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解表药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药学》_第一章解表药_中医世家第一章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
也即《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1.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
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等症,都应慎用。
跟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发汗作用较强。
适用于感冒风寒,呈现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
麻黄【药用】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及木贼麻黄或其它含麻黄碱的同属植物的草质茎。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及麻疹透发不畅,风疹身痒等症。
麻黄性温辛散,能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
用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如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
至于用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
2.用于咳嗽、气喘。
麻黄能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故临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
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于风水水肿等症。
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
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发表散风通用药,散外风息内风)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治风通用药。
风寒,风湿,风热。
散外风,息内风)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汤剂:1-3克,粉末:0.5-1克)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3-10克)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包煎)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辛温解表麻薷姜,苏桂荆柳藁羌防,通窍辛夷白细苍总结:通鼻窍: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第二节辛凉解表药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具有特殊的清凉香气)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辛凉薄牛蝉菊桑,葛根升柴兼升阳,蔓荆豆豉贼浮萍升阳:葛根,柴胡,升麻,黄芪透疹:荆芥,西河柳,薄荷,牛蒡子,蝉蜕,葛根,升麻,浮萍解肌:葛根,桂枝。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以及风湿痹痛等。
解表药使用需注意:
①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
②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③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
④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一章解表药【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分类及适应证】1)辛温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应于:①风寒表证,见恶寒重发热轻。
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②咳嗽气喘、风湿痹痛、水肿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2)辛凉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发汗作用和缓,适应于:①风热表证,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鼻塞,流浊涕,咽部红肿疼痛,口渴,舌尖红,脉浮数等;②温病初起属风热表证者;③咳嗽,麻疹透发不畅兼有风热表证者。
【使用注意】1)注意用法。
解表药多为辛香发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2)注意体质。
久病体虚者慎用。
3)注意禁忌病证。
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久患疮疡、大失血等患者应慎用。
4)注意季节。
夏季腠理疏松,易于出汗,用量宜轻;冬季腠理闭塞,不易出汗,用量宜重。
5)注意不良反应。
使用解表药,发汗过多,耗伤阳气,进而损及阴液,导致虚损。
6)注意疗程,解表药为祛邪之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第1节辛温解表药麻黄【来源】本品为麻黄科植物麻黄、木贼麻黄及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处方别名】麻黄、炙麻黄、麻黄绒【性味归经】辛、味苦,温。
归肺、膀胱经【功效应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风邪顽痹,支气管哮喘。
发汗解表——{特点:发汗力量峻猛应用:①风寒表实无汗证;②风寒湿痹,阴疽等宣肺平喘——{特点:善宣散肺气。
应用:①风寒袭肺之喘咳;②痰饮犯肺之咳喘;③热邪壅肺之咳喘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配伍应用】麻黄配桂枝: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甘草:宣肺散寒,止咳平喘,用于风寒袭肺之咳喘。
麻黄配石膏、杏仁、甘草:清宣肺热,止咳平喘,用于肺热咳喘。
麻黄配干姜、细辛: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寒饮郁肺之咳喘。
【用法用量】水煎服,3~9g【使用注意】1) 注意生品与炮制品的区别。
〃[中药学各论部分]
第一章解表药
概论
1.概念: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味--辛能散
归经--肺(主宣发外合皮毛)
膀胱 (足太阳经循行体表)
质地—轻(升浮发散) 性发散
具发散解表功效,兼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3.适应证及分类:
外感风寒--辛温解表药:辛温发散风寒发汗力强外感风热--辛凉解表药:辛凉疏散风热长透解表热
4.使用注意
1)注意适应证;
2)注意体质:体虚多汗、热病津亏忌用;
疮痈、淋病、失血慎用;
3)注意季节用药:
4)注意煎服法:入汤剂不可久煎。
轻煎,短煎
5)发汗适宜.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 生用炙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肺膀胱
性能特点:辛散质轻苦降泄温通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入肺和膀胱经,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
功效及主治:
1.发汗:风寒表实无汗(要药)~桂枝(麻黄汤)
2.平喘:咳喘实证
尤擅长风寒肺气不宣之咳喘~杏仁甘草(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
3.利水:水肿兼有表证者宣肺利尿要药越婢加术汤麻黄入药特点:
1.作用趋向的双向性;
2.用药部位的相反性;
3.配伍应用的广泛性.
