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脂肪肝288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1370303例脂肪肝的临床分析和家红云南省干部疗养院(昆明650307)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血脂等因素的关系。
方法对1200人进行健康体检、B超及实验室检查。
结果脂肪肝平均患病率为25.25%,随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增高(P<0.01),高脂血症的脂肪肝发病率为48.63%,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
男性的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
结论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血脂有关,需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脂肪肝;患病率随着广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们过多的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导致体内脂肪异常改变,引起肝脏的脂肪变性。
现将我院2000年至今2006年随机批次抽取的1200例健康人群体检中发现303脂肪肝临床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被检者为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来我院健康体检的人群,共1200人,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为41.74岁。
其中男720人,占60%;女480人,占40%。
其中303例脂肪肝,男的228例,女的75例,按10岁为一个年龄段组,分男、女组进行统计,并将高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进行分析。
1.2检测方法被查血者均于检查前日晚进清淡食物后,次日晨起后于未进食、水前进行检查。
肝脏检查仪器为意大利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 D11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血脂测定仪器为美国生产的V I T R O S350干化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判断标准1.3.1高血脂总胆固醇(T C)>5.59m m ol/l和甘油三酯(T G)>2.03m m ol/l。
1.3.2脂肪肝诊断标准[1]B超诊断依据为:①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②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③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④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1.4统计学处理相互比较采用u检验和X2检验.2结果2.1根据B超检查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者303例,按年龄、性别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
脂肪肝相关检查报告分析尊敬的先生/女士,感谢您把您的脂肪肝相关检查报告交给我们进行分析。
在这封信中,我们将对您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并为您提供一些建议。
检查结果如下:1. 超声波检查:在右上腹部,肝脏呈现弥漫性脂肪浸润,肝脏回声增强。
2. 血液检查:-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正常范围为10-40 U/L,您的AST值为56 U/L。
- 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范围为9-46 U/L,您的ALT值为72 U/L。
- 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范围为0-50 U/L,您的GGT值为85 U/L。
- 脂肪肝指数:您的脂肪肝指数为2.5,高于正常范围。
基于您的检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结论:您的超声波检查显示肝脏呈现弥漫性脂肪浸润,这说明您已经被诊断为脂肪肝。
此外,您的血液检查结果也显示了异常的肝功能酶水平,如AST、ALT和GGT,进一步确诊了脂肪肝的存在。
2. 脂肪肝的定义和原因:脂肪肝是指肝脏细胞中脂肪的过度积聚。
常见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饮酒过量、糖尿病等。
脂肪肝在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治疗,可能进一步导致肝炎、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
3. 建议和治疗方案:- 调整饮食习惯: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比例。
避免过量饮酒,尽量减少摄入糖分和添加剂。
- 控制体重:如果您超重或肥胖,减少体重可以帮助改善脂肪肝。
通过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逐渐减轻体重。
- 预防糖尿病:通过精确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对肝脏的不良影响。
- 药物治疗:在特定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特定的药物来处理脂肪肝。
请咨询您的医生以获取更多信息。
4. 定期检查:为了监测脂肪肝的进展和疾病控制效果,建议您定期进行超声波检查、血液检查,以及其他相应的检查。
定期的检查将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请注意,本报告仅供参考和建议目的,最终的治疗方案应由您的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1363例体检者脂肪肝患病现况调查分析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脂肪肝是一种由过量脂肪积累在肝脏内而导致的慢性肝病,已经成
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脂肪肝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
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其发病率高达20%~30%。
同时,研究表明,
在中国大陆地区,脂肪肝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
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体态指数(BMI)增加、缺乏锻炼等因素都是导致脂肪肝患病率增加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
调查体检者脂肪肝患病现况,探讨该人群的脂肪肝发病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人口学因素等方面的关系。
三、研究内容
1. 调查1363名体检者的脂肪肝患病现况。
2. 探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态指数(BMI)、家族史等因素与
脂肪肝患病的关系。
3. 对不同年龄、性别、BMI等群体的脂肪肝患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4. 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减少该人群的脂肪肝患病风险。
四、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在医学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363
名体检者,其中包括男性和女性。
2. 数据采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向每位受检者了
解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态指数(BMI)、家族史等方面的信息。
3.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卡方分析、t检验等方法,探讨不同因素与脂肪肝患病的关系。
五、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将进一步促进人们对脂肪肝的认识和预防,为公众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同时为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参考,推动脂肪肝的治疗和预防工作的开展。
健康体检脂肪肝288例分析关键词脂肪肝结果分析体检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门诊健康体检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发,严重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2007年5月~2010年5月年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脂肪肝患病率较高的现状,对脂肪肝与年龄、性别及相关生化指标间关系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年5月~2010年5月参加健康体检618例,男526例,女92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岁。
均无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长期酗酒史。
方法及诊断标准:⑴脂肪肝检查采用西门子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采用频率3.0~3.5mhz的凸阵探头。
检查时取仰卧位,多切面检查。
脂肪肝诊断标准:①肝脏增大,表面光滑,边缘变钝;②肝区透声性差(似云雾状),可见弥散性密集细小光点,回声不均匀,近区增强,远区衰减;③肝内血管回声数量显著减少,肝静脉及门静脉分支回声减弱[2]。
⑵肝功能、血糖及血脂采用日本7180型全自动分析仪测定。
