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品中乐观旷达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苏轼作品中乐观旷达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作者:包诗雨来源:《神州》2012年第35期摘要:在现代语文课程中,苏轼作品的学习占了很大比重。
而在苏轼作品的学习中,苏轼的词作是最值得学习和品味的元素之一。
关键词:苏轼词乐观旷达现代语文教学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和美学方面都有着很高造诣。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佛两家思想的影响,既尊崇儒家的“入世”思想,又采取“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的洒脱、旷达态度。
儒家思想与佛老思想的并存、统一和矛盾,使他的创作内容丰富多彩。
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关心国事、抨击弊端、提出改良建议的充满现实政治性的作品和评古论今、议论纵横、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作品,又有充滿幻想和豪迈情怀的浪漫主义篇章。
苏轼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词从晚唐五代所奠定的香软柔媚基调,至柳永时已发展到极致,由上层社会的娱乐专属品走向市井、平民生活,但至此词的内容仍旧是局限于男女情爱和羁旅感伤等缠绵悱恻基调之上。
而在当时宋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政治情况之下,香艳婉转的词风显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出现在此时的词体转型实际上是宋词为了适应社会现状避免被历史淘汰的一个必然过程,而此时北宋文坛最为活跃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便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此项重任。
这是历史的必然,由客观社会决定,又由苏轼文学思想和个人性格决定。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对于苏轼在宋词领域的贡献,不仅仅要说个人之能,也要全面和客观的分析当时社会背景条件和民族现状。
苏轼词作典型地反映了苏轼的作品风格和处世之道。
其词作一扫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五代以来词作专写男女情爱、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尴尬处境,空前地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最重要的是,苏词风格大气磅礴,“有意为状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而似乎是苦难造就英雄,苏轼最为出色的作品正是在他被贬谪期间写成的。
如他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最能反映其乐观矿大思想的词作。
苏轼的豁达与乐观篇一苏轼的豁达与乐观要说苏轼这哥们儿,那真是个奇葩,乐观得没边儿。
搁现在,妥妥的精神导师级别的人物。
我以前总觉得这种“豁达”是书上写的,离我八竿子打不着,直到上个月去杭州玩儿,才算是有点体会。
那次去西湖,人巨多,就跟赶庙会似的。
本来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看看风景,结果走到断桥边,被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差点儿没把我挤成肉饼。
当时我心里那个憋屈啊,感觉所有美好的西湖意境都被这嘈杂的人群给破坏了,就想赶紧逃离这个“人肉战场”。
突然,我抬头看到断桥边上一棵老柳树,枝条低垂着,像个慈祥的老人在向我招手。
树下有个卖糖葫芦的大爷,满头白发,正乐呵呵地跟顾客聊天。
他那笑容,跟苏轼画像上那种洒脱的神情还真有几分相似。
我买了一串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吃着吃着,心里那股憋闷劲儿就消散了不少。
我坐在树下,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觉得这场景有点意思。
这跟苏轼被贬黄州,还得自己动手种田,却依然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他虽然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但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垮,反而从中找到了乐趣,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他总能找到积极的一面,这正是一种令人钦佩的乐观精神。
而我,只是被挤了一会儿就心情不好了,真是比不了苏轼老先生的胸襟。
这糖葫芦,吃起来真不错。
篇二苏轼的豁达与乐观继续说苏轼。
他那乐观劲儿,你说是天生丽质还是后天修炼,还真不好说。
我琢磨着,大概两者都有吧。
基因好,再加上他那颗不服输的心,估计是造就了他这独特的性格。
记得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故事。
那会儿他可真是倒霉透顶,官丢了,还被流放,可以说是人生低谷了。
但是,你看看人家,在黄州,他居然自己开荒种地,还写诗作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要是搁我身上,估计早就哭天抢地,寻死觅活了。
我这人,就是比较玻璃心,一点小事都能让我愁眉苦脸好几天。
就拿前天的事儿来说吧,我新买的手机屏幕,不小心摔碎了,我当时那个心疼啊,感觉世界都崩塌了。
写苏轼乐观豁达改变了我的作文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和自己的不幸。
但是,苏轼的乐观豁达改变了我的一切。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喜欢读他的诗歌和散文,因为他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
在我读到苏轼的作品时,我感到自己仿佛被一股清新的空气所包围。
他的文字让我感到快乐和自由,让我不再沉浸在自己的烦恼中。
我开始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尝试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例如,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告诉自己“困难是暂时的”,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它们。
当我感到失落时,我会想起苏轼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并且告诉自己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这些话语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除此之外,我还从苏轼的作品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的哲理。
例如,他曾经说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像天一样坚强不屈,像地一样包容宽厚。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拥有坚强的内心和宽容的心态,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的文字让我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更加热爱生活。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勇敢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轼旷达乐观作文你要是问我历史上最旷达乐观的人是谁,我肯定第一个就想到苏轼。
这哥们儿啊,那一生过得就像坐过山车似的,起起落落,但他始终能保持着一种超酷的乐观态度,就像黑暗里永远能找到光的那种人。
苏轼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
一会儿被皇帝看重,在朝廷里当官,风光无限;一会儿又因为各种政治斗争被打压,被贬到那些偏远得不能再偏远的地方。
要是换作别人啊,估计早就被这打击弄得一蹶不振了。
但苏轼不一样,他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
他还特别会吃。
在黄州的时候,猪肉那是便宜得很,可大家都不怎么会做。
苏轼就琢磨出了一道“东坡肉”。
他把猪肉做得香喷喷的,还写了首诗来描述这道菜的做法。
这说明啥?说明他虽然身处困境,但是依然热爱生活,从日常的食物中都能找到快乐。
而且啊,他还经常和当地的老百姓混在一起,喝酒聊天,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
还有一次,他被贬到岭南。
岭南那时候可是瘴气弥漫,条件恶劣得很。
可苏轼看到岭南的荔枝,立马就被吸引住了。
