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 格式:pdf
- 大小:58.82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爱的徒劳》和《仲夏夜之梦》谈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内涵段志东【摘要】莎士比亚是活跃于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他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者.莎士比亚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被称之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成果如浩海烟云,多不胜数,尤其是在悲剧方面,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广受评论家们的注视.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的成就也极具伟大性,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肯定是具有统一性的,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是因为其精湛的深刻的思想与创作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莎士比亚的喜剧都是以乐观主义做为基调,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对人类光明的前途充满了期望.【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8)002【总页数】3页(P123-125)【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人文复兴【作者】段志东【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南阳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3莎士比亚生活的时间是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这正是英国被欧洲文艺复兴所广泛影响的时代,同时也是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莎士比亚所处的这个时代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经历了两个不同王朝的统治,见证了封建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激烈的斗争。
这些所有的所有都影响了莎士比亚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更加让他的作品思想变得深刻。
在《爱的徒劳》和《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巧妙的运用了“戏中戏”、巧合和语言游戏这些技巧,将他对社会、人性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全部融合了进去[1]。
莎士比亚将给读者带来无尽欢乐的丑角形象在深刻的思想之下进行了隐藏,在这笑声起伏之下作者的思想表现的更加深刻。
莎士比亚的喜剧多以爱情故事为主,这两部作品也不例外,他通过大量的使用暗色因素进行解构,使读者能够看到和谐世界的失落、爱情的虚妄和幻想的破灭,将作者的深刻思想反映的淋漓尽致。
《仲夏夜之梦》戏剧情节特征及语言风格研究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著名的浪漫喜剧。
该剧以梦为基础,糅合了爱情、魔法和现实三个元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融合了幻想和现实,成为一幅奇幻绚丽的人生画卷,展现了爱情观与人性观的矛盾与和谐。
本文旨在探讨仲夏夜之梦的戏剧情节特征及其语言风格。
一、戏剧情节特征1.快节奏、情节复杂整个剧本中,三个情节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相互穿插,行为和语言在连续的基础上飞跃到另一个情节。
四对情侣之间、木妖与观众之间、精灵之间的情感纠葛相互交织,情节发展快速,令人眼花缭乱。
2.魔幻、幻想色彩浓厚剧中的精灵、木妖、妖魔等玄幻元素成为了剧情的重要部分,这些玄幻元素和魔法让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童话世界。
幻想元素和现实元素交融,形成了令人惊奇的情节展开。
3.同性爱情本剧中向来有“同性爱情”的称谓。
剧中连续出现的两对情侣当中,喜好相同和爱慕伙伴的Special和Tay局长被认为是“同性恋者”。
这部剧的同性恋情节是其独有的性格特色之一。
4.人性探讨本剧通过玄幻情节的展现,由浅及深地探讨了人类情感、人性的本质,追寻人类内心深处的真相。
在剧情的推动下,总结出了“爱情是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人性探讨。
5.喜剧元素本剧具有浪漫喜剧的风格,剧中幽默、滑稽的剧情,以及诙谐、俏皮的语言让观众大笑不已。
各种有趣的场景和对话在观众中引发了欢乐和诙谐。
二、语言风格1.辞藻华丽、语言巧妙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本剧的语言表达浑然天成,辞藻华丽,表达深思熟虑。
语言中又暗藏玄机,充满双关语和隐喻。
2.诙谐幽默、俏皮生动语言中的诙谐幽默、俏皮生动经常发生在配角身上,尤其是在哥斯达黎加层面、提坦尼娅神殿的场景中。
