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进一步探讨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结构模型。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作者简介:郝彦琴(1974—),女,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材料成型。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办学定位、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之一是未形成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与体系。
企业需要高职院校提供无缝连接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能力的综合与实用。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上还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1.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内涵是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的生产服务及科技开发等相互结合起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构成的教学目标出发,在教学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统筹,突破传统范畴,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实训基地教学、企业实际工作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开放灵活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旨在围绕真实的工作项目展开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程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结构及评价体系的根本变革,引领和指导相关教学改革。
2.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模型建构工学结合是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的结合。
在教学和课程的组织方面,以实践过程为导向,依据行业、职业和专业特点,按工作过程逻辑组织职业教育理论知识,选择课程内容,安排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2.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必须借助课程这个载体来实施,因此关键环节是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建立并完善市场调研制度,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取舍和组合结构的标准,打破原有学科体系,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以专业为平台,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和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使其更具有开放性、适应性和先导性。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摘要]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教育部门与产业界或院校与企业相结合。
实施工学结合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一、工学结合模式的提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四个服务”要求,即“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职业院校加强了产教结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既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既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又是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涵盖了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在内的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合作教育”的特定称谓。
校企合作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何继盛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构建由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并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1+1+N”校企合作模式为例,介绍了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以期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之一,许多职业院校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各种尝试与实践,并在制度文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的发布,确定了职教发展要以质量为先,并要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办学。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让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让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一、高职教育校企育人的现状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比较单一,多元主体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产教双方权责利界定不到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一)参与主体动机各异(1)企业。
企业的参与动机表现为储备人才、推广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获得科研成果等。
然而,企业在参与校企育人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政策依据、所获取的利益与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短期投资回报率低等潜在风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辅助性地位,参与协同育人的话语权普遍不足。
同时,教育的公益性与企业的逐利性也存在天然的矛盾。
(2)学校。
学校的参与动机主要体现在:为了满足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克服传统办学模式过分依赖政府投入的弊端,形成资源互补,提高育人质量;提高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等等。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邹伟文章来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4-9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本文结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本文结合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
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
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
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大东北的1953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沈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
她的发展历史说明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派生物”。
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振兴,没有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本就不可能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今天。
因此学院定位为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沈阳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
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因此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
2.通过互相兼职,使学院与企业水乳交融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是保证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一批沈阳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技能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学院长及系、部教研室主任,同时派出教学院长和系、部主任担任企业的技术厂长、副总工程师、副总机械师、副总电气师、车间主任等职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院与企业做到了水乳交融。
3.通过共建共管,使学校与企业同舟共济一是根据企业需求,共建专业。
如学院和沈重集团共建焊接、热处理等专业,所有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企业要求进行;二是共建实训基地。
如学院和辽宁光维摄影集团共建摄影实训基地,由企业出资金、设备,学院以企业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等方式予以回报;三是共建师资队伍。
学院和一批企业建立了一支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有些企业如沈阳科教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室,同时又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教研室;四是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目前学院47个专业均和行业企业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由于这些共建项目,使得学院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利益,把学院和企业的命运结合到了一起,使学院和企业同舟共济。
4.通过“订单”培养,和企业共生共荣实践证明,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
学院先后和沈重集团、沈鼓集团、特变电集团、米其林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共同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成立“重型班”、“特变电班”等冠名班,使学生入学开始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并由企业提供奖学金。
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5.通过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学院和企业共担职责“企业代表”源于军工厂的军代表一词,军代表负责对军工企业的军工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相当于建筑工程的工程监理。
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可由“企业代表”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代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理和验收,根据监理情况向企业提出报告和相应建议,并根据企业对人才未来工作岗位技能变化向学校提出新要求。
这个代表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沟通,有利于共同制定、修改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校企之间关于共建师资队伍、共建顶岗性实训基地和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的衔接,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好形式。
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由于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之间可以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
“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
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
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
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我院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
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学院机制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技术、工艺、管理等3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
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
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5.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
在此基础上,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1年左右的顶岗实习。
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
三、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1.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
从而达到真正解决“教什么(what),谁来教(who),在哪教(where),怎么教(how)”的问题。
2. 在公共课程的教学中尝试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
学院基础部在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过程中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是以创新理念为先导——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设计了“重点讲授,自学辅助,德技互溶,实践强化”的教学理念,把课程设计为5个模块(3+2),3个教学模块为理论教学模块、自学模块、专题教育模块,2个实践模块是公益劳动模块、社会义工模块。
二是以素质教育工程为平台——发挥主渠道作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教学将素质教育活动制度化、常规化。
开展了“父母供我上大学,我到大学做什么”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开展了以做现代职业人为核心的“大学生修身工程”活动,使学生做到思想进取,学习勤奋,情趣高雅,行为文明,体魄健康,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开展了“我与祖国共荣,我与沈阳同飞”活动,教育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对就业选择,鼓励学生到辽宁西北和国家西部地区工作。
这些专题教育活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三是以德育基地为依托——强化实践教学效果,课程不仅在课堂上讲,在学院讲,也拿到现场讲,到社会上去讲。
如请劳模做报告,把学生拉到沈阳劳模服务公司,请劳模在现场讲,同时学生参加劳模服务公司的义务劳动。
德育教育单元把学生拉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邱少云烈士的墓前给学生讲课,把学生拉到“九一八”纪念馆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