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化碳在化学实验中的妙用
- 格式:doc
- 大小:236.50 KB
- 文档页数:3
四氯化碳吸附孔径四氯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燃性液体,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不良的毒性。
在工业中,四氯化碳常被用作溶剂、冷冻剂、消防灭火剂等。
然而,由于其毒性和危险性,四氯化碳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为了降低四氯化碳的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使用吸附材料来捕集和去除四氯化碳。
吸附材料通过吸附分子表面的物理力和化学力来充当陷阱,从而使四氯化碳分子附着并留在材料表面。
常用的吸附材料包括活性炭、分子筛、硅胶等。
在吸附材料中,具有适当的孔径是实现高效吸附的关键因素之一。
孔径可以分为微孔、介孔和大孔三种类型。
微孔孔径通常小于2纳米,介孔孔径介于2纳米至50纳米之间,而大孔孔径通常大于50纳米。
不同孔径的吸附材料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
首先,微孔材料是一类具有极小孔径的吸附材料。
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和较小的孔径,微孔材料能够有效地吸附小分子物质,如四氯化碳。
微孔材料的典型代表是活性炭,其有机质含量较高,孔径分布较为均匀。
由于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因此在去除四氯化碳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次,介孔材料是一类具有较大孔径的吸附材料。
介孔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孔容,能够吸附中等分子物质,如液体有机物。
介孔材料的代表是分子筛,其孔径分布较集中,能够选择性地吸附一定大小范围内的分子。
然而,由于四氯化碳分子较小,介孔材料对其吸附能力较低。
最后,大孔材料是一类具有较大孔径的吸附材料。
大孔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孔容,适用于吸附大分子物质,如脂肪酸、油脂等。
对于四氯化碳这样的小分子物质,大孔材料的吸附能力有限,不适合作为去除四氯化碳的吸附材料。
总结起来,四氯化碳的吸附孔径应该选择微孔材料为佳。
微孔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孔径,能够有效地吸附四氯化碳这样的小分子物质。
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微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吸附材料的孔径不仅仅取决于物理尺寸,还与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和孔径。
四氯化碳后处理方法四氯化碳(CCl4)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工业和实验室中广泛使用。
然而,它是一种危险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具有潜在危害。
因此,在四氯化碳的应用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后处理方法来最小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四氯化碳后处理方法。
1.活性炭吸附:活性炭是一种高度吸附能力的材料,可以有效吸附四氯化碳。
将四氯化碳废液通过活性炭床进行处理,可将四氯化碳从废液中吸附并留在活性炭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规模处理,需要定期更换或再生活性炭。
2.催化氧化:催化氧化是一种将有机化合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将四氯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氢等无害产物。
常用的催化剂有过渡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锰和氧化钒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处理,但催化剂选择和催化剂的再生是关键问题。
3.生物降解:利用微生物将四氯化碳降解为无害的化合物是一种可行的后处理方法。
例如,一些细菌和真菌具有四氯化碳降解能力。
通过建立适当的生物反应器,可以将四氯化碳转化为其它无害物质。
然而,这种方法的效率较低,且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
4.高温燃烧:高温燃烧是一种将有机化合物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
将四氯化碳进行高温燃烧,可将其分解为无害的产物。
然而,高温燃烧要求专业的设备和严格的操作控制,且会产生大量的热能。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四氯化碳后处理方法,如光催化降解、厌氧消化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后处理方法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经济性、可行性和环保性等。
综上所述,四氯化碳后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目的是降低其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危害。
