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成像在匍行性脉络膜炎中的应用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5
[基金项目]广东省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JCYJ20210324113808023);广东省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200109140820699;JCYJ20220818102603007)。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1级眼科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评估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赵慧攀△ 孙洪岩 杨明明▲ 周 兰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 518020[摘要]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是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RVO 患者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常以形态学检查评估黄斑水肿的程度,但RVO 患者黄斑区结构变化与视力变化并不总是完全同步,因此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作为重要的视功能检查,近些年也普遍应用于临床RVO 的诊疗及预后评估,其具有无创、准确、快速、客观、定量的特点,可以呈现出不同状态下的RVO 视功能特点,并能够与传统形态学检查相互补充,为RVO 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诊疗依据。
本文围绕mf-ERG 在RVO 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视网膜静脉阻塞;形态学检查;功能学检查;微视野[中图分类号] R7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6-0025-0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6.05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ssessment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ZHAO Huipan SUN Hongyan YANG Mingming ZHOU Lan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Guangdong, Shenzhen 518020, China[Abstract] Retinal vein occlusion macular edema (RVO-ME)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 and an important cause of visual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RVO. Morphological test is often used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macular edema in clinical practice, but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macular area and changes in visual acuity in patients with RVO are not always completely synchronized. Therefore,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mf-ERG), as an important visual function tes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assessment of RVO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invasive, accurate, fast,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It can present the visual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VO in different states and complement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tests, provid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is for patients with RVO.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mf-ERG in RVO.[Key words]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Retinal vein occlusion; Morphological test; Functional test; Microperimetry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位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其特征为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和水肿。
多模式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医学领域中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多模式成像技术是一种集成了多种成像技术的新型成像方法,它能够同时获得不同成像方式的信息,从而实现精确的医学诊断。
本文将对多模式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多模式成像技术的概述多模式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不同的成像方式来获得更准确、更完整的信息的方法。
它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成像方法,包括光学成像、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等多种成像方式的集成。
多模式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成像技术成像的互补性,从而实现对样本的全方位、全面性观察和诊断。
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同时获取不同成像方式所提供的信息,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二、多模式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癌症诊断多模式成像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磁共振成像(MRI)和放射性核素成像(PET)是目前最常用的癌症诊断手段之一。
MRI能够通过对组织的信号特性进行分析,实现对肿瘤的检测和判断,而PET则能够通过对放射性核素的注射,来获得肿瘤细胞的代谢信息和生理活动情况,两种成像方式的结合可以提高癌症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度。
2.神经科学研究多模式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光学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对特定神经元的荧光信号进行捕捉,来揭示神经元的数量和活动情况,同时也可以利用涉及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来研究神经元网络的构成和功能。
3.心血管疾病诊断多模式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其中,超声成像是目前最常用的心血管疾病诊断工具之一,它能够捕捉心脏的功能和结构信息,包括心脏大小、收缩等主要信息。
