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期货用史上首个涨停响应国海证券认账
- 格式:pptx
- 大小:73.80 KB
- 文档页数:21
似水之流:1995年926点的跳空摘要:1995年政府继续实行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多次加息。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都压制了股市点位的上扬。
这一年发生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不但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市场。
5月17日政府暂停了国债期货交易,第二天股市就出现跳空井喷行情。
三日后股指涨至926点,涨幅超过50%。
一人:证券教父管金生陷落提起管金生,很多老股民和老证券从业者都是一声叹息。
因为这位“证券教父”在中国股市历史上曾经是那么声名显赫,最后却因为贪污等罪名锒铛入狱。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管金生的人生高潮与低潮都来得太快,喜剧与悲剧也都交错得太快。
这样的人生,总是免不了让人唏嘘。
大器晚成管金生1947年5月19日出生于江西省清江县一个穷僻的小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出生时家境贫寒。
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开始,管金生就特别懂事,在学习方面,更是勤奋。
1965年,他靠着自己的刻苦学习,考进了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而像每一个农村的孩子一样,考上大学成为了管金生命运改变的开始。
1982年管金生获得了法国文学硕士学位。
因后来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他从公安机关的翻译岗位,改行投入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并先后任经理助理、副经理。
后来,管金生获得机会到欧洲深造,回国之时,他拿到了选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法学和工商管理两个硕士学位。
留洋回来的管金生自然眼界更加开阔,而知识体系也更加优化。
回国后,他又被派到上海党校的一个“振兴上海研究班”里深造。
但是,直到从党校学成,管金生仍然感觉自己是英雄没有用武之地,一身的本事却施展不起来。
但好事多磨,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1980年代后期,邓小平视察上海,并表示了把上海外滩建成东方华尔街这一构思。
管金生此时看到了自己的生机,热血沸腾。
他一夜不眠,奋笔疾书,痛陈创建中国证券市场之重要,并请愿说,自己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管金生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了。
1988年,上海组建了第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
美国国债期货行情国债期货行情国债期货行情:债市一日三传闻多机构紧急发声回应10月下旬以来,债券市场一路下跌。
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破3 之后,国债期货的跌势也愈加猛烈。
而伴随着近期债券进入非常严峻时刻的声音出现,关于机构违约和爆仓的传闻不断涌现。
12月14日,市场有传闻称,国海证券一个债券团队负责人张扬失联,其让廊坊银行代持的100亿元债券浮亏巨大,国海对此拒不承认。
对此,有国海证券内部人士王某14日晚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张扬并非公司资管业务负责人,而是前资管部门负责人,并已于7月份离开国海证券。
至于传闻中涉事的业务是否与国海证券有关,目前公司内部尚未有明确说法。
此外,传闻中所涉及的廊坊银行14日晚间也紧急发布声明称,该传闻属于谣言,廊坊银行与传闻提及的*海证券无任何业务往来,不存在传言中所谓的债券代持业务。
与此同时,华龙证券也于14日深夜在官网发布声明称,该公司对此事件高度关注,立即对相关业务进行全面自查。
该公司将先于12月15日第一时间完成15国开18等债券交割。
债市短期调整空间有限近日,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屡创上市以来新低,10月20日以来已累计下跌5.2%。
与此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也已站稳3%关口,并一度触及3.2%。
实际上,早在11月中旬就有机构开始警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必破3%,债券市场正面临2022年以来严峻时刻。
兴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在一份研报中指出,相比4月份,由于这次调整的起因来自于负债端,因此信用债的调整幅度大部分不如4月份惨烈。
但调整后,10年国债、国开债的收益率已经超过7月份高点,几乎使得下半年建仓的所有委外账户都出现了亏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统计发现,11月份以来,截至上周末,在不到700只可统计债基中,有660只净值出现下跌,其中多只债基跌幅超过6%。
此外,Wind数据显示,自10月24日债市调整以来,已有206只债基收益由正转负,占据全部可统计基金总数量的17.56%。
3.27国债期货逼仓事件的反思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坎坷。
“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的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1995年2月23日,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违规交易327合约,于最后8分钟内一口气砸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国债,亏损16亿元人民币,导致市场大副下挫,陷入一片恐慌。
这在当时是极其严重的恶性事件,中国第一支金融期货因此夭折。
当时,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中国大陆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327”事件虽然已经过去14年,并且以无限期叫停国债期货,当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告终,但其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很多地方仍需要我们深刻地去思考和反省。
