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引言: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中脂肪的异常积聚。
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一、脂肪肝的患病率根据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脂肪肝的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以中国为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中国成年人脂肪肝的患病率已超过30%,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此外,脂肪肝在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例如美国、日本等地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脂肪肝的危险因素1. 饮食习惯: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习惯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加工食品会导致脂肪在肝脏中堆积,从而引发脂肪肝的发生。
2.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肥胖是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腹部肥胖。
此外,代谢综合征的存在也增加了患脂肪肝的风险,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等。
3. 饮酒:过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
酒精进入肝脏后会干扰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脏中堆积,最终引发脂肪肝的发生。
4.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背景也与脂肪肝的发生风险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
三、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特征1. 年龄和性别:脂肪肝的发病年龄呈现出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过去认为脂肪肝主要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群,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儿童也被诊断为脂肪肝。
此外,男性患脂肪肝的风险高于女性。
2. 地理分布:脂肪肝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在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的脂肪肝患病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3. 其他相关疾病:脂肪肝与许多其他慢性疾病存在关联,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脂肪肝的存在会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并加重其病情。
结论: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1370303例脂肪肝的临床分析和家红云南省干部疗养院(昆明650307)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血脂等因素的关系。
方法对1200人进行健康体检、B超及实验室检查。
结果脂肪肝平均患病率为25.25%,随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增高(P<0.01),高脂血症的脂肪肝发病率为48.63%,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
男性的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
结论脂肪肝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血脂有关,需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脂肪肝;患病率随着广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们过多的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导致体内脂肪异常改变,引起肝脏的脂肪变性。
现将我院2000年至今2006年随机批次抽取的1200例健康人群体检中发现303脂肪肝临床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被检者为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来我院健康体检的人群,共1200人,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为41.74岁。
其中男720人,占60%;女480人,占40%。
其中303例脂肪肝,男的228例,女的75例,按10岁为一个年龄段组,分男、女组进行统计,并将高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进行分析。
1.2检测方法被查血者均于检查前日晚进清淡食物后,次日晨起后于未进食、水前进行检查。
肝脏检查仪器为意大利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 D11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血脂测定仪器为美国生产的V I T R O S350干化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判断标准1.3.1高血脂总胆固醇(T C)>5.59m m ol/l和甘油三酯(T G)>2.03m m ol/l。
1.3.2脂肪肝诊断标准[1]B超诊断依据为:①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②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③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④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1.4统计学处理相互比较采用u检验和X2检验.2结果2.1根据B超检查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者303例,按年龄、性别分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
上海某社区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上海某社区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情况1. 患病率通过对上海某社区老年人进行大规模的筛查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0%,女性患病率为15%,总体患病率为17.5%。
该患病率高于全国老年人的平均水平,表明上海某社区老年人群体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问题较为突出。
2. 年龄分布对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老年人进行年龄分布统计发现,该病病发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占比超过80%。
随着年龄的增长,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也在增加。
3. 相关症状除了脂肪肝本身的表现外,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老年人常常伴随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同时还伴有疲劳、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存在进一步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
二、上海某社区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因素分析1. 饮食习惯饮食习惯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老年人中普遍存在高油脂、高热量、高糖分的饮食习惯,长期摄入这类食物会导致体内脂肪过多,从而引发脂肪肝的发生。