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增加了剧情的喜剧效果,也使剧情更加生动,令人感到有趣和愉悦。
3.独特的骑士啰嗦语言风格某些角色的台词采用的是骑士啰嗦语言,比如:喷泉女神、精灵们等,这些台词的语言风格十分独特,令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收稿日期:2018-11-19作者简介:乔滢(1970—),男,河南孟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年复一年的节庆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些民间风俗激发了莎士比亚的想象力,为作者提供了不竭的文学创作素材。
《仲夏夜之梦》的剧名与欧洲古老的传统节日仲夏节联系密切。
据说仲夏节最早是人们为纪念基督施洗者约翰的生日而举行的宗教庆祝活动。
在古代,人们在仲夏夜前夕摘取金盏花等草药,外出时点起火炬或篝火,以驱逐野外的孤魂或精灵。
因为人们相信在这个节日里采摘的草药具有神奇的治愈效果,点燃的篝火具有奇异的魔力[1]。
剧中作为节日的仲夏节成为混乱甚至是精神出轨的同义词。
仲夏夜在传统意义上是过失和思维游离的夜晚,恋人们在森林中一夜间经历的错乱爱情故事,以及在每个人心理上都受到同样影响的事实,证明那不会是幻想。
莎士比亚戏剧中非真实的东西不少,赋予正在演变的一切以特殊意义,暗示尚不明其真相的生活隐秘。
这些东西,不仅加强了莎剧的诗意,而且也成了剧作家感受世界的一个方面。
1.织工波顿的真面目在第一幕一开场预告了婚庆主题和爱情闹剧之后,紧接着第二场我们就看到一组手艺人,为了准备在国王结婚之日演出助兴,正在排练一本戏。
有趣的是,中心人物织工波顿,想要扮演所有的角色。
他原本要扮演皮拉摩斯,不仅自信有逼真的演技,而且还想扮演他的恋人提斯柏,甚至狮子。
他对演戏的喜爱与众不同,他喜欢扮演角色,而且无论什么角色,都自信演得会让观众信以为真。
当昆斯想要让他放弃扮演提斯柏的想法时说:“你要嚷得那么可怕,吓坏了公爵夫人和各位太太小姐们,吓得她们尖声叫起来,那准可以把咱们一起给吊死了。
”于是其他手艺人都认真地表达了担心,波顿表面上似乎也接受了意见。
众人的言语之中反映了演戏的魅力,成为自己之外的他者和疑忌,扮演过于真实的可怕后果。
当然可能是让波顿放弃扮演多个角色的念头而制造的说辞,但是这种不安一旦被道破,迅速在伙伴间蔓延开来。
莎士比亚戏剧经典桥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物性格刻画,丰富多彩的情节设置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至今仍然被广泛地演出和研究。
在他的戏剧作品中,有许多经典的桥段在读者和观众中广为传诵,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桥段。
1.《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巧遇《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其中一场经典的桥段就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第一次巧遇。
在一场宴会上,罗密欧和朱丽叶第一次相遇,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对方,两人瞬间陷入了深深的爱情之中。
他们之间的对话和对视成为了整个剧情的转折点,也是爱情故事的开端。
2.《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有深度和思想性的戏剧之一,其中一个著名的桥段就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在悲剧的抉择中所面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在戏剧的高潮部分,哈姆雷特陷入了对自我和人生的深刻反思中,他在内心挣扎着是否应该继续生存下去,还是选择毁灭自己来终结一切痛苦。
这一桥段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3.《奥赛罗》中的嫉妒与背叛《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其中描写了一个由嫉妒与背叛引发的悲剧故事。
该剧中的经典桥段之一就是主人公奥赛罗对妻子的怀疑和背叛。
奥赛罗因受到手下约哑谋害的谎言而怀疑自己的妻子出轨,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悲剧结局。
这一桥段反映了嫉妒与背叛所带来的破坏力和对于信任的珍视。
4.《李尔王》中的忏悔与救赎《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国王因为贪婪和愚昧而导致家族的破碎和灾难,最终在忏悔与救赎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净化。
在戏剧结尾的经典桥段中,李尔王在孤独和苦难中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与责任,最终通过自我救赎来化解了灾祸,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启示。