通过采用适当的后处理方法,可以将四氯化碳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四氯化碳中提取碘单质的方法从四氯化碳中提取碘单质的方法引言四氯化碳是一种常见有机溶剂,其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
提取四氯化碳中的碘单质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实验,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方法一:还原法1.将四氯化碳倒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还原剂(例如:锌、硫酸亚铁等)。
2.在适当的温度和条件下,待反应完成后,收集生成的气体。
3.将气体冷却并收集,即可得到纯净的碘单质。
方法二:氧化法1.将四氯化碳与一定量的氧气或过氧化氢反应。
2.经过适当的温度和反应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带有高浓度的碘气体。
3.将生成的碘气体收集进行冷却,即可得到纯净的碘单质。
方法三:萃取法1.将四氯化碳溶液与适量的萃取剂(例如:甲醚、氯仿等)混合。
2.在适当的温度和条件下,使溶液中的碘在萃取剂中富集。
3.将富集了碘的萃取剂进行蒸馏或冷却收集,即可得到纯净的碘单质。
方法四:电解法1.将四氯化碳溶液置于电解槽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例如:盐酸、硫酸等)。
2.通过电流导入电解槽中,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四氯化碳中的碘离子还原为碘单质。
3.收集电解槽中生成的碘单质。
结论通过还原法、氧化法、萃取法以及电解法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四氯化碳中提取出纯净的碘单质。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时要遵守相应的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方法一:还原法•加入还原剂:将四氯化碳倒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还原剂,如锌、硫酸亚铁等。
•反应进行:在适当的温度和条件下,等待反应完成。
•收集气体:待反应完成后,收集生成的气体。
•冷却:将气体冷却并收集,即可得到纯净的碘单质。
方法二:氧化法•反应进行:将四氯化碳与一定量的氧气或过氧化氢反应。
•碘气体生成:经过适当的温度和反应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带有高浓度的碘气体。
•收集气体:将生成的碘气体收集进行冷却。
•得到碘单质:冷却后即可得到纯净的碘单质。
方法三:萃取法•混合溶液:将四氯化碳溶液与适量的萃取剂,如甲醚、氯仿等混合。
四氯化碳高中用途一、引言四氯化碳(CCl4)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四氯化碳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主要用途。
二、用途一:溶剂四氯化碳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常用于溶解有机物。
它具有较高的极性和溶解能力,能够溶解许多有机物,如脂肪类、芳香族化合物等。
在有机合成实验中,四氯化碳的溶解性能可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反应物的混合和反应物的溶解,使实验更加顺利进行。
三、用途二:溶剂萃取四氯化碳还可用于高中化学实验中的溶剂萃取过程。
溶剂萃取是一种将溶液中的物质分离的方法,通过溶剂与溶液中的目标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目标物质从溶液中转移到溶剂中。
四氯化碳作为无色液体,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低的挥发性,能够与许多有机物发生相互作用,并实现溶剂萃取的目的。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四氯化碳进行溶剂萃取实验,提取目标物质以便进一步研究。
四、用途三:测定折射率四氯化碳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测定折射率。
折射率是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变化比例,是介质的一个重要光学性质。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四氯化碳的特殊性质,通过测定不同溶液中光的折射率来推断溶液的浓度或成分。
这种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用途四:防火灭火剂除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四氯化碳还具有防火灭火的作用。
由于四氯化碳具有较高的沸点和较低的挥发性,它可以在火灾现场形成一层稳定的液体膜,阻止氧气进一步接触到燃烧物质,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然而,由于四氯化碳具有毒性和危险性,使用时需要谨慎,确保使用环境通风良好,避免人体接触和吸入。
六、用途五:消毒剂四氯化碳还可以用作消毒剂,具有杀菌和灭活微生物的作用。
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四氯化碳制备一定浓度的消毒溶液,用于实验器具和实验环境的消毒。
然而,由于四氯化碳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的危害,使用时应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做好防护措施。