同时,MRI也可以提供心脏和血管的影像信息,如血管的流动状况、血液供应情况等,以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更准确的诊断。
三、多模式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生物医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多模式成像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成果——基于多成像方法融合的交互式冠状动脉虚拟血管镜系统
成果简介以X射线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OCT(IV-OCT)图像作为数据源,三维重建冠状动脉血管,并建立交互式冠状动脉虚拟血管镜系统。
系统主要功能对CAG图像进行分割,提取血管腔投影的轮廓和中心线;从一对近似正交的CAG图像中三维重建血管腔的中轴线和超声导管的回撤路径;对IVUS图像序列进行自动分割,提取各帧图像中的血管壁内外膜轮廓;抑制IVUS图像序列中存在的由心脏运动所致的运动伪影(包括脱机门控和直接抑制两种形式);对同一段血管的IVUS和IV-OCT图像进行配准和融合;将由基于造影图像的三维重建获得的导管空间几何信息与由IVUS/IV-OCT图像获得的管腔横截面信息相融合,建立全面反映冠状动脉形态的三维模型;在三维血管模型的基础上,定量测量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的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运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实现独立于操作系统平台的内镜漫游模式的冠状动脉可视化,实现对三维血管模型及其量化结果的交互式访问和显示;在内窥镜视角下进行虚拟支架置入手术。
多谱成像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多谱成像技术(multispectral imaging)是一种新兴的光学成像技术。
它利用光谱分析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将多个光谱波段的图像信息融合在一起,实现对目标物体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成像和定量分析。
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气象,军事,地质,矿产等。
而在生物学领域,多谱成像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多谱成像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生物样本的高分辨率成像和分析中,实现对细胞结构、组织构造和荧光分子的成像和定量分析;二是在细胞信号调控和代谢过程研究中,实现对信号分子和代谢产物的高通量筛选和成像分析。
在细胞结构和组织构造的研究中,多谱成像技术可以分析样本的多个光谱带宽,得到高空间和光谱分辨率的图像信息。
多谱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学中的多个领域,比如分析细胞结构、细胞信号、组织成形等。
通过多谱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准确地显示细胞的结构和组织的构成,揭示生物分子分布、荧光强度、荧光寿命等信息。
而且,多谱成像技术突破传统显微镜仅能够显示单一成像波长的限制,可以同时获取多种生物分子和信号分子的成像和定量分析,充分发掘样本的光学信息,提高了光学成像的分析能力和精度。
在生物信号调控和代谢过程的研究中,多谱成像技术也可以很好地应用。
分子图像学是多谱成像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传统的荧光成像技术对于半透明、复杂样本的成像存在很多局限。
而多谱成像技术则改变了这一局面。
从而通过生物标志物的成像和定量分析,可以实现快速高通量的筛选和成像。
多谱成像技术对于信号分子和代谢产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在不破坏细胞的前提下,检测到信号分子和代谢产物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变化。
多谱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分析单个样本的光谱图像,更可以对大量的生物样本进行高通量筛选和图像分析。
与传统显微成像技术相比,多谱成像技术具有高通量,精准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是生物学研究目前热门的光学成像技术之一。
临床病例多模式影像诊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摘要目的报道一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病例并阐述其在多光谱成像(MSI)上的特征表现,MSI:一种新型影像采集设备可以检查视网膜各层结构并增强网膜深层结构的可视化。
病例报告:一位中国六十岁老年女性主诉为左眼视物模糊一周。
左眼眼底彩相可见后极部大量的网膜下出血以及中心凹内的橘红色息肉样结构。
光学相干成像(OCT)表现为一种典型的脉络膜层高反射:双层征,与一处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相连,此处的浆液性PED在随后的荧光血管造影中被证实。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也可看出PCV的特征表现:脉络膜内层血管多发的息肉样膨大在早期出现的高荧光点,晚期表现为指环样着染的轮廓。
多光谱成像(MSI)作为一种新型影像采集模式被引入,在息肉样病灶处也实现了可视化,短波长影像中(绿光和红光)表现为高反光的簇样息肉病灶在随后的长波长影像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指环样高反光。
基于上述表现,这位患者的临床最终诊断为左眼PCV。
结论:这是首例使用MSI这种新型影像采集模式阐述PCV的病例报告。
息肉样结构处在多光谱成像长波长中表现非常清晰的高反光,在诊断PCV时与吲哚青绿造影相比,MSI初步表现出了非侵入、简便、有效。
关键词: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成像、多光谱成像、组合含氧-脱氧图。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也被描述为后极部葡萄膜出血综合征,是一种独特的眼底渗出性疾病,其特征为分支异常的脉络膜血管网,在网状血管的末端出现息肉样膨大。
它可以导致反复发作的浆液性或出血性PED和网膜下出血。
ICGA和OCT 在理解这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明确诊断中非常有用。
MSI这种新型技术拓宽了我们发现PCV的能力,在以下的病例中可以看到。
病例报告一位60岁中国老年女性患者主诉为左眼视物模糊一周,否认眼部及其他系统疾病病史。
BCVA(最佳矫正视力)检查:OD:20/20;OS20/40.瞳孔等大等圆,瞳孔对光反射未见异常。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的成像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是其中的一种,它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医学诊断。
这种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也缩短了医学检查的时间。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将不同的成像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医学成像的方法。
它可以放大不同成像技术的优点,从而提高医学成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那个时候,CT和MRI还只是由少数医院使用,且成本高昂。
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X光、CT、MRI等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也由此而生。
2.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于病情的诊断,还可以用于手术的规划和监测。
