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山寨手机蓝海战略共7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9.14 MB
- 文档页数:78
低端市场破坏:关于山寨手机的案例分析一、引言从2005年开始,手机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山寨手机,到2007年,山寨手机的发展达到顶峰,销售量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对于山寨手机的出现,手机从业人士与评论家们各有褒贬,有人认为山寨手机的出现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代表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潮流,相反,有人认为山寨手机的出现破坏了市场规则,被谓之以“黑手机”之名。
2008年12月3日《新闻联播》首次对山寨文化进行了报道,这是山寨现象第一次得到官方的公开关注。
随后,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时评,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基本内涵是“低成本模仿”;分歧也很鲜明,在于如何定性“非主流”、“低成本模仿”等。
如何看待山寨文化,需要从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角度进行分析,也需要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进行审视。
案例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开始为国内学者关注和采用。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本文从破坏性创新理论出发,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山寨手机的破坏性创新特征进行分析。
全文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对破坏性创新与手机的破坏性技术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对turn key方案的市场破坏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描述了破坏发生的过程,第五部分对破坏性创新中的一些特殊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总结。
二、破坏性创新与联众科的芯片技术1.破坏性创新理论Christensen(1997)将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作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性创新,而将立足于低端市场并对主流市场具有破坏性的创新称为破坏性创新。
这里的“破坏”是指对现有主流市场的竞争规则和主流市场中在位企业的优势竞争地位的破坏。
而Thomond等则认为破坏性创新是被成功开发出的过程、技术、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能够使组织显著改变传统竞争规则,并改变现有市场上的需求。
LG贩卖蓝海战略“蓝海战略”并非为了追赶一个时髦概念,而是反映了这家韩国电子制造商重塑战略、寻找更高利润的决心时髦概念韩国人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确实惊人。
今年2月哈佛商学院出版《蓝海战略》一书,5月,与该书韩文版公开发行几乎同步,LG电子启动了一项所谓“蓝海战略”(The blueocean)的新计划。
在这一战略中,LG电子决心摆脱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生产、提高运营效率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试图重新计划在新兴市场乃至从未涉及的空白市场寻求利润增长空间。
《蓝海战略》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两位教授W·钱·金、勒妮·莫博涅最新的研究成果。
他们认为,红海战略主要是立足已知市场空间开展竞争,在这里,游戏规则已经具备,企业只需按照商业规则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
而蓝海战略不局限于现有产业边界,而是极力打破这样的边界条件。
具体而言,“蓝海”通常是在一片全新的市场中开辟的,但更多时候“蓝海”可以在红海中开辟。
以上两位教授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全球跨国公司新推出的业务中,86%是投入红海业务(即血腥竞争),仅有14%是蓝海业务(即持续获利性增长)。
LG电子实行“蓝海战略”只是为了追赶一个时髦的概念?事实上,这一概念与LG电子2004年宣布的“Global Top3”战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004年初,LG电子正式宣布扭转低价格竞争策略,将家电、IT数码以及通信设备等全线产品往高端拉升,提出把提升品牌张力和占领高端市场作为LG电子在未来10年的发展宗旨。
2004年以来,LG已经着手价格结构的调整。
以中国市场为例,LG全线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在6%-7%之间,其中同类产品,要比本土对手的价格高出100%-120%。
“尽管市场占有率正略有下降,但这并不是我们所担心的,因为销售收入与利润仍然在增长。
”LG电子的一位内部人士称。
手机寻找“蓝海”2004年以前,为了开拓市场,LG电子在全球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选择了低成本制造驱动市场规模的扩张路线,积极参与血腥的红海竞争。
非法仿冒行为案例分析随着全球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非法仿冒行为在商业活动中的危害日益凸显。
非法仿冒行为不仅对原始品牌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更是对消费者的权益构成了威胁。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非法仿冒行为的危害和对策。
1.案例一:虚假手机销售某电子产品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手机,备受消费者欢迎。
然而,不久后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价格低廉的相似手机,这些手机外观、功能等与原手机几乎一模一样,但价格只有原手机的一半。
消费者在购买后发现,这些手机质量差,性能低下,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经调查发现,这些手机是一些小型手机厂商通过侵犯原手机公司的专利和注册商标来生产的仿冒产品。
这个案例突出了非法仿冒行为对消费者的直接危害。
消费者购买了仿冒产品以后,很可能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导致无法正常使用,甚至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