5.《麦克白》中的野心与复仇《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个充满野心和复仇欲望的贵族通过谋杀和背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终自食其果。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见面课:《冬天的故事》:四季交响与人性复归1.剧中出现的背景地以下哪一项是错的()答案:威尼斯2.《冬天的故事》的四幕犹如交响乐的四个乐章,这个说法是否正确?()答案:对3.《冬天的故事》剧情发生在什么时代?()答案:古罗马时代4.《冬天的故事》所属的戏剧类型是()答案:传奇剧5.剧中的故事只发生在冬季()答案:错见面课:喜剧《爱的徒劳》中的情感、趣味与智慧1.《爱的徒劳》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答案: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有追求现世幸福和世俗享乐的权利;真诚爱情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应该赞美和追求它;赞赏日常生活层面的现实体验和智慧2.《爱的徒劳》最后一幕,纳瓦拉国国王和他的三位侍臣求婚取得了成功()答案:全部都没有成功3.《爱的徒劳》中有一场戏中戏,它的名字是()答案:《九大伟人》4.在剧中,侍女罗瑟琳的追求者是()答案:俾隆5.法国公主的名字是()答案:剧中未写名字6.纳瓦拉国国王的名字是()答案:腓迪南7.剧中的纳瓦拉国是莎士比亚虚构的,还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国家?()答案:有见面课:喜剧《驯悍记》中的男权与女权之争1.以下表述,哪个是正确的()答案:出嫁前的凯瑟丽娜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叛逆女性。
2.驯悍记》中,最后嫁给比恩卡的是()答案:路森修3.莎剧《驯悍记》的戏剧类型属于()答案:喜剧4.《驯悍记》的人物不包括()答案:薇奥拉5.《驯悍记》的剧情发生在()答案:意大利见面课: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1.2009年,根据格里高利·道兰导演、大卫·田纳特领衔主演的舞台剧《哈姆莱特》改编的电影,通过引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单向镜和超8摄像机等技术设备,强化了原作中已有的监视主题。
()答案:对2.1996年由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担任剧本改编、导演和主演的电影《哈姆莱特》,强化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这条线索,把原作演绎成一部国家秩序的崩塌与重建的斗争。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结构简析摘要:威廉·莎士比亚作为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
本文主要针对《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结构进行简单分析,主要包括叙述结构简析,戏剧结构简析,以及戏中戏结构的分析。
威廉·莎士比亚通过戏中戏的方式,使《仲夏夜之梦》的特色更加突出,也使他的故事更加的完美。
关键词:戏中戏;结构;戏剧;威廉·莎士比亚从结构角度审《仲夏夜之梦》醉一个仲夏,体几句真言。
仲夏的梦,是赫米娅和拉山德的梦,是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的梦,是仙王和仙后的梦,是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梦。
根据诺斯洛普·弗莱的理论,他的四种叙述类型——春、夏、秋、冬——同时又是定型的情节和主体结构或对世界的看法。
略带神秘色彩的主人公和他的女主角幸福美满,走向了他们的新世界。
这体现了《仲夏夜之梦》的整体结构特点。
即《仲夏夜之梦》的大体框架,通过这一方面,我们能够很好的知道《仲夏夜之梦》地整体构造。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它的局部特点——戏中戏。
在戏中戏里,尚未系列的一组戏剧角色向另一种角色边沿戏剧。
通过向文本第二虚构层面,剧作家在内层面上复制出外交际系统的表演情景。
舞台上虚构的观众对应着剧场里的真实观众,虚拟的作者、演员和导演对应着现实生活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作者、演员和导演。
有关戏中戏的类型分析必须特别注意两个标准:一是主线行动与戏中戏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是两个层面上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
《仲夏夜之梦》中工匠们的戏是戏中戏里的人们,在《仲夏夜之梦》中充当着本人的角色,又在戏中戏中担任了那部戏的角色,这样使戏中戏更加真实,也加强了与《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以外的角色的冲突。
例如,在波顿这一人物的塑造上,就能体现出威廉·莎士比亚的良苦用心。
波顿一上场,他的名字就已经就已经让人发噱:圆心固定,圆周不定,就像职工手里缠绕的线团。
这既是他名字的含义,当然,也是他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作为戏中戏的主要人物,他的形象以及他的名字都注定了他的善良、勇敢、幽默,尽管经历了被捉弄,被嫌弃,依旧初心不改。
浅谈《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一生创作了众多的戏剧作品,其中《仲夏夜之梦》是他青春时代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喜剧之一。
