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阅读说课稿

说明文阅读说课稿

说明文阅读说课稿
说明文阅读说课稿

说明文阅读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说明文阅读复习》,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是让学生熟知中考说明文考点,能够掌握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思路与解题方法,下面向老师们汇报本节课的具体流程:

首先回顾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

依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阅读时要把握事物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阅读时要理清事理逻辑。

接着带领学生回顾三年以来课本中学到过的说明文,借此了解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三年来我们学到的说明文分别是:

七上:第五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

第23课《绿色蝈蝈》

第24课《月亮上的足迹》

八上:第三单元

第11课《中国石拱桥》

第12课《桥之美》

第13课《苏州园林》

第14课《故宫博物院》

第15课《说“屏”》

第四单元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17课《奇妙的克隆》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第20课《落日的幻觉》

八下:第三单元

第11课《敬畏自然》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第13课《旅鼠之谜》

第14课《大雁归来》

共17篇

其中事物说明文5篇: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故宫博物院》

《绿色蝈蝈》

《桥之美》

事理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12篇:

《看云识天气》

《月亮上的足迹》

《大自然的语言》

《奇妙的克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生物入侵者》

《落日的幻觉》

《敬畏自然》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旅鼠之谜》

《大雁归来》

《说“屏”》

然后出示《2016年中考指导用书》中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投影呈现6大考点让学生熟悉

1.整体感知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2.理清说明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3.理解说明段落的内容、作用。

4.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

5.品析说明文的语言。

6.迁移拓展探究能力。

同时展示本节课的复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2.理清说明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3.理解说明段落的内容、作用。

每一个考点的复习都立足于让学生充分地见识考题、了解考法,带着明确的考点意识做题。

(一)首先复习考点:整体感知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思路

先出示考题方式

整体感知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2015扬州卷)

例2: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2分)(2015泰州卷)

因为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通过勾画词句抓主要信息,概括每段的中心内容,再迅速整理全文脉络,最后进行对文章说明思路的整体感知,所以我将整体感知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和理清说明思路放在一起进行讲解。

理清说明思路

例1: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4分)(2015泰州卷)

在进行方法指导的时候,为方便学生理解,我以学过的课文《看云识天气》为例,

首先让学生思考:

云和天气的关系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种关系的?

讲解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在段落中勾画出中心句。学生能在第①段、第②段、第⑥段和第⑦段中找到现成的句子。

即第①段的云是天气的“招牌”

第②段的薄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第⑥段的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⑦段的云,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没有现成句子可勾的③④⑤段,则要通过勾画标志性词语,如“高”“薄”“晴天”“雨雪”“低”“厚”等,来概括出中心意思:高而薄的云预示晴天,低而厚的云预示雨雪天气。概括过程中,学生同时能发现这几个小节的内容正是第二段内容的展开。

接着在理清文章各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概括,作者主要说明了云的形态、高度,以及云上的光彩。

2.没有关键句的段落,要提炼标志性词语,概括该段的中心内容。

3.梳理文章层次结构,提炼概括文章的主要信息。

回顾完课文后,我以《2016年中考指导用书》上的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

如“《2016年中考指导用书》P120《植物吃荤的本领》1.植物要“吃荤”,必须具备哪些功能?”,这个题目即是可以通过在文中直接勾画关键句来获得答案。

教师出示答案示例:具有诱捕动物的气味、颜色等香饵或伪装,拥有用于捕捉动物的陷阱,会分泌能溶化动物的消化液。

又如“《2016年中考指导用书》P123《我们为什么会打喷嚏》2.打喷嚏的原因可以概括为___和____。”,这题则需要通过勾画关键词,再加以提炼概括才能获得答案。

教师出示答案示例:鼻腔受刺激而产生的本能反应(鼻腔黏膜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神经的传导出现干扰(强光的刺激)。

再如“《2016年中考指导用书》P133《红绿灯:不只是一部技术史》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此类题目则需在读懂每段内容,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答案。这道题既训练了学生概括提炼信息,又训练了学生理清文章说明思路的能力,老师们可以给学生着重练习。