下面列举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2.1 脾功能鉴定(SPECT/CT)SPECT/CT是一种可以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起来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用来评估脾功能,对于体育医生和军事医疗工作者而言,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检测脾脏的损伤或其他异常状态,从而及时进行处理。
2.2 肿瘤检测(PET/CT)PET/CT是一种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起来的技术。
它可以用来检测肿瘤组织。
这种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的活动情况,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2.3 心脏检测(MRI/CT)MRI/CT技术结合了两种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心脏和血管的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检测到心脏瓣膜损伤或狭窄,甚至可以观察到血管硬化的程度。
这种技术还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3. 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优点和风险作为一种综合多种成像技术的诊断方法,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3.1 准确性高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的准确性特别高,这是基于不同成像技术间互补性而得出的结论。
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的出现,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精细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其对神经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一、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的原理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是指同时观察多个荧光探针的荧光信号,并通过电子转换将这些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从而获取关于神经元活动的信息。
这种技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FRET技术,即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但其仅能观测两种荧光探针之间的信号转移。
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的核心是对不同波长的荧光探针的同时记录和分离。
因此,正常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的荧光探针并分别给予其发射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
通过使用专门的多光谱荧光显微镜,可以同时记录这些探针的荧光信号。
这样,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就可以清晰的分离和分析每个信号,这在神经科学研究中非常有用。
二、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1.脑内神经元成像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在脑神经元成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探针来标记脑神经元的不同细胞器,并实时记录它们的荧光信号变化。
比如,科学家可以利用染色剂,如厚鼻沟黄、dextran探针等来标记突触并实时记录它们与神经元之间的互动。
还有一些应用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来记录脑内不同神经元的荧光信号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结关系。
2.心脏细胞成像与脑神经元成像类似,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也可应用于心脏细胞成像。
科学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探针,标记心脏细胞的不同亚细胞并记录它们的荧光信号变化。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心脏细胞的内部变化,包括钙离子浓度、细胞膜的离子流动等,并探究这些变化对于心脏运作的影响。
3.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造成神经细胞死亡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ALS)和帕金森病等。
多通道光学成像技术可被用于研究这类疾病。
比如,科学家可以加入荧光探针,标记神经细胞内的蛋白质聚合物,并记录它们的变化情况。
多模式眼底影像技术在高度近视眼检查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就多模式眼底影像技术在高度近视眼检查中的应用予以研究。
方法:分析本院眼科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入的患者资料,确定符合标准的150例(182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为观察目标进行研究,为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间接检眼镜检查,并以荧光素血管造影(F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OCTA检查结果并统计其灵敏度、特异性。
结果182只眼中,FA检出单纯性高度近视145只眼、病理性近视37只眼;经OCT与间接检眼镜检查后,检出单纯性高度近视148只眼、病理性近视34只眼,其中包括干性裂孔19例、裂孔伴随浅脱离11例、视网膜变性4例;OCT与间接检眼镜检查灵敏度为91.89%(34/37)、特异性为97.97%(145/148)。
结论:在高度近视眼患者检查中,可将OCT作为其常规检查首选,是一种操作简易、无损伤性、成像清晰的检查方式,特异性、灵敏度水平较高,临床指导意义较为重要。
【关键词】多模式眼底影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高度近视眼在我国,高度近视已成为青光眼之外的首要致盲原因,其是指近视度数超过600度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
伴随环境因素、电子屏普等诱发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病率不断增长且趋于年轻化,影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其视力健康[1]。
针对该病,临床多采取间接检眼镜、90D前置镜等予以检查,但其对视网膜各层结构直观显示效果不佳,诊断价值不理想,故需寻求一种更高效、准确的检查手段。
为此,本文以高度近视眼患者为例,就其应用多模式眼底影像技术的效果予以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分析本院眼科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入的患者资料,确定符合标准的150例(182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为观察目标进行研究,其中包括男性患者89例以及106只眼,女性患者61例以及76只眼,年龄上限48岁,下限15岁,平均(31.54±13.66)岁。
多模式眼科影像技术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张祎冰王丹武云龙韩雨彤张冰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吉林长春130021)摘要:眼科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为本科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教学资源。