在股指期货即将上市的2006年,反思3.27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未来金融期货的上市和运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次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交易量十分可观。
327国债应该在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
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息和通货膨胀率相比,“327”的回报实在太低了。
于是有市场传闻,财政部可能要提高“327”的利率,到时会以148元的面值兑付。
但上海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不这样看,他认为高层正狠抓宏观调控,财政部不会再从国库里割肉往外掏出16亿元来补贴327国债。
于是管金生孤注一掷,率领万国证券在“327“上面做空。
而当时的多方,则是有财政部背景的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
当时的具体情况是:1995年2月23日,当日下午,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采取大量透支交易的方式打压价格。
期货涨停板制度期货涨停板制度是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涨幅达到一定幅度后,暂停交易的制度。
涨停板制度在中国期货市场实行已有数年,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防范投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本文将从涨停板制度的背景、原理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读者对于该制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首先,为了了解涨停板制度的背景,我们需要了解期货市场的特点。
期货市场是商品的延期交割市场,投机交易是期货市场的一大特点。
在投机交易中,经常有投资者寻找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赚取价格差异的机会。
然而,过度投机可能会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大,给市场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控制投机行为,保护市场稳定,涨停板制度应运而生。
其次,涨停板制度的原理是通过设置价格涨幅限制来限制市场价格的波动。
一般来说,当期货合约的价格上涨达到一定幅度(通常为日价格涨幅的上限),交易将会暂时停止。
在涨停期间,投资者将不能进行买卖操作。
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投机者的过度行为,避免市场价格出现剧烈的波动,保护投资者利益。
涨停板制度的实施对市场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鼓励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
由于无法迅速卖出获利,投资者需要更加关注期货品种的基本面和内在价值,从而避免盲目追高和抢跑风险。
其次,涨停板制度有效控制了市场的波动,维护了市场的稳定性。
这使得期货市场更加可预测和可操作,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
最后,涨停板制度可以提高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所有投资者在涨停板上获得了相同的交易机会,避免了个别投资者的短期操作对市场造成的影响。
尽管有诸多好处,涨停板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旦涨停板触发,相应期货合约将会暂停交易,使得市场资金无法迅速进出,可能导致部分投资者无法及时交易,增加了市场风险。
其次,涨停板制度容易导致投资者情绪的波动。
当市场预期出现利好消息时,投资者可能会因为无法及时买入而受到挫折,进而情绪失控,可能对市场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涨停板制度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可能造成部分市场价格的扭曲。
2023年最新的国债期货事件国债期货事件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1992年12月18日,上交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但不对公众开放,所以交投极其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首先在北京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此时 327 事件发生了,327国债是指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1992(三),1995年6月到期兑换。
1992-1994年中国面临高通涨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
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涨指数每月公布,因此,对通涨率及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了327国债期货品种的主要多空分歧。
以上海万国证券为首的机构在 327 国债期货上作空,而以中经开为首的机构在此国债期货品种上作多。
当时虽然市场传言财政部将对 327 国债进行贴息,但在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就是不信这个邪。
当然,管金生的分析不无道理:国家财政力量当时极其空虚,不太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补贴 327 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而且当时通胀局势已经得到初步控制。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身处证券市场,管金生对市场传闻的不相信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
于是管金生出手,联合辽国发等一批机构在 327 国债期货和约上作空。
1995年2月23日,传言得到证实,财政部确实要对 327 国债进行贴息,此时的管金生已经在 327 国债期货上重仓持有空单。