(二)接着复习下一个考点“把握说明顺序”。

先出示考题方式

例1:《美丽动人的“桃文化”》2.既然文章③—⑥各段为并列关系,那么第⑤段能否调到第③段之前呢?(《2016中考指导用书P137》)

例2:《奇招击退红潮》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013 临沂卷)

但是近年来考题方式已经很少再是简单地考查说明方法是什么或说明方法的作用,更多的是考查学生有没有真正读懂文章,对文章的理解是否到位。

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我首先带学生回顾了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

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常出现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

概括--具体;主要--次要;一般--特殊……

并仍然以《看云识天气》为例,让学生思考问题:

1.文章的第③段和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2.文章③④⑤段能与第⑥段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后,我出示方法

即:

在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

1.关注与上下文的照应。

2.关注段落间的内在顺序。

3.关注与上下文语意的连接的词语,如“还”“接着”等。

方法明确后,我用一些中考题对学生进行了实战训练。

如“《2016年中考指导用书》P127《动物圈里那些“好声音”》1.③④两段能否调换?请说说理由。”

答:不能,因为这两段所说明的动物与第一段中列举的顺序相照应。

此题主要是考查上下文内容上的照应。

又如“2015安徽卷《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4.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答:照应第四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顺序(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

此题既考查了上下文的照应,又考查了学生对文章整体顺序的把握。

(三)最后复习考点:说明段落的内容、作用

先出示考题方式

以2015苏州卷“13.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为例,让学生作答。

学生答案示例:

1.写蚊子能在雨这一巨大的威胁中毫发无损,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加强文章的可读性,引出下文说明对象。

2.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人们的思考。

3.能突出蚊子在面对雨的灾难下仍能毫发无损的神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

发现学生在回答此类题目的过程中有一个主要问题,即:只贴标签

空洞而不关注文章实际内容的答案是不能得分的,因此我提醒学生,答题应建立在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把握、说明内容的了解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之上,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答题。

从2015年江苏省十三大市的语文中考卷来看,涉及这个考点的题目非常少,只有一题。

(四)本节课是说明文中考复习的第一课时,说明文复习我们计划用三个课时来完成。

具体安排是

①整体感知说明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理清说明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理解说明段落的内容、作用。

②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

③品析说明文的语言。

本节课得到了组内同仁的指导帮助,在此深表谢意,说课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最新-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 精品

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 安徽省歙县二中程鸣 一、(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2005年6月号《世界博览》,有删改) 7.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3分) 8.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和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3分) 9.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0.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1.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专项及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一部分 刘心武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像,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睡。但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么?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了那一摞台历。那是一份《中外历史知识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途中,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是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无妨翻翻,发现某本书不怎么样、“疯得很”、“瞎胡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构成状况与人生面临抉择态势的道

第三单元说明文复习课的说课稿

说明文复习课说课稿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的说明文,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的学习,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第三单元说明文共计五篇课文,重点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说明文的常识性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复习就是为让学生掌握说明问的常识性知识,掌握事物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一般事物说明文。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说明问的常识性知识,掌握事物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一般事物说明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复习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利用复习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掌握说明问的常识性知识,掌握事物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一般事物说明文。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一般事物说明文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复习课: 1、利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复习课。 2、在学生汇报后板书课题:说明文复习,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复习目

标,指名读,从而明确本节课复习要求。 (二)复习要点, 利用课文对比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本单元五篇课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分组讨论活动,进一步明确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并利用小组代表汇报的活动相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利用相应的随堂练习活动,出示两篇说明文片段,让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学以致用能力。 (四)总结汇报,利用学生谈学习收获活动,了解学生对复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相应强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应该掌握什么。(五)说板书设计 说明复习 阅读事物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2、理清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了解说明的方法:举分数比画,下诠用摹打。 4、体会说明的语言:准确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2011·浙江宁波市)“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1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3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 13.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2分)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三篇