目前,眼科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能够还原病灶真实信息、加深学生对眼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理解,在临床教学的应用前景良好。
多模式影像技术及专业数据平台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解决眼科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多模式影像眼科教学临床教学眼科疾病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5(b)-0146-03Application of Multi-mode Ophthalmic Imaging Technology inUndergraduate TeachingZHANG Yibing WANG Dan WU Yunlong HAN Yutong ZHANG Bingji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Province,130021China) Abstract:Ophthalmology imaging technology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teaching of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imaging examinations provided abundant an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re‐sources f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At present,ophthalmic imaging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which can restore the real information of lesions and deepen the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ophthalmic diseases.It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clinical teaching.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 data platform can fully mobilize students'learning enthusiasm and autonomy,cultivate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change the previous teaching mode and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oph‐thalmology teaching.Key Words:Multi-mode image;Ophthalmology teaching;Clinical teaching;Ophthalmic diseases眼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眼球解剖生理、眼科检查、眼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等教学内容。
文献综述 多模式成像在匍行性脉络膜炎中的应用进展邢怡桥1ꎬ刘㊀芳1ꎬ2ꎬ李㊀拓2引用:邢怡桥ꎬ刘芳ꎬ李拓.多模式成像在匍行性脉络膜炎中的应用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19ꎻ19(9):1483-148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360154)作者单位:1(430060)中国湖北省武汉市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ꎻ2(445000)中国湖北省恩施市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眼科作者简介:邢怡桥ꎬ博士ꎬ教授ꎬ博士研究生导师ꎬ主任医师ꎬ研究方向:白内障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ꎮ通讯作者:李拓ꎬ博士ꎬ博士研究生导师ꎬ主任医师ꎬ研究方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与眼遗传病.13986840088@139.com收稿日期:2019-01-15㊀㊀修回日期:2019-08-07摘要匍行性脉络膜炎(SC)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特发性炎性疾病ꎬ主要侵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ꎬ以视盘周围青灰色或灰黄色的地图状病变为特征ꎮ病因不清ꎬ脉络膜毛细血管炎可能是其主要病理类型ꎮ根据眼底表现可分为视盘周围型㊁黄斑型㊁变异型SCꎮ由于SC的临床表现丰富多样ꎬ且与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PMPPE)㊁结核㊁视网膜弓形虫病和脉络膜缺血等表现类似ꎬ所以对不具有典型眼底改变的SC诊断仍然存在一定困难ꎮ随着科技的进步ꎬ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㊁吲哚菁绿血管造影㊁眼底自身荧光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等多模式影像检查联合应用有助于SC的早期诊断㊁评估病变范围㊁活动性以及可能的并发症ꎬ且对于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至关重要ꎮ关键词:匍行性脉络膜炎ꎻ多模式成像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ꎻ吲哚菁绿血管造影ꎻ眼底自身荧光ꎻ光相干断层扫描ꎻ综述DOI:10.3980/j.issn.1672-5123.2019.9.08ResearchadvanceinclinicalapplicationofmultimodeimaginginSerpiginouschoroiditisYi-QiaoXing1ꎬFangLiu1ꎬ2ꎬTuoLi2Foundationitem: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81360154)1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ꎬRenminHospitalofWuhanUniversityꎬWuhan430060ꎬHubeiProvinceꎬChinaꎻ2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ꎬtheCentralHospitalofEnshiTujiaandMiaoAutonomousPrefectureꎬEnshi445000ꎬHubeiProvinceꎬChinaCorrespondenceto:TuoLi.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ꎬtheCentralHospitalofEnshiTujiaandMiaoAutonomousPrefectureꎬEnshi445000ꎬHubeiProvinceꎬChina.13986840088@139.comReceived:2019-01-15㊀㊀Accepted:2019-08-07Abstract•Serpiginouschoroiditis(SC)isarareꎬchronic-idiopathicinflammatorydiseasemainlyinvolvingchoriocapillarisandthe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ꎬcharacterizedbygrayishyellowgeographiclesions.PathogenesisisunclearꎬthechoriocapillarisisamainpathologyofSC.Basedonclinicalpresentationꎬitcanbeclassifiedintoperipapillaryꎬmacularꎬandampiginoustype.TheclinicalappearanceofSCisvariedandsimilartothoseof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APMPPE)ꎬtuberculosisꎬtoxoplasmosisandchoroidalischemia.SoꎬitisstilldifficulttodiagnoseSCwithouttypicalfundussymptoms.