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
你看,别人觉得是苦地方,他因为有荔枝吃,都愿意一辈子待在那儿了。
这乐观劲儿啊,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在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时,能这么旷达乐观,和他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他就像是看透了人生的无常,知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自己的内心够强大,就能活得潇洒自在。
他的诗词里也常常表现出这种豁达的思想。
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着大雨,别人都在找地方躲雨,他却能在雨中漫步,还潇洒地说这点雨怕什么呢?这种对风雨的坦然面对,就是他旷达乐观的写照啊。
苏轼的旷达乐观就像一束光,穿越千年的历史,依然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他教会我们,不管生活给我们多少苦,我们都可以像他一样,在苦中找到甜,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用积极的态度去拥抱生活。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在实指导
意义500字
我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都要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不能因为学习上的一点小困难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就自暴自弃,反而,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积极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面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却依旧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内容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苏轼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
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苏轼旷达乐观作文
要说古代文人里谁最旷达乐观,那苏轼肯定得排在前头。
这苏轼啊,就像一颗打不倒的“文坛小强”,不管生活给他开了多少“坑”,他都能哼着小曲儿跨过去。
后来他又被贬到岭南,那时候的岭南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那是又热又潮湿,还有各种瘴气,简直是个“天然大毒坑”。
可苏轼到了岭南,看到满目的荔枝树,乐了,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看到荔枝就像看到了宝贝,能把这么个被贬之地说得好像人间仙境似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扔到沙漠里,别人都在抱怨没水没食物,他却发现了仙人掌果,还高兴得不行,说这果儿可真甜。
再后来,他被贬到儋州,那更是天涯海角的地儿了。
但苏轼依旧没有被打倒,他在儋州办学堂,教当地的百姓读书写字,传播文化。
他就像个播种机,走到哪儿就把乐观旷达的种子播到哪儿。
他的这种乐观旷达,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不仅照亮了自己的生活,也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苏轼的旷达乐观啊,其实就是他的一种生活智慧。
他不会被困境困住,不会被悲伤淹没。
他就像一个在生活的大海里乘风破浪的水手,不管多大的风浪,都能扬起笑脸。
他的这种态度也告诉我们,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只要我们像苏轼一样,有一颗旷达乐观的心,就能在苦中找到甜,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在风雨中翩翩起舞。
反正啊,苏轼就是这么一个超级酷的大文豪,他的旷达乐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写苏轼乐观豁达改变了我的作文说起苏轼,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还特别会做人,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更是让人佩服。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写不出一篇好作文而愁眉苦脸,心里就像被乌云遮住了一样。
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苏轼的那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话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让我豁然开朗。
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用苏轼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我发现,每当我遇到挫折时,只要想到苏轼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就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这种心态让我在写作的时候更加从容不迫,不再那么焦虑和紧张。
有一次,我在写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那个问题好像总是绕着我转,让我难以下手。
我正想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苏轼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话就像是一个魔法咒语,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我决定放下包袱,像苏轼那样去面对这个难题,结果还真就解决了。
还有一次,我在参加学校的辩论比赛时,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没有取得好成绩。
那次失败让我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但是,当我想起苏轼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就明白了,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不同的,我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否定自己。
于是,我调整心态,重新开始训练,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精神的力量。
它不仅让我在写作上更加得心应手,还让我在生活中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我想,这就是苏轼给我的最大礼物吧!。
苏轼的超脱精神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超脱精神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光芒。
他的超脱精神不仅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更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使其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价值。
苏轼的超脱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人生无常的坦然接受。
在他的一生中,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并未因此而陷入绝望和消沉。
相反,他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这些挫折,认为人生本就充满了变数,不必过于执着于一时的得失。
这种对无常的坦然,使他在文学创作中能够以平和的心境描绘世间万象。
在《赤壁赋》中,苏轼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感慨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却又能在这短暂与渺小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超脱的态度,让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的悲欢离合,上升到了对人类命运和宇宙万物的思考。
苏轼的超脱精神还表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融入。