习作: 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让我们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吧!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习作的内容: 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你可以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不论些什么,都要敞开心扉,写出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换意思。 【范文】 父母的爱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的。 有一天深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妈妈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额头,“哎呀!发烧了。”她说完穿好衣服,背起我向医院跑去。由于天气十分寒冷,我连打几个喷嚏,妈妈听见了,连忙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披在我的身上。“终于到了医院。”妈妈边说边擦掉留在额头上的汗珠。可是,门诊里没有医生只有护士,住院部却有医生而无护士,所以诊断得到住院部,打针得到门诊部。两处相距甚远,妈妈不得不背着我两边跑。一会儿挂号,一会儿交医药费。看着妈妈忙碌的身影,我心想:我的好妈妈,可把你累坏了。等病好了之后,我一定听你的话。终于挨到凌晨,妈妈仍然守护着我。一夜的操劳,妈妈脸色变黄了,眼睛深陷下去,布满了血丝。她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我知道我的烧已退了。 母亲很温和,而父亲却很严厉。 上次,我正和“QQ女狭”在聊天。爸爸看见后,说:“马上就期末考试了,怎么还聊天?”“明天还可以复习嘛!”我反驳道。爸爸的脸立刻变青了“今天有今天的事,明天有明天的事,快点复习。”接着,爸爸看着我,又说了一句:“考完后,我来看你的分数。”我腾地跳下电脑椅,迅速拿起语文书复习去了。 我的爸爸、妈妈以不同的方式呵护我,关心我。

《写作 说明的顺序》说课稿

《写作说明的顺序》说课稿 罗河镇七桥学校朱宏刚 一、学情分析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下册各有一个说明文单元,分别是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通过这两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明的顺序”写作训练很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读写结合。 二、教材分析 针对学情,我从教材特点、目标定位和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认真分析了教材: 1.教材特点:《说明的顺序》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任务,着眼于训练学生条理清楚地进行说明文写作,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语文能力。 2.目标定位:根据教材特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①结合写作知识短文和学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②在写作中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 ③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难点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三、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写作的要求是:“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当前的新冠疫情,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短文、回顾课文和评改例文,在对比分析中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认识到:合理的说明顺序对清晰地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以上策略,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 (一)活动一:说一说 新课导入:根据下图,说一说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的流程。

最新2019-2020学年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精编版)-精选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因为说明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同时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明白,让人易懂易解。 它主要包含几个要素: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一、抓住事物特征 抓住事物特点,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说明文的一个重要要求。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我们要尽可能全面地列出某一事物的全面特征,以便抓住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则主要抓住其手工操作和制作过程中的繁复、精细的特点进行介绍。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使文章详略不当,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 二、选择说明顺序。

要解释说明一种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才会显得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这说明顺序大致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具体讲解如下: 时间顺序 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一件事物。如我要说明电视机的演变过程。先介绍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再到9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再到现在的液晶电视机。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方向位置安排材料,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里,或从局部到整体等来加以介绍。 采用这种顺序一般用在介绍建筑物或者一件具体的事物,或者某一个景点。如,我要介绍一个建筑物,先从整体来介绍它的情况,再进到里面具体来写每一部分。 逻辑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如分析说明一种事物形成的因果关系,或分析一种现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等介绍说明。 例如我要分析手机的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种功能?它是遵从什么原理?等等。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0xx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一)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

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xx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说明文的说课稿用

说明文研说稿 撰写人洛滨中学李晓菲 一、我先说研修的几个环节 1、研修课标 2、研修专题 3、研修建议 二、研修课标 我着重从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中考说明三方明来说:课程标准在7-9学段对于说明文阅读有这样的要求: (一)课程总目标 1、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2、阅读新闻和说明性的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3、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学段目标 1。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本的文体特征;能够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说明事物要抓特征。 2。能够迅速地捕捉说明文文本的要点信息。 3。能够准确区分说明性文本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4。能够体会说明性文本说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 (三)中考说明 1、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3、筛选提取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结合自身体验,对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发现和探究问题。 三.研修专题 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试题特点·试题体例·.内容结构·立体整合。 (一)试题特点 陕西中考试题有如下特点特点: 1.突出地域彰显人文,选文多为陕西特色,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 2.重点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领悟。 3、突出探究,重在创新。 (二)试题体例 正文和命题(4道)分值共(12分) 编排体例 陕西省2010----2012说明文阅读编排体例