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multimodeimagingsuchas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ꎬ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ꎬfundusautofluorescenceand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rehelpfulforthediagnosisofSCꎬassessmentoflesionextentꎬactivityꎬandcomplications.Besidesꎬit sveryimportanttoavoidunnecessarydruguse.•KEYWORDS:serpiginouschoroiditisꎻmultimodalimagingꎻ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ꎻ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ꎻfundusautofluorescenceꎻ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ꎻreviewCitation:XingYQꎬLiuFꎬLiT.ResearchadvanceinclinicalapplicationofmultimodeimaginginSerpiginouschoroiditis.GuojiYankeZazhi(IntEyeSci)2019ꎻ19(9):1483-14870引言匍行性脉络膜炎(serpiginouschoroiditisꎬSC)也称为地图状脉络膜炎ꎬ是一种罕见的双眼复发性㊁慢性进行性脉络膜炎ꎬ眼底典型表现为视盘周围青灰色或灰黄色的地图状或多角状病变ꎬ呈不规则的离心性匍行性方式向后极蔓延[1-2]ꎬ可伴有视网膜水肿ꎬ偶尔也会发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1]ꎮ主要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ꎬ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ꎬ也可累及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大血管ꎮ中青年人易受累ꎬ男性稍多于女性[3]ꎬ无种族偏好及家族聚集性ꎮ发病原因仍然不清楚ꎬ考虑与自身免疫㊁感染㊁血管病变和变性等因素有关[2]ꎬ脉络膜毛细血管炎可能是其主要病理类型[4]ꎮSC患者最初可表现为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或阅读困难㊁视物变形和旁中心暗点ꎬ呈双侧不对称性发展ꎮ视力在正常与指数之间波动[5]ꎬ偶见前房或玻璃体轻微炎性反应ꎬ但眼压仍然正常ꎮ目前尚无特效药ꎬ全身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是主要的治疗方法ꎮ3841由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㊁疱疹病毒㊁弓形虫等)引起的多灶性匍行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serpiginouschoroiditisꎬMSC)眼底表现与SC类似ꎬ以结核性脉络膜炎(tuberculousmultifocalserpiginouschoroiditisꎬTB-MSC)最为常见ꎮTB-MSC以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多灶性脉络膜病变为特征ꎬ常合并形成弥漫性脉络膜炎[6]ꎮ与典型SC相比ꎬTB-MSC患者常为来自结核病流行地区的青年[2]ꎬ单侧发病ꎬ玻璃体内有明显的炎症反应ꎬ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㊁γ干扰素释放试验㊁结核菌素皮肤试验㊁胸部X线及抗结核诊断性治疗均有利于疾病诊断[2ꎬ7-8]ꎮ同时ꎬ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ꎬAPMPPE)㊁脉络膜缺血等疾病眼底表现也与SC类似[9]ꎮAPMPPE是一种急性自限性㊁多灶性疾病ꎬRPE层常受累[8]ꎬ1/3患者可出现病毒性前驱症状[10]ꎬ发病初期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ꎬ双眼可同时或先后发病[11]ꎮ患者较典型SC更年轻[12]ꎬ可不予以药物干预ꎬ病变通常在2wk左右消退ꎬ残留斑驳RPEꎬ无明显脉络膜萎缩ꎬ复发极少ꎬ视力预后良好ꎮ对于具有典型眼底改变ꎬ特别是在非结核地方病的地区ꎬSC即可诊断ꎮ而对不具有典型眼底改变的SC诊断仍然存在一定困难ꎮ本文主要讲述彩色眼底照相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㊁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㊁眼底自身荧光(FAF)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㊁视野㊁视觉电生理等多模式成像在SC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ꎬ通过这些成像方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SC的发病机制和自然病程的认识ꎬ在评估疾病的活动性㊁进展以及鉴别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ꎮ1彩色眼底照相根据眼底表现可分为视盘周围型(典型)㊁黄斑型㊁变异型(非典型)SC[13]ꎮ绝大多数患者属于典型性SCꎬ眼底呈典型匍行性样改变ꎮ而黄斑型SC较为少见ꎬ通常表现为始于黄斑区的边界清楚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病灶ꎬ向周边进展ꎬ由于其较早累及中心凹ꎬ且易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ꎬ视力预后差[14]ꎮ非典型SC的眼底表现为周边孤立或多发的病灶ꎬ同时具有APMPPE和SC的特点ꎬ可伴有眼前节或玻璃体的炎症表现[6]ꎮ病灶活动数周或数月后ꎬ逐渐被RPE萎缩或纤维增殖取代ꎮ新的复发灶通常发生在陈旧性病灶边缘[15]ꎬ新旧病灶交替发生ꎬ最终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ꎮAPMPPE急性期眼底呈多灶扁平灰白色病灶ꎬ形成鳞样外观ꎬ恢复期病灶内可见色素沉着斑[16]ꎮ而TB-MSC多呈单侧㊁多灶性及不规则分布ꎬ易累及后极㊁中周和周边ꎬ但通常保留视盘周围区域[17]ꎮ目前彩色眼底照相是一种的常规检查方法ꎬ可以记录病变的特征㊁位置和范围ꎬ有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ꎮ由于SC具有匍行性进展的特点ꎬ所以通常使用超广角眼底照相或眼底图像拼接来显示病变受累程度ꎮ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用于描述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受累程度ꎬ评估疾病活动性ꎮTB-MSC与典型SC在FFA中表现类似ꎬ但多不累及视盘ꎮ活动性SC早期表现为边界模糊的低荧光斑块ꎬ可能是由于RPE和视网膜水肿引起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低灌注和荧光遮蔽所致ꎮ随着血管管壁着染ꎬ病灶处偶有高荧光点ꎮ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ꎬ病灶晚期表现为高度均匀的或斑点状的高荧光ꎮ而愈合病灶早中期均表现出边界清晰的低荧光ꎬ这是由RPE增生引起脉络膜毛细血管损伤及阻塞所致ꎻ晚期表现为伴有高荧光边界的低荧光ꎬ且高荧光边界显示了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程度[18]ꎮvanLiefferinge等[19]发现活动病灶常发生在旧病灶边缘ꎬ早期呈遮蔽荧光ꎬ晚期出现弥漫性着染和进行性渗漏ꎬ且着染范围和活动病灶范围一致ꎬ表明晚期染料扩散是病变活动性的指标之一ꎮAltan-Yaycioglu等[18]发现SC萎缩病变是伴有高荧光边界的低荧光ꎬ高荧光边界显示了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程度ꎮ活动期APMPPE表现为早期低荧光ꎬ后期因渗漏而出现高荧光ꎮ亚急