结果脂肪肝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组发现脂肪肝,男260例(49.6%),女28例(30.4%),脂肪肝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年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p0.05)。
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bmi的关系脂肪肝组85例,与非脂肪肝组203例比较,脂肪肝组的血脂水平,血压及bmi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
血糖水平虽然高于非脂肪肝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见表1。
两组并存疾病比较:脂肪肝组脂肪肝并存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及体重超重或肥胖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
见表2。
讨论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加之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和ct的广泛应用,脂肪肝检出率逐年增多,且发病年龄日趋下降。
从体检结果分析发现,不同程度的脂肪肝65例(22.6%),并有逐年升高,年轻化的趋势。
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发病率及其易患因素分析
陈锦秀;肖秀英;陈保仪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4(019)011
【摘要】目的了解脂肪肝的易患因素,以便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在我院体检的912人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实验室检测指标、B超及心电图检查.结果脂肪肝患病84人(9.21%).患病年龄分布在28~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脂肪肝者与非脂肪肝者不良生活习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有关,随着患病年龄增长而增高,患病原因与某些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痛、饮食习惯不良、饮酒、活动少有关.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陈锦秀;肖秀英;陈保仪
【作者单位】珠海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珠海,519000;珠海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珠海,519000;珠海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广东,珠海,5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1
【相关文献】
1.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探讨 [J], 李丽;高润莲;危静
2.健康体检人群中脂肪肝发病率及其易患因素调查分析 [J], 张改臣
3.柳州市健康体检人群糖脂代谢、体质量指数异常与脂肪肝发病率的关系 [J], 何帆;黎文军;马觉民
4.健康体检人群中脂肪肝发病率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J], 闵香; 杨燕; 王凯; 孙琦; 刘琳
5.大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J], 阮力;曲淑珍;李卫平;朱光南;武文博;荣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康体检脂肪肝288例分析
关键词脂肪肝结果分析体检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在门诊健康体检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1]。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发,严重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2007年5月~2010年5月年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脂肪肝患病率较高的现状,对脂肪肝与年龄、性别及相关生化指标间关系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参加健康体检618例,男526例,女92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4岁。
均无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长期酗酒史。
方法及诊断标准:⑴脂肪肝检查采用西门子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采用频率3.0~3.5mhz的凸阵探头。
检查时取仰卧位,多切面检查。
脂肪肝诊断标准:①肝脏增大,表面光滑,边缘变钝;②肝区透声性差(似云雾状),可见弥散性密集细小光点,回声不均匀,近区增强,远区衰减;③肝内血管回声数量显著减少,肝静脉及门静脉分支回声减弱[2]。
⑵肝功能、血糖及血脂采用日本7180型全自动分析仪测定。
结果
脂肪肝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本组发现脂肪肝,男260例(49.6%),女28例(30.4%),脂肪肝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年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p0.05)。
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及bmi的关系脂肪肝组85例,与非脂肪肝组203例比较,脂肪肝组的血脂水平,血压及bmi值显著增高(p0.05或p0.01)。
血糖水平虽然高于非脂肪肝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见表1。
两组并存疾病比较:脂肪肝组脂肪肝并存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
固醇血症、高血脂及体重超重或肥胖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
<0.05)。
见表2。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加之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和ct的广泛应用,脂肪肝检出率逐年增多,且发病年龄日趋下降。
从体检结果分析发现,不同程度的脂肪肝65例(22.6%),并有逐年升高,年轻化的趋势。
在临床上,根据是否由饮酒引起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
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3]。
在不同国家中nafld患病率10%~24%。
脂肪肝轻者大多无或仅有轻度症状,重可引起脂肪变性,肝硬化等病理变化,应引起重视。
脂肪肝的形成与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多数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上的具体表现。
通过结果显示,脂肪肝组中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等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
可见,脂肪肝已成为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常伴发多种疾病。
表2中
显示脂肪肝组出现血脂指标增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
提示甘油三酯是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脂肪代谢异常与脂肪肝的发生有一定关系[4]。
尤其是脂肪酸增高,腹部脂肪向肝内转移是脂肪肝形成的重要原因,肝功能受损可影响肝脏对脂肪的代谢而形成脂肪肝。
因此,高胆固醇、高糖、高蛋白质、高盐等不良饮食习惯,嗜烟、酗酒、经常夜间加餐等不良行为,以及运动不足、起居不规律、经常加班、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改变不良生活习性,不仅可以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而且能够使这些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5]。
针对疾病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干预。
①建立健康档案:据体检结果针对脂肪肝、高脂血症、体重超重或肥胖等人群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实施全程监测。
②进行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方式和集中健康讲座,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③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对脂肪肝、高脂血症、体重超重等疾病的人群,因人而异提供个性化饮食方案、运动处方及对症药物治疗方案等,跟踪监测、强化指导,实施个性化生活方式管理。
通过以上综合干预措施,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避免和减少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敏,李运红,杨健,等.四个地区脂肪肝调查分析[j].中华消
化杂志,2005,25(2):122-123.
2 张清萍,李永泉.现代超声显像鉴别诊断学[m].南昌:江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9:113.
3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9:919.
4 庄惠山.福州市5013例体检人员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病状况及
两者相关性分析[j].福州医科大学学报,2000,6(34):94.
5 钟珍.广东医学院附院职工连续8年健康监测的结果与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3,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