《仲夏夜之梦》,一个如梦似幻的名字,一看到这个名字就让人们浮想联翩,主要讲述了有情人经过“魔汁”事件之后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仲夏夜之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尤其是戏剧史上影响非常大,人们将其改编成了故事、电影、绘画、游戏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对《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语言特色;对语模式;反讽引言喜剧是戏剧的重要类型之一,一般被人们解读为笑剧或者笑片,以其巧妙夸张的表现手法、丰富趣味的情节设置、幽默诙谐的语言台词和戏剧人物性格的刻画等,向读者和观众阐述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广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作是莎士比亚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
这部作品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在喜剧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仲夏夜之梦》进行了分析。
一、剧情简介《仲夏夜之梦》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两个小伙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同时爱上了漂亮女孩赫米娅,而赫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伦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四个人的关系非常错乱。
赫米娅为了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了事先约定好的森林里。
海伦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两个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
仙王、仙后和服侍她们的小仙子、精灵住在这片森林里,仙王和仙后此时正在因为一个新偷来的侍童而争吵。
正处于愤怒中的仙王为了让仙后让步而获得那个侍童,决定让小精灵迫克取来传说中的魔汁来戏弄仙后。
这种魔汁如果滴在沉睡者的眼皮上,无论这个沉睡者是男是女,在醒来之后都会疯狂地爱上自己第一眼看到的生物。
整个故事的剧情因为这种魔汁的出现而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魔汁被误滴在睡着了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后第一眼看到了不小心闯进来的海伦娜,所以“移情别恋”,喜欢上了海伦娜,这件事让赫米亚伤透了心。
文化艺术 |“戏中戏”结构在电视晚会中的运用——浅析《2022元宵戏曲晚会》的结构创新□陆海宁/文“戏中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结构和创作手法,对戏剧故事的情节发展与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将结合自身导演经历,试析如何在电视晚会中设计“戏中戏”结构及其表演形式、发挥的作用等。
从戏剧创作角度来看,“结构”关系到一个故事如何被叙述,一个人物如何被呈现,一个思想如何被阐释。
“所谓‘结构’,可以看作是对剧本所反映的生活材料进行组织,也可以称之为‘布局’”[1]。
如果按结构方式来分,剧本结构通常分为单线、复线、散点、套层等,“戏中戏”就是“套层结构”。
1“戏中戏”的概念“戏中戏”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从英国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到中国古代徐渭的《四声猿》、王衡的《真傀儡》、李渔的《比目鱼》,以及中国当代戏剧如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邹静之的《我爱桃花》等等,“戏中戏”作品可谓层出不穷。
“戏中戏”,简言之就是在一部戏中套演另一部戏,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解释、彼此依赖,形成一种特殊的互连关系。
作为一种戏剧结构和创作手法,“戏中戏”对戏剧故事的情节发展与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让作品呈现出别样的美学概念和多重艺术效果,同时实现更加丰富的内涵层次。
尽管“戏中戏”多用于戏剧或电影、电视剧的艺术创作,但笔者从事电视工作二十余年,尤其是在主题晚会的导演创作中,越来越觉得在晚会中借鉴戏剧艺术的一些创作理念、艺术手法,往往会产生耳目一新、出其不意的效果。
“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艺术都能创造出表现情感生活的形式,而所有艺术创造又都遵循着同一个基本原则进行的,这个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各门艺术的相似之处。
[2]”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人的艺术,它需要有人物、事件、规定情境等要素并通过一定的舞台调度,由演员的表演来完成一系列的舞台行动,进而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情感生活、揭示主题思想;而电视晚会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样也需要以人为本,它通过嘉宾和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配以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视听表现手法与创新技术,表达思想、展现主题。
