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11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200711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200711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200711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试题及答案 转自安徽立知教育 6.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实行改革开放c.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D.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8.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 ) A.改革开放B.实事求是 C.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9.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的是( ) A.党的十三大报告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党的十四大报告 D.党的十二大报告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什么是党的指导思想 6.【答案】 D 【解析】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答案】 B 【解析】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在这一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故答案为B项。8.【答案】 D 【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9.【答案】D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故答案为D项。 10.【答案】B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如何执政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3)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进行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与最新成果;胜任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 二、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或基本经验、基本规律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理论成果。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理论体系研究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及其最新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源”、“流”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比较研究的最新动态。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作用,当代中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新课题,特别是回答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了共同的理论渊源、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以及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内容 和本质上一脉相承,而又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 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有了马克思主义这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要想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入手。 一、从历史进程初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思想首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迎接新世纪的时期,“三个代表”重大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816492744.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李理哈刚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 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内容及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的内容及地位 内容摘要:在领导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以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也值得我们学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犯有严重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大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历史决议》中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后练习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排名

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社科部-- 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及社会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学院--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专业列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马列德育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沈阳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确立(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确立

一引言 从党的“八七会议”开始提出武装夺取政权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确立时期。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真正意义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确立与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是离不开的。重大会议的召开往往标志着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进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需要以重大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的形式确立下来。党的历史上的整风运动也是中国共产党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举措,它极大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因此,我们以党的历史上重大会议和整风运动为线索,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确立的整个过程。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这一时期的重大会议和整风运动有1927年八七会议,1935年遵义会议,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1941年-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中共七大。 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确立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做出来突出的贡献,因此我们在最后一部分分析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最终确立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二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点,同时也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八七会议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1.八七会议的背景及内容 背景: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内容: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0人,候补中央委员3人,中央监委、中央军委、共青团中央、湖南、湖北的代表8人,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央秘书处也参加了会议。瞿秋白、李维汉主持会议。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最近农民运动的决议案》、《最近职工运动的决议案》及《党的组织决议案》。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为政治局委。 评价:“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坚决地纠正了和结束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号召党和人民群众坚持继续革命的战斗,这些都是正确的,是它的主要方面。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这是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八七会议的评价。 八七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胡传章:八七会议是一次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存亡攸关的会议,它使党的工作的主要方面由领导开展以工人运动为重点的一般群众运动转向领导开展以农民为主力的武装斗争,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开始向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转变,在中国共产党艰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上树起了第一座开创性的光辉里程碑,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八七会议历史功绩和地位的在认识》,《丰碑-纪念八七会议七十周年文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do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3年制) 类别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任课教 师 学 时 学 分 开课时 间 授 课 方 式 考 核 方 式 1 2 3 必修课公 共 课 0521801001 0121802003 012180200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18 36 3 1 2 √ √ √ 专 业 基 础 课 77777777 0322802001 0322802002 博士生导师讲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周秀英 韩喜平 30 40 40 1 2 2 √ √ 专 业 课 0322802029 0322802030 0322802031 0322802032 0322802033 032280203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 中共党史专题 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阅读 宋连胜 杜君 韩广富 刘洁 吴自聪 陈方南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 √ √ √ √ √ 讲 授 作 业 选修课0322802035 0322802036 0322802037 0322802038 0322802039 0322802040 0322802041 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 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国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 化 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刘洁 韩广富 吴自聪 陈方南 阎少华 盛海英 张淇 40 40 40 40 40 40 40 2 2 2 2 2 2 2 √ √ √ √ √ √ √ 讲 授 作 业 补 修 课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取得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片断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2011年七一讲话)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从整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段,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阶段,两次飞跃,三大成果,与时俱进,无限发展。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简单而精确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1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辨析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正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的、观点来指导革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并且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并进一步根据实践的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2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社会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3.如何理解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经济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的条件下,我们党提出的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和具体体现,是应对当前国内、国际环境的需要,是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适时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我们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是要从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并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一”,就成为鲜明的、贯通的、完整的统一体。 二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三个方面的新的伟大觉醒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表明,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通过思想理论上三个方面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实现的。 三是要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以贯之的创造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结合及其所体现的规律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又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就告诉我们,党最可宝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