四氯化碳的作用
四氯化碳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以下是四氯化碳的一些主要用途:
1. 作为溶剂:四氯化碳在化学实验中广泛用作非极性溶剂,特别适用于溶解脂肪,油脂和芳香化合物。
它在有机合成反应中可用于溶解和反应底物,从而促进反应进行。
2. 作为萃取剂:四氯化碳在萃取过程中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脂肪,油脂和色素等有机物。
3. 作为溶剂和冷冻介质:由于其低沸点和良好的熔点,四氯化碳常常被用作溶剂和冷冻介质。
它可以在低温下快速冷冻样品,并保持样品的完整性。
4. 作为消防灭火剂:四氯化碳的低毒性和不易燃性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消防灭火剂。
它可以用于扑灭电气设备和设施的火灾,并迅速阻止火势蔓延。
5. 作为化学试剂:四氯化碳在一些化学分析过程中也用作试剂,如氯离子的测定。
总结起来,四氯化碳作为溶剂、萃取剂、溶剂和冷冻介质、消防灭火剂以及化学试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氯化碳在化学实验中的妙用摘要利用四氯化碳特殊的理化性质,改进了次氯酸的漂白实验、原电池装置、淀粉与碘的可逆热色性实验和防气体倒吸的实验装置,教学效果理想。
关键词漂白实验原电池可逆热色性防倒吸实验装置次氯酸碘淀粉CCl4是一种常用化学试剂,不溶于水、不导电、密度比水大,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常做萃取剂),化学反应惰性,与多数物质不反应。
结合CCl4特殊的理化性质,笔者改进、增设了一些教材演示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改进次氯酸的漂白实验装置如图1,实验操作:将氯气通入盛有2 mL水的试管,制得氯水,加入1 mL四氯化碳充分振荡,溶液分层,下层显黄绿色,上层几近无色,然后将用缠有红纸条的玻璃棒插入溶液。
实验现象:浸入Cl2一CCl4溶液的红纸条不褪色,浸入水层的红纸条被漂白了。
改进优点:药品用量少,操作简单,实验现象对比明显。
(1)向盛有溴水的试管加入1 mI,四氯化碳后稍稍振荡(下层显橙黄色,上层显淡黄色,若振荡的次数较多,水层太淡,不易观察),然后用长滴管向上层水溶液滴加3滴乙醛,淡黄色褪去,再将长滴管伸入油层,滴加3滴乙醛,橙黄色不变。
增设目的:苏教版教材只介绍了乙醛被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氧化的实验,本实验能证明:溴水(应是次溴酸)或其它强氧化剂也能将乙醛氧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乙醛不发生反应。
(2)取2支小试管分别加入2 mL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溴水,分别通入乙烯,观察溴水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颜色均褪去。
改进优点:苏教版教材只介绍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反应,改进实验证明溴水、溴的四氯化碳都能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且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与乙烯的反应速度更快(观察油层颜色先褪色)。
2改进原电池装置实验准备:取铜漆包线和铝漆包线各1根,下端剥去外包塑料,露出铜丝和铝线,上端的塑料线均不除(起绝缘作用),向试管依次加入1 mL四氯化碳、2 mL 0.1 mol/L的盐酸,实验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与现象:(1)将裸露铜线、裸露铝线全插入盐酸,铜线表面产生气泡,电流计偏转;(2)将裸露铜线、裸露铝线全部插入CCl4,无现象;(3)将裸露铜线全部插入CCl4、裸露铝线插入盐酸,铜线表面产生气泡,电流计偏转(此时铜线相当于惰性电极);(4)将裸露铜线全插入盐酸、裸露铝线全插入CCl4,无现象。
对实验“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碘”的探究作者:顾晔来源:《化学教学》2007年第03期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3-000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人教版新教材《化学1》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实验1-4)“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萃取。
具体操作为:“⑴用量筒量取10mL饱和碘水,倒入分液漏斗,然后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⑵......”[1]。
笔者在课前准备该实验时发现,将分液漏斗静置分层后,下层呈紫色,上层仍为棕黄色(比原碘水颜色略浅),碘水在萃取前后的颜色变化不大。
当时有老师提出实验室配制的碘水浓度太大,加入的CCl4不足以将碘水中的碘完全萃取。
可是,当增大萃取剂用量,并进行多次的萃取后,结果仍不能让我满意,似乎萃取效率很低;而《分析化学》对此进行过定量计算:等体积的CCl4从碘水中萃取I2时,全量一次萃取,萃取百分率可达98.8%[2],若分三次萃取,萃取百分率接近100%[3],这显然和上述实验现象不相吻合。
经查阅资料,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29g(20℃),常温下的饱和碘水不会溶解过多的碘,可碘水颜色为什么那么深?原来实验员配碘水时是将碘溶解在KI的稀溶液中,碘容易溶解在KI溶液中。