《仲夏夜之梦》戏剧赏析话剧是一门非常有感染力的舞台艺术,演员的情绪,念白直接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动容。
戏剧中,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充满想象的力量。
个人比较喜欢莎翁的戏剧。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诗人,剧作家,人类戏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出生于英国中部,7岁时被送往当地文法学校读书,通过6年的学习,他熟练地掌握了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后因家庭破产而辍学,16岁自谋生活,在伦敦当过·马夫、剧团的配角演员。
因剧院需要剧本,转入写脚本,1594年成为“宫廷大臣供奉”剧团的股东。
1610年退出伦敦戏剧界,回到家乡。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同时也是他最著名的戏剧之一。
整部戏剧情调轻松,所包含的,只是纯净的快乐,仿佛是一部戏剧的狂欢,中间也掠过一丝爱情所固有的烦恼,但亦是加以欢乐化、戏剧化的。
故事梗概:在古老而繁荣的雅典城,顽固的老头伊吉斯要将他的女儿赫米娅许配给门当户对的贵族青年迪米特律斯,可是女儿不同意,因为她已经爱上了另外一个叫做拉山德的青年。
忒修斯公爵命令赫米娅服从父亲的安排,这让一对深爱的人痛苦不已,二人决定私奔。
赫米娅的好友、深爱着迪米特律斯的海丽娜却故意将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
当天晚上,这对情侣跑到了森林里,迪米特律斯和海丽娜也紧随其后。
一帮工匠正在森林里排练节目,主演波顿是个非常笨拙的人,表演得滑稽搞笑。
这两对情侣和演员们都不知道,他们已经慢慢接近了精灵们的秘密家园。
仙王奥布朗和他的仙后发生争执,仙王为了愚弄仙后,命令精灵迫克去寻找一种奇异的“爱懒花”汁,眼睛上涂了这种汁液的人,会爱上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形象。
但是由于迫克的疏忽大意,“爱懒花”汁引起了一片混乱和笑料:波顿变成了驴子,而且成为仙后的情人;另外两对情侣之间也发生了种种误会。
仲夏夜之梦英语话剧(中文对照)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仲夏夜之梦》Author: William ShakespearHermia---刘成露 Lysander、Oberon---叶环Helena---郑怡恺 Demetrious---姜莉莉Egeus、Puck、旁白---张玉立ACT 1 (In the city)第一幕 (城中)旁白:There was a law in the city of Athens which gave it s citizens the power of forcing their daughters to marry who mever they pleased. For if a daughter refused to marry th e man her father had chosen to be her husband, the father h as rights to put her to death.在雅典有一条法律赋予市民权力,可以强迫他们的女儿嫁给他们所喜欢的人,因此如果女儿拒绝父亲为她选的丈夫,依据这条法律,父亲可以自行判她死刑。
(Hermia正在梳头,突然她的父亲Egeus走了过来)Egeus: Hermia, you have to marry Demetrious, the best guy in the city.伊吉斯:荷米亚,你必须嫁给狄米崔斯,这城中最好的年轻人。
Hermia: But I don’t love him. I’ve f allen in love with Lysander.赫米娅:但是我不爱他。
我已经爱上了莱赛德。
Egeus: Lysander? Is he better than Demetrious? No!伊吉斯:莱赛德?他会比狄米崔斯好吗?不!Hermia: Oh! Dad! Demetrious had ever said that he loves my friend, Helena, and she, a sweet lady also loves him deeply.赫米娅:喔!爸爸,狄米崔斯曾说过,他爱我的朋友——海伦娜,而这一个甜美女孩也深爱狄米催斯。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作者:胡志毅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10期胡志毅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我们可以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进行比较。
在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中,最早的论文有徐朔芳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近期的有刘昊的《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爱情与异地》[1]。
本文试图从梦幻、梦境和神话仪式的视角,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进行比较。
一、梦幻:主题与象征梦想,是一种诗学。
加斯东·巴拉什的《梦想的诗学》提出了“梦想的诗学”的概念。
他说:“在诗人作出宏伟的发现时,一个诗的形象能够成为一个世界的萌芽,一个呈现于诗人梦想前的想象天地的萌芽。
