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1.93 KB
- 文档页数:7
余秋雨散文解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也是一位享有极高声誉的散文作家。
他以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特色。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向读者传达着他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他的散文作品既包含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又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真实而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
他善于用平实的文字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画面。
读者在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时,常常会被他描写的情景所感动,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传承,也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他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古代文人的境界和人格的陶冶等。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从中汲取到自己的营养和启示。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也经常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和复杂的社会画像。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展望和希冀。
除了语言的精湛和主题的深思熟虑,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还贯穿着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美的追逐和热爱。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传递给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精湛的技巧,触动了广大读者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发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
现代散文欣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秋雨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尊敬和喜爱的作家之一,他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尖锐的观察力而闻名。
在他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中,他通过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解和文化困境的问题。
本文将对余秋雨的现代散文进行欣赏和探讨。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广泛涉及古代诗词、哲学、宗教等领域,以及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独特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他对文化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融合在一起,呈现给读者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他经常提到文化消解与困境。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的浮躁和喧嚣中,传统的文化内涵逐渐丧失,艺术和文学因为功利的考量而沦为工具性的存在。
他用散文语言寄托了对于当代文化困境的沉痛感受,鞭挞了功利主义思维对于健康文化发展的摧残。
余秋雨借助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文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个人经历和社会现象出发,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于文化遗产的思考与担忧。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对于文化的追溯和反思,更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探索和审视。
在《文化苦旅》这篇散文中,余秋雨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当下文化困境。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让读者深入了解到文化的力量和文化在个人成长中的珍贵意义。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简约而不失深意,流畅而不失力度。
他的文字犹如晨曦般温暖,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他通过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发掘,让散文作品成为对于文化的诠释和呈现。
余秋雨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追溯和传承,更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审视和思考。
他以散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图景,唤起了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的思考。
通过阅读余秋雨的现代散文作品,我们能够深刻体验到他对于文化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关怀。
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独特性,给我们带来了对于文化与命运的思考与启迪。
总结起来,余秋雨的现代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而备受赞誉。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化名人。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灵深处。
他的散文作品以深情、婉约、温暖著称,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对余秋雨散文进行赏析。
余秋雨散文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家庭生活、亲情、友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文字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
例如他的作品《幸福的力量》中,他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家庭故事,描述了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厚爱。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家庭的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样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深受感动,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与思索。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考,提炼出了许多关于人生和人性的真理和智慧。
在他的散文作品《奔跑吧,年轻人》中,他写道:“如果你年轻,你就要无畏地理想地去奔跑,即使跌倒了,也立刻站起来,而且奔跑得更快。
”这个简洁而又有力的句子道出了人生中的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
他通过这样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这样的智慧和思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人生的指南针。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常常融入了对传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浓厚古典气息的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梅岭文社》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的故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叙述和描写,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古典的文人氛围中,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趣。