会不会由于试剂KI的加入造成了碘水在萃取前后的颜色变化不大?笔者准备了以下几个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1 通过对比实验找出问题所在1.1 实验准备实验1用两种不同方法配制饱和碘水碘水(A)的配制:取少量单质碘加入烧杯,加100mL水溶解,只有极少量碘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再加入数滴1mol/L KI溶液,液体呈棕黄色,烧杯底部残留极少量固体。
碘水(B)的配制:取相同质量的碘加入烧杯,加100mL水溶解,加热40s液体呈棕黄色。
1.2 实验现象对比实验2用CCl4萃取碘(分2次萃取)具体操作:分别往梨形分液漏斗A、B中加入碘水(A)和碘水(B)各12mL,再分别加入5mL四氯化碳,充分振荡,静置分液,记录现象;有机层转移到小烧杯中,水层仍保留在分液漏斗中,继续向分液漏斗A、B中分别加入5mL四氯化碳,充分振荡,静置,记录现象(见表1)。
四氯化碳做核磁的溶剂1.引言1.1 概述四氯化碳,化学式为CCl4,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溶剂。
它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室温下具有较低的沸点和高的稳定性。
由于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四氯化碳在广泛的科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四氯化碳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
它可以溶解许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如脂肪类、脂溶性维生素和有机色素等。
由于其溶解性能的稳定性和广泛性,它成为了许多实验室和工业实践中的重要溶剂。
其次,四氯化碳在核磁共振(NMR)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核磁共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方法。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我们通常需要使用一种溶剂来使样品溶解并获得高质量的谱图。
而四氯化碳正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溶剂之一。
它具有惰性、不易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的特点,可以提供稳定的、无干扰的背景信号。
同时,由于其相对较高的沸点和稳定性,四氯化碳能够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实验,更好地满足实验需求。
在科学研究中,四氯化碳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
尽管四氯化碳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是一种潜在的有毒物质。
长期接触或过量暴露于四氯化碳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四氯化碳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四氯化碳作为一种重要的溶剂在核磁共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研究者们进行实验和研究的理想选择。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四氯化碳的潜在危险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护人体和环境的健康。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尝试探索更多替代品,以减少对四氯化碳的使用,推动实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四氯化碳做核磁的溶剂进行一个总体的概述。
接着,介绍文章将会按照什么样的结构组织,这样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接下来的内容安排。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探讨四氯化碳在核磁共振中的应用,以及分析其性质和作用。
2. 正文部分将重点关注四氯化碳的性质和其在核磁共振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液溴的反应
高中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
其中,溴水、溴的四氯化碳和液溴的反应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实验。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溴水。
溴水是一种含有溴元素的水溶液,呈现橙黄色或棕红色。
溴水可以被用作氧化剂,具有很强的漂白和消毒效果。
溴的四氯化碳是一种溴和四氯化碳(CCl4)反应生成的产物。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逐滴加入溴水到四氯化碳中,观察到溴水和四氯化碳的剧烈反应。
这个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并产生浓烈的气味。
溴和四氯化碳的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取代反应。
在此反应中,溴的原子与四氯化碳分子中的氯原子交换位置,形成一种新的有机物。
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Br2 + CCl4 → CBr4 + Cl2。
