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及选择时机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673.50 KB
- 文档页数:5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医学科脑复苏中的应用亚低温疗法又称冬眠疗法,是目前临床研究中被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治疗措施之一[1],现将这一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亚低温治疗的背景医学类运用低温技术报道首次见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到了80年代,其阶段性成果包括1987年Busto的动物实验。
Busto将实验鼠的全脑缺血模型(20分钟)脑温降低到30~33℃,发现实验鼠的神经元几乎无病理性损伤,且并发症轻微,据此他提出亚低温的概念。
目前国际医学界将治疗性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超深度低温(≤16℃),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为亚低温。
至今已经有大量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验证了亚低温治疗对各种类型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2.亚低温脑保护机制研究发现,亚低温疗法对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
亚低温治疗首先使脑细胞的需氧量减少,降低脑氧代谢率。
数据显示,体温每降低1℃(在诱导低温过程中),脑细胞代谢率下降5%~7%。
李燕玲、顾国嵘等证实了在脑损伤的初期阶段,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细胞损害,其作用是通过阻断脑细胞凋亡、抑制线粒体损伤作用、减轻内源性细胞毒性等作用等达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目的[2-3]。
张斌[4]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对比研究时发现,亚低温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中残率高于对照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并推测亚低温可能是通过抑制各种创伤后的增高的炎症反应,减轻二次脑损伤而达到脑保护作用。
3.亚低温在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3.1 亚低温的应用范围目前国际上亚低温治疗主要运用在心室纤颤、室性心动过速所致心跳骤停经复苏后仍昏迷的患者。
2005年和201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均强调亚低温疗法对于心脏骤停的重要性,亚低温治疗成为临床上进行脑复苏的标准措施[5]。
目前亚低温的治疗运用日益广泛,包括重型颅脑损伤、脑损伤后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各种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等。
亚低温对大鼠急性缺血脑保护作用的研究(一)【关键词】亚低温〔关键词〕亚低温;缺血性脑血管病;脑保护脑缺血性疾病由于高致死率,高致残率成为神经科医生研究的热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中心环节是如何在实现脑保护基础上恢复血流,挽救半暗带。
而亚低温对脑外伤的脑保护作用已为临床所证实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3〕,为此,我们采用亚低温方法通过改良的不开颅栓塞法来观测脑缺血不同时间段缺血局部兴奋氨基酸,脑水肿,梗死体积及其光镜下形态的变化。
结果表明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
现将研究报告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分组90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50~300g,随机分成三组:①假手术组30只;②常温脑缺血组30只;③亚低温缺血组30只。
每组动物又随机分成3h、6h、24h共3个组,每小组内动物数等分。
根据Koizumi方法制备栓线路,市售单股尼龙线(直径0.16mm)准确选取2.5cm头端涂硅胶,涂胶标准:长5mm,直径0.25~0.30mm。
将大鼠以10%水合氯醛3ml(3.6mg/k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颈部正中切口,分离颈内动脉颅外的唯一分支翼腭动脉,在分叉处结扎翼腭动脉。
电凝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在颈外动脉残端插入尼龙丝,直到尼龙丝在动脉内头端距离颈总动脉分叉处长度为17~19mm,将颈外动脉结扎以固定尼龙丝。
阻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
假手术组除不插入尼龙丝外,其他操作与手术组相同。
评分标准参照Longa〔5〕的5分评分法。
1.2 氨基酸浓度测定各实验组大鼠到预定时间断头处死,迅速取缺血侧脑组织100mg,在121MB 型氨基酸分析仪上进行氨基酸定量分析,分别测量谷氨酸、甘氨酸和GABA浓度。
按Globus等提出的方法计算“兴奋性毒性指数”:(谷氨酸浓度)×(甘氨酸浓度)/(GA-BA浓度)。
1.3 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各实验组大鼠到预定时间随机选取2只大鼠,取右脑,将脑组织在电烤箱(100℃)内放置1d,称其干重,并按公式计算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方法建立心肺复苏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常温组(B组)、保存性低温组(C组)、复苏性低温组(D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为心肺复苏组。
心肺复苏组组内按心跳骤停的时间再分为3个亚组:4min 组、5.5min组、7min组(n=6)。
C组和D组分别在心B切开及血管穿刺操作,不进行心肺复苏,其余措施相同。
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取血和脑组织标本,分别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脑组织含水量。
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脑组织含水量及病理学评分均有明显的增加(P<0.05),与B组相比,C、D脑组织含水量有所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学评分有明显的降低(P<0.05),C组脑组织含水量及量病理学评分较D组仅有数值上的降低,并无显著差异性(P>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减轻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具有脑保护效应。
标签:亚低温;窒息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脑保护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后为全脑缺血状态,脑损伤机制复杂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还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脑复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低温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最有效的神经保护方法[1,2],较多研究亦表明亚低温对复苏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3],但其应用具体时机仍不明确。
本文采用心脏停搏加心肺复苏术来模拟心肺复苏后大鼠的脑损伤,以复苏及复苏后30min行亚低温治疗,研究其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动物分组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渝)2011~0006)60只,雌雄不限,体重310g~350g。
亚低温治疗及选择时机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任亦频;周厚荣;汤旭;黄效模;张谦【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4(35)3【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及选择时机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常温组(B组)、保存性低温组(C组)、复苏性低温组(D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心肺复苏大鼠模型.B、C、D组内按心跳骤停的时间(4、5.5、7 min)再分为3个亚组.C组和D组分别在心跳骤停时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0 min分别给予保存性低温和复苏性低温的亚低温治疗,B组不行低温治疗,A组仅进行麻醉、气管切开及血管穿刺操作,不进行心肺复苏.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取血和脑组织标本,分别观察各组血清S100B蛋白含量,大脑皮层S100B蛋白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比.