他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表达表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入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给读者带来快乐和启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从而在家庭、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得到启示和教益。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备受推崇的文化名家。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散文界的瑰宝。
本文旨在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耐人寻味的文字和深度的思考而著称。
他善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细腻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考,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呈现。
他对生活的关怀与热爱,对人性的思辨和探索,都渗透在他的文字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比如生活、人情、文化等等。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力,将这些主题融入到他的散文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追溯和探索。
他用文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它们在他的散文中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令人陶醉其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文风上多变而富有活力。
有时他选择细腻温情的抒发,有时又倾向于深邃严谨的思辨。
他的散文有时会给人以平静宁和的感觉,有时又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他都能够准确地抓住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
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感受到共同的情感和人性。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陈述,更是一种美的追求和审美的体验。
他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给读者。
他的散文穿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和共性。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推崇。
他的文字浸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思想上,余秋雨的散文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摘要】:说到现当代中国文坛,余秋雨是一位始终绕不开的作家。
特别是他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领了文坛一股鉴史伤古的散文创作潮流。
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更是成为近一二十年年来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可以说是现当代历史文化散文的开创者和领跑者。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的具体描写,试通过对其文章的探究以及写作笔法的剖析,浅析其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和特色。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特色中华散文,源远流长。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等文集,被公认为全球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其作品多从“历史文化”视角写人状物,余秋雨总能注入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传达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文明批判,将人、自然、历史与文化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但其一些历史散文中也不免为了突出情感而故作矫情,给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
下文将从历史的追忆、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诗意的语言、以及部分片段的做作矫情等几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对历史的追忆作为历史文化散文,对名胜古迹的凭吊以及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自然是第一位的。
余秋雨的散文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历史的追寻。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无法也不能为人们所忘却的文化传承,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写史的传统,可见历史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独特情感。
余秋雨在散文作中将历史与文化相融,使其作品散发出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余秋雨笔下,历史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漫漫长河,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在文化历史中紧密相连。
余秋雨散文语言艺术赏析余秋雨的散文语言有其独特魅力,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剖析。
一、恣肆雄浑、大气磅礴1.先看《五城记·开封》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年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气宇非凡。
(《文化苦旅》)这里,对开封的地理位置、形象气质都作了高度的概括,虽只短短一句,但非凡的气势已使开封像一座巍然耸立的雕塑,神韵气派毕现。
2.《五城记·南京》也有这样的精彩语言:六朝金粉足能使他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文化苦旅》)南京作为历史名城,经历过洗礼,饱受过苦难,创造过辉煌。
从古到今,多少墨客骚人,为文赋诗,尽情讴歌。
作家余秋雨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把它作为开头第一节,这就显得大气、霸气、帅气,也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为后文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和抒写南京的气势恢弘打下基础。
3.再看《中国牛的眼神》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
(《千年一叹》)在去释迦牟尼诞生地的路上,作家看到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余脉美景。
峭壁碧绿,急流浩荡,山路两旁的山脉被作家比作是造物主大手挥就的一撇一捺。
寥寥数言,勾勒出一幅动人心魄的优美风景画。
二、新颖生动、鲜活奇特4.《哀希腊》的开头: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来到。
(《千年一叹》)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说飞机在夜里飞行了十几个小时于黎明时分到达了雅典,但这样说无疑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而用拟人手法,生动脱俗、新颖大方。
作家驾驭语言的功底可见一斑。
5.《罗马假日》的开头。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奇崛、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
(《行者无疆》)一开始,作家就抛弃了常规的说法,不说哪个城市应有怎样的风格,“分配”一词,貌似朴素平常,实则简洁奇特。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
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散文长河中兀然崛起的一座奇峰。
他以一个文化史学者的深沉哲思, 以高瞻远瞩的宏观思路认识世界, 执着于人文山水的踽踽独行。
余秋雨的散文是“行走文化” , 构成自己散文的主要内容。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
(一)气势恢宏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风格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 它都历历在目。
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 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 这才有了下文长城与都江堰反复多角度的对比和都江堰千百年来的壮观胜景。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 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 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南京》)南京,作为六朝故都, 经历过风雨洗礼, 饱受过沧桑苦难, 创造过灿烂辉煌。