性期和愈合期ꎬ荧光素渗漏消失ꎬ形成因RPE改变的窗样缺陷[9]ꎮ所以FFA有助于SC的诊断及评估病变的活动性及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ꎮ3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通过与更多蛋白质结合ꎬ能清楚地显示脉络膜循环ꎬ在脉络膜视网膜炎性疾病中脉络膜背景荧光浸润受到干扰ꎬ导致荧光发生改变ꎻ且ICG在近红外波段具有最高的吸收点和最大的发射点ꎬ能更好地穿透脂质沉积㊁浆液渗出和出血[20]ꎬ所以ICGA已成为评估脉络膜灌注状态的金标准ꎬ在脉络膜炎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ꎮ众多学者发现根据ICGA检查可将SC分为亚临床期㊁活动期㊁亚愈合期和愈合期[21]ꎮ亚临床期ꎬ炎症仅限于脉络膜毛细血管ꎬ尚未累及RPE和视网膜ꎬICGA显示为边界模糊的低荧光ꎬ而眼底检查和FFA无明显异常ꎻ活动期ꎬ炎症已累及RPE和视网膜ꎬICGA表现为早晚期低荧光ꎬ且病灶范围比FFA显示的范围更广ꎬ晚期病灶边缘表现为高荧光ꎻ亚愈合期ꎬ炎症活动持续在脉络膜水平ꎬ病灶表现为只能被ICGA显示的晚期高荧光ꎻ愈合期ꎬ表现为边缘清晰的早晚期低荧光斑[21]ꎮ这些低荧光斑表示脉络膜毛细血管不可逆的丢失及脉络膜萎缩ꎮTB-MSC在ICGA中的表现与典型SC类似[22]ꎮ活动性APMPPE早期表现为后极部离散状低荧光斑块ꎬ后期病灶着染[23]ꎮAhn等[4]发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炎是SC的主要病理类型ꎬICGA中观察到的病灶范围比临床上可观察到的和FFA所见的范围更广泛[21]ꎬ且其能清楚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网络ꎮ因此ICGA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灶范围ꎬ有助于SC的早期发现ꎬ特别是在FFA及临床发现之前ꎮ4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在后葡萄膜炎中的作用是对常规眼底照相㊁FFA和FAF等的补充ꎮ活动期SC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和外层视网膜均匀高反射信号ꎬ这可能是由炎症细胞积聚导致局部缺血引起ꎬ而内层视网膜通常没有[2]ꎻ在愈合病灶的外层视网膜也可发现呈颗粒状不均匀分布的高反射信号ꎬ考虑由RPE的增殖和迁移引起ꎮ虽然活动期和愈合期病灶表现类似ꎬ但活动病灶的视网膜厚度正常或轻度增加ꎮ而愈合病灶ꎬ由于外层视网膜萎缩ꎬ视网膜厚度轻度减弱ꎮ脉络膜在OCT中出现的点状高反射信号被描述为 瀑布效应 ꎬ归因于脉络膜的炎性细胞浸润[24]ꎻ在愈合4841电话:029 ̄82245172㊀㊀85263940㊀电子信箱:IJO.2000@163.com期ꎬ脉络膜层出现高反射的原因可能是RPE萎缩引起光传导增强ꎮWang等[25]对SC和TB-SLC行通过OCT成像发现视网膜内低反射楔形带可能提示SCꎬ而玻璃体高反射点㊁视网膜内液㊁视网膜色素下玻璃膜疣积存和脉络膜肉芽肿可能提示TB-MSCꎮvanVelthoven等[26]发现SC患者通过频域OCT(SD-OCT)发现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均出现高反射信号ꎬ而TB-MSC多在内层视网膜ꎬ显示为全层视网膜炎性表现ꎮBansal等[27]发现TB-MSC在视网膜外层也可出现SD-OCT图像改变ꎬ考虑与高自身荧光累及视网膜外层后相关ꎮAhn等[4]通过扫频OCT(SS-OCT)发现SC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有稍增厚的低反射区ꎬ且低反射区与FFA图像中的低荧光区相对应ꎬ表明RPE的破坏可能为继发于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破坏ꎮ在增强深部OCT(EDI-OCT)中ꎬInvernizzi等[28]通过监测脉络膜厚度发现有助于区分萎缩灶与愈合灶ꎬ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疾病发展趋势ꎮGupta等[29]发现EDI-OCT有利于发现TB-MSC脉络膜增厚及肉芽肿形成ꎮTakahashi等[30]报告SC患者RPE下的高反射信号区与视盘周围脉络膜炎性斑块相对应ꎬ证明了SC患者的脉络膜炎性斑块位于RPE下ꎮRifkin等[31]在活动性TB-MSC中发现脉络膜浸润㊁RPE隆起及局限性脉络膜增厚改变ꎮ且Wang等[32]在SS-OCT中也发现上述类似改变ꎮ这些特征在SC中尚未见报道ꎬ可能有助于鉴别TB-MSC和SCꎮ通过SD-OCT㊁SS-OCT㊁ED-OCT等成像方式ꎬ结合了RPE㊁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结构特征ꎬ有助于提高我们对SC的发病机制的认识ꎬ且在SC的鉴别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ꎮOCTA是一种使用振幅或相位去相关来检测血流的无创成像方法[33]ꎮ由于脉络膜血流改变在SC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ꎬ所以OCTA可作为评价SC的重要工具ꎮ活动性SC中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反射区[34]ꎬ且此区与光感受器和RPE缺损区以及ICGA低荧光区相对应ꎬ后期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持续减少并被不规则高反射线取代[4]ꎮTB-MSC除了以上发现外ꎬ还可以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等异常结构ꎬ且可以与由异常血管网引起视网膜脉络膜各层损害相区分[35]ꎮPakzad-Vaezi等[34]发现SC在FAF中的改变滞后于OCTAꎬ表明FAF对急性SC的敏感性可能不如OCTAꎬ支持了RPE的损伤为继发于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改变ꎮ而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不足导致光感受器细胞和RPE细胞功能障碍[4]ꎬ最终可引起永久性视力丧失ꎮ大多数现有的OCTA成像使用SD-OCT技术ꎬ但由于这种成像方法所用的840nm中心波长存在RPE衰减ꎬ限制了SD-OCT对脉络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研究ꎮ而SS-OCT使用更长的中心波长(1050nm)ꎬ能更好地穿透RPE层ꎬ并产生高分辨率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和脉络膜血管图像[36]ꎮ因此ꎬSS-OCTA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SC中的脉络膜及其血管的损害并监测其并发症ꎮ5眼底自身荧光成像FAF是一种基于RPE和其他荧光细胞中脂褐素分布的活体成像方法[37]ꎮ它能够提供脂褐素在RPE中的数量及分布的信息ꎬ从而反映其功能状态ꎮ在病程早期ꎬ病灶在显示为微弱低荧光ꎬ原因可能是外层视网膜水肿遮蔽RPE正常荧光ꎻ活跃病变呈低荧光伴高荧光环绕ꎬ考虑是RPE细胞水肿挤压周围正常RPE细胞导致其增厚所致ꎻ2~5d内ꎬ自身荧光逐渐增强ꎬ高荧光区与低荧光区混合ꎮ之后低荧光逐渐包绕高荧光病灶ꎬ且低荧光区与检眼镜上看到RPE脱色素区相对应ꎻ几周内ꎬ中心的高荧光从颗粒状变为斑点状ꎮ随着病情进展ꎬ病变以低荧光为主并进入愈合期ꎬ荧光逐渐减少ꎬ直到无法检测[38]ꎮ这种从高荧光向低荧光的转变反映了愈合病灶RPE细胞的进行性萎缩和变性ꎮ当病情恶化时ꎬ低荧光区边缘又会出现新的高荧光区[39]ꎮAPMPPE急性期FAF表现与典型SC类似ꎬ恢复期部分区域可见强荧光[16]ꎮ典型的SC与TB-MSC在FAF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分布上ꎮ与SC中弥漫的㊁蔓延性的低荧光相比ꎬTB-MSC患者呈现出一种复杂的㊁高低自荧光混杂的模式[40]ꎮ这种差异是由于TB-MSC患者RPE是直接受累的ꎬ所以对RPE损害更大ꎮ而在SC中ꎬRPE被认为是继发于脉络膜炎性过程的改变ꎬ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RPE增生[39]ꎮ经过系统治疗后ꎬ病变的自身荧光可能发生改变ꎮCardillo等[38]发现早期用皮质激素治疗后病灶区的低荧光更少ꎬ意味着早期治疗可能减轻疾病对RPE的损伤ꎮ且FAF成像通过荧光的丢失提供了RPE永久损害程度的信息[41]及RPE改变的详细结构ꎬ揭示了疾病不同阶段对RPE损害程度ꎬ且对SC早期RPE损伤相当敏感ꎬ有助于SC的鉴别诊断ꎮ6视野视力很难全面地显示出SC对视觉的影响ꎬ而视野能够反映出视网膜㊁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