据说,当时管金生曾经要求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为万国证券的持仓多开敞口,但遭到尉文渊的拒绝。
而尉文渊并不知道的是,管金生此时已经在 327 国债期货上超过规定持仓量很多。
<<期货历史故事>>经典案例再来重温一下逼仓的故事往事如烟。
当年期货市场上多空大战“上海胶合板9607事件”的惨烈,早被时间冲淡。
曾参与该事件全过程的现浙江永安期货副总陈斌回忆,“当时整个空气都像在燃烧。
”1996年5、6月间,南方和浙江、上海等地券商成为期货市场上多空双方主力机构,其时相当部分苏州、上海、浙江的期货公司也参与其中。
市场上经常充满着各方的谣言,利用着各自力量影响交易所。
而此时江浙资金一直充当资金主力,大战期间,几地的资金不停穿梭,进行协调贪婪1994-95年的胶合板期市成为期货市场最大的热点,9507合约更是达到了巅峰,期价由40元/张起步,一路上扬至62元/张的天价。
亢奋的价格使胶合板现货商及进口商兴奋不已。
大量的现货涌进交易所注册仓库,大量的印尼胶合板流入本已过剩的国内市场,使原本就已低迷的胶合板现货市场雪上加霜。
最终9507多头以巨额资金接下了20万手的现货。
这些实盘一直堆放在交割仓库,沉重的库存压力使原本火爆异常的市场冷静了许多。
沪板9607合约就是在这种相对冷静的环境中推出来的。
1995年12月10日,上海商品交易所推出胶合板9607、9609合约。
由于当时主力资金集中在苏板以及沪板9603、9605之上,9607合约自推出之日至1996年3月7日,一直受到冷遇,期价由推出时的45元/张的价格逐步回落,3月7日因谣传国产胶合板可从9607合约开始用于交割,9607合约顿告跌停至41.90元/张,此时成交量才初次突破5万手,持仓量亦仅12万余手。
3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停止苏交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撤离苏红的大量资金急于寻找投资方向,胶合板自然而然地成为首选对象。
由于当时苏板几个主要合约持仓量均接近当时的持仓限制量,新主力介入困难较大,于是沪板便成为苏红撤出资金争夺的焦点,尤其是9607合约因其时间适中,盘口较轻,成为这些游资介入的首选对象。
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指引一、合约介绍国债期货仿真交易的合约标的为面额1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3%的5年期名义标准国债;合约月份为最近的三个季月(三、六、九、十二季月循环);国债期货合约报价单位为百元人民币,以净价方式报价。
最小变动价位为0.01点,合约交易报价为100元的整数倍。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2%;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3%;交割方式为实物交割,可交割债券为在最后交割日剩余期限4-7年(不含7年)的固定利息国债;合约代码为TF。
5年期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合约的交易单位为“手”,1手等于1张合约,即按照最低交易保证金,仿真交易一手合约的保证金为3万元。
交易时间为交易日9:15-11:30(第一节)和13:00-15:15(第二节),最后交易日交易时间为9:15-11:30。
当日结算价为最后一小时成交价格按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最后交易日为合约到期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交割日为最后交易日后的连续三个交易日,交割结算价为最后交易日全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
和股指期货一样,国债期货竞价交易采用集合竞价和连续竞价两种方式。
集合竞价在交易日9:10-9:15进行,其中9:10-9:14为指令申报时间,9:14-9:15为指令撮合时间。
交易所的结算实行保证金制度、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结算担保金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和会员分级结算制度。
二、参与机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测试将于下周一启动,届时将有10家金融机构参与首轮联网测试。
其中分为东证期货、海通期货、南华期货、永安期货、国泰君安期货、广发期货6家期货公司、2家证券公司及2家商业银行。
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分为三个阶段,并已于2011年10月上线。
在测试第一阶段,仿真交易自2011年11月9日开始由中金所内部员工参与,各项业务运转顺畅。
第二阶段,自2月13日开始仿真交易将逐步开放,分批次发展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
第三阶段,仿真交易将扩展到全市场参与,在全市场范围进行系统测试和演练,为产品的正式上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案例:关于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三篇回忆总结文章第一篇上海证券交易所327国债期货事件回顾我国国债期货从正式上市到暂停交易的近30个月的运行过程,对认识我国期货市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无裨益。
“327”国债期货风波概述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
此时,国债期货尚未对公众开放,交投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1993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在“327”风波爆发前的数月中,上证所“314”国债合约上已出现数家机构联手操纵市场,日价格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布的1995年新债发行量被市场人士视为利多,加之“327”国债本身贴息消息日趋明朗,致使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均出现向上突破行情。
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
16点22分之后,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
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5月10日酿出“319”风波。
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
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