”[2]诗人的想象就是一种梦幻。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是戏剧诗人,他们采用梦幻来写作。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汤显祖写梦,并不是因为他把人世都看成是梦,而是借写梦,抒发他对当时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不满。
《牡丹亭》的梦情,是在《惊梦》和《寻梦》中表现出来的。
梦情化成了梦境。
尼采说,每个人在创造梦境方面是完全的艺术家,而梦境的美丽外观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3]。
而弗洛伊德将“想象丰富的作家同大白天做梦的人”,把作家的创造同“白昼梦”作比较[4]。
《牡丹亭》中杜丽娘“昼寝”时做的梦,可以视为“白日梦”,柳梦梅是杜丽娘梦情中的理想爱人。
而花神则是现实中媒人的化身。
在《惊梦》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幽欢和花神从中“惜玉怜香”的保护,构成了这出戏的戏剧性,或者说是使其“戏剧化”了。
汤显祖的《牡丹亭》,“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曰: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杜丽娘的梦境是现实之境的升华,“梦中之境,何必非真”,梦中的爱人柳梦梅就是她后来超越于生死之上的爱人。
仲夏夜之梦中文剧本《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喜剧,此剧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影响巨大,后人将其改编成电影、故事、游戏、绘画等。
第一场雅典。
忒修斯宫中忒修斯、希波吕忒、菲劳斯特莱特及侍从等上。
忒修斯美丽的希波吕忒,现在我们的婚期已快要临近了,再过四天幸福的日子,新月便将出来;但是唉!这个旧的月亮消逝得多么慢,她耽延了我的希望,像一个老而不死的后母或寡一妇,尽是消耗着年轻人的财产。
希波吕忒四个白昼很快地便将成为黑夜,四个黑夜很快地可以在梦中消度过去,那时月亮便将像新弯的银弓一样,在天上临视我们的良宵。
忒修斯去,菲劳斯特莱特,激起雅典青年们的欢笑的心情,唤醒了活泼泼的快乐一精一神,把忧愁驱到坟墓里去;那个脸**惨白的家伙,是不应该让他参加在我们的结婚行列中的。
(菲劳斯特莱特下)希波吕忒,我用我的剑向你求婚,用威力的侵凌赢得了你的芳心;①但这次我要换一个调子,我将用豪华、夸耀和狂欢来举行我们的婚礼。
伊吉斯、赫米娅、拉山德、狄米特律斯上。
伊吉斯威名远播的忒修斯公爵,祝您幸福!忒修斯谢谢你,善良的伊吉斯。
你有什么事情?伊吉斯我怀着满心的气恼,来控诉我的孩子,我的女儿赫米娅。
走上前来,狄米特律斯。
殿下,这个人,是我答应把我女儿嫁给他的。
走上前来,拉山德。
殿下,这个人引一诱坏了我的孩子。
你,你,拉山德,你写诗句给我的孩子,和她交换着一爱一情的纪念物;你在月夜到她的窗前用做作的声调歌唱着假作多情的诗篇;你用头发编成的腕环、戒指、虚华的饰物、琐碎的玩具、花束、糖果——这些可以强烈地骗诱一个稚一嫩的少女之心的“信使”来偷得她的痴情;你用诡计**了她的心,煽惑她使她对我的顺从变成倔强的顽抗。
殿下,假如她现在当着您的面仍旧不肯嫁给狄米特律斯,我就要要求雅典自古相传的权利,因为她是我的女儿,我可以随意处置她;按照我们的法律,逢到这样的情况,她要是不嫁给这位绅士,便应当立时处死。
忒修斯你有什么话说,赫米娅?当心一点吧,美貌的姑一娘一!你的父亲对于你应当是一尊神明;你的美貌是他给与的,你就像在他手中捏成的一块蜡像,他可以保全你,也可以毁灭你。
戏中戏的表现手法浅析作者:恒世琦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年第07期【摘要】戏中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戏剧创作技巧、手法,对戏剧故事的情节发展与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浅析戏中戏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性质、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戏中戏;手法;表现古往今来,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出现了“嵌套”的情况,就是一个故事里套着另一个故事的手法,在戏剧作品中这种现象也频繁出现,叫做“戏中戏”,具体是指一部戏剧之中又套演该戏剧本事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
它是整部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
一、戏中戏的艺术手法在《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一书中,曼弗雷德·普菲斯特认为,戏中戏的嵌入方式有两种:一是采取片段的形式嵌入到一个更大的主情节系列中,这样他就可以汇聚作品的焦点;二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出主情节,使主情节缩减为一个框架——有时就剩一个序幕和尾声。
这个框架就是为了加强戏剧形式的虚构性质,起一个离间的作用。
在表演方式上,往往横插一杠,节外生枝。
进而借此激活观众的观赏兴趣,获得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良好戏剧审美效果。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戏中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去众所周知的《哈姆雷特》外,戏中戏在《仲夏夜之梦》和《爱的徒劳》中也有所展现,通过表演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叫做《最可悲的喜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伯最残酷的死》,来源于奥维德的《变形记》。
