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个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405.41 KB
- 文档页数:7
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范文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一、背景明清时期,徽州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其宗族管理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
徽州的宗族制度是指由同姓同宗的人组成的宗族,以家庭为单位,在徽州地区共同管理财产和事务,并且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传承家族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组织结构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主要由族谱、家族委员会和族规组成。
族谱是宗族管理的基础,记录了宗族的成员、家谱和家族的历史。
家族委员会是宗族管理的组织,由宗族的长老和代表组成,负责处理家族事务。
族规是宗族管理的规定,包括宗族成员的权益、责任和行为规范等。
三、权益与责任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赋予了宗族成员一定的权益和责任。
宗族成员享有家族财产的分配权,包括土地、房屋和其他财物等。
此外,宗族成员还享有参与家族事务决策的权利,例如选举家族委员会成员和决定重要事务等。
宗族成员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宗族的利益和声誉,遵守族规和社会道德准则,保持与其他宗族的和谐关系。
四、家族活动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要求宗族成员定期举行家族活动,包括祭祀祖先、举办宗族宴会和联谊会等。
祭祀祖先是宗族管理制度中重要的一项活动,宗族成员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宗族宴会是宗族成员共同聚餐的活动,旨在促进亲属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联谊会是宗族成员与其他宗族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加深宗族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五、家族财产管理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注重家族财产的管理和维护。
宗族成员依据族规共同管理家族的土地、房屋和其他财物。
宗族成员要按照族规的规定,合理分配家族财产,并且保护和增值家族的财产。
家族委员会负责监督家族财产的管理情况,确保家族财产的正常运转和家族成员的利益。
六、继承与传承徽州的宗族管理制度强调家族的继承和传承。
宗族成员的继承权按照家族的继承规定来确定,一般是由长子或代表继承家族的财产和权益。
明代徽州的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兼谈家族背景对进士政治地位升迁的影响宋长琨摘要:明代徽州共有454名进士,他们在不同姓氏、宗族和家族中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出10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姓”有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总数的73%;出3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宗”有42支,共出进士197人,占总数的43%;出进士2人以上的“进士家族”有45个,共出进士124人,占总数的27%。
454个明代徽州进士中,有129人成为三品以上高官,其平均高官几率为0.28,来自“大姓”进士的高官几率,略低于这一均值,而“大宗”进士和“家族”进士,其高官几率则高于这一均值。
197名“大宗”进士中,有103人同时为“家族”进士,如果减掉彼此交叉的这103人,则其余94名非“家族”进士的“大宗”进士,其高官几率反而低于均值。
可见,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是家族背景,而非姓氏或宗族,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徽州;进士;家族;高官几率;明代进士是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政治精英,进士群体在科举考试尚处起步阶段的唐代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致。
明代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关于传统之宗族社会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宗族社会传统与官僚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最好的纽带,就是进士。
明代徽州进士背后有其深刻的宗族文化印记,而他所面对和投身的则是明代官僚政治和皇权政治的舞台,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贯通明代徽州社会与明代政治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彼此悬隔的两个领域由天堑变为通途。
时下,进士研究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层面,对于不同地域进士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尤其对于徽州进士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本文作者运用史料考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这种分布状况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宗族社会和官僚政治文化研究积累一点素材,并进而对不断深化的徽学、科举学以及刚刚勃兴的进士研究有所裨益。
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3期传统农村社会的宗子法与祠堂祭祀制度———兼论徽州农村宗族的整合刘 淼(苏州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摘 要:传统中国农村中的社会组织,乃是以宗法制度为其组织框架,并在农村社会中发挥支配性作用。
本文通过对江南地区尤其是存有大量档案文书的徽州地区的宗族组织进行考察,认为宗族组织的兴起,当与“敬宗”活动有密切关系,而“宗”的社会地位的提高,对于明清时期地方农村社会的整合有深刻的意义。
惟为说明宗法的社会含义,本文集中就宗子法的基本内容、徽州地方社会的宗法观念与习惯做法、“始祖”确立的意义与祠堂制度之关系、“进主”制度与祠堂祠产制度的关系诸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对传统社会中的农村组织制度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古代 农村社会 宗子法 祠堂制度 徽州传统中国农村社会,最被世人所重视的是父系血统的纯洁性,这就自然而然地架构了“宗子”的“法”的系统。
但对于明清以来江南地方社会中的家族来说,如果说宗子的确立是组成所有亲属关系的核心内容的话,那么,对于整个家族而言,其宗族所重的则是“宗”而不是“祖”。
