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1、表现:(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⑵ 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⑶ 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井渠”;⑷ 东汉王景治黄河,解除了水患;⑸ 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⑹ 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沉重的力役1.如何看待徭役: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2.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如秦王朝的毁灭。
贫者无立锥之地1. 东汉、唐、明,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也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经济特点:1. 以家庭(个人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即男耕女织)。
注意: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 农业和家庭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3. 注重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4. 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具有落后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产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经济特点:1.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3. 官办手工业规模大,行业众多,分工细,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前期为止)。
4.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某些部门在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后占主导地位)。
5.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门拿到市场营销。
行业形成: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田庄手工业(私营手工业)1. 崔寔的《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了的生产生活方式。
2. 东汉田庄里的手工业自给自足。
以东汉为典型,私营手工业的一种典型。
3. 农家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自给自足。
“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 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
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 优缺点:⑴ 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⑵ 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⑶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⑷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⑸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织女的劳绩(纺织业)成就:⑴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⑵ 商代纺织业在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妇功”是“国有六职之一”;⑶ 汉代起绒锦技术较高,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⑷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民间纺织业的数量相当可观;⑸ 宋代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粤闽地区;⑹明代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攻金之工(冶铸业)1. 新石器时代:出土有小件铜器;2. 商周:青铜器进入繁荣时期;3. 春秋:晚期出现铁器;4. 战国:已经能炼钢,出现淬火技术;5. 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供风形式也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有畜力马排鼓风的进步。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借用水利作为动力的鼓风冶铁。
夺得千峰翠色来(制瓷业)1. 原始社会后期,彩陶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2.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使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3. 东汉末期,瓷器技术成熟;4.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朝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5. 宋代,各地瓷窑所生产瓷器各具风格;6.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生产技术提高,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富商大甲周游天下(商业流通领域)1. 来历:(商代、春秋、战国);2. 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四民之一;3. 唐代:商人无所不至;4. 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东欧和北非等地区;5. 明清: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会馆。
会馆的出现和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在这些商帮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
“市”的发展1. 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 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长安有“市”9处;3. 六朝时期草市形成;4. 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盛;5.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方便了交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6. 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
商人重利轻离别(商人的特殊生活和观念)1. 观念:重利轻离别特殊生活:流动性2. 流动性的影响:⑴ 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⑵ 商人具有进取冒险的精神。
商业都会的崛起1. 战国时期,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2. 汉代长安和“五都”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3. 唐代长安、洛阳、广陵最为繁荣;4. 宋代东京商业繁荣;5. 清代,苏州富甲天下,此外还有五镇。
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形式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意义: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
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 原因:⑴ 经济因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⑵ 政治因素: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统治的牢固(《吕氏春秋》);⑶ 军事因素: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⑷ 思想文化因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种、加强中央在集权的法家思想发生了矛盾。
2. 表现:⑴ 始于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⑵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⑶ 从秦到清严格管理工商业,措施:① 清朝:<1> 秦王朝统一度量衡;<2> 秦统一货币;<3> 颁布《均工律》;② 汉代:<1> 加强私营工商业的管理;<2> 商人的赋税加倍;<3> 对“市”严格管理;<4>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制度;<5> 王莽时对盐、铁、酒实行专卖,政府筹钱,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管制,并且办理官营贷款业务;总之,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⑷ 辅助政策:戒奢侈。
实质: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某种程度意义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3. 目的: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4.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
5. 影响:⑴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⑵ 强化了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结构;⑶ 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
[注意] 宋元鼓励商业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的1. 凡是对不同地区实行歧视政策的都没有好的结果,如:秦、元。
2. 表现:⑴秦朝:关东政策关东:函谷关以东;⑵西汉:关中的特殊地位;⑶东汉:河南帝城的优待政策;⑷经济中心南移以后东南民众负担更重。
2. 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王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禁奢令1. 实质: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某种程度意义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2. 奢侈之风往往上而下蔓延。
3. 目的:防止人心败坏,引起社会动乱,危害封建统治。
4. 源于:统治者。
5. 结果: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