戏中戏中还有一个希腊神仙剧,台词形式多样,包括散文、素体诗、双行诗体以及多种对白等。
而《九大伟人》是《爱的徒劳》中的戏中戏。
再加上一台宫廷的假面舞剧,台词非常诗化、押韵,包含了多首十四行诗,颇具特色,体现了戏中戏多样化的表演方式。
那么编剧为什么要用戏中戏呢?其实作家的意图在于在遵循“虚拟性”戏剧体裁特性的大前提下,追求“以假映真”,辩证处理生活与舞台、虚构与现实之间关系。
体现相对主义的戏剧观,化绝对为相对,突破幻觉与真实,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0—01
作者简介:吴佳浜(1991—)女,吉林四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浅论《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吴佳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论从戏剧创作还是理论影响上,都堪称最为光辉的人物之一。
他的剧作突破了传统戏剧框架,故事不仅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局,还采用了“戏中戏”的特殊手法,这就为戏剧增添了一种即兴式的狂欢化色彩,读者能够恣意发挥想象力,获得全新的视野。
本文试图从《仲夏夜之梦》入手,探究莎翁在戏剧虚构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力图突破以往研究成果,提出新建。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戏中戏;预设;想象;戏剧虚构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26—02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典范,也是他
戏剧艺术成熟的代表作。
歌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时代内涵赋予了其浓厚的人文色
彩,
在戏剧创作方法上,爱情悲剧《最可悲的喜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残酷的死》
(以下简称《皮》)嵌入其中,造成了一种“戏中戏”的艺术效果,不仅使得叙事线索多样化、多元化,产生一种“复
调”
协奏的美感,还因其表演失败而为这部喜剧增添了笑料。
然而笔者认为这场戏中戏不是一场没有意义的闹剧,徒增笑料而已,在其表象化的层面下,还隐藏着莎士比亚对于戏剧创作“真实”与“虚构”的理论:彼得·昆斯的业余剧团是由几个“作过工活的胼手胝足的汉子”组成的,他们机械地追求字
面意义上的真实,
尽一切破坏戏剧错觉之能事。
下面具体分析两场:
1.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昆斯带领大家在家中主要讨论《皮》剧角色分配问题。
莎士比亚何以用如此长的篇幅细细描述每个角色的分配呢?笔者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借由昆斯道出
对戏剧的预设。
波顿自信能够演好每个角色
,“要是演得活灵活现,那还得掉下几滴眼泪来。
要是咱演起来的话,让看客们大家留心着自个儿的眼睛
吧。
”显然,作为演员、表演者,他们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范畴,进入了观众领域,从取悦观众的角度思考表
演问题。
“朋友们,你们说的很是;要是你把太太们
吓昏了头,她们一定会不顾三七二十一把咱们给吊
死。
”他们已经忘记了戏剧的虚构本质,戏剧虽是对
现实的摹仿,
但却远不是现实,观众是有能力加以区分的,这里,波顿就已经低估了或者说是错误地预设了观众的反应,站在一个反错觉主义的立场来评判。
而这两处都是为莎士比亚所批评的,莎士比亚对戏剧虚构论是持肯定态度的,对角色安排的详述是莎士比亚意在说明剧组人员为拍戏提出的每一条荒谬
建议都是基于一种对观众的错误预设,
实际上是一种反讽,他想要让剧作家们和观众都明白戏剧是虚构的。
演员们应该做的是发挥各种演技,努力使观
众相信这种虚构性,
然后再通过调动他们的想象力来引导其进入美妙的戏剧情境。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莎翁对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论”的否定,是对经典文学理论的挑
战。
他们认为亚氏“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与莎翁
“戏剧虚构论”是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向,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对莎士比亚的误解。
亚里士多德只是强调悲剧或者诗学艺术的来源是摹仿,观众通过“误以为真”的剧情,借以引起哀怜和恐惧,从而使心绪得到净化和疏泄,但亚氏从未提出戏剧的演出就应
该是现实的,
从未否定其虚构的艺术魅力。
莎士比亚只是反对“极端的摹仿论”,反对那种将现实场景
完全复制到戏剧表演中的做法,更进一步地阐释了
6
2
戏剧艺术的虚构和真实的辩证关系,比较清晰地提出了不要把现实和虚构混为一谈。
因此莎翁的戏剧虚构论非但不是对亚氏的否定,反而是从中汲取了营养并且做出更深层次的探讨。
总而言之,分派角色这一场所强调的并非是这些演员的表演何等拙劣,而是导致戏剧表演失败的症结所在。
2.在第五幕第一场中,演员们上场准备为这欢庆进行表演。