功能[2ꎬ42]ꎮ对于活动性SCꎬ尤其是当病变位于中心凹或旁中心凹的时ꎬ视野会出现与病变相对应的绝对或相对暗点[42]ꎮ暗点通常是致密的ꎬ随着病情逐渐缓解ꎬ暗点致密性也逐渐下降ꎮBalarabe等[42]对17例SC患者研究发现最常见的视野缺损类型是与眼底病变相对应的多灶性缺损ꎬ通常是中心或旁中心暗点与鼻侧或颞侧孤立的视野缺损共存ꎮ但当中心凹功能受损ꎬ以及患者有不稳定或中心凹外的固视时ꎬ常规的视野检查不能准确地进行功能评价[43]ꎮ而通过微视野检查ꎬ视网膜敏感度被点对点量化且被投射到相应的视网膜区域ꎬ可以精确地绘制与活动及萎缩病变相关的致密暗点图ꎮ经微视野检查发现ꎬ萎缩性病变以致密性暗点为特征ꎬ且部分病例周边有相对暗点ꎻ大约1/3病例在未受影响的区域也可以检测到相对暗点ꎬ这些区域与ICGA中的低荧光斑相对应ꎬ但在眼底检查及FFA中并不明显ꎮ提示ICGA可能更早发现更广泛的脉络膜循环异常区域和新病变的发展倾向[43]ꎮPilotto等[43]发现即使55%的SC患者黄斑区大量受累ꎬ其中64%的患者固视仍然是稳定的ꎬ所以微视野对视网膜固视功能的定量研究为SC患者的视力损害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ꎮ7视网膜电生理及其他检查大多数视网膜电生理测量的是记录从整个视网膜引起的反应变化ꎬ未治疗的SC患者由于视网膜广泛受累和长期破坏ꎬ最终可导致视网膜电图异常[41]ꎮSchatz等[44]通过对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发现ꎬ多焦视网膜电图显示受SC影响的黄斑区功5841能严重下降ꎬ在未受累的黄斑区功能仍保留ꎬ记录了局部黄斑功能的保留情况ꎮ所以多焦视网膜电图有利于监测SC患者对治疗的反应ꎮ8小结彩色眼底照相是一种的常规检查方法ꎬ以记录新旧病灶变化ꎮFFA有助于SC的诊断及评估病变的范围ꎬICGA显示出SC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参与程度ꎬ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灶范围ꎬ对于SC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方向ꎮOCT包括SD-OCT㊁SS-OCT㊁EDI-OCT等可以显示视网膜和RPE的详细结构ꎬ在脉络膜反射和厚度方面提供更多细节ꎮFAF能够反映RPE的功能状态ꎬ对于评估病灶活动性具有一定意义ꎮOCTA成像技术作用是对FFA㊁ICGA等血管成像技术的补充ꎬ同时避免侵入性检查ꎬ在患者随访和疾病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ꎮ微视野和视网膜电图有利于发现视网膜损伤的大小和程度ꎬ但有一定局限性ꎬ且临床使用较少ꎮ多模式成像在SC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ꎬ对疾病早期诊断㊁评估病灶的活动性以及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极为重要ꎮ由于SC是一种罕见的脉络膜特发性炎性疾病ꎬ病例报告及其相关研究较少ꎬ我们的认识仍然有限ꎬ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ꎮ参考文献1邹红ꎬ缪晚虹.匍行性脉络膜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中华眼底病杂志2017ꎻ33(1):100-1032NazariKHꎬRaoNA.Serpiginouschoroiditisandinfectiousmultifocalserpiginoidchoroiditis.SurvOphthalmol2013ꎻ58(3):203-2323AkpekEKꎬJabsDAꎬTesslerHHꎬetal.Successfultreatmentofserpiginouschoroiditiswithalkylatingagents.Ophthalmology2002ꎻ109(8):1506-15134AhnSJꎬParkSHꎬLeeBR.MultimodalImagingIncluding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inSerpiginousChoroiditis.OculImmunolInflamm2017ꎻ25(2):287-2915SaurabhKꎬPanigrahiPKꎬKumarAꎬetal.ProfileofserpiginouschoroiditisinatertiaryeyecarecentreineasternIndia.IndianJOphthalmol2013ꎻ61(11):649-6526WangTAꎬLoKJꎬHwangDKꎬetal.Serpiginoidchoroiditisassociatedwithpresumedoculartuberculosis.TaiwanJOphthalmol2019ꎻ9(2):127-1307GuptaVꎬBansalRꎬGuptaA.Continuousprogressionoftubercularserpiginous-likechoroiditisafterinitiatingantituberculosistreatment.AmJOphthalmol2011ꎻ152(5):857-8638BurkeTRꎬChuCJꎬSalvatoreSꎬetal.ApplicationofOCT-angiographytocharacterisetheevolutionofchorioretinallesionsin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Eye(Lond)2017ꎻ31(10):1399-14089MangeonMꎬZettCꎬAmaralCꎬetal.MultimodalEvaluationofPatientswith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andSerpiginousChoroiditis.OculImmunolInflamm2018ꎻ26(8):1212-121810LuneauKꎬNewmanNJꎬSrivastavaSꎬetal.Acaseof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withrecurrentstroke.JNeuroophthalmol2009ꎻ29(2):111-11811FioreTꎬIaccheriBꎬAndroudiSꎬetal.Acuteposteriormultifocalplacoidpigmentepitheliopathy:outcomeandvisualprognosis.Retina2009ꎻ29(7):994-100112CozubasRꎬUngureanuEꎬInstrateSLꎬetal.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threedifferenttypesofwhitedotsyndromeandthetherapeuticpossibilities.RomJOphthalmol2018ꎻ62(3):183-18713LimWKꎬBuggageRRꎬNussenblattRB.Serpiginouschoroiditis.SurvOphthalmol2005ꎻ50(3):231-24414CarrenoEꎬFernandez-SanzGꎬSimDAꎬetal.Multimodalimagingofmacularserpiginouschoroidopathyfromacutepresentationtoquiescence.OphthalmicSurgLasersImagingRetina2015ꎻ46(2):266-27015CunninghamEJꎬGuptaAꎬZierhutM.Thecreepingchoroiditides-serpiginousandmultifocalserpiginoidchoroiditis.OculImmunolInflamm2014ꎻ22(5):345-34816李娟娟ꎬ黎铧ꎬ郑志坤.眼底自发荧光在急性后极部多发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眼科新进展2016ꎻ36(11):1039-104217WadhwaNꎬGargSPꎬMehrotraA.Prospectiveevaluationofintravitrealtriamcinoloneacetonideinserpiginouschoroiditis.Ophthalmologica2010ꎻ224(3):183-18718Altan-YayciogluRꎬAkovaYAꎬAkcaSꎬetal.Inflammationoftheposterioruvea:findingsonfundusfluoresceinand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OculImmunolInflamm2006ꎻ14(3):171-17919vanLiefferingeTꎬSalletGꎬDeLaeyJJ.