用法:解表生用平喘炙用
使用注意:发汗力强汗证及肾虚咳喘忌用
药理: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压及中枢兴奋等。
【桂枝】(嫩枝) 川桂枝嫩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心肺膀胱
性能特点:辛温发散甘温助阳解表入心(走血) 入肺(宣发))入膀胱经(司水液,主肌表) 既走表又走里发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
治风寒表实表虚皆宜,治疗阳虚经寒血滞所致诸证可投。
功效:
1.发汗解肌:风寒表虚有汗~白芍(桂枝汤)、
风寒表实无汗~麻黄
2.温通经脉:风寒湿痹~甘草、附子(桂枝附子汤)
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桃仁丹皮茯苓(桂枝茯苓丸)。
温中散寒—虚寒腹痛(小建中汤)
3.通阳利水—阳虚水肿痰饮证~茯苓泽泻(五苓散) 温通胸阳—胸痹作痛阳虚心悸~枳实薤白桂枝汤
鉴别:
麻黄透彻毛窍而解表发汗强有无均发}发散风寒{风寒表实又平喘利水
桂枝透达阳气而解表发汗弱有收无发
风寒表虚又温经通阳
桂枝走卫分:散风邪助卫阳散}调和营卫{
白芍走营分:养营血而敛汗收
【紫苏】又行气安胎又解鱼蟹毒【生姜】}散寒止呕{又温肺止咳也-------为呕
家圣药
【香薷】又化湿利水―夏月麻黄‖
叶-长于散寒发汗
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
子-长于消痰平喘
皮-利水消肿
汁-化痰止呕
生姜{煨-温中止呕
炮-温经止血
干-温中回阳
【荆芥】质轻偏发散能透疹、能止血、治
咽喉肿痛―风病血病疮病要药‖}祛风解表{
(平和药对) 偏温擅祛风湿止痛并能解痉【防风】
风药中的润剂―通治一切风邪‖
【羌活】散寒解表太阳经头痛偏上半身风湿
【藁本】}祛风湿止痛{善达巅顶治疗巅顶头痛【白芷】用于寒湿重证阳明经头痛要药温燥上升
力强又燥湿排脓
注意:均气味浓烈,用量过多,容易呕吐
脾胃虚弱不宜用;
辛温燥烈,伤阴耗血,血虚痹痛,阴虚头痛慎用.
【细辛】(全草) 辽(北)细辛华细辛
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肺肾心
性能特点:辛温走窜,芳香气浓.既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所致痛证以及鼻
渊、鼻塞、头痛、风寒湿痹之良药。
又能温
散肺寒、化痰饮,为治寒饮伏肺(咳喘)之
要药。
1.祛风散寒止痛:风寒头痛(少阴头痛要药)
阳虚外感(麻黄附子细辛汤)
2.温肺化饮:寒饮咳喘(小青龙汤)
3.宣通鼻窍:鼻渊(功效同【辛夷】【苍耳】)
用量用法:1~3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辛香温散,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
阴虚或肺热咳嗽忌用。
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
反藜芦。
药理: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抑菌、抗组织胺、抗变态反应、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部分) 辛凉肺肝
疏风热清头目-风热表证(银翘散)
利咽喉-风热壅盛的咽喉肿痛–桔梗荆芥
透疹毒-麻疹风疹–蝉蜕牛蒡子荆芥
疏肝郁-气郁不舒胸胁胀痛(逍遥散)
【牛蒡子】(种子) 大力子鼠粘子恶实
辛苦寒肺胃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常用
解毒(痄腮-板蓝根连翘等)
通便(感冒伴二便不利效好)
【蝉蜕】(黑蚱蜕壳) 蝉衣蝉蜕蝉壳
甘寒肺肝
疏散风热:风热表证:-薄荷甘草 (清解汤)
透疹:疹出不畅:-葛根牛蒡子
祛风止痉:小儿外感夹惊-薄荷钩藤(止啼散)
破伤风轻症研末黄酒送服
退翳明目:-菊花决明子 (蝉花散)
开音~胖大海
【桑叶】明目疏风清热清肺润肺作用好}(桑菊饮) {多用燥热伤肺痰少风热表证平肝养肝作用优
【菊花】于肝阳上亢晕眩~枸杞(杞菊地黄丸)
黄 (杭):疏散风热多用外感风热
菊花{白 (滁):平肝明目多用目赤肿痛肝虚目暗野(全草):清热解毒多用痈肿疔毒咽喉肿痛
【柴胡】(根) 北- 南- 生用醋炒
苦辛寒肝胆
和解退热-少阳证(要药):配黄芩半夏(小柴胡汤)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要药):配白芍当归(逍遥丸)
升举阳气-中气下陷:配升麻党参等(补中益气汤)
用法: 生用-和解退热
醋制-疏肝解郁
蜜制-升举阳气
注意:升发阴虚火旺阳亢忌用
【葛根】重在解肌(项背强痛首选药)
疏散风热又透疹生津葛花:解酒}升举阳气{
【升麻】 (中气下陷) 又解毒透疹治疗热毒证
【蔓荆子】主治风热头痛又祛风湿
}辛凉解表{
【淡豆豉】重在解表又除烦热病烦闷要药
复习参考题
1.试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
2.简述麻黄桂枝薄荷牛子细辛柴胡的性能特点
功效和应用
3.比较下列各组药物的异同点并指出配伍类型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桂枝-白芍
4.举例说明麻黄入药的特点
5.选药:
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风病、血病、疮病的要药风药中的润剂并通治一切风邪阳明头痛
太阳头痛颠顶头痛和解少阳升举阳气
行气安胎温胃止呕(呕家圣药) 燥热伤肺
项背强痛中气下陷少阳证热病烦闷疏肝解郁
6.写出下列处方别名:蝉蜕牛蒡子
7.菊花品种不同作用何异?
8.紫苏药用部位不同作用何异?
9.生姜取材和炮制不同作用何异?
10.写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各10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