昆斯一上台便开始说旁白,揭示剧中情节和人物设置,“列为大人,也许你会奇怪这一班人跑出来干什么……”开场诗让观众不要相信他们即将看到的任何角色,这等于说,在连排练都没有开始之前,演员们就已经在放弃他们要扮演的角色了。
一开始就将悲剧的氛围打破,昆斯完全没有意识将现实和戏剧的虚构世界割裂开来,而且还可笑地认为观众也会无法从虚构的戏剧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完全解构了戏剧的虚构艺术。
接着,更为荒诞的事情发生了,狮子和墙都开口说话,进行自我解释,完全没有给观众留有想象的余裕。
皮拉摩斯说:“‘把咱欺’是该提帕斯接下去的尾白,他现在就要上场了……你们瞧吧,下面做下去正跟咱告诉你们的完全一样。
”可见皮拉摩斯已经忘记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演员,竟然当起戏剧情节发展的“引导者”、“绝对逼真的追随者”,一会儿是皮拉摩斯,一会变回波顿,完全没有维护演员的表演为观众营造的情景,刚刚进入剧情,唤起观众的期待,又马上破坏氛围,将观众拉回现实。
这时,希波吕忒做出的那句评论“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比这更蠢的东西。
”其实隐含了莎士比亚的观点:任何一部戏剧,如果混淆了现实与虚构,将会变得多么怪诞可笑。
相反的是,忒修斯对于这场闹剧报以宽容的态度“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最坏的只要用想象补足一下,也就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
”希波吕忒马上反驳“那该是靠你的想象,而不是靠他们的想象。
”莎士比亚借由这段辩论,实际上是围绕“想象”反驳了一种观点,提出了一个概念,试图说明想象之于观众、之于戏剧效果的传达是多么重要。
戏剧艺术因自身有限的舞台时、空的制约,遂决定了以模仿现实生活的“虚拟性”为其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因此想象在戏剧创作中不可或缺。
表演者只负责营造氛围,用剧情打动观众,而那些无法表现出来的现实要素(如月光)是要靠观众的想象填充的,这非但不会影响艺术的真实性,反而会带给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毕竟艺术对现实的摹仿不是表象层面的,而是意在揭示人类共同的一种生存状态。
接着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同忒修斯一起讨论《皮》剧,然而都是基于将现实和戏剧放在同一时空维度上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也完全没有意识将戏剧模仿和现实生活加以区分。
就是说他们也奇怪这一班人跑出来干什么。
而到最后,三个错误的观众都已经对《皮》剧失去耐心,看到所有人都死了,只想快点结束。
悲剧变成闹剧,一方面是因为表演者们从出场伊始就不断解构戏剧的虚构艺术,还在于三个观众并未进入情境,竟然与表演者对话,甚至指挥戏剧的进行。
可以说在整部《皮》剧的观赏中,只有希波吕忒是符合莎士比亚对观众的期待的,她是莎翁本人艺术思想的传声筒。
因此笔者认为莎翁在这里不仅对戏剧表演者提出了要求,也对观看者的观赏角度和心理建设提出很高要求。
3.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在《仲夏夜之梦》这个喜剧中安排一场悲剧作为戏中戏呢?这样,内外戏的主题看似是矛盾的了:在外部戏剧中,作者极力宣扬对爱的追求,但在剧中又安排了一场让人对爱产生绝望的悲剧。
然而戏剧的实际效果却是———内部戏剧是真实的,但使得观众不满意;外部戏剧是梦幻浪漫的,却带给观者以真实的艺术享受。
作为一部悲剧,《皮》显然是失败了,但却是莎士比亚匠心独运的安排:让人扮演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是为了反证成功的戏剧并不是试图让观众把模仿当成现实的戏剧;让演员通过与观众席对话来解释自己并非真狮子,是为了反证成功的戏剧不能“打破”观众对现实的错觉。
“戏中戏”虽不首创于莎士比亚,“戏剧虚构论”也并非由他提出,但却在莎士比亚手中成为经典。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以莎翁为代表的古典剧作家注重描写“戏中戏”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莎士比亚成为一种经典,因为他的戏剧有着足够的原创性、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巨大的阐释空间和超越时空的魅力,这些经典的气质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
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其作品,总有艺术的光辉闪现其中,而本文只是从撷取其中一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其戏剧理论。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ⅱ》,朱生豪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3.
[2]黎土旺.《仲夏夜之梦》的思想特征及其艺术手法[J].益阳师专学报,1998,(04).
[3]裘克安.谈《仲夏夜之梦》[J].读书,1983,(06):94-101.
[4]李志斌.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J].湖北大学学报,1993,(04).
[5]郑畅.《仲夏夜之梦》的戏剧结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J].文学教育,2009,(10).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