液溴也可以参与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
例如,液溴与铝的反应会产生一种亮黄色的火焰,这是因为液溴是一种良好的氧化剂,可以与铝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此外,液溴还可以与羟胺等有机胺反应,生成相应的溴胺化合物。
这些溴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菌和消毒作用,在医药和卫生领域中被广
泛应用。
总结来说,高中化学中,我们学习和实验了溴水、溴的四氯化碳和液溴的反应。
这些反应不仅有趣,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通过实验探索,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四氯化碳在化学实验中的妙用
摘要利用四氯化碳特殊的理化性质,改进了次氯酸的漂白实验、原电池装置、淀粉与碘的可逆热色性实验和防气体倒吸的实验装置,教学效果理想。
关键词漂白实验原电池可逆热色性防倒吸实验装置次氯酸碘淀粉
CCl4是一种常用化学试剂,不溶于水、不导电、密度比水大,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常做萃取剂),化学反应惰性,与多数物质不反应。
结合CCl4特殊的理化性质,笔者改进、增设了一些教材演示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改进次氯酸的漂白实验
装置如图1,实验操作:将氯气通入盛有2 mL水的试管,制得氯水,加入1 mL四氯化碳充分振荡,溶液分层,下层显黄绿色,上层几近无色,然后将用缠有红纸条的玻璃棒插入溶液。
实验现象:浸入Cl2一CCl4溶液的红纸条不褪色,浸入水层的红纸条被漂白了。
改进优点:药品用量少,操作简单,实验现象对比明显。
(1)向盛有溴水的试管加入1 mI,四氯化碳后稍稍振荡(下层显橙黄色,上层显淡黄色,若振荡的次数较多,水层太淡,不易观察),然后用长滴管向上层水溶液滴加3滴乙醛,淡黄色褪去,再将长滴管伸入油层,滴加3滴乙醛,橙黄色不变。
增设目的:苏教版教材只介绍了乙醛被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氧化的实验,本实验能证明:溴水(应是次溴酸)或其它强氧化剂也能将乙醛氧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乙醛不发生反应。
(2)取2支小试管分别加入2 mL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溴水,分别通入乙烯,观察溴水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颜色均褪去。
改进优点:苏教版教材只介绍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反应,改进实验证明溴水、溴的四氯化碳都能与乙烯发生加成反应,且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与乙烯的反应速度更快(观察油层颜色先褪色)。
2改进原电池装置
实验准备:取铜漆包线和铝漆包线各1根,下端剥去外包塑料,露出铜丝和铝线,上端的塑料线均不除(起绝缘作用),向试管依次加入1 mL四氯化碳、2 mL 0.1 mol/L的盐酸,实验装置如图2。
实验操作与现象:
(1)将裸露铜线、裸露铝线全插入盐酸,铜线表面产生气泡,电流计偏转;
(2)将裸露铜线、裸露铝线全部插入CCl4,无现象;
(3)将裸露铜线全部插入CCl4、裸露铝线插入盐酸,铜线表面产生气泡,电流计偏转(此时铜线相当于惰性电极);
(4)将裸露铜线全插入盐酸、裸露铝线全插入CCl4,无现象。
改进优点:将盐酸与四氯化碳置于同一个试管中,通过铜线、铝线上下移动,巧妙实现了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的切换,直观证明了CCl4不能导电(CCl4不是电解质),处理的铜线、铝线则兼具导电和绝缘的双重功能。
与苏教版教材实验相比较,改进的装置简洁、现象明显,实验功能强大(若将铜线换成碳棒、铝
线等,可以探究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
3改进淀粉与碘的可逆热色性实验
如图3装置,实验操作与现象:先向一支试管加入lmL的CCl4、再加入2mL 淀粉-I4:溶液不振荡,上层溶液显蓝色,下层无色,将试管浸入60℃水浴中,观察CCl4层逐渐变为淡紫红色,上层蓝色消失,将试管冷却,水层出现较淡的蓝色。
改进优点:苏教版《实验化学》仅以文字介绍了“淀粉、碘一碘化钾”体系的可逆热色性现象:淀粉遇碘显蓝色,加热时直链淀粉的螺旋构象被破坏,无法保持对碘的吸附,I2游离出来,与KI形成Kl3,蓝色消失,冷却后蓝色出现。
但是学生对平衡体系KI+l2—Kl3不甚熟悉,改进实验中将KI换成CCl4,加热“淀粉一碘”溶液,蓝色消失,CCl4层逐渐变红;温度降低,水层出现淡蓝色(与加热前颜色比较)。
改进实验现象明显,还能证明CCl4和I2之间的作用力比淀粉和I2之间的作用力强(如下实验现象也能佐证:在淀粉-I2溶液加入CCl4振荡静置,油层显紫红色,水层蓝色变浅)。
4改进防气体倒吸的装置
按图4组装装置,实验操作与现象:将球形干燥管下端浸入CCl4层,持续通入氨气,滴有酚酞的水层逐渐变红(无倒吸发生),将球形干燥管下端提取,浸入水层,大量红色的水溶液瞬间倒吸至干燥管球形部,水面随即回落,再将干燥管下端浸入CCl4层,倒吸立刻停止,重复操作几次,现象十分明显。
改进优点:苏教版教材介绍了氨气溶于水,用倒置漏斗扣在烧杯水面防倒吸的装置,本实验通过移动干燥管,使氨气先与CCl4接触、再浸入水里,出现“不倒吸一倒吸一不倒吸”的有趣现象,深刻揭示了氨气发生倒吸的原因,教学效果理想。
说明:四氯化碳有毒,实验中应严格控制用量(以1~2 mL为宜),上述实验中四氯化碳均位于水层下,被水密封,毒害小,还可用蘸有酒精的棉花塞住试管以吸收可能挥发的四氯化碳,实验结束后四氯化碳要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