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工体检中脂肪肝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学校教职员工体检结果汇总情况市学校教职员工于00年00月在市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
应检人数:00人,实检人数00人,参检率为00%。
其中女性应检人数00人,实检人数00人,参检率为88.7%;男性应检人数00人,实检人数500人,参检率为008%。
(统计到00年00月00日止)。
体检结果统计如下:经初步统计,学校教职员工体检人数00人,其中属基本正常001人,占体检人数的7.38%;患病或所检项目各类指标有不同程度超过正常范围者00人,结果异常率00.62%。
体检结果详细情况:(一)内科检查及血液化验有异常: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1. 血脂高:00人,占体检人数的30.087%。
2. 肾功能异常:00人,占体检人数的018.79%,其中尿酸升高026人,尿素氮升高02人。
3. 血压高:00人,占体检人数的017.45%。
本次化验及内科检查还发现:尿常规异常0人,肝功能异常0人,血常规异常0人,同型半胱氨酸升高0人颈部淋巴结肿大1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1人,肿瘤指标升高0人(其中CA199升高1人CA125升高0人),建议进一步检查或定期随访。
(二)心电图检查异常:位于前3位分别是:1.窦性心动过缓0人,占体检人数的6.04%。
2.ST-T改变、ST段改变:0人,占体检人数的2.68%。
3.房性早搏:3人,占体检人数的2.01%。
本次心电图检查还发现窦性心动过速3人,房颤1人,左前分束支传导阻滞1人,电轴左偏1人,异常Q波1人,建议进一步检查或心内科随访。
(三)胸片检查异常:本次胸片体检发现:肺部增殖灶1人,肺纤维灶1人,建议呼吸科随诊。
(四)彩超检查异常:位于前5位分别是:1.脂肪肝:03人,占体检人数的28.86%。
2.甲状腺结节:0人,占体检人数的18.79%。
3.胆囊息肉:06人,占体检人数的17.45%。
4.胆囊炎:00人,占体检人数的12.75%。
5.肝囊肿:06人,占体检人数的10.74%。
某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腹部B超检查情况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教职工体检B超脂肪肝为了广大教职工的健康,加强对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我院每两年对全院教职工进行1次健康检查。
现将2008年教职工健康体检中,已建档的922人肝、胆、脾、肾B超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008年教职工健康体检已建档的922人,其中男性486人,女性436人,年龄25~85岁。
1.2 方法使用东芝500A彩色B超机,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三甲医院专科医生进行操作检查。
按《超声医学》第5版各种疾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 结果2.1 常见病检出情况共检出患病人数525人,检出率为56.94%。
其中脂肪肝216人,肝囊肿99人,胆结石85人,胆囊息肉49人,肾囊肿30人,肾结石24人,肝血管瘤13人,恶性肿瘤4人,肝硬化脾肿大3人,右肾萎缩和血吸虫肝病各1人。
2.2 男女教职工常见病检出情况脂肪肝、肝囊肿,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值0.01),有显著差异。
胆囊息肉男性高于女性(P0.05),有差异。
胆结石、肾结石、肝血管瘤、恶性肿瘤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见表1。
表1 男女腹部B超常见病检出率比较(略)2.3 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教职工常见病检出情况多数疾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P0.01)。
而且具有很明显的高发年龄段。
老年组犯病率较高的疾病有脂肪肝、肝囊肿、胆结石、胆囊息肉、肾囊肿(P0.01)有显著差异性。
肾结石、肝血管瘤、恶性肿瘤未显现明显的年龄差异(P0.05)。
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腹部B超常见疾病检出率(略)3 讨论结果表明,我校教职工脂肪肝检出率整体增高,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而且发病年龄提前。
随着年龄段的不同,检出率也不同,青年组检出率为10.63%,中年组检出率为25.05%,老年组检出率高达31.05%,同时,与其脂肪代谢相关的疾病,胆结石、胆囊息肉检出率也呈上升趋势。
第17卷第1期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Vol.17No.1 2019年3月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Med Sci)Mar.2019某中医院校在职教职工脂肪肝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王小莉1,张志刚2*,张强1,齐宝宁2,苏衍进1(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目的了解某中医院校在职教职工脂肪肝发生率和血脂各指标水平,探讨脂肪肝与血脂各指标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某中医院校参加2015年健康体检的715名在职教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血脂检测和腹部彩超检查。
结果715名教职工脂肪肝检出率为19.86%,其中轻度和中度检出率分别为17.34%和2.52%,不同性别和年龄教职工脂肪肝检出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脂肪肝病情加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逐渐下降,男性不同程度脂肪肝教职工TG和HDL-C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不同程度脂肪肝教职工血脂各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脂肪肝病情与TC、TG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
142名脂肪肝教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为59.86%,其中轻度和中度脂肪肝者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7.26%和77.78%,与非脂肪肝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不同程度脂肪肝教职工TC、TG和HDL-C异常检出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女性不同程度脂肪肝教职工血脂各指标异常检出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C和HDL-C异常是影响男性教职工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TG和HDL-C异常以及年龄是影响女性教职工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结论该校脂肪肝教职工血脂异常检出率较高,脂肪肝与血脂各指标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
某高校男教职工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和高尿酸检出情况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某高校男性教职工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和高尿酸检出情况,为今后针对男性职工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合理依据。