(三)内容结构 2012年陕西中考试题具体内容如下: 丝路织锦(作者:青玄) 8、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考点:提取信息) 【答案】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联珠纹锦. 9、细读第⑥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的特点。(考点:概括特点) 【答案】中国花卉与西来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10、第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考点:分析过渡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总领下文.引出对织锦织法和纹样发展变化的说明;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由丝绸之路引出的织锦,开启下文对织锦的详细介绍。 1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D)(考点:内容的理解) A丝绸之路是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直到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贸易通道。 B中原丝织品上的西方元素纹样和图案是西域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影响的结果。 C丝绸之路沿选出土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 D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四)立体整合。 首先我从选材角度进行整合:2010《秦岭》2011《古蜀栈道》2012《丝路织锦》通过整合发现,善心近几年的说明文选材的最大特点是:彰显秦文化。 其次从考点上进行整合。 1.2012年陕西中考试题考点如下: (8)、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考点:提取信息) (9)、细读第⑥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的特点。(考点:概括特点) (10)、第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考点:分析过渡的作用) (1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D)(考点:内容的理解) 2 2011年陕西中考试题考点如下: (8)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4分)考点:提取信息)(9)、.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考点:分析说明方法 (10)、第三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4分) 考点:词语含义把握 (1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考点:内容的理解 3 2010年考点: 8。秦岭有哪些重要作用?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 9。第③段结引用《史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分) 10。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1.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3分) 命题规律总结: 通过立体整合现将陕西中考说明文阅读命题规律总结如下: 1.重在考查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说明文课外阅读训练(一) (一)有趣的彗星世界 彗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于它的形状像扫帚,所以又叫扫帚星。彗星都有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轨道,运行周期也长短不一。如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周期为3000年,而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却只有76年。彗星的尾巴叫彗尾,是它最朦胧和最具风采的部分。一般彗尾巴只有几千公里长,但最长的彗尾则可达几亿公里,可谓天地万物中独一无二的大尾巴了。它在茫茫太空,宛如一把辉煌巨帚,横扫遥遥之路。人类自发现彗星轨道以来,发现临近地球最近的一颗彗星是伊拉斯—阿拉基—阿尔科克彗星,它在1983年5月11日,距地球只有500万公里,可说与地球“擦肩而过”了。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绕太阳运行。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千。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庞大的彗星“摇篮”。“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这个“摇篮”中约有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和石块组成。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太阳方向飞去。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人类通过对彗星的遥测,发现彗星能释放X射线。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有关研究小组揭示,太阳风的离子和彗星的相互作用是彗星释放X射线的起因。科学家们还就彗星上存在大量冰块而提出假设,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远古时期撞击地球的彗星,并以此解释海洋形成之谜。然而这种假设能否成立,关键就看彗星上的微量元素与海洋中的微量元素是否一致。据报道,美国正准备用探空火箭去索取彗星资料,对此,人们只有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 1. 文中第一段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 第二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3. 第二段中用了一个系列性的比喻来说明彗星的形成过程,它们是: 4. 第三段文字中“假设”的内容,与第二段中哪一句话相照应? 5. 第三段文字中“拭目以待,并期盼佳音”指的是什么? 6. 用下定义的方法说说什么是“彗星”。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精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1、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3、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完整)五年级说明文阅读复习题

五年级说明文阅读复习题 班级姓名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数字,估计大约有9000种,分为27个目,160多个科。 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12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南极的鸟类只有43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有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人类干扰。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南半球的许多候鸟()遥遥数万千米飞到北极来越冬,()愿意到南极去送死。 1、给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3. 写出下列句子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说说其作用。 1)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12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 2)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 4、“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句中“几乎”—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色金子——石油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很多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美国有45%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供应中石油所占比例约为2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 多种产品,例如润滑油、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呢?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中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 石油不像水聚集在水库 中那样聚集在沉积盆地最初形成的岩石——生油源岩,也就是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地质学家认为,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因圈闭构造遭到各种地质作用的破坏而流失掉。在经历生成、运移和储集后,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 ⑥可以看出,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对应着生油环境、沉积盆地的形成。相当规模的生油源岩、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是生成石油和发现石油的核心。在石油的生成过程中,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化开采的价值。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选文②~⑥段主要介绍了和 两方面的内容。 2、本文说明对象是 3、选文第①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 4、选文第⑤段“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一句中“一般”能否删去? 为什么?

