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与现象学美学
- 格式:pdf
- 大小:686.77 KB
- 文档页数:8
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简论作者:张永清发布时间:2003-12-16内容提要:本文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文章认为,胡塞尔对美学与艺术中的知觉与想象关系的区分,对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及意义呈现的有关论述,对物理图像与艺术图像之间的本质区别的阐释,都是现象学哲学基本原理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初步运用,显示了现象学哲学解决美学和艺术问题的优势所在。
此外,文章还就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及美学的影响及局限作了简要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意向性知觉想象审美对象艺术图像。
现象学哲学对二十世纪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影响不只限于哲学领域,还波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作为现象学哲学开创者的胡塞尔运用其哲学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美学和艺术中知觉与想象的关系,论述了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探讨了物理图像与艺术图像的本质特征等,为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盖格、英伽登、杜夫海纳、伽达默尔、尧斯和伊塞尔等人把现象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到美学与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二十世纪美学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方法,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不过,与黑格尔、康德等人的体系化、系统化美学、艺术思想相比,胡塞尔的美学、艺术思想显得格外“零碎”与“散乱”。
由于胡塞尔的文稿目前还没有全部结集出版,客观上还难以对其美学、艺术思想进行整体把握,从目前已出版的著作来看,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多散见于《致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一封信》、《纯粹现象学通论》以及《想象、图像、回忆》等书信、著作中,本文在此拟就围绕上述材料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思想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与其哲学尤其是意向性理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探讨其美学思想之前,十分有必要对其意向性理论做出简要勾勒。
近代哲学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令人惊奇的意识的神秘性,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都为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行为摘要: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本文借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意向性行为的着重梳理,为以后现象学的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
关键字: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现象学在20世纪的西方产生发展并十分流行,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
但是,在这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
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8世界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但其含义与后来有所不同。
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解老的问题,现象学被赋予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新时期含义,比如传统的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问题。
而对现象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便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
Edmund Husserl,(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
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简答一、啥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呀。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研究意识和经验的独特方式。
胡塞尔觉得呀,传统哲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老是受到各种预设和偏见的干扰,没办法真正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所以呢,他就想出了这个现象学方法,想要把那些干扰都排除掉,直接去面对和把握我们的意识体验本身。
就好像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不去管这幅画是谁画的、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专注于画本身的色彩、线条这些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
二、现象学方法的主要步骤。
1. 现象学还原。
这可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关键一步哟。
它又可以分成几个小部分呢。
悬搁。
这就像是我们把平时对世界的那些习惯性看法、信念啥的都先放在一边,不去管它们是对是错。
比如说,我们平常觉得太阳绕着地球转,这是一种习惯性的看法。
但在现象学还原里,我们就先不考虑这个看法对不对,把它悬置起来,这样我们就能更纯粹地去关注我们对太阳和地球的直接感知啦。
本质还原。
这一步呢,就是要从我们的意识体验中找出那些不变的、本质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苹果,有红的、绿的、大的、小的,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本质特征,像形状大概是圆圆的,有果皮、果肉这些。
通过本质还原,我们就能把握到苹果的本质啦。
先验还原。
这一步就更深入啦,它要把我们的经验自我也排除掉,去探寻那个先验的、纯粹的自我。
简单说,就是要找到那个不依赖于具体经验的、更根本的自我意识。
2. 意向性分析。
胡塞尔认为意识都是关于某个对象的意识,这就是意向性啦。
比如说,我们想到一朵花,我们的意识就指向了这朵花。
意向性分析就是要分析意识和它所指向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怎么通过意识去构造和理解这个对象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朵红色的花,“红色”这个感觉就是我们意识对花的一种构造,通过这种构造,我们才认识到花是红色的。
3. 描述现象学。
这就是要对我们的意识体验进行详细、准确的描述啦。