换句话说,宗族组织是在“尊祖敬宗”的旗号下,藉以强化和提高宗室的地位,实现“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整合作用的。
为何如此,恐有更为深刻的含义。
中国地方社会的宗族与地方社会经济关系,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
由于徽州地区现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为中国地方社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以致近年徽州地方社会宗族的研究,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
①本文系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明清“招商”政策与东西部经济关系研究》中关于农村社会组织变迁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①如唐力行《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探讨了徽州社会的形成及其结构变迁,并就家族、商人文化对徽州农村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日本学者臼井佐知子《徽商及其网络》(《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通过对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研究,认为徽商网络是构筑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徽商利用共同始祖的认同强化散布各地经商族人的同宗同族关系。
神州文化浅析徽州宗祠制度程艳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民宅博物馆一、徽州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境内重山叠嶂,溪流纵横。
三国以前,这里是山越人的天下。
山越人刀耕火种,出入山林,过着一种于世隔绝的生活。
孙吴平定山越后,专门设立新都郡对其进行统治。
征服山越,使徽州历史上的封闭之门开始被打开。
尔后,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中原士家大族为逃避战乱,纷纷向南迁徙,山环水绕的徽州自然成为士家大族逃避战乱的世外桃源。
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和两宋之际是中原士家大族迁往徽州的三大历史时期。
中原地区士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对付社会和自然的新困境,他们最普遍的祈求就是希望团结一致,形成拳头,共同对外,保持本族本姓的凝聚力。
于是他们逐渐形成聚族而居之势,祠堂便成为维系并强化这种关系的最好的纽带。
在徽州,祠堂建筑在明代中叶以后普遍地得到迅猛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背景和经济基础。
因长期受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熏陶,徽州有严格的宗法制度,特别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以“祠堂族长的族权”为特征的宗法制度,祠堂作为这种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便得到迅速的发展。
一种区别于夏商及魏唐士家大族式制度的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约束族众。
“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有族产赈济。
有谱,有祠,有田,成为这种新的家族制度的特征,同时也是徽州宗族社会形成的标志。
修谱,建祠,置族产都需要钱,徽州大规模修谱,建祠,置田产同徽商的崛起同步。
徽商是徽州宗族社会形成的经济保障,他们为祠堂的修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徽州祠堂的规模形式在徽州,我们所见到的气势宏伟的建筑物是象征族权的祠堂。
宗祠、支祠、家祠表现出徽州人聚族而居而形成的一种凝聚力。
“宗祠”为整个家族祭祖、议事、嘉奖族中贤人,惩治族中不肖子孙的场所。
徽州文化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B、区域性、独特性C、区域性、普遍性D、独特性、普遍性正确答案:C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A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B、东南邹鲁C、岭海名邦D、文献名邦正确答案:B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B、抚州C、歙州D、青州正确答案:C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B、隆庆C、泰昌D、天启正确答案:A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清代徽州族谱中张廷玉、汪由敦佚文述略江小角【摘要】清代徽州族谱中的张廷玉佚文一篇、汪由敦佚文二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张廷玉为济阳江氏作谱序,反映其史学观.汪由敦所作谱序一篇,反映其谱学观,并记述了相关宗族人物行迹;所作胡集行状一篇,反映徽商对宗族及社会的参与及控制.【期刊名称】《安徽史学》【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张廷玉;汪由敦;徽州;族谱;佚文【作者】江小角【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G25近日,笔者在做清代徽州族谱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发现张廷玉写的《雍正甲寅长田谱序》和汪由敦写的《题新安徐氏宗谱》、《清华翔素公行状》等三篇文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其文集,均未收入他们已经刊刻的文集之中。
现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佚文一:《雍正甲寅长田谱序》太保、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大学士张廷玉尝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邑之有志也。
史载天下之实事,而是非邪正以定;志详一县之规模,而山川民物以著;谱系百代之源流,而亲疏等杀以明。
三者均重,而谱牒之任为更难。
盖史志之任,在诸缙绅仕宦;家谱之任,独在肖子贤孙。
遐举数百年之事,一一而笔之于书,或因文献不足,茫无可征;或值时势乖违,颓然中止;或畏灏瀚繁难,因循有待,日远日湮,愈久愈失。
其孰从而求之?又孰从而信之?不有作者,谁与传焉?非自信精确,迫发于孝思之诚者,不能以此自任而殷殷焉,惟谱之是图也。
甲寅天贶①甲寅:指雍正甲寅年,即雍正十二年(1734)。
天贶:指农历六月六日。
次日,家报中附有宗弟文走札一函,道其世兄江子调予②调予:即江尔梅,侍御二十五世孙。
雍正年间,和其兄尔松共同主持纂修江氏族谱。
乾隆四年(1739),江尔梅再集资续写新本,以便后人检阅。
,偕其族人修谱,以序请于予。
源流行实,具载详悉,余欣然起敬。
自公退食之余,熟复其行实,而知其源流。
粤自元仲受封以后①元仲:江氏远祖。
徽州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徽州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缘关系,即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是维系宗法制度的纽带。