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 把它作为第
一节, 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 给读者强烈的震
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 为后文写
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
(二)半谑半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表现特征
“也怪法老, 他们什么话也没留下, 结果后代的口舌就彻底放松。
” (选自《千年一叹?元气损耗》)埃及的金字塔世界闻名, 埃及人对友人的友善也是有口皆碑。
余秋雨在谈到埃及人口舌之所以彻底放松的原因时用了亦庄亦谐的口吻进行推测, 虽然这种推测并不具有多少真实性,但这样的谐谑语言令人忍俊不禁, 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幽默智慧。
再看《白发苏州》的结尾:“于是,苏州, 背负着种种罪名, 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
反正已经老了, 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选自《文化苦旅》)结尾的反问句半庄半谐,不仅又一次扣住了题目, 使首尾浑然一体,而且细细品味, 此句颇有点“王婆卖瓜”的骄傲口吻, 暗示了苏州自有别人八辈子都学不到、赶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
读来回肠荡气, 令人拍案叫绝。
(三)对比生动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手法
“只有柏林, 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过于靠近的奇特气
势……罗马也有气势,那是一种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巴黎也有
气势, 那是一种热烈高雅的文化聚会; 伦敦也有气势, 那是一种繁忙有序的都市风范。
柏林与它们全然不同, 它并不年老, 到十三世纪中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货商集散地, 比罗马建城晚了足足二千年, 比伦敦建城晚了一千多年, 比巴黎建城也晚了六百多年, 但它
却显得比谁都老练含蓄,静静地让人捉摸不透. ”(选自余秋
雨《行者无疆?追询德国》)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 首先将其进行横向对比, 比照对象当然是欧洲的著名城市。
跟罗马比, 罗马自有特色, 是“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 ; 又跟巴黎比, 巴黎也独具个性, 是“热烈高雅的文化聚会” ;再跟伦敦比,伦敦有其自身优势,是“繁忙有序的都市风范”。
再从建城时间上比, 柏林比三座城市要晚至少几百年, 至多二千年,但是它却“比谁都老练含蓄”。
柏林,作为几座城市中的小弟弟为什么能年轻得如此光彩夺目, 如此独具特色?排比句式的展开, 使对比既生动形象又有力度耐咀嚼, 其结果越发令人惊诧: 德国的奇特气势到底是何原因呢?这就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磁性的张力。
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的主要特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独特魅力之处还在于, 在语言的运用是很有特色的。
余秋雨对语言有天生的超强领悟力和驾驭能力, 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 语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
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特别善于把一些抽象的理念用一种比较形象、生动的描述表达出来, 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一)语言诗化, 激情洋溢散文需要激情就如同诗歌需要激情,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就如同诗人所作的诗歌一样饱蘸激情。
读他的散文, 如在纸上浏览万千春雷, 在字间俯瞰万千游龙。
如作者在《莫高窟》中对莫高窟的赞叹就是使用这样的诗一般的语言, 将诗人的激情写满了字里行间。
读到这里, 读者必定会感受到诗画结合的神韵全部跃然于纸上。
余秋雨善感而又善恶分明, 他诗人的激情由此可见一斑。
余秋雨散文的思想感情, 不同于一般的说古道今、针砭时事、咏物言志,也不同于山水游记。
它是诗人郁积胸怀深邃感情的释放。
这如同诗人站在历史的断壁前, 看理想如瀑布飞流直下, 从天堂跌落人间, 细数它溅起的层层浪花。
余秋雨就是带着这种执着的向往,满怀激情。
在文化苦旅的路途上艰难跋涉, 苦苦追求充满诗人激情的学者心目中的神圣。
(二)词语色彩绚丽, 形象生动鲜明
“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颜色绿得更浓。
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
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 找到这儿。
水边有树, 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
” (摘自《沙原隐泉》)这里,清澈的泉水、碧绿的水
草、三只玄身水鸭, 虬根曲绕的大树, 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画; 飘动、轻浮、带出、波纹等, 带有动感色彩的词语的运用, 又使画面化静为动、栩栩如生, 呈现给读者一个令人神往的可人世界。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 在他的诗性叙述中, 叙事语法被一种理主宰着, 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感叹。
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 而追求一种潮样的愤激和诗意。
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 浑厚质朴。
朗朗上口的节奏,短句、对偶、排比等综合运用,长短搭配,错落有致, 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
“茫茫沙漠, 滔滔流水, 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 风沙中如此一静, 荒凉中如此一景, 高坡后如此一跌, 才深得天地之韵律, 造化之机巧, 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 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 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 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 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这样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铿锵有力。
(三)新鲜奇特的语境链接
《道士塔》中写到: “中国是穷。
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 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 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
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
手下, ‘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已得的几
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竹一??
(这里有三个语境, 一是说中国穷, 但官僚们是筹得起这笔运费的;二是说中国官员不是没有学问, 但他们没有决心
好好保护祖国遗产; 三是有人吩咐手下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
来。
第一个语境是一般陈述,是泛写; 第二个语境变成具体描
写: “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 ;第三个
语
境描写的画面变得更加清晰,有人在发话: “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注意这里用的是加引号的话语。
这是典型的散文笔法, 这种笔法在余秋雨散文中时有可见。
将“我”之言行与史奠中的人袖大胆链接。
这种语境链接手法少见, 将背景交代与主体叙写逆向链
接。
按常规,写人物也好写地方也好,总是先交代背景情况,
讲清是什么人物什么地方, 然后再进一步叙写。
余秋雨有时
反其道而行之。
人物出现了,其实她的知名度很高,作者故意
先不点出, 不交代其人姓甚名谁, 而是创设一个空灵的语
境, 在一种布满神秘色彩的氛围中让你慢慢进入, 到最后才
点破。
能够用自己的笔尖, 掀动起读者内心潜藏的某种情愫
和感念,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余秋雨散文的这些特点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余秋雨站在世纪之交的文化旅程中,回顾历史,眺望未来,对传统文
化以深深的思索和反省,来探索中国文化走向和文化行为, 为散文, 也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