 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44 形式美育: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为目标的 教育活动。 45 实质美育:是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 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46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 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47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 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 标的教育活动。 48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 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 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49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教育对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 能、文化功能等。 50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 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包括德育对个体 生存、发展、享用发生的影响。 51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 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 系统的作用。 52 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是指根据目标的性质 及其与课程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将课程目标 区分为不同层次的分类方法。 53 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 是指课程目标的某 个层次上,根据其所涉及的具体范围的不同, 将课程目标区分为并列的不同类别。 54 自主性探索学习中的任务:是在一定的课 程单元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必须完成的学习 作业。 55 自主性探索学习课程中的评价标准:对于 任务完成状况做出判断的依据。在此类课程的 每一单元中,都应当有根据主题、任务、学生 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评价标准。 56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 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 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 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57 课程: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 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 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 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58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指课程的总体 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 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 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59 课程设计:是指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 划和安排,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要的范 畴之一,能全面地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 课程机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 60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 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61 “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 中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 经他的学生发展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 应用,称为“五段教学法”,盛行于欧美并影响 到中国。 62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 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 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 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63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 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资料-中学版-自己整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名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简答)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联系? ①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②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3.(填空)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识记)①前制度化教育——未形成学校教育体系②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体系出现,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严格意义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 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 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 业课程和机构。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 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 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③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5.(简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 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 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 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 种程度的学校教育。③普通教育与职业 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 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 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 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识记) 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①古代中国夏代(奴隶社会初期), 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 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 的六艺教育。六艺是指礼、乐、射、、 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 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之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 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内容。 光绪31年(1905)废科举开学堂。 五经:诗经、书经、艺经、礼经、春秋。 ②古代印度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 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③古代埃及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 廷学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以僧为师,以吏 为师” ④古代希腊、罗马。古代雅典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 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 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 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宗教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 艺。 欧洲中世纪两大教育体系是宗教教育 和骑士教育。 7.(简答)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 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 地位 8.(简答)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 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 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依 法治教 9.(简答)现代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0.(论述)教育的终身化? ①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 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 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②本质在于,现 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的一生③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 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 身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中④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 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 的范围内,比较自由的选择他的道路。 ⑤构建学习化社会 11.(识记)教育的全民化是使所有适 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 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 12.(填空/简答)教育的民主化①教育 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 制性的否定②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 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 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高中教育学3

高中教育学 (本部分五个大题,共页,满分50分)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8分)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全部教育内容。() 2.被吸纳进学校教育领域的文化,称为文化背景。() 3.教育目的应该是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5.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6.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7.终身教育思想使学校不再成为学习的唯一场所。() 8.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教育学》 D、《爱弥儿》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堂教学 B、个别教学 C、远程教学 D、分组教学 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提出教育的心理模仿起源说的教育家是() A、利托尔诺 B、孟禄 C、凯洛夫 D、杜威 5、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系统 6、我国近代最早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癸丑学制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启发性

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含了教师劳动的() A、连续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9、学校的中心任务是() A、考试 B、科研 C、教学 D、劳动 10.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生产劳动 D.社会活动 11.衡量受教育者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A.道德知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等内容。 A.对人性的理解 B.对集体的看法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2.下列哪些观点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 A.洛克的“白板”论 B.高尔顿的血统论 C.柏拉图的三等论 D.基督教的“原罪说” 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3.在法律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属于() A.干预与服从 B.责任与义务 C.教育与被教育 D.管理与被管理 E.监护与被监护 4.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主要有()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方法得当 D.表达清晰

高中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牛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由经验引起的学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 俄国著名生理学农伊凡?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发现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控制狗的分泌唾液反应。并由此而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经典条件作用的产生有着某些共同的规律: (1)泛化。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2)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3)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 二、操作条件作用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2.主要学习律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3)效果律。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以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学习实示上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 斯金纳人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原里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三)程序教学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了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柳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一)苛勒的经典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至1917年问,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的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二)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 (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其学习兴趣。 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 (一)意义学习的实质:苏贝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 第四节现代学习论的发展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一)学习的实质: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二)学习的过程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该模式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信息的存贮。 第二部分,认知过程。第三部分,元认知。 二、建构学习论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并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继而出现新的假设;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不可能拿来就用,而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