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可爱的小猫》教案1(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12 KB
- 文档页数:3
可爱的小猫-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辨认并写出1-10内的阿拉伯数字;•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数字的大小、数量及其应用;•能够运用数字理解并解决简单的加法口算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与应用的方式,探究以数字为基础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通过个体、小组、全体交流合作等方式,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和感性理解;•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分享、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辨认并书写1-10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大小和数量;•进行简单的加法口算。
2.2 教学难点•较好的口算能力;•对数字的数量和大小的感性理解。
3. 教学准备•一套“小猫爬楼梯”的图卡;•一张已经画好的1-10内数字图;•棉花棒、糖纸、小红花;•各种贝壳或其它物品10颗;•一分学生的口算记录表。
4. 教学过程4.1 导入用以下问题作为问答的开头,与学生展开问答活动:老师问:小朋友们,1和2谁大?学生答:2老师问:3和4谁大?学生答:4老师问:5比4多几个?学生答:1老师问:2个糖加上3个糖等于几个糖?学生答:等于5个糖。
老师再用数字图让学生数出1-10中的数字,引出接下来的内容。
4.2 学习4.2.1 观察图卡-小猫爬楼梯老师出示一套图卡,上面画了10个小猫,从1到10依次排列,小猫们从一楼爬到十楼,每一只小猫站在一楼的门口。
每只猫上面都写着一个数字。
老师问:10只小猫,站在10层楼的门口,每只小猫脚底下都写着一个数字,你们数一数,猫脚底下写了几个数字?学生答:10个数字4.2.2 练习写数字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数字图”,学生自己跟着图上面的数字写下来。
练完之后请每个学生举起自己手中写好的数字卡片,让整个课堂都能够看到学生们小心地写出了1-10的数字。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可爱的小猫北师大版我教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课题是《可爱的小猫》。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7单元《可爱的小猫》的第2课时。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小猫的形状特征,学会用直线和曲线画小猫的形状,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小猫的形状。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小猫的形状特征,能够用直线和曲线画出小猫的形状,并且能够用语言描述小猫的形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直线和曲线画小猫的形状,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小猫的形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小猫的图片、直线和曲线的模板,以及画纸和彩笔,供学生们使用。
五、教学过程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小猫的图片,让他们观察小猫的形状特征。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用直线和曲线模板,合作画出一个小猫的形状。
接着,我会让每组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画的小猫,并用语言描述小猫的形状。
我会对学生们画的小猫进行评价,并对他们描述小猫形状的语言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小猫的形状特征,以及用直线和曲线画小猫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直线和曲线画一个小猫的形状,并用语言描述你的小猫的形状。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可爱的小猫》这一课时,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解析的细节。
一、小猫形状特征的理解学生们对小猫形状特征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展示小猫图片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们对小猫的形状特征并不够清晰。
因此,我需要在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小猫的形状特征。
二、用直线和曲线画小猫的步骤学生们对如何用直线和曲线画小猫的步骤并不熟悉。
在学生们分组合作画小猫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何下笔。
因此,我需要简化步骤,让学生们能够更容易地掌握画小猫的技巧。
三、用语言描述小猫的形状学生们对如何用语言描述小猫的形状也存在困难。
在学生们上台展示他们画的小猫时,我发现很多人只能说出小猫的名称,而无法用语言描述小猫的形状。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3《可爱的小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可爱的小猫》这一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3章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小猫,学习小猫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加减法运算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小猫,学习小猫的加减法运算。
2.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小猫,学习小猫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呈现小猫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小猫的图片和卡片。
2.练习题和作业。
3.分组合作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小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卡片,呈现小猫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猫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小猫的加减法题目,或者让学生进行小猫的加减法比赛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小猫的加减法运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3课时可爱的小猫【教学内容】可爱的小猫(得数是0的减法)【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情境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3.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难点: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回到家。
妈妈把3条鱼做好了,出去办点事。
小猫在家等妈妈,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没有回来,小猫可能会怎么做呢?你们想知道吗?看动画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大家发现了什么?小猫把鱼吃完了。
鱼都被小猫吃了,那么列式就是3-3,一条鱼也没有,就用0表示,所以3-3=0。
得数是0,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重点。
(板书课题)1. 进一步学习减法。
盘子里原来有3条鱼,小猫等妈妈等得实在着急了,就吃了1条鱼,这时还剩多少条鱼?我们应该用减法,谁能把算式告诉大家?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1=2。
小猫等着等着,又想吃鱼了,可是妈妈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小猫又吃了1条鱼,这时还剩几条鱼呢?该怎么列式呢?2-1=1,还剩1条鱼。
看最后一幅图,小猫又吃了盘子里的最后1条鱼,还剩多少条鱼呢?该怎么列式?1-1=0,还剩0条鱼。
开始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如果只看第一幅图和第四幅图的情境,就列式为3-3=0;如果只看第二幅图(盘子里有2条鱼)和第四幅图的情境,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2-2=0,因为第二幅图中盘子里有2条鱼,第四幅图中2条鱼被小猫吃了,所以说是2-2=0,最后一条鱼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把计数器上的5个珠子,分开拨成了4个一堆和单独的1个,你能用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列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可能会说:•4+1=5•1+4=5•5-1=4•5-4=1(以上算式都可以,回答多的学生要多鼓励。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可爱的小猫》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可爱的小猫》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小猫的数量和排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和排序的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量和排序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对小猫这个主题比较感兴趣,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和排序的概念。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和排序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小猫图片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小猫的图片和卡片。