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和灵感,将自然景观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寄托着他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比如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生动而迷人,他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独特韵味。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欣赏,反映了他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苏轼的超脱精神也让他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幽默与风趣。
即使面对困境,他也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自我调侃,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他的豁达。
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看似自嘲,实则是他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超脱解读。
他将被贬之地视为自己的“功业”,这种幽默背后,是他对命运的不屈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苏轼的超脱精神还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内涵。
他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放眼于历史和未来,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和价值。
苏轼的乐观心态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什么《苏轼的乐观心态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仰。
而其中,他那始终保持的乐观心态,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更是有着深刻的启示。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
他历经多次被贬,仕途坎坷,但在这重重困境之中,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苏轼的乐观心态首先表现在他对挫折的坦然面对。
无论是被贬黄州,还是后来更远的岭南、海南,他都没有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潭。
在黄州,他亲自开垦荒地,名曰“东坡”,并自诩“东坡居士”。
这种自嘲和积极的态度,让他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对比现代人,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感到沮丧、绝望,甚至一蹶不振。
工作中的一次失败,可能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感情上的一点波折,或许就会让我们对爱情失去信心。
而苏轼告诉我们,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坦然面对,总能在困境中找到转机。
他的乐观还体现在对生活的细微之处都充满热爱。
哪怕是粗茶淡饭,他也能品味出其中的滋味。
他在《初到黄州》中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这体现了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而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忽略了身边的美景、美食,总是在追求着所谓的“大目标”“大成就”,却忘记了生活中的小确幸。
我们应该学习苏轼,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微风的轻抚、花朵的芬芳,从日常的点滴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苏轼的乐观心态也让他拥有了广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
他与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不计较个人得失。
即使是那些曾经对他不利的人,他也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种豁达和超脱,让他不受外界干扰,坚守自己的内心。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常发生,我们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人争执不休,耿耿于怀。
苏轼的处世态度提醒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要被琐事所困扰,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过错,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宁静和强大。
关于苏轼乐观豁达的作文关于苏轼乐观豁达的作文篇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初次读赏,便觉得格外感人,这是他梦见了早逝的亡妻而写下的。
十年忌辰,正是个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绪心怀的情绪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
原来那个曾写下“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的人也会有如此的柔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已经忘记是在哪儿看到这句诗,但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是啊,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的过客,所以人不应该为过往而伤怀,应豁达处世,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明明他有满腹的惆怅,却又以无可奈何,在孤身一人的境地,或许只有自己不厌其烦的告诫自己,才不能被惆怅和寂寞所包围。
中秋之夜,原本是何等的美丽,可在这花好月圆之时,他却只能一人独自坐在清冷的月光下。
看着凄美的明月,他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既然连月亮都会有圆满缺憾,人的欢喜悲哀,自古皆然,亦不是如此。
最后他在忧伤中寄情于明月,倾诉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许清风拂过,美丽的月光与点点星光依旧,就这样在点缀着淡淡凄凉的环境中,全诗画上了句号。
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他用理想勾勒出一个豪迈的形象,他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流淌过。
对待人生的态度,他乐观依旧,即使经历的失败再多,他只是淡定从容地一笑置之。
他的短暂一生可谓是曲折多难,他本人却也未曾消极过。
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玷污不了他的白衣胜雪;即使官场再乌烟瘴气,也掩去不了他的光芒万丈;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他的情深似海。
“腹中有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愿我能像他一样在书海中遨游,忘记人间的喧嚣浮躁,红尘万丈。
关于苏轼乐观豁达的作文篇二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国学之一。
而在我眼中,苏轼的诗词是茫茫诗词海洋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苏轼如何通过诗歌作品影响现代文学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诗歌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社会现实、友情爱情等诸多方面。
这种广泛的题材选择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范例。
在现代社会,作家们同样可以从生活的各个角落汲取灵感,用文字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苏轼诗歌中的人生思考,让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能够保持豁达与乐观。