就像我们在描述一幅画的时候,要把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出来一样。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
意向性学说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
它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者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
在现象学里,“意向”(intending)指的是我们所拥有的与对象意识的关系。
意向性是现象学里必不可少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
意向性学说对胡塞尔的哲学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他看到了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契机。
标签:胡塞尔;意识;意向性一、什么是“现象学”?现象学作为哲学概念最早是由康德同时代的哲学家朗伯尔特提出的,他将人类经验的虚幻称为“现象”,把现象学定义为“关于假象的理论”[1]。
康德的“现象”意指实实在在意识中的显现,黑格尔哲学从一种历史视野中视现象学为一门科学,它描述了自然的现象性的意识通过科学与哲学的方式,达到绝对知识的发展过程。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现象学”字面上就是“关于现象的学问”,胡塞尔爱说“科学”,所以现象学对于他就是关于纯现象的科学。
正如他所说:“现象学是一门关于现象的学问。
”[2]二、意向性的形成基础胡塞尔认为:“我时代的真正的唯一有意义的斗争,是在已经崩溃的人性和尚有根基并为之保持这种根基,或为新的根基而奋斗的人性之间的斗争。
”[3]这是支配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基本理念。
他首先使逻辑和数学被确定为纯粹的先验科学,将它们奠定在相同的意识结构的基础上。
然后逐渐扩大意识内容的本质,阐明对象性的构成及其意识的相关性。
意向性首先表示的是心灵的或认知的意向,而不是实践的意图。
简单地说,意向性就是我们心理活动是关于外部世界的意识。
论胡塞尔现象学与艺术家审美意识胡塞尔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流派,兴起于20世纪初德国的弗赖堡,其主旨是揭示物象背后的“本质”,即所谓“本体性”。
这一流派的主要奠基人是爱德华·胡塞尔,他的观点对于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有着极大的影响。
胡塞尔现象学强调人们对于外界物象的直接经验,即所谓的“感知经验”,是人类理解事物的基础。
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这一观点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品,尤其是视觉艺术品,必须通过人们的感知来理解和赏析。
艺术家创作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世界,而是将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进而帮助人类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胡塞尔认为物象的“本质”和其外部特征是不同的,这与艺术家的创作有着密切关系。
艺术家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世界,而是通过艺术手法来揭示其本质。
一个成功的艺术品,即使是让我们感到陌生和奇特的东西,也能通过艺术的手法让观众第一次了解真正的“本体性”。
胡塞尔现象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本体性”与“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客观物象是主观感受的起点。
这种主动性是指作为感知者的人与客观物象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理解自己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带入到创作中。
艺术家不是简单地被外界物象所驱动,而是通过自己对物象的感知来创作,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除了对艺术品本身的理解,胡塞尔现象学还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艺术品对于观众的影响。
观众通过感知来理解艺术品,而不是简单地去描述或者分析。
观众的感知过程中,他们需要能够从自身的经验中找出与艺术品类似的元素,并进行比较和理解。
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本身,而也在于观众能否通过艺术品来获取“美”的体验。
而胡塞尔现象学作为一种揭示感知经验的哲学流派,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艺术品,从而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总之,胡塞尔现象学对于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赏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需要理解物象的“本体性”,将自己的感知与其融合起来,创作出更为高妙的艺术品;而对于观众而言,胡塞尔现象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品,从而达到更高的审美水平。
重思胡塞尔思想中的意向奠基关系以其感受现象学为中心曾云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二十世纪初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现象学。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意向奠基关系是其核心概念,也是感受现象学的基础。
意向奠基关系是胡塞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主体的意向性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意向性是指主体在意向(intend)对象的时候,将自己的意识指向对象,并意识到对象的存在。
意向奠基关系则是指主体意识到对象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对象的意向。
也就是说,主体的意向性是以对象存在为基础的,而对象的存在又是通过主体的意向性来实现的。
在胡塞尔看来,意向奠基关系是认识过程的基石。
主体通过意向性将自己的意识指向对象,才能意识到对象的存在。
同时,主体的意向性又通过意识到对象的存在来实现。
意向奠基关系是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它使主体能够把握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系。
通过意向奠基关系,主体能够获得关于对象的知识和理解。
感受现象学是胡塞尔哲学的核心内容。
在感受现象学中,胡塞尔试图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的意识是通过意向奠基关系来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
感受现象学要求主体从感性经验开始,通过感受和观察来获得关于对象的直观知识。
通过意识的活动,主体能够主动塑造和构建客体的意义和价值。
在感受现象学中,胡塞尔还重视主体意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他认为,主体可以通过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来获得真正的意识和理解。
主体的意识并非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而是主动地塑造和构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主动地参与和参与,主体能够超越感性经验和直观知识,获得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总之,意向奠基关系是胡塞尔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主体的意向性和对象之间的关系。