2.排序的道具。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小猫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猫的数量和顺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数量和排序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数量和排序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量和排序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5分钟)通过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数量和排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量和排序的概念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数量和排序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和纠正。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可爱的小猫》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3《可爱的小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可爱的小猫》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3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小猫的数量和特征,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小猫的可爱之处,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数的认识和数的操作都还在初级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主发现小猫的数量和特征。
同时,学生对于动物都有着天然的喜爱,可以通过这一节课,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小猫的喜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小猫的数量和特征。
2.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了解小猫的可爱之处,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小猫的数量和特征。
2.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呈现小猫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观察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猫的数量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小猫的图片和视频。
2.计数器。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小猫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猫的数量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计数器,呈现小猫的数量,让学生数一数小猫的数量,并说出每个小猫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小猫图片,让学生通过数数和观察,找出每个小猫的特征,并记录下来。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不同数量的小猫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并说出每个小猫的特征。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小猫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小猫的数量和特征。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5课时可爱的小猫·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对0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这节课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本单元的前面几节课中,也认识了5以内的加减法,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
二、教学目标1.理解得数是0 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计算和0 有关的 5 以内数的加减。
2.初步体会加与减的互逆关系。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得数是0 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加与减的互逆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小朋友们还记得前面学过的5以内数的加减吗?我们一起做几道题吧!1.说一说,填一填。
师:左边的图有几个桃子?生:4个。
师:怎么用算式表示?生:2+2=4。
师:右边呢?圈起来的蜜蜂表示什么?生:减去2只。
5-2=3。
2.水果对对碰。
(连线)师:算一算,连一连。
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学生自行算一算,后抽点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答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最爱吃什么吗?生:鱼。
师:对的,今天是小猫的生日,猫妈妈特意为它准备了最爱的小鱼,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唤起学生对于加法和减法的记忆;创设小猫吃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接下来学习得数是0的减法做铺垫。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1)说一说,填一填。
师:数一数,猫妈妈为小猫准备了多少条鱼?(出示情境图)生:3条。
师:猜一猜,小猫会吃掉几条鱼?学生纷纷进行猜测。
师:如果小猫吃了1条,还剩几条?生:2条。
师:你能用式子表示吗?写一写。
生:3-1=2。
师:小猫又吃了1条鱼,还剩几条?你能用式子说明吗?生:2-1=1。
师:小鱼实在太美味了,小猫又吃了一条,这个时候还有鱼吗?生:没有了。
师:没有了用数字几表示?生:0。
师:你能够用式子表示吗?生:1-1=0(此时学生写出算式会有困难,教师多引导帮助)师:刚才有学生猜小猫会直接把3条鱼都吃掉,那怎样列式呢?先用学具代替图中的鱼来摆一摆,再与同伴分享你的结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课时《可爱的小猫》教案一. 教材分析《可爱的小猫》这一课时主要让同学们认识小猫,了解小猫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借助小猫的形象,引入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加减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加减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一年级上册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小学数学,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算能力还在初步阶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小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借助小猫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加减法运算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小猫,了解小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加减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小猫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小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观察能力。
3.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小猫的认识。
4.交流分享法: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小猫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加减法运算的材料。
3.小组活动所需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小猫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小猫,激发学生对小猫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小猫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小猫的生活习性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小猫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小猫的生活习性。
如:小猫喜欢捉老鼠、吃鱼、睡觉等。
同时,让学生观察小猫在各种情境下的动作,如:跑、跳、爬、睡觉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模仿小猫的动作,体验小猫的生活。
《可爱的小猫》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猫吃鱼这一有趣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通过套圈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套圈、水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一只猫咪叫大黄,它非常喜欢吃鱼,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吃鱼的吗?
请翻开书P30,看看可爱的大黄,小组内讨论,讲讲大黄吃鱼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填空。
指名根据图片列算式。
教学时,让学生独立观察每幅图的意思,直观找出答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算式:2-1=1、3-2=1、1-1=0、3-3=0,只要能结合题意讲明想法都可以。
二、拨一拨,填一填。
1、师拨算盘,生列式。
2、指名上台拨算盘,其他同学列式。
三、想一想,填一填。
游戏导入:套圈游戏。
1、师套圈,生列式。
2、指名套圈,生列式。
3、完成书上练习。
四、练一练。
1、吹泡泡。
(1)小组内讨论并列式计算。
(2)指名说想法。
(3)集体订正。
学生对于吹泡泡的故事也很感兴趣并且抢着提问列式。
2、计算。
(1)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有个别学生不理解题意,需要个别辅导。
五、数学故事:差几只杯子?
1、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图意。
2、指名汇报小组意见。
3、综合得出结论。
六、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