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主义(1)
- 格式:ppt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53
福特主义的名词解释福特主义,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创立的一种生产模式,也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创新。
以亨利·福特为代表的福特主义,摒弃了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引领了工业生产的新纪元。
1. 福特主义的起源福特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欧洲的汽车产业已经起步,然而,由于手工制造方式的限制,汽车的产量较低,成本较高,导致汽车仅能供应给富人阶层。
福特看到了这一问题,并决心以尽可能低廉的价格让汽车普及化。
2. 轮劳动的创新福特首先采取的创新是轮流劳动(Assembly Line),即将不同工序的劳动尽可能分散到不同的工人。
福特引入了传送带,使得汽车的制造过程变得更为高效。
此前,汽车制造是由一个工人负责整个流程,这导致每个工人在一个车辆上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而福特的创新使得工人只需在短时间内完成所负责的工序,然后将车辆传送给下一位工人。
3. 专一化劳动与标准化福特主义还采用了另一个重要的策略,即将工人劳动岗位进一步细分,使得每个工人只需掌握相对狭窄的技能,从而加快整个生产过程的速度。
此外,福特还引入了产品的标准化,即每辆汽车都采用相同的部件和规格,以便更高效地生产和维护。
4. 大规模生产与电力引擎福特主义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大规模生产。
通过轮流劳动、工序划分和标准化,福特公司实现了高产量的汽车生产。
这种大规模生产使得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得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普通家庭也能购买汽车。
此外,福特还通过引入电力引擎来替代传统的蒸汽动力,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效率。
5. 福特主义的影响福特主义的出现对整个工业生产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福特主义推动了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为以后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其次,福特主义的成功激发了其他产业对生产方式的革新,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电子和计算机行业。
此外,福特主义的实施也为工人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高的收入,从而改善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福特主义是亨利·福特创立的一种革命性的汽车生产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轮流劳动、工序划分和标准化来实现大规模生产。
一、举例说明(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福特以较低成本制造商品,再以较低的价格售出以鼓励大众消费,同时还首先支付工人相对高工资以刺激商品购买欲,福特公司代表了其它发达资本主义企业主要特征。
常规生产方式为批量生产,在工程设计、电子产品和汽车等生产领域都以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由同样的流程和模板被批量制造。
造就了一些工业生产特色地区(如德贝的铁路职业)。
主流工作群体是产业工人,集中于制造业和采矿业。
大众消费成为常规模式,工资相对提高、生活消费品的成本降低、充分的就业、分期付款业务等因素推动着大众消费。
如1945年后的英国普通居民可以接触到化妆品、电视和摩托车等过去贫乏社会无法想象的消费品。
大众消费成为维持批量生产稳定发展的轴心,依赖于工人阶级对商品购买,经济的兴旺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和借贷信用关系,特别表现在汽车市场上。
以英国为例,其本土公司对国内市场有坚定的控制力,1968年制造业的87%产量来自本国企业,其在一个稳定安全市场中运作,以纵向和横向兼并拓展市场。
福利国家的发展生动地体现了国家合理干预经济的正当性,二战后英国出现国有化浪潮。
1973年社会经历巨大经济衰退和大范围石油价格飙升,福特主义体制难以为继。
后福特主义:全球化意味着福特主义难以为继,19世纪70年代始企业为长期扩张需要重组与转型。
深刻变迁的前提是劳资关系的政策使工会运动丧失作用,如美国19世纪80年代早期里根总统摧毁航空交通管制工会后就鲜有抵制改革的运动。
企业针对市场不景气裁减劳动力通过工人的额外工作或者新科技的应用达成资本增长,许多公司经济扩张伴随裁员,如IBM在1983到2001年收入翻倍却裁员25%。
企业逐渐被纵向分解企业倾向于通过与外部组织签订合约来尽可能多地满足公司的需求而不是扩大企业内部的生产规模(实现纵向一体化),如意大利时装生产商Benetton利用12万工人生产服饰但只有1500人是直接雇佣关系。
公司需要足够通讯基础结构以协调和控制分散的活动才能切实进行纵向分解,信息的重要地位决定通讯基础结构是后福特主义的一个根本组成部分。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1、大规模生产。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
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
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
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
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
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
(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
(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
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
5、生产者决定论。
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