在徽州,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每个人都是家族的一部分,这种血缘关系在宗法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长幼尊卑在徽州宗法制度中,长幼尊卑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家族中的长辈和年长者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年轻一代则必须尊重长辈和年长者。
这种长幼尊卑的观念在徽州社会中根深蒂固,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观。
三、强调家族荣誉和利益徽州宗法制度非常重视家族荣誉和利益。
每个家族都希望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同时也要追求家族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在徽州社会中,家族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每个家族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声望。
四、注重家风家训徽州宗法制度非常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这些家规家训是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家风家训的传承不仅有助于维护家族的秩序和稳定,也有助于培养家族成员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五、强调孝道孝道是徽州宗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徽州社会中,孝道被视为一种美德和责任。
每个家族成员都必须尊重父母、孝顺父母,同时也要关注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友爱。
这种孝道观念在徽州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
六、注重婚姻和家庭徽州宗法制度非常注重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
在徽州社会中,婚姻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每个家庭都必须维持稳定和和谐的关系。
同时,家庭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来维护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总之,徽州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其特点包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重视长幼尊卑、强调家族荣誉和利益、注重家风家训、强调孝道以及注重婚姻和家庭等。
这些特点在徽州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对于徽州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代徽州宗族救助形态曹化芝【摘要】为了强化宗族的凝聚力,保障宗族的可持续发展,清代徽州宗族积极担当赈恤贫穷的责任.宗族救助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富裕族人散财施物;二是购置族产,建立制度化的赡助机制.徽州宗族救助的常态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穷族人的生活压力,既培育了族人对宗族的认同感,同时也维系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期刊名称】《福建江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7)003【总页数】6页(P65-69,104)【关键词】清代徽州;宗族救助;基层社会【作者】曹化芝【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淮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75.4清代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宗族制度严密,宗法观念浓厚。
为了强化宗族的凝聚力,保障宗族的可持续发展,徽州宗族积极担当赈恤贫穷的责任,“敬宗收族睦姻任恤之行,父诏其子,兄勉其弟,穆然成风(卷9《人物志·义行》)”。
[1]1在族人的生活中,一旦遇有天灾人祸,生计难以维系时,宗族便承担起救助的职责。
可以说,徽州“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是以民间的宗族保障为主的”。
[2]徽州宗族救助的主体是富裕族人,或官宦,或素封,或力田殷实者;救助对象多是鳏寡孤独废疾等贫弱族人。
救助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富裕族人散财施物;二是购置族产,建立制度化的赡助机制。
徽州宗族救助的常态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穷族人的生活压力,既培育了族人对宗族的认同感,同时也维系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散财施物是传统社会宗族互助的一种方式。
这种救助方式的救助力度和范围因施济者经济能力不同而不等。
同时,施济者关注点不一样,使得赡济对象也各异。
潘光旦先生曾做过相关统计,自汉到宋大约有55件这种典型案例。
[3]在清代徽州地区,这种社会救助现象十分常见。
每遇灾歉,宗族中总有嗷嗷待哺之人。
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则是富裕族人的责任所在。
如歙县瞻淇人汪燧,中年贾于浙。
继嗣与继产:明清以来徽州宗族的族内过继张爱萍【摘要】族内过继是明清以来徽州社会延续宗族世系的主流做法,虽然也存在异姓继承方式,但仅是少数家庭的选择.徽州宗族在遵循国家法的前提下,从继子的人选到如何上谱书写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并载入族规家法以为定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族内过继行为.现存徽州过继文书具有丰富的内容,再现了族内过继的具体实态,而过继文书的订立,意味着过继得到了宗族的承认,继子获得了合法地位,宗族也试图通过文书把继子应享有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规定下来,以避免当事人日后产生纠纷,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徽州宗族对乡村社会控制权的不断强化.【期刊名称】《安徽史学》【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8页(P82-89)【关键词】继嗣;继产;徽州;宗族;过继文书;财产权【作者】张爱萍【作者单位】合肥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K249一、引言过继是无子或户绝的家庭为延续宗族世系、祭祀祖先神灵而将家庭之外的人立为子嗣,亦是传统社会比较重要的一种立嗣承继方式。