方法:将201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加体检的930名男性教职工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和高尿酸的检测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930名体检者中,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和高尿酸的检出率分别为27.63%、9.78%、34.30%和12.15%;将参检者按年龄分组,发现高血压、脂肪肝、血尿酸呈低龄化趋势。
高血压、高血糖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结论:该校男性教职工慢性病症检出率较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防治,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男性教职工;高血压、高血糖和脂肪肝和高尿酸【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17-0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高校男性教职工由于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平时又不注重自我保健和体育锻炼,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定期组织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早期发现问题,便于管理部门对他们进行定向干预,并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也是高校卫生保健部门的重点工作。
1 对象和方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在中大医院(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男性教职工930名,年龄为22~96岁。
按照年龄分为(22-29岁)59名,(30-39岁)283名,(40-49岁)208名,(50-59岁)109名,(60-69岁)58名,70岁后113名。
对体检资料中的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和高尿酸4项指标进行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1.2.1 高血压病诊断参考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成人18岁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包括既往有高血压史者。
第21卷第4期河南医学研究Vol.21No.42012年12月HENANMEDICALRESEARCHDecember 2012收稿日期:2012-11-20;修订日期:2012-11-30作者简介:张丽娜(1986-),女,河北唐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肿瘤流行病学。
通信作者:王凯娟(1964-),女,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kjwang@163.com 。
文章编号:1004-437X (2012)04-0464-04·预防研究·郑州某高校女教职工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张丽娜1,王凯娟2,周彦生1,宋传清1,张有改1,史健翔1(1.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河南省肿瘤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52)摘要:目的:探讨郑州某高校女性教职工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分析郑州某高校女性教职工体检资料2533份,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该校女性教职工体检2533人,年龄19 92(49.57ʃ14.12)岁,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5.36%(389/2533)。
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血糖、体质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年龄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该校女性教职工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糖代谢紊乱、肥胖、血脂异常会增加脂肪肝患病风险。
关键词:脂肪肝;患病率;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B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2.04.029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fatty liver amongthe female staff of one university of ZhengzhouZHANG Li-na 1,WANG Kai-juan 2,ZHOU Yan-sheng 1,SONG Chuan-qing 1,ZHANG You-gai 1,SHI Jian-xiang 1(1.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China ;2.Henan Key Laboratory of Tumor Epidemiology ,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fatty liver among female staffs of one university in Zhengzhou.Methods :We analyzed the data of medical examination of 2533fe-male staffs and us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for risk factors of fatty liver.Results :There were 2533female staff in this school ,and age ranged from 19to 92years old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9.57ʃ14.12)years ,among these subjects ,389(15.36%)were diagnosed having fatty liver.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ge ,body mass index (BMI ),diabetes ,serum triglycerides (TG )and total cholesterol (TC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fatty liver ,however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i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fatty liver.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fatty liver among female staffs of the University was high.Glucose metabolism disor-der ,obesity ,dyslipidemia have a closely association with fatty liver.Keywords :fatty liver ;prevalence ;risk factors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 ,FLD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