而对原手机公司而言,仿冒产品的出现将直接损害其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案例二:侵权商标注册某公司在中国注册了某个知名品牌的商标,并将该品牌的产品在市场上大量销售。
然而,该品牌的总部却发现,在其他国家也出现了使用该商标的情况,而且是在该国官方注册的商标。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商标是通过仿冒的手段进行注册的,而且这些仿冒商标的所有者还打算对该公司提出侵权指控。
这个案例显示了非法仿冒行为的跨国特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法仿冒者可以通过跨国注册商标、专利等方式进行侵权活动,从而给原始品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而原始品牌公司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维权,增加了维权的难度和成本。
3.案例三:盗版图书出版某知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畅销图书,然而不久后市场上却出现了大量盗版图书,这些盗版图书印刷品质差,内容错误,严重损害了原著作者的创作权和出版社的经济利益。
这个案例凸显了非法仿冒行为对知识产权的侵犯。
通过盗版的方式制作和销售图书,不仅是对著作权法的侵犯,也是对原作者和出版社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而由于盗版图书的价格低廉,也极大地损害了合法图书的销售市场,给出版社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开始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山寨产品。
这些山寨产品外观与正品相似,但质量、性能等方面与正品存在较大差距,严重侵犯了正品的知识产权,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山寨产品法律风险案例的分析,探讨山寨产品所带来的法律风险。
二、案例简介2019年,我国某知名手机品牌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外观与自家产品高度相似的山寨手机。
这些山寨手机在外观设计、颜色搭配、logo等方面与正品几乎一模一样,但价格却比正品低很多。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该手机品牌决定对生产、销售山寨手机的企业进行法律维权。
三、法律风险分析1. 侵犯商标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构成商标侵权。
本案中,山寨手机的生产、销售企业未经正品手机品牌的许可,在其产品上使用了与正品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侵犯了正品手机品牌的商标权。
2. 侵犯著作权山寨手机在产品设计、外观等方面与正品手机存在高度相似,可能涉嫌侵犯正品的著作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构成著作权侵权。
本案中,山寨手机的生产、销售企业可能涉嫌侵犯了正品手机品牌的著作权。
3. 侵犯专利权如果正品手机拥有专利保护,山寨手机的生产、销售企业未经许可擅自生产、销售涉嫌侵犯专利权的产品,将面临专利侵权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构成专利侵权。
本案中,如果正品手机拥有专利保护,山寨手机的生产、销售企业将面临专利侵权风险。
4. 产品质量风险山寨产品往往以低成本、低价格吸引消费者,但质量、性能等方面与正品存在较大差距,可能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的产品,构成产品质量违法行为。
山寨機的藍海戰略戰略與Marketing潘少欽、楊奕編撰什麼是山寨機?•山寨機最早始于標有CECT品牌的雜牌手機,實際只是冒用CECT的品牌或者支付一定的現金給CECT得到使用權。
后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牌子。
有些是打著Sunyericcsun、NCKIA、SAMSING這樣的擦邊球品牌。
•包裝盒上什麼都敢印,除了自己的真實廠址。
•功能極其豐富,價格極其低廉,外觀極其新穎,質量極其不可靠。
•這些年來,山寨手機之中出現了不少獨步世界的技術創新,外觀創新,工藝創新。
很多奇怪的技術和設計被組合在一起,這些組合有時可能是侵權的,卻實現了五花八門的功能。
•現下,山寨機已經成為一種非主流手機文化,野狼性,創新,迎合市場的山寨機精神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初識山寨機這是一款普通的山寨機。
方方正正,銀色機身,端莊俊秀。
並不如其名所狂野。
對于山寨機來說,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功能。
現下人買手機不就是圖這些功能嗎?超級震動低音炮兩喇叭帶有震動低音炮效果,放起音樂來震耳欲聾,即使在吵鬧的火車站,您也不會錯過任何來電﹗雙卡超長待機超長待機時間------366天‚一年只有365個日出,我偏要送你366個祝福‛,You Are My這款山寨機售價多少呢?•在擁有了雙卡雙待、MP3、MP4,拍照,藍牙,電子書,超長待機等諸多功能之外,還標配了256TF卡,只售380元,物美價廉。
即使用完就扔,也在所不惜。
•實在是居家旅行,小孩上學,送親訪友,騙錢騙色,附庸風雅,裝腔作勢之必備手機啊﹗•但是,低價不是山寨機的全部內涵山寨機之特別推薦1.香煙?手機?還是香煙手機?2.我的法拉利,不耗一滴油3.我的名字叫轟天雷4.威猛山寨大砲‘狗仔機’5.哎呀,你好壞,敢偷拍人家6.偷拍手錶手機7.橙子手機HiPhone 8.移形換影9.800元的Vertu手機10.PSP手機11.山寨機也迎奧運12.阿彌陀佛,手機也開光13.山寨機的表弟山寨機之特別推薦之香煙?手機?還是香煙手機?香煙?手機?還是香煙手機?手機與香煙完美的結合最牛的是可以插入最多7根煙的無敵煙盒,白沙、萬寶路或中南海都適用,如果你是煙鬼,或者耍酷,聽我說,這個你很需要。
蓝海战略案例分析蓝海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来开拓市场,找到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蓝海,从而实现持续增长和盈利。
蓝海战略的核心理念是“避开竞争,创造市场”,相比之下,传统的红海市场则是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与竞争对手进行激烈竞争,导致价格战和利润下降。
蓝海战略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通过不断的创新,将原本属于其他行业的产品整合到自己的产品中,例如将手机、音乐播放器、互联网浏览器等功能融合到iPhone中,从而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这种创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也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另一个成功的蓝海战略案例是宜家家居。
宜家通过简化设计、自主生产和平价销售的策略,打破了传统家具行业的定价体系,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家居产品。
宜家的成功不仅在于产品本身的创新,更在于对整个产业链的重新定义和整合。
除了苹果和宜家,还有很多企业通过蓝海战略取得了成功。
例如中国的小米科技,通过直销和互联网销售模式,打破了传统手机行业的销售渠道和价格体系,成为了中国市场的领军企业。
