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1 KB
- 文档页数:5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据研究,在煤矿的开采和用以炼铁方面,至迟在北宋时期已有较为成熟的使用技术。
但是直到清末,煤矿的开采始终得不到发展。
对此,合理的分析是A.技术含量要求高,开采风险大 B.木炭资源丰富,价格更低C.社会需求量小,开采动力不足 D.政府重本抑末,长期打压2.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是万物复苏的开始。
从周朝起,古人在这一天就有“鞭牛迎春”和“咬春”的习俗,从牛头至牛尾依次鞭打三下,“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这一习俗与我国古代哪种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千耦其耘D.铁犁牛耕3.唐长安城中,景教的天主堂坐落于西北义宁坊中,是一座白墙黑瓦飞檐斗拱的建筑,堂内悬挂皇帝御赐画像,画中人物裹黑色幞头,穿黄色圆领长袍,束玉带,旁注“大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根据材料,下列表格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A B.B C.C D.D4.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针对当时物价起伏较大的情况,命在京、在外兵马司每隔二三日“时其物价”,即由官方确定物价,并向民间公布,以平抑市场价格。
由此可见明朝A.商业的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趋势 B.严格控制商业活动范围和规模C.严格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加强了对商业行为的行政干预5.“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 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C.重农抑商不符合经济规律 D.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1/ 96.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7.战国后期至秦代,富商大贾开山治铸、围海煮盐、囤积居奇、贱买贵卖者更是多有其人。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进展的特点。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远古时代:中国已毁灭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2.先秦时期(1)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进展。
(2)西周时期,随着商业的进步,货币需求量增加,当时流通的有______和铜贝。
(3)春秋战国时期,毁灭了富足的巨商和富强的__________。
3.汉代: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记载。
4.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商运发达,客舍、______、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挂念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5.宋元时期:海外商运进展快速,中国商品远销到________、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________________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的益州毁灭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
6.明清时期(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毁灭了______。
它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2)形成了一些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______和徽商的势力最大。
二、古代“市”的进展和商业都会的崛起1.“市”的进展(1)秦代:管理“____”的法律对商品价格和交易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2)汉代:有特地的管理机构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______”,政府对此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①乡村集市“______”的作用格外明显,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②“______”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进展。
(5)宋代①“市”突破了原先______和______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____________设施。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______区已经相当繁华。
2.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2)汉代: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毁灭富强景象;毁灭了洛阳、邯郸、________、宛、成都等五都,以富强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第一单元·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必修2·人教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在古代中国,“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代表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的普遍流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十分发达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农作物1.B 【解题思路】 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下,土地和谷物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材料反映出土地和谷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A项明显与题意无关,D项包含于B项中,C项与材料不符合。
B项正确反映了国家与土地、谷物的关系,符合题意。
2.“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或句子主要反映了( )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练之美B.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C.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2.B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手工业者技艺的精湛,对质量的高要求,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由此可知其体现的是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故B项正确;A项没有反映材料主题;材料所述与农业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观察和学习,主张循序渐进,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2019山东烟台、菏泽高三测试]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出处记述《通典》“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编》“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3.D 【解题思路】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故A项错误;B项“取代”一词有误,排除;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变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唐时出现了大量侵占农民土地及土地买卖兼并的现象,故D项正确。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干: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基本生产工具,successors of the neolithic Borassus (spearhead, axe) are examples of______.选项:A、铁犁牛耕B、耦犁耕种C、曲辕犁D、耧车2、题干: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农业的结合紧密,以下哪种产品是中国古代丝绸的代表?选项:A、麻布B、棉布C、丝织品D、麻织品3、题干: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铁犁牛耕的使用B、以小农经济为主C、重农抑商政策D、农业与手工业的紧密结合4、题干: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A、货币经济的发展B、市镇经济的繁荣C、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D、农业税的改革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什么时期?A、唐朝末年B、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明朝时期6、what was the main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in ancient China?A、Legislative and political measuresB、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C、Independence and resilience of the peasantD、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7、古代中国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直接影响是什么?A. 增加了耕地面积B.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C. 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D. 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奴隶制度B. 小农经济C. 汉字Male系统D. 精耕细作9、中国古代经济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小农经济的特点?A. 自给自足B. 劳动力主要是家庭成员C.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D. 市场交易频繁 10、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表现?A. 农业工具的改进B.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C.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D. 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11、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A、从以自然经济为主转向商品经济为主B、从以小农经济为主转向官营经济为主C、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向以商品经济为主D、从重农抑商转向工商皆本1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对当时经济的影响是:A、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井渠法的普及B、扩大了手工业产品的种类,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C、增强了军事防御能力,加剧了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冲突D、促进了生物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3、题干:《史记》记载:“富者连田数千亩,贫者无立锥之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