结果 (1)与A组比较,B、C、D组血清S100B蛋白含量从ROSC后2 h起开始明显升高,并持续上升至4 h,各时点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及ROSC后4 h大脑皮层S100B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2)与B组比较,C、D组ROSC后2 h血清S100B蛋白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C后4 h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ROSC后4 h皮层S100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3)与A组比较,B、C、D组ROSC后2 h脑含水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B组比较,C、D组ROSC后2 h脑组织含水量在数值上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D组比较,C组ROSC后4 h血清S100B蛋白含量、大脑皮层S100B蛋白阳性细胞数,ROSC后2 h脑组织含水量仅有数值上的降低,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减轻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具有确切的脑保护效应,其疗效与诱导亚低温开始的时间有关.【总页数】5页(P345-349)【作者】任亦频;周厚荣;汤旭;黄效模;张谦【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李壮丽;邵敏;李跃东2.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罗雅娟3.亚低温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S100B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J], 黄效模;汤旭;周厚荣;张谦;曾德珍;周霞4.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J], 周霞;周厚荣;汤旭;黄效模;杨秀林;张谦5.清开灵注射液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分析 [J], 冯银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效果观察与护理杨志华【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R and care methods,brain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Methods:Data integrity cardiopulmonary arr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line 141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mong the control group (n=69) received onl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observation group(n=72) were based on the use of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and statistical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and two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e-sults:The cu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GCS score and daily life quality abilit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 05). Conclusion:Cardiopulmonary arrest patients in the us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hypothermia,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ypoxic-ischemic brain tissue damage and promote neurological recovery,improve long-term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和脑功能。
亚低温在心肺脑复苏中对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刘树峰; 严首春; 王善宝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2(021)012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在心肺脑复苏中对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方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SD大鼠30只,分成对照(D)组、常温复苏(C)组及亚低温复苏(Y)组,2h 后大鼠脑组织病理切片的对比。
结果:亚低温复苏(Y)组与常温复苏(C)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切片在脑组织结构间质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方面都有很大改善。
结论:亚低温在心肺脑复苏中对大鼠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总页数】1页(P54)
【作者】刘树峰; 严首春; 王善宝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东风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北襄阳441004; 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海南海口 570311; 山东省枣庄监狱医院山东枣庄 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J], 陈玉熹;缪心军;陈红辉;陈之力;尤荣开
2.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和脑组织保护作用的研究[J], 陈玉熹;缪心军;陈红辉;陈之力;尤荣开
3.亚低温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J], 凌芳;叶心国
4.亚低温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富含脯氨酸的 Akt底物40与磷酸化的富含脯氨酸的
Akt 底物40表达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J], 陶晓峰;刘畅;白艳;宋波;付明杰;孟津伊
5.亚低温在心肺脑复苏中对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J], 刘树峰严首春王善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心脏骤停是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之一,近来的研究尽管尚未完全明确其中机制,但目前已经证实亚低温可以通过降低脑代谢率、减轻Ca2+内流、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自由基的生产、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抑制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以及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发展等机制对CA状态下的脑组织产生相应的保护治疗作用。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脑保护【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293-02心脏骤停是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之一,数据统计[1],在发达国家每年院外CA的发生率为(36-128)/10万。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有超过86%的患者能够再CA发生后得到早期救助,但其中仅有17%-49%的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循环[2],更需要重视的是,Sasson等人的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CA患者的最终生存率仅为6.7%-8.4%,而其中脑功能能完全恢复更少,仅为1.4%。
许多新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被用于复苏后的脑功能恢复,其中亚低温治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此治疗方式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CA导致脑损伤的机制当CA发生后,脑组织主要经历两大损伤过程,其中包括缺血期的原发损伤以及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损伤。
在此之后,脑组织中的有氧代谢物质耗尽,取而代之的无氧代谢引起乳酸堆积,进而造成神经元包膜上的离子泵因功能失调无法维持正常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梯度,当Ca2+大量内流时,蛋白激酶及磷脂酶A2被激活,包膜的上的磷脂分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它们可以触发前列腺素的生成以及其所介导的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发生脑组织损伤。
2 亚低温治疗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机体在正常状态下接受亚低温治疗是无效的,仅当在机体组织缺血缺氧发生时,亚低温的治疗作用才会发生。
近来的研究尽管尚未完全明确其中机制,但目前已经证实亚低温可以通过降低脑代谢率、减轻Ca2+内流、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自由基的生产、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抑制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以及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发展等机制对CA状态下的脑组织产生相应的保护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