又如日本的无印良品,通过简约设计和高品质的产品,吸引了一大批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
蓝海战略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和勇气。
企业需要不断地挖掘消费者的需求,找到他们未被满足的痛点,并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满足这些需求。
同时,企业还需要对产业链进行重新定义和整合,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从而创造出新的市场空间。
总之,蓝海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战略之一。
通过创新和差异化,企业可以找到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蓝海市场,实现持续增长和盈利。
然而,要实现蓝海战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企业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希望更多的企业可以通过蓝海战略,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挑战着传统的战略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学派的重点开始由以适应环境变化为主的竞争定位理论向以创造未来为主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转变。
战略管理的研究也更加强调理论的动态性、从实践中学习、进一步整合各学派观点等。
这个时期,该学派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及重要思想。
其中就包括金伟灿与莫博涅的蓝海战略理论。
[1]蓝海战略理论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趋于成熟的背景下产生的。
如今的商业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能在趋于完善的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则显得倍加重要,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金伟灿和勒妮·莫博涅于2005年出版了《蓝海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一书,如春风润雨,给一些疲于竞争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的确,蓝海战略打破了旧的战略思维,使人们能够从竞争的模式中走出,开创出未有的空白市场并从该市场中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随后引起了蓝海战略研究的热潮,蓝海战略也迅速在各行各业中用于解释一些管理情况,还有应用蓝海战略指导企业的管理,其中不乏有令人振奋的成功案例。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异常迅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各种市场也随着改革的加深而日渐涌现和成熟,追求空白市场以实现企业发展的也难上加难。
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下滑态势,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瓶颈,中国企业急需调整以迎接残酷的现实。
在21世纪,创新则显得异常重要。
而蓝海战略则能给中国的企业以启示,走创新发展的光明之路。
2010 年12 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把蓝海战略评为影响中国企业的十大理念之首。
[2]蓝海战略在中国企业享有极高的美誉度,其为企业界重新认识市场竞争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给中国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而对此的关注也是理应的。
蓝海战略从产生到现在,也有七八个年头了,在这期间得到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不仅理论方面,还有应用方面。
蓝海战略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研究也得到进行,然而不是过于理论化就是采用的分析案例过于片面,很少有针对应用蓝海战略的中国企业的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加以对比分析,来探究可行的适合中国企业的蓝海战略。
“寻找蓝海”,是这段时间来听得最多的字眼。
和“基业常青”、“竞争战略”、“持久生存”这些热门的管理学名词一样,“蓝海”这个新鲜词也是来自于一本全球畅销的管理学著作。
这本去年2月份出版的大热作品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两位知名学者W·钱·金(韩)和勒妮·莫博涅(美)联手打造,出版不倒半年,就被翻译成为了27种文字,被三星、LG、丰田、尼桑、索尼甚至是微软这样的国际企业巨头奉为圭臬。
但“板砖”也随之而至。
近期,不少学者开始对“蓝海战略”开炮,称“蓝海战略只不过是水平营销的另一种说法”、“蓝海战略只不过是创造新品类而已”……学界的争议总是纷繁不断,但这也不禁让大家对“蓝海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它到底是一条“救市良方”,还是新瓶中的旧酒呢?三星:“蓝海战略”的活案例《蓝海战略》全书并不长,其中的核心理论是“价值创新”,这一理论体系是由本书的两位作者在1997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此前他们用了七年的时间来分析各种行业和企业才得出了这个理论。
其后,他们又用了八年时间将这个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并不断发展理论,最终形成了《蓝海战略》。
书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红海”和“蓝海”的比喻。
根据作者的定义,“红海”就是充满血腥竞争的已知市场空间,“蓝海”就是尚未开发的新市场空间。
“蓝海战略”的核心就在于摆脱“红海”竞争,开创“蓝海”市场。
在当今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残酷的情况下,“蓝海战略”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的企业界对寻求新的战略手段以实现获利性增长的强烈渴望。
它通过大量的鲜活案例总结出了一条通往“蓝海”的发展道路,即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实现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
“蓝海战略”之所以得到追捧,最主要得益于那些遵循这一战略取得成功的企业案例,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要属三星公司。
1998年,三星就建立了“价值创新研究所”,开始奉行“价值创新理论”,并使用了“蓝海战略”中提及的“战略布局图”和“四步动作框架”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