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主义 (1)
- 格式:ppt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53
福特主义的名词解释福特主义,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创立的一种生产模式,也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创新。
以亨利·福特为代表的福特主义,摒弃了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引领了工业生产的新纪元。
1. 福特主义的起源福特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欧洲的汽车产业已经起步,然而,由于手工制造方式的限制,汽车的产量较低,成本较高,导致汽车仅能供应给富人阶层。
福特看到了这一问题,并决心以尽可能低廉的价格让汽车普及化。
2. 轮劳动的创新福特首先采取的创新是轮流劳动(Assembly Line),即将不同工序的劳动尽可能分散到不同的工人。
福特引入了传送带,使得汽车的制造过程变得更为高效。
此前,汽车制造是由一个工人负责整个流程,这导致每个工人在一个车辆上花费相当多的时间。
而福特的创新使得工人只需在短时间内完成所负责的工序,然后将车辆传送给下一位工人。
3. 专一化劳动与标准化福特主义还采用了另一个重要的策略,即将工人劳动岗位进一步细分,使得每个工人只需掌握相对狭窄的技能,从而加快整个生产过程的速度。
此外,福特还引入了产品的标准化,即每辆汽车都采用相同的部件和规格,以便更高效地生产和维护。
4. 大规模生产与电力引擎福特主义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大规模生产。
通过轮流劳动、工序划分和标准化,福特公司实现了高产量的汽车生产。
这种大规模生产使得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得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普通家庭也能购买汽车。
此外,福特还通过引入电力引擎来替代传统的蒸汽动力,进一步改善了生产效率。
5. 福特主义的影响福特主义的出现对整个工业生产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福特主义推动了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为以后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其次,福特主义的成功激发了其他产业对生产方式的革新,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电子和计算机行业。
此外,福特主义的实施也为工人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高的收入,从而改善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福特主义是亨利·福特创立的一种革命性的汽车生产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轮流劳动、工序划分和标准化来实现大规模生产。
一、举例说明(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福特以较低成本制造商品,再以较低的价格售出以鼓励大众消费,同时还首先支付工人相对高工资以刺激商品购买欲,福特公司代表了其它发达资本主义企业主要特征。
常规生产方式为批量生产,在工程设计、电子产品和汽车等生产领域都以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由同样的流程和模板被批量制造。
造就了一些工业生产特色地区(如德贝的铁路职业)。
主流工作群体是产业工人,集中于制造业和采矿业。
大众消费成为常规模式,工资相对提高、生活消费品的成本降低、充分的就业、分期付款业务等因素推动着大众消费。
如1945年后的英国普通居民可以接触到化妆品、电视和摩托车等过去贫乏社会无法想象的消费品。
大众消费成为维持批量生产稳定发展的轴心,依赖于工人阶级对商品购买,经济的兴旺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和借贷信用关系,特别表现在汽车市场上。
以英国为例,其本土公司对国内市场有坚定的控制力,1968年制造业的87%产量来自本国企业,其在一个稳定安全市场中运作,以纵向和横向兼并拓展市场。
福利国家的发展生动地体现了国家合理干预经济的正当性,二战后英国出现国有化浪潮。
1973年社会经历巨大经济衰退和大范围石油价格飙升,福特主义体制难以为继。
后福特主义:全球化意味着福特主义难以为继,19世纪70年代始企业为长期扩张需要重组与转型。
深刻变迁的前提是劳资关系的政策使工会运动丧失作用,如美国19世纪80年代早期里根总统摧毁航空交通管制工会后就鲜有抵制改革的运动。
企业针对市场不景气裁减劳动力通过工人的额外工作或者新科技的应用达成资本增长,许多公司经济扩张伴随裁员,如IBM在1983到2001年收入翻倍却裁员25%。
企业逐渐被纵向分解企业倾向于通过与外部组织签订合约来尽可能多地满足公司的需求而不是扩大企业内部的生产规模(实现纵向一体化),如意大利时装生产商Benetton利用12万工人生产服饰但只有1500人是直接雇佣关系。
公司需要足够通讯基础结构以协调和控制分散的活动才能切实进行纵向分解,信息的重要地位决定通讯基础结构是后福特主义的一个根本组成部分。
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一)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上批示,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今天,四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记得,“鞍钢宪法”的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
三十六年过去了。
与这期间的许多事物一样,“鞍钢宪法”也经历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过程。
先是日本,随后是欧洲和美国,许多工业管理学家认识到,“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是“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即对福特式的僵化的、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内分工理论的挑战。
“两参一改三结合”,用今日流行的术语来说,就是“团队合作”(teamwork)。
日本的所谓“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团队合作”,每人不固守僵化的技术分工,随时随地解决“无库存生产方式”中出现的问题①。
瑞典的Volvo汽车公司,为了发挥“团队合作”的效率优势,于1988年开始,将“装配线”(Assemblyline)改造为“装配岛”(Assemblyisland),使工人不再象从前那样在装配线上重复单一的任务,而是8至10人一组,灵活协作,组装整车②。
美国也不甘落后,1995年2月1日国会开始辩论“团队合作法案”。
因根据1935年通过的劳工法(WagnerAct),“团队合作”是非法的,故美国现在必须对劳工法提出修正,才能充分利用“团队合作”的效率潜力③。
在这股“后福特主义”的世界潮流中,毛泽东所推崇的“鞍钢宪法”,以其最早并鲜明地向僵化的福特式分工体制挑战,而格外受人瞩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托马斯(RobertThomas)明确指出,“毛主义”是“全面质量”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④,即充分发扬“经济民主”——两参一改三结合——恰是增进企业效率的关键之一。
遗憾的是,在“鞍钢宪法”的发源地,人们今天却很少再提起它了。
Fordism, Neo-Fordism and Post-Fordism--On Evolution of Production Mode in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作者: 谢富胜[1];黄蕾[2]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1]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研究
页码: 36-42页
主题词: 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期福特主义的危机,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应对福特主义危机的两种模式: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来看,后福特主义代表着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演变的方向,其中精益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