感受现象学则是以意向奠基关系为中心的,探讨主体和客体之间、意识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通过意向奠基关系和感受现象学,胡塞尔试图揭示主体如何通过意识来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以及主体的意识如何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
粗谈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胡塞尔Edmund Husserl。
著作有《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形式和先验逻辑》、《经验与判断》、《笛卡尔式的沉思》等等。
一、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海德格尔曾经把现象学方法解释为一句话:“回到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
对许多哲学家来说,胡塞尔开辟了一个哲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个领域是传统哲学不曾有的,那就是超越主客体二元对立式的认识论框架,追溯其更深层面的本源境界。
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他研究的哲学问题是十分古典的,他的哲学旨趣也是如此,但是他的研究领域和哲学方法却属于现代哲学。
与新康德主义关系密切的胡塞尔研究的认识论难题主要有二:☻(一)认识如何可能“切中”(treffen)其对象?☻(二)作为认识的可能性的条件的概念、范畴、逻辑形式的根源是什么?现象学家们并不否认事物本身的存在,只是认为那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不过胡塞尔比较激进,他认为,in other word,。
二、意向性理论(囊括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和《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里面的意向性理论)☻(一)现象学的研究领域是“意识”,具体说来就是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以及它的相关物。
虽然现象学研究的是科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意识,也可以说是“纯粹意识”或“先验自我要素”。
(注意:所谓“现象”并不是与本质相对的现象,而是意识活动。
)☻(二)所谓“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就是意识指向某种对象的指向性。
☻(三)意识的意向性由三种因素构成:☻1、意向性活动的主体(自我);☻2、意向性活动;☻3、意向性的对象(客体)。
因此,他认为纯粹意识中不仅必须有意识活动的主体(自我),而且必须有意识活动的对象(客体),这两者不可分割地统一于自我意识之中的,没有主体或对象都不可能构成自我意识,因此,对象并不在自我意识之外,而是并且必然是包容于自我意识之中。
论胡塞尔现象学美学的基础——意向性理论哲学1301 20130238 田云摘要:胡塞尔作为20世纪现象学派的创始人,现象学的思想贯穿在他整个思想体系当中,他的美学思想就深受现象学的思想内涵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现象学意向性理论。
意向性理论的研究改变了人的思维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美学的研究方法。
要研究美学离不开我们对现象学的意识性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现象学,现象学美学,意向性理论一、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内涵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胡塞尔是以意向性理论为基础来构建他的哲学体系,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也就是建立在这种意向性的理论之上的。
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
表达是其意向性理论的基础。
在他看来表达是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把现实当中的物质赋予特定的含义。
但是在另外的一个方面,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这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赋予一个东西特定的含义再在一定的时间通过一定的行为在有需要的时候在拿出来用。
因此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可能会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写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其差别显然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除了表达这个基础的研究之外,胡塞尔还重视对表达意向性活动的不同阶段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意向行为,意义和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意向性问题浅谈——以胡塞尔为例摘要:意向性可以说是现象学的核心学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其哲学思想,这就是“意向性”。
意向性是纯粹意识的本质特性。
胡塞尔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即认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
本文以胡塞尔为例,主要阐明了三个问题,即:一,何谓意向性问题?二,意向性问题为何重要?三,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力图对意向性所涉及的问题做出扼要准确的说明。
关键词:胡塞尔、意向性、现象学、认识论一.什么是意向性问题?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
这里准备讨论的意向性,首先应当是作为哲学问题的意向性。
我们应当注意,在这种意义上的“意向”不应该与“意图”即我们行动的时候心存的“目的”相混淆,现象学中的“意向”是指意识构造,或指向对象的活动或能力。
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只适用于意识理论,而不是适用于有关人的活动的理论。
意向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ndere ,意思是“指向”。
最早将“意向的”一词引入哲学并赋予它特殊蕴涵的是布伦塔诺, 他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经院哲学用关于某个对象的意向(或精神) 中存在这个概念来指示任何心理现象,而我们则把它称为———尽管如下说法不无含糊之处———对于某内容的关联性,对于某对象的指向性(在这里,它不应被理解为某种实在物) ,或一种内在的对象性。
每个心理现象都以不尽相同的方式包含着作为其自身内部对象的某物:在一个表象中某物被呈现着,在一个判断中某物被肯定或否定着,在爱中某物被爱着,在恨中某物被恨着,在欲望中某物被渴望着,诸如此类”。
[1]即他认为,意识参照对象的方式(意向体验) 中有三种最重要, 它们是: 表象、判断、情感。
“意向的”一词,在他那里代表着心理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所有心理现象都“在自身中意向地含有一个对象”。
他认为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重要标识,是区别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