171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8 年 4月 C 第 6 卷第 12 期Apr. C 2018 Vol. 6 No. 12我院教职工体检状况的分析及对策王桂霞(东北师范大学医院保健科,吉林 长春 130000)【摘要】目的 讨论我院教职工体检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学校教职工310例,均进行教职工的体检,根据体检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根据研究发现,教职工中发生率最高的疾病有高血脂,肝功能异常以及脂肪肝。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结论 根据检测的结果,教职工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教职工的身心的健康,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教职工;体检状况;分析【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2.171.02教职工由于工作压力较多或者家庭因素,身体因素很容易出现疾病,学校每年定期进行教职工体检,可以及时发现疾病,从而早发现,早治疗[1]。
定期体检有利于教职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本文中选取学校教职工310例,均进行教职工的体检,根据体检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学校教职工310例,均进行教职工的体检,根据体检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女性教职工100例,男性教职工210例,年龄36到82岁,平均年龄在(57.9±4.6)。
1.2 方法学校定期为教职工进行体检,其中体检的主要内容为心电图,X 线腹透,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乙肝五项,肝,胆,脾,胰腺等的腹部B 超检测,另外,还为女性教职工实行妇科检测以及乳腺红外线扫描。
某学院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及建议摘要:目的:掌握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解教职工所患疾病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及保健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2023年131名教职工进行全面体检并对体检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教职工患病率高的前7种疾病分别为超重及肥胖、甲状腺结节、高脂血症、脂肪肝、心电图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肺结节。
结论:积极做好疾病的预防教育、早期诊治和保健指导。
关键词:教职工;院校;疾病;健康状况;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构成,广大教职工承担着特殊使命,在教育、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贡献着力量[1-2]。
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职工地位待遇等快速提升,但他们也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教学科研任务重,压力大,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期对教职工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早期预防及治疗相关疾病。
本文对2023年某学院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结果给出针对性措施。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2023年1月-2023年7月某高校教职工体检人数131名,其中男性91名,女性40名,年龄21~70岁。
1.2 方法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妇科。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腹部B超、胸片、心电图等。
1.3 统计分析所得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3]。
2 结果2.1 各类疾病及异常检出情况比较如表1所示,教职工患病率高的前7种疾病分别为超重及肥胖、甲状腺结节、高脂血症、脂肪肝、心电图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肺结节。
表2 不同性别教职工的常见疾病或异常检出情况比较疾病男女合计人数患病率(%)人数患病率(%)人数患病率(%)超重及肥胖7481.3212303065.65甲状腺结节4549.4526656554.20高脂血症5257.141947.547.554.20脂肪肝4549.456151539.93心电图异常2729.6718454534.3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341.76////症8肺结节224.188202022.9023 高发疾病统计分析及健康科普3.1 超重、肥胖本次体检超重及肥胖者共86人,占体检人数65.65%。
某高校教师体检数据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高校教师进行体检,及时的了解高校老师的健康情况,并根据高校教师检查结论中慢性疾病及其影响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类的工作,为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高校50名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结果:在参加体检的教师中发现内科慢性疾病的检出率:血压偏高30例(60%)、血糖偏高5例(10%)、高脂血症20例(40%)、脂肪肝5例(10%)。
其它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别是乳腺增生13(52%),前列腺增生10例(40%)。
结论:无论是关于男性的疾病还是女性的疾病,在治疗措施上都应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师健康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
对于高校老师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为了加强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监测,医院开展了健康体检活动,针对性的开展健康管理工作,争取对于高校教师健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1.对象与方法1.1.体检对象某高校教师50人接受体检,其中男性25例(50%),女性25例(50%)。
1.2.体检项目内科体检(含血压检测)、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肝、胆、胰、脾、双侧肾脏、输尿管、膀胱、男性前列腺、女性子宫附件)、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尿酸、尿常规、血常规、呼气检测(幽门螺圈杆菌)、各科检查结果上传体检软件、汇总后由主检医师作出结论。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 22.0版本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参检老师基本情况实际参与体检50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25人。
其中教师的平均年龄(45±20.36)岁,两组间性别年龄构成无差异,年龄大于40岁人员组的血压偏高和高脂血症发生率要高于40岁以下人员组。
我院教工体检中脂肪肝的分析
【摘要】