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
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2.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诸如福建等沿海省份,“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津舶为家者,十而九也”。
基于这种社会现状,作为一位开明大臣的最佳奏议应是( )A. “严禁私下诸番互市者”B. “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C. “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D.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3.清康熙年间,烧制出了大量如下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有家族、股份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C.清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的政策D.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4.1959年在皖南屯溪修建飞机场时,安徽省博物馆文物工作者清理发掘了多座土墩墓,出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原始青瓷器300余件,器形有尊、壶、杯、盂、瓶、盉、瓿等(如下图)材料主要表明()A.安徽地区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B.西周时期中国已出现原始青瓷C.青瓷主要集中于中国南方地区D.在生活用具领域最先出现青瓷5.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7.《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单项选择:1.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3.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梯,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开始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5.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
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专题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土地私有制度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故选B项。
答案:B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B项。
答案:B3.“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解析:从题干材料“水车如纺车”“车骨之末,缚以竹筒”可知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描述无关。
答案:A4.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由“争水如争珠”信息说明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答案:B5.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紧扣“自给自足”的含义思考,可知B项正确。
答案:B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御寒”“生暖”“无不赖之”“衣被天下后世”,主要反映了棉布因其价廉、实用而广泛流行,故选B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镇州、赵州等地“客户多逃移,富者独不敢安处田里”。
苏轼也曾说:“若客户阙食流散,主户亦须荒废田土矣”。
朱熹又言:“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这反映宋代
A.地主对佃农依赖明显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不抑兼并的现象突出 D.农民已经获得人身自由
2、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
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
这表明当时
A.两人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 B.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C.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 D.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
3、宋朝方志学有了新的发展,开始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志和艺文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朝方志学得到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典章制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
B.统治者对史学社会功能重视
C.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兴起
D.程朱理学对史学走向的影响
4、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上述生产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这种生产经营表明其为( )
A.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农场 B.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5、有人研究宋朝的人口问题,发现两种结论不同的真实史料。
据第一种史料,宋朝时,全国平均每户最多只有2.65口人,最少时只有1.4口人。
第二种史料,宋朝时,全国平均每户都在五口人以上。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应是
A.两种史料相互矛盾,因此不足为凭
B.前者是因为地方要向中央政府申请救灾
C.前者史料是凭空捏造的,后者属实
D.前者是为交税需要,后者是为申请救灾
6、《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
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这一政策旨在
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7、《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
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
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C.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9、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以科学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
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
B.“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
C.“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
D.“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
10、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
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匹,有通宵不寐者。
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其衣食全赖此”。
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1、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折射出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
C.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D.耕织日趋分离
12、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52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材料二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日本]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经济的新现象,并概括宋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1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早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当时,英国不仅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而且事实上它还是有机会得到时代机遇所赋予的巨大物质利益的唯一国家。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一直困扰着欧洲的历次战争,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始终相对较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
正是有赖于后面这一优势,使得英国能够不受限制地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进行自由贸易一一进口新兴工业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出口由其制造的各种产品——从而由此获取财富……英国变得日渐富强起来。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潜藏多年的工业革命的“种子”。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取得海洋支配权的过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C
3、C
4、A
5、D
6、A
7、D
8、C
9、D 10、C 11、B 12、C
二、非选择题
13、(1)商业活动突破了经营时间、空间的限制。
特点:饮食服务业出现,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同:都认为宋代中国发生商业革命。
不同点: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
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14、(1)变化:由海禁政策到多口通商,再到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原因:平抚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力量;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国力强盛;以天朝上国自居,缺乏对世界大势的认识和小农经济的防范意识。
(2)英国拥有众多的发明天才以及从事商业贸易的冒险精神;投入战争方面的精力相对较少;始终保持着对海洋的支配权。
新航路开通后,英国利用国际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时机大力开展海上活动(如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海盗贸易和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发动海外殖民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海上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