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ncasesofinflammatorychorioretinopathy.BullSocBelgeOphtalmol1995ꎻ257(1):73-8120BakerKJ.Bindingofsulfobromophthalein(BSP)sodiumandindocyaninegreen(ICG)byplasmaalpha-1lipoproteins.ProcSocExpBiolMed1966ꎻ122(4):957-96321CohenSYꎬDuboisLꎬQuentelGꎬetal.Is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stillrelevant?Retina2011ꎻ31(2):209-22122AgarwalAꎬMahajanSꎬKhairallahMꎬetal.MultimodalImaginginOcularTuberculosis.OculImmunolInflamm2017ꎻ25(1):134-14523AgrawalRVꎬBiswasJꎬGunasekaranD.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nposterioruveitis.IndianJOphthalmol2013ꎻ61(4):148-15924GallagherMJꎬYilmazTꎬCervantes-CastanedaRAꎬetal.Thecharacteristicfeaturesof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inposterioruveitis.BrJOphthalmol2007ꎻ91(12):1680-168525WangXNꎬYouQSꎬZhaoHYꎬetal.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FeaturesofTuberculousSerpiginous-likeChoroiditisandSerpiginousChoroiditis.BiomedEnvironSci2018ꎻ31(5):327-33426vanVelthovenMEꎬOngkosuwitoJVꎬVerbraakFDꎬetal.Combineden-face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dconfocalophthalmoscopyfindingsinactivemultifocalandserpiginouschorioretinitis.AmJOphthalmol2006ꎻ141(5):972-97527BansalRꎬKulkarniPꎬGuptaAꎬetal.High-resolution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dfundusautofluorescencecorrelationintubercularserpiginouslikechoroiditis.JOphthalmicInflammInfect2011ꎻ1(4):157-16328InvernizziAꎬAgarwalAꎬCozziMꎬetal.EnhancedDepthImaging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FeaturesinAreasofChoriocapillarisHypoperfusion.Retina2016ꎻ36(10):2013-202129GuptaVꎬShoughySSꎬMahajanSꎬetal.Clinicsofoculartuberculosis.OculImmunolInflamm2015ꎻ23(1):14-2430TakahashiAꎬSaitoWꎬHashimotoYꎬetal.Impairedcirculationinthethickenedchoroidofapatientwithserpiginouschoroiditis.OculImmunolInflamm2014ꎻ22(5):409-41331RifkinLMꎬMunkMRꎬBaddarDꎬetal.AnewOCTfindingintuberculousserpiginous-likechoroidopathy.OculImmunolInflamm2015ꎻ23(1):53-5832WangHꎬTanSZꎬAslamTꎬetal.MultimodalEvaluationofPresumedTuberculousSerpiginous-LikeChoroiditis.OculImmunolInflamm2018:1-533GorczynskaIꎬMigaczJVꎬZawadzkiRJꎬetal.Comparisonofamplitude-decorrelationꎬspeckle-varianceandphase-varianceOCT6841电话:029 ̄82245172㊀㊀85263940㊀电子信箱:IJO.2000@163.comangiographymethodsforimagingthehumanretinaandchoroid.BiomedOptExpress2016ꎻ7(3):911-94234Pakzad-VaeziKꎬKhaksariKꎬChuZꎬetal.Swept-SourceOCTAngiographyofSerpiginousChoroiditis.OphthalmolRetina2018ꎻ2(7):712-71935YeeHYꎬKeanePAꎬHoSLꎬetal.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of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AssociatedwithTuberculousSerpiginous-likeChoroiditis.OculImmunolInflamm2016ꎻ24(6):699-70136MoultEMꎬWaheedNKꎬNovaisEAꎬetal.Swept-Source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RevealsChoriocapillarisAlterationsinEyeswithNascentGeographicAtrophyandDrusen-AssociatedGeographicAtrophy.Retina2016ꎻ36(Suppl1):S2-S1137SpaideRF.Fundusautofluorescenceand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Ophthalmology2003ꎻ110(2):392-39938CardilloPFꎬGrossoAꎬSaviniE.Fundusautofluorescenceinserpiginouschoroiditis.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2009ꎻ247(2):179-18539YehSꎬForooghianFꎬWongWTꎬetal.Fundusautofluorescenceimagingofthewhitedotsyndromes.ArchOphthalmol2010ꎻ128(1):46-5640GuptaAꎬBansalRꎬGuptaVꎬetal.Fundusautofluorescenceinserpiginouslikechoroiditis.Retina2012ꎻ32(4):814-82541HolderGEꎬRobsonAGꎬPavesioCꎬetal.Electrophysiologicalcharacterisationandmonitoringinthemanagementofbirdshotchorioretinopathy.BrJOphthalmol2005ꎻ89(6):709-71842BalarabeAHꎬBiswasJ.SerpiginouschoroiditisinareferralclinicinIndia:visualfieldchangesandclinicalcorrelates.OculImmunolInflamm2014ꎻ22(5):379-38343PilottoEꎬVujosevicSꎬGrgicVAꎬetal.Retinalfunctioninpatientswithserpiginouschoroiditis:amicroperimetrystudy.GraefesArchClinExpOphthalmol2010ꎻ248(9):1331-133744SchatzPꎬSkarinAꎬLavaqueAJꎬetal.Preservationofmacularstructureandfunctionafterintravitrealafliberceptfor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associatedwithserpiginouschoroiditis.ActaOphthalmol2016ꎻ94(8):839-8417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