2. 生活方式近年来,上海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益丰富的社交生活、缺乏运动锻炼,以及长时间的久坐,都成为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因素。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体重增加、脂肪堆积,促进了脂肪肝的产生。
3. 环境因素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上海的气候潮湿,潮湿的环境会导致身体的湿气过重,加重了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4.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老年人往往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孤独、失落等情感问题往往会引发慢性疾病的发生,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
心理健康的不稳定导致了身体的内分泌紊乱,进一步诱发了脂肪肝的发生。
三、预防和干预建议1. 健康教育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指导他们合理饮食、规律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减缓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FLD)发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以本院246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脂、血尿酸(UA)、体重指数(BMI)与脂肪肝检出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年龄人群脂肪肝的患病情况。
结果:高脂血症人群中脂肪肝患者的构成比显著高于血脂正常人群(P<0.05),高脂血症者脂肪肝的患病风险高于血脂正常人群。
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项同时升高群体脂肪肝的发生率(74.00%)显著高于TC、LDL-C二项同时升高人群。
肥胖者脂肪肝的患病风险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
69岁前,随着年龄的升高,脂肪肝的发生率逐步升高(P<0.05);70岁后,不再升高(P>0.05)。
结论:高脂血症、肥胖、HUA、年龄是脂肪肝发生的相关因素。
脂肪肝的形成与甘油三酯关系密切。
关键词: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发病率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2460例。
其中男性1230例,女性1230例;脂肪肝者1007例,非脂肪肝者1453例。
1.2方法研究对象在禁食12 h后抽静脉血,进行血脂、体重指数、血尿酸的测定和肝脏超声检查。
血脂、血尿酸测定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TG、TC、LDL-C、HDL-C、UA均采用酶法测定。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TC>5.20mmol/L或TG>2.25mmol/L或LDL-C>3.10mmol/L或HDL-C<0.83mmol/L。
1245例B超检查体检者脂肪肝患病率研究及分析摘要:目的:对体检者脂肪肝患病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饮酒、肥胖、糖尿病等与脂肪肝的交互影响作用。
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来我院体检的1245例体检者进行b超常规肝脏扫查。
结果:1245例体检者中,检出患有脂肪肝患者167例,脂肪肝检出率为13.41%。
在患者性别比较上,男性脂肪肝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
在患者年龄比较上,41岁至50岁组发病率最高。
过量饮酒习惯者脂肪肝患病率最高,其次为肥胖和糖尿病。
结论:b超检查体检者脂肪肝患病率有年轻化趋势,应引起高度警惕。
关键词:b超脂肪肝体检患病率【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48-01脂肪肝发病特征为肝细胞出现大泡性脂肪变性,并造成患者肝细胞代谢出现障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发展为肝硬化,严重可诱发肝细胞癌。
由于脂肪肝发病比较隐匿,临床无明显特异性,部分患者会有乏力和肝区不适感,通过b超体检可发现患者肝脏肿大。
脂肪肝是非独立性疾病,多种病因均可造成患者肝脏脂肪性变。
本文以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1245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体检人群脂肪肝b超检出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来我院体检的1245例体检者,其中男性671例,女性574例,年龄在19岁-73岁。
对体检者分为30岁以下、30至40岁、41至50岁、50岁以上等四个组。
1.2检查方法。
体检者空腹进行检查,采用平卧位或者侧卧位对肝脏进行常规超声探查。
重点观察肝脏形态、大小、边界、包膜以及肝区光点回声情况。
同时注意避免检查中的肠气干扰,并同脾、肾实质回声进行认真对照。
1.3病因分类。
1.3.1过量饮酒。
根据体检者近一年中乙醇摄入总量计算日平均乙醇摄入量,超过30g/d视为过量饮酒,日均饮烈性酒超过100ml,三年以上视为酗酒。
1363例体检者脂肪肝患病现况调查分析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脂肪肝是一种由过量脂肪积累在肝脏内而导致的慢性肝病,已经成
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脂肪肝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
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其发病率高达20%~30%。
同时,研究表明,
在中国大陆地区,脂肪肝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
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体态指数(BMI)增加、缺乏锻炼等因素都是导致脂肪肝患病率增加的原因。
二、研究目的
调查体检者脂肪肝患病现况,探讨该人群的脂肪肝发病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人口学因素等方面的关系。
三、研究内容
1. 调查1363名体检者的脂肪肝患病现况。
2. 探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态指数(BMI)、家族史等因素与
脂肪肝患病的关系。
3. 对不同年龄、性别、BMI等群体的脂肪肝患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4. 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减少该人群的脂肪肝患病风险。
四、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在医学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363
名体检者,其中包括男性和女性。
2. 数据采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向每位受检者了
解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态指数(BMI)、家族史等方面的信息。
3.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卡方分析、t检验等方法,探讨不同因素与脂肪肝患病的关系。
五、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将进一步促进人们对脂肪肝的认识和预防,为公众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同时为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参考,推动脂肪肝的治疗和预防工作的开展。
