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年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6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用字母表示数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
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四、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目标: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情景图)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千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师: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板书:3年?四年呢?造地年数造地面积2 25×2=503 25×3=754 25×4=100。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状况分析:本人担任的数学教学,四年一班,共有学生53人。
学生中自身素质比较强的占36% ,一般占56% ,较差的占8% 。
大部分学生身心健康,活泼好动。
在新学期开始,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各类作业、课堂认真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创造情景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争取消灭潜能生,做到人人爱学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二、教材知识系统及结构分析: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因数和倍数、认识正、负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对称、平移与旋转、分数加减法、统计.概念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尤其是本册的概念更多。
因此,本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改变了传统教材把比较抽象的“数的整除”知识集中学习的编排体系,将这部分知识加以分解;在三年级下册“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中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在本册“团体操表演-----因数和倍数”单元中进一步学习2、3、5的倍数特征,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在本册“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单元中重点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样编排分散了难点,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另一方面,教材还注重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编排知识结构。
如在学习解方程之前,学习等式的性质;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学习约分的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必要性。
三、本册总的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一)、数与代数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能够运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实例,知道2、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走进动物园教案设计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2~3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理解并会表述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理解方程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探索的乐趣,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图1 课件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见图1)师:管理员叔叔正要给熊猫喂米粉呢!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结合学生回答,课件点击出示信息。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米粉重多少千克?师:这只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喜爱的大熊猫入手,创设了喂养熊猫的情境,通过借助研究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顺势引出天平,体现天平产生的必要性,使等式、不等式这些素材的提供有了直观的支持。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一)认识天平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一架天平,怎样放砝码天平会保持平衡呢?预设:左右两边放的质量相等。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天平左边放1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1个100克的砝码,天平怎样了?预设:不平衡。
(二)认识等式和不等式师:要想天平平衡,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放入50克砝码,使天平平衡。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的关系吗?师:天平的左边是50+50,右边是100。
天平是平衡的,说明左右两边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连起来。
师: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
板贴:等式。
师:继续看天平。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放砝码天平也会平衡呢?学生回答。
师: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第一单元计算器(教学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运算的方法。
3.发掘计算器的优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具使用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运算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具使用习惯。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起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计算器的使用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要学的内容。
2.讲解1.什么是计算器以及计算器的作用。
2.计算器的操作规则。
3.计算器中用到的一些符号和意义。
3.练习1.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上的数字和符号,让学生触摸操作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键盘,习惯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数学运算。
2.让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练习:101 + 23 = ___45 - 17 = ___87 × 3 = ___125 ÷ 5 = ___4. 巩固1.让学生把计算器使用的方法总结一下,并对计算器进行评价,发现它的优点和不足点。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检查自己在本课的练习中是否正确,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
3.老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情况,并及时指导,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正确率,及时纠正错误。
2.课后布置相应的计算器应用作业,以加深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起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计算器的使用和价值,引导学生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练习了相关的计算练习,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潮。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老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发掘计算器的优点,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增强他们使用计算器的信心。
同时还需要老师做好不同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工作,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一单元:泰山古树——计算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2-4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2、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出示泰山古树数量统计表。
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红门、中天门、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2)灵岩寺古树的数量是岱庙的几倍?列式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计算太麻烦了。
那么用什么工具能使计算简便哪?2、揭示课题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1、认识计算器;(1)合作学习向小组成员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
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交流;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
2、使用计算器,交流方法学生试试开机关机并介绍按什么健。
还认识计算器上的哪些键,互相说一说。
出示题目,你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键进行计算吗?试一试。
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观察,怎样按键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计算完第一道题,怎样才能开始算第二道题?应该先按什么键?认识清零键——AC键3、计算比赛,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阅读教材“你知道吗?”。
了解小知识。
四、巩固练习;自主练习 1、2、3、4、7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4-6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青州市庙子镇兴旺小学资源库第一单元泰山古树单元备课——计算器一、教学内容和编排结构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根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那么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
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特点1〕素材的选取表达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选取“十一〞黄金桌期间泰山门票的收入为研究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深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综合了时间、长度、重量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安排的问题学生以往只能靠猜想和想像才能解决,现在却可以运用列表的解题策略,借助计算器的使用进行探索,便于学生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力量。
3〕精心设计了“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突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
4〕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资助学习空间。
计算器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根底上,主要介绍了一些常用键。
在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教材仅仅设计了4道小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掌握最根本的知识,把大量的资助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
5〕体会研究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情况〞想起,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对学生的持续开展是非常有益的。
三、教学建议1.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青州市庙子镇兴旺小学资源库1〕对计算器的认识,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先出示了人们购置商品的实际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计算器的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