《说明文的阅读》说课稿

《说明文的阅读》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课标要求、考试范围; 2、让学生知道常见考点、近几年中考题型及2012可能出现的变化; 3、结合学情,引导学生掌握常考题型的答题技巧,规范答题的语言,使学生能准确运用答题技巧、规范性的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九年级说明文阅读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8、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知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三、说考试范围 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选文一般选自课外。主要选取科技作品,有时也选取实物说明文。 四、说常见考点 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主要涉及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和说明文的结构等方面。 五、说近几年中考题型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008河南)13题: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跑鞋有哪些特点?

(2011安徽)5题:第二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 (2011宜昌)16题:读过本文之后,你对麈尾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请用简洁的语言予以归纳。 (二)辨析说明顺序 (2011南宁)10题: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因果顺序 C、逻辑顺序 D、空间顺序 (三)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011襄阳)19题:文中第9段画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某段中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009河南)13题:第8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2011安徽)6题: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从文中任选一种说明方法,并说出它的作用。 (2008河南)14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2011黄冈)19题: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四)理解说明文语言 1、词语类 (1)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2011宜昌)15题:因为文献界与文物界的脱节,《辞海。下册》4728页对?麈尾?的解说并不准确,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在第一段横线上为?麈尾?准确定义。 (2011南充)16题:根据选文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 (2)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009河南)14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加点词语能否替换。 (2010昆明)16题:第七段?如何防治海水入侵呢?一句中,加点词语?防治?能否改为?防范??为什么? (4)加点的修饰、限制性语言能不能删,理由是什么。 (2011广东)11题:第三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三年级下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沙漠地区,植物很稀少,它们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便长成了与众不同的奇怪相貌。 号称“无叶树”的梭梭,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子已经退化得像鳞片一样裹在树枝上,主要靠绿色的树枝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仙人掌把叶子变成了刺,怪柳干脆没有叶子。 在风沙侵袭、沙丘流动的地区,还常常可以看到沙丘上生长着花儿鲜红的红柳树,为沙漠增添了生气。风卷流沙压埋它一次,它就又迅速地生长一层,始终傲立在沙丘之上,把沙丘踩在脚下。 沙漠里还有一种高大的胡杨树,它不怕沙漠里的盐碱,因为它本身是一座小型的化工厂,把对植物有害的盐碱,变成可以蒸馒头、做糕点和洗衣服的“胡杨碱”。只要在树干上划上一刀,它就会淌下像眼泪一样的胡汤碱来。 不过,沙漠中的植物尽管样子不同,性格各异,但也有其共性。比如,为了吸取沙土深层的水分以维持生命,沙漠植物都有特别发达的根系。有些沙漠植物的主根可以达到20多米深。再如,沙漠植物大都长成“根深但叶不茂”的怪样子——这是它们适应沙漠气候环境的结果。 1.号称“无叶树”的梭梭,叶子退化得像鳞片一样的原因是什么?()A.它原本就没有叶子。 B.它的叶子裹在树枝上。 C.它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减少水分的蒸发。 D.它要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短文第5自然段把胡杨树说成是“一座小型的化工厂”,是因为什么?()A.它长得非常高大。 B.它不怕沙漠里的盐碱。 C.它的树干上会淌下像眼泪一样的胡杨碱。 D.它能把对植物有害的盐碱,变成可以蒸馒头、做糕点和洗衣服的“胡杨碱”。 3.沙漠中的植物都有特别发达的根系,这是因为什么?() A.沙漠土质比较松软,植物容易长根。

小学五年级记叙文、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书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相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卖。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和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还有一种书,插图都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就跃然纸上,生动活泼,像活的一样。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放大到原来大小。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的法国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还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短文中介绍了哪些奇妙的书,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联系短文内容判断。正确的画“√” 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总重量大约15公斤。 2特殊的激光方法制成的书可以直接阅读。 3缩微图书是一种通过阅读器来阅读的书。 3、用成语概括画横线的句子。() 4、“会说话的书”与“电视唱片的书”二者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 不同点: 5、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写两种)。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1)为什么说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鰭的尺寸。________ ②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鲭尺寸小40%。________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1)为什么说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鰭的尺寸。________ ②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鲭尺寸小40%。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