门诊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调查研究门诊体检人群的脂肪肝患病情况,并给予预防及治疗干预的措施。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来我院门诊体检的患者266例,嘱患者空腹并抽取静脉血,作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血糖(GLU),三酰甘油(TG)等指标的检测,随后在当天完成内科检查和腹部B超等。
根据体检结果对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结果体检人群中脂肪肝的总患病率为15.0%,其中6.8%的脂肪肝患者是年龄在50~59岁的中老年人;其他年龄段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相对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脂肪肝患者的TC、LDL-C、TG水平明显高于未患病者(P<0.01),HDL-C明显低于未患病者(P<0.01);患病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4~28,明显高于未患病者(P<0.01)。
结论门诊体检人群的脂肪肝的患病率较高,相关部门应做好预防及治疗的相关工作。
标签:门诊体检;脂肪肝;患病率脂肪肝,指的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过多堆积于肝细胞内的病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热量、高代谢的食物逐渐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主角,这大大增加了脂肪肝的发病率,使之成为我国第二大肝病,仅次于病毒性肝炎。
并被证实增大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风险。
脂肪肝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病理现象。
轻者可无症状,但若拖延病情,则后患无穷。
不过,脂肪肝是可逆性的,若及早发现和诊断,及时接受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我院为研究门诊体检人群的脂肪肝患病情况,现作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来我院门诊体检的患者266例,男性143例,女性123例,年龄在21~83岁,其中年龄段在20~29岁的有29例,30~39岁的有32例,40~49岁的有37例,50~59岁的有58例,60~69岁的有57例,70~79岁的有35例,80~89岁的有18例。
1.2方法量取受检者的身高、体重,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MI)。
嘱所有体检者空腹并抽取静脉血,随后使用生化仪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血糖(GLU),三酰甘油(TG)等指标,随后在当天完成内科检查和腹部B超等检查。
根据这些体检结果对患者作出脂肪肝的诊断,对患病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1.3诊断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在18.5~23.9时属正常,28为肥胖。
B 超的探头频率采用315 mHZ,脂肪肝B超的诊断标准参照《超声诊断》[1]:①肝脏轮廓平滑而整齐,出现轻度或中度增大;②肝内的回声增强,从表浅到内部逐渐减弱,深部的回声甚至无法在正常的灵敏度条件下显示,类似无回声区回声;
③肝内的管道各级分支不能清晰显示。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空腹血糖GLU>6.4 mmol/L,总胆固醇TC≥5.18 mmol/L,三酰甘油TG≥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24的有103例,其中有33例患有脂
肪肝,占32.0%;BMI指数正常的有146例,其中患有脂肪肝的只有7例,占4.8%;BMI指数24的人其患脂肪肝的可能性明显大于BMI40岁的中老年人,分析其原因,这可能与这一年龄段中人群的运动少、工作压力较大、日常的应酬多,从而摄入过多的高脂饮食,另外还会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发生的可能性较健康人群高。
所有受检者中BMI 高于正常值的人群中有32.0%的人患有脂肪肝,BMI指数<24的仅有4.8%的人患有脂肪肝,提示脂肪肝的患病率随BMI增高而增高。
另外,患有脂肪肝的患者中有92.5%的人出现血脂异常,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
并且脂肪肝患者的TC、LDL-C、TG水平明显高于未患病者(P<0.01),HDL-C明显低于未患病者(P<0.01)。
由此次研究可以发现,受检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生率较高,提示有关部门要正视这一发展趋势,倡导人们定时进行体检,做到及早发现。
3.2脂肪肝引起的并发症脂肪肝常常引起一系列的并发表现①常并发有酒精中毒的表现,如酒精性肝炎、胰腺炎、肝硬化、周围神经炎、贫血舌炎等;②营养过剩型脂肪肝常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胆石症等;③营养不良型的脂肪肝常与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并存,如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病等;④急性妊娠型脂肪肝常并发有低血糖、肾功能衰竭、胰腺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等;⑤重症的脂肪肝可伴有腹腔积液和下肢水肿。
其他的还可能出现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阳痿、睾丸萎缩,女性会有闭经、不孕等。
脂肪肝早期常无异常反应,导致患者忽视而延误病情,从而引起更多不良的并发症的发生,使病情恶化。
3.3预防对策
3.3.1提高对脂肪肝的认知脂肪肝能够直接造成肝细胞的损伤,从而增加慢性肝炎、、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率,并且也是造成高脂血、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合并症发生的诱因。
大多数患者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致病诱因等的认识不足,致使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因此说,在进行体检或进行其他的医疗活动时,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注意控制体重,控制高糖高脂的饮食,杜绝肥胖,戒烟、戒酒,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对于有不良嗜好和生活习惯的患者,尤其是青年人群,则应提醒其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健康而规律的生活习惯。
3.3.2日常生活的干预①对于有酗酒习惯的患者,提醒患者避免频繁而大量地饮酒,最后为患者制订戒酒计划。
②控制患者总能量的摄入,做到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少吃高脂高糖的食物。
③改善其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的饮食方式[3]。
3.3.3运动干预和预防平时可根据患者的喜好指导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并选择合适的运动频率、时间和强度。
教会患者自己进行BMI的日常监测。
3.3.4心理干预为患者耐心地解释疾病的成因,分析糖脂代谢异常和肝功能异常对肝脏代谢紊乱的影响,如及发现并治疗时,病情可逆,树立患者对脂肪肝的治疗的信心,放开患者的思想包袱,克服其不良情绪,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只要患者及早发现病情,进行及早而有效的干预,则可避免更严重的病情发生。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脂肪肝的防治知识的宣教,积极开展健康体检,倡导健康而规律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杜跃斌,杨健,苗新芳,等.某部机关干部脂肪肝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人民军医,2010,53(5):345-346.
[2]刘安楠,朱玲,潘洁,等.北京地区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4):357-359.
[3]羊晶晶,王永红,李革.重庆市1220名高级知识分子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2):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