脂肪肝是一种疾病,随着如今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影像学检测的普遍应用,其患病率检出率日趋提高,且发病年龄范围扩大。
本文以探讨超声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为目的,回顾分析我院教工298例体检者中发现31例脂肪肝的一般情况和病因调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为脂肪肝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超声; 脂肪肝; 诊断
【中图分类号】r4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0-0238-02
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临床上有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之分。
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或中毒、蛋白质、抗脂肪因素和b族维生素缺乏均可引起脂肪肝,脂肪肝无独特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一般病人均较肥胖可伴有或不伴有血脂过高。
经治疗后可逆转恢复正常,轻度脂肪肝一般无症状,中重度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甚至肝功能损害,如长期不控制将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坏死。
下面将我院教工298名体检者超声检查中发现31例脂肪肝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8例体检者均为我院20010年10月22-27日为参加教工体检,20-63岁教工进行肝胆b超检查者,其中男152例,女145例。
检查结果分3组进行统计分析:35岁以下为青年组(178例),36~55岁为中年组(103例),55岁以上为老年组(16例)。
1.2 方法: 使用famio5黑白超声诊断仪,腹部凸阵探头3.5mhz。
嘱检查者空腹,平卧位和侧卧位常规扫查肝脏。
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边界,肝区光点回声强弱、分布及血管网络分布情况等。
并注意避免肠气干扰和调节仪器增益,与周围脾、肾实质回声相对照。
2 结果
297例受检者中,查出脂肪肝31例,占10.4%,其中男26例,女5例,35岁以下患脂肪肝8例,占总人数2.7%,36~55岁患脂肪肝18例,占总人数6.1%,55岁以上5例,占总人数1.7%,伴高血压11例,糖尿病5例。
调查生活习惯长期饮酒超过8年,每日饮酒超过50g酒精量的有13例,占41.9%;喜吃高脂饮食的有9例,占29.0%。
实验室检查31例脂肪肝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的24例,占77.4%,(2)根据肝脏声像图特点分为三度:轻度脂肪肝7例,占22.5%;声像图为肝脏形态大小基本正常,边缘较锐,肝表面光带尚清晰,实质回声呈密集“细点”状,前场增强、远场
衰减不明显或轻度衰减,后缘轮廓尚清楚,肝内管道结构显示尚清,或血管偏细。
中度脂肪肝16例,占51.6%;声像图则介于轻、重度之间,肝右叶肋下斜径增大,超过14cm,肝缘略钝,肝实质回声细密增强,远场1/2衰减,后缘轮廓隐约可见,肝内血管网络细少但可辨认。
重度脂肪肝8例,占25.8%;声像图肝脏增大,形态饱满,边缘明显变钝,实质回声明显细密增强,前场呈“云雾”状,远场2/3衰减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后缘轮廓显示不清,胆囊壁回声与肝实质回声融合显示不清,部分似胆囊炎。
3 讨论
3.1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2%~4%,内含甘油三酯、脂肪酸、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脂。
当肝内脂肪积聚超过5%时,称脂肪肝。
重者可达40%~50%,其中以甘油三酯为主。
其病变机制主要为:(1)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如饮高脂饮食或营养不良时因体内脂肪组织分解,过多的脂肪酸经由血液入肝;或因缺氧致肝细胞乳酸大量转化为脂肪酸;或因氧化障碍使脂肪酸利用下降,脂肪酸相对增多;(2)甘油三酯合成过多:如饮酒可改变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的功能,使α-磷酸甘油合成甘油三酯;(3)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缺氧中毒或营养不良时,肝细胞中脂蛋白合成减少,脂肪输出受阻而堆积于细胞内[1]。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可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
3.2 脂肪肝与饮酒的关系: 31例脂肪肝患者中长期大量饮酒的13例,占41.9%,其中男10例,明显多于女性,且实验室检查ggt 增高明显。
超声图像多数为中重度表现,个别表现有酒精性肝硬化趋向。
本组病例发现,由于长期饮酒使肝内脂肪合成增加,脂肪从肝脏中的排泄减少,同时酒精还能抑制肝细胞内脂肪酶活性,肝细胞分解脂肪的能力下降,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
多数病人的酒精性脂肪肝是完全可逆的,一般情况下戒酒后脂肪肝逐渐消失。
但如果长期过度饮酒,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最终发展为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危及人的生命[2]。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酒精性脂肪肝,应加强宣传饮酒的危害性,使人们对本病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3.3 脂肪肝与年龄、生活习惯的关系: 在本次检查中查出35岁以下患者8例,占全部脂肪肝患者的25.8%,36~55岁18例,占全部脂肪肝患者58.1%。
55岁以上5例,占全部脂肪肝患者16.1%提示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由于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饮食习惯改变、饮酒和暴饮暴食,且青年人体力活动和锻炼减少等,都是脂肪肝发病的潜在因素,应引起高度警惕,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3.4 脂肪肝的防治: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可通过去除病因和合理饮食调理而恢复正常。
但一直以来人们存在脂肪肝不是病的误区就是因为它的隐蔽性,即使在体检中发现,但因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于是很多人紧张几天就不了了之,实际上越是在这个时
候越是进行防治的最佳阶段,有的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就能逆转。
比如日常尽量做到“能坐不躺,能走不站,能快不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有效控制体重、戒酒,合理膳食。
控制高脂高热量食物,少吃油炸食物、动物内脏、蛋黄等,多吃新鲜蔬菜、豆腐、水果,有效地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和身体锻炼以及避免食用各种对肝脏有毒性药物。
同时,由于超声可直观地反映肝内脂肪含量的多少,是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之一,应通过定期超声检查,及早地发现脂肪肝,使脂肪肝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脂肪肝对人们健康的威胁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玉林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184.
[2]薛金艳,李丽.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