由于徽州素重宗法,讲求宗族血缘的纯洁性,在宗支乏嗣的不得已情况下,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从族内寻找合适的继承人选,虽然也存在养子、义男、赘婿等异姓承继方式,但显然不是徽州宗族的主流选择。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在国家法的指导下,对族内过继的人选、资格、上谱以及继子的权利、义务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过继而可能产生的纷争,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宗祧的延续。
目前学界对明清宗族继承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两个路径下进行的,一是滋贺秀三、朱勇、张晋藩、梁治平、柏桦、张佩国、张小也、吕宽庆等法律史学者梳理了历代继承法的演变,考察了宗族法视野下民间继承的各项规定,探讨了民间因争继财产而引起的纠纷①相关成果主要有[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张小也:《从分家继产之讼看清代的法律与社会——道光、光绪年间陕西相关案例分析》,《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吕宽庆:《从清代立嗣继承个案看清代地方官对法律正义的救济》,《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柏桦:《户绝与财产继承:清代民事审判中的情理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研究王浩【摘要】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聚居于休宁县城,族人以士、商为主要职业.他们在追求雅致生活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事务;虽然在明初遭遇一定的挫折,但该宗族势力仍能很快复原,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1)001【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作者】王浩【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K206.3学界关于明清徽州宗族的研究,成果丰硕。
在这些研究中,族谱无疑是重要材料。
鉴于存世的明代族谱数量有限,对于明代尤其是明代前期徽州宗族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明成化三年(1467)编撰的《新安苏氏族谱》是留存至今的较为完整的明代早期谱牒,本文即以之为主要材料,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明代前期徽州苏氏宗族的相关问题①。
新安苏氏以唐人苏颋为始祖,以宋人苏易简为新安始迁祖。
自得姓以至苏易简之历代名人系表,宋人苏玭、苏汉均撰文详述[1]卷一,1a-2b,2b-3b。
洪武初年苏显则详细梳理了自苏易简迁休宁以至当时的苏氏派系[1]卷一,4。
苏易简长子苏寿,生三子温允、温玉、温雅。
温允亦三子:汉卿、汉侯、汉臣。
汉卿三子沂、泽、温,沂、温两支传未久即绝。
泽生畋、辅,畋生惠,惠生四子,绩、绶、绍、纯,绩、绶、绍三子亦传未久而绝。
纯生三子:文颕、文渊、文烈,至成化修谱时已二十余世。
祁门人康永韶在为苏氏成化谱作序时提到,“(苏氏)休宁一支实自苏易简长子寿任吾州太守而来,子孙遂居焉。
至今二十一世。
”[1]卷首,3a苏氏宗族对自身历史的建构虽也得到《休宁名族志》等书的承认[2]三卷,514,但后人对此并非全无异议。
元代大儒、休宁人陈栎(1252-1334年)即曾有“吾邑市居之苏,自谓苏易简之后”之说,“自谓”一词,足见陈栎对此说颇持怀疑态度。
故而苏大在成化年间修谱时特撰《苏易简公来新安考》一文,以补缺祛疑。
徽州文化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B、区域性、独特性C、区域性、普遍性D、独特性、普遍性正确答案:C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A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B、东南邹鲁C、岭海名邦D、文献名邦正确答案:B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B、抚州C、歙州D、青州正确答案:C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B、隆庆C、泰昌D、天启正确答案:A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王厚宏谈“徽文化”(这是时任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的王厚宏同志在2003年9月6日海口徽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即席演讲,虽然他本人因政治原因下马,在此不作讨论。
但他这篇文章非常有见地,本人相当地佩服。
今转于此,谨供家乡人和关心徽州及徽文化之人士共享。
)今天(2003年9月6日)我仅以刚刚受聘为“海口徽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的身份做一个抛砖引玉的发言,以期引起大家对徽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为研究会卓有成效开展活动提供一些信息。
近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四个问题:一是何为徽文化,二是徽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三是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四是徽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什么。
下面就把我学习、研究和思考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何为徽文化?要把这个概念搞清楚,首先要搞清何为徽州?何为文化?二者一清楚,徽文化的含义就出来了。
何为徽州?我们这里讲的徽州已经不是行政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历史上的徽州统称一府六县,即徽州府管辖六个县: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
其中婺源已不归安徽管辖,划归江西了;绩溪也不在徽州的范围之内,划给宣州了。
历史上的这些变迁且不去管它,我们只讲文化概念。
徽州长期以来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歙县,南宋以前徽州叫歙州。
近百年来,她的商业中心已移到屯溪。
解放以后,徽州专员公署的所在地一直在屯溪。
这是我要讲的徽州概念。
文化的概念,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在此我只是提示不要把文化认为就是文学创作、艺术表演,它固然是文化范畴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
文化与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发展生产,紧紧联系在一起,它表现出多种形式。
也许它的最初、最直接的层面是艺术文化,就是平时我们所讲的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在这个层面上徽州人有过重要的贡献,后面将会涉及。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文化,从社会制度到一个单位的管理制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海南一些大的企业,包括安徽人主政的企业,很重视企业文化,这里面就包含、渗透着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