他曾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种对人生风雨的坦然态度,激励着现代读者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苏轼的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
他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现代文学在追求语言表达的创新与个性化的同时,也可以从苏轼的诗歌中汲取营养,注重语言的质朴与真实,用平实的语言传递深刻的内涵。
苏轼诗歌中的创新精神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他敢于突破传统的诗歌格律和表现形式,尝试新的创作手法。
在《百步洪》中,他连用七个比喻来形容水流的湍急,展现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创新意识鼓励现代作家不断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方式,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开辟道路。
此外,苏轼的诗歌作品还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他关注民生疾苦,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充满同情。
在《吴中田妇叹》中,他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劳作和悲惨遭遇。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促使现代作家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以文学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苏轼诗歌中的意境营造也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
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境界,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将西湖的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发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人,他的文集仍然被许多人学习参考,他的人生给了很多人启发。
苏轼不仅拥有出色的文学才华,而且拥有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激励着众多爱读书者和现代人。
苏轼是东晋末期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文章饱含哲理,隽永动人。
他曾用其经典之作《水调歌头》这首诗,表达了崇高的理想,朴素的情感,以及其对宽容无私乐观态度。
他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人。
苏轼的旷达态度体现在他的文字里,他认为人们应当摆脱尘世的压力和繁琐的事务,而应当洞悉人生的美好,放松心灵。
他在《长恨歌》中,写道“人生几个苦日子,劝君莫惆怅。
”他把自己与大自然
融为一体,视苦恼和痛苦为无常,不必有太多的担忧。
苏轼既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形式,他的诗词充满了自由浪漫的精神。
他的兴高采烈的诗句激发着读者的新思想,他的话语和文章不仅给了当地市民以思想精神的滋润,而且也给了当时的文人很多新的灵感。
从苏轼的旷达人生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不要因为外部的压力而放弃内心的理想,做自己真实的自己,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姿态。
正如他在《一剪梅》中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我们也应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世界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星光,唱响属于自己的歌曲。
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激励着未来一代打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寻找新的思考空间。
而这正是苏轼留给我们的礼物。
他的文字、他的诗歌,
将永远在历史的洪流中激发人们的新思想。
我们从苏轼的旷达人生中,学习到放松心情、宽容他人、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教训,让我们更加勇敢地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给这个世界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写苏轼乐观豁达改变了我的作文说起苏轼,那可是个传奇人物。
他不仅诗写得好,字也写得漂亮,而且性格开朗,总是笑口常开。
说到苏轼的乐观,我可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记得有一次,我心情郁闷得像是乌云盖顶,愁云惨淡,连走路都像是踩在棉花上。
这时,苏轼来了,手里拿着一杯茶,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仿佛能驱散所有的阴霾。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苏轼的话就像春风拂面,温暖而有力。
他告诉我:“忧愁不过是过眼云烟,快乐才是生活的真谛。
”听了这话,我的心情就像被太阳晒过的云朵,慢慢变得明朗起来。
还有一次,我在做数学题时卡壳了,那个难题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在心头,让我喘不过气来。
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苏轼又出现了。
他拿出一副棋子,教我如何用智慧去解开这个难题。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我终于找到了解题的关键,那种成就感简直比吃了蜂蜜还甜。
苏轼的乐观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他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苏轼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啊,就算生活再怎么艰难,我也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勇敢面对,乐在其中。
苏轼的这种乐观豁达,让我学会了在生活中寻找乐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他一样保持微笑,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这种精神力量,有时候真的比黄金还要珍贵。
所以啊,每当我遇到挫折或者不开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苏轼的那句话:“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句话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有起起落落,但我们要学会像他一样,保持一颗平常心,用笑容去面对一切。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精彩,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
苏轼作品对中学生乐观心态的影响咱中学生这日子啊,那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开心得飞起,一会儿又郁闷得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就说我吧,之前有段时间,那心情简直糟透了。
那是一次重要的考试之后,成绩出来,我看着那可怜巴巴的分数,感觉天都要塌了。
回到家,我像个霜打的茄子,耷拉着脑袋,一句话都不想说。
老妈看我这模样,就知道事儿不妙,凑过来问:“咋啦,宝贝?谁欺负你啦?”我把成绩单往她面前一扔,闷声说:“还能咋,考砸了呗。
”老妈看了看成绩,轻轻叹了口气,说:“一次考试而已嘛,别这么垂头丧气的。
”可我哪听得进去啊,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难受得要命。
这时候,我想起了之前读过的苏轼的词。
苏轼那家伙,一生可没少遭罪。
被贬来被贬去的,按说他得整天唉声叹气吧?可人家不,活得那叫一个潇洒自在。
就像那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下着雨呢,别人都急急忙忙地跑,他倒好,慢悠悠地走着,还吟诗唱歌。
我就想啊,我这算啥呀,一次考试失利就跟世界末日了似的,苏轼遇到那么多倒霉事儿都能这么乐观,我咋就不行呢?我翻开苏轼的词集,一首一首地读。
同桌瞧见了,凑过来好奇地问:“你看啥呢?这么入神。
”我把书往他面前一摆,说:“苏轼的词啊,我得从这里找找力量。
”同桌撇撇嘴说:“哟,看这个能有啥用啊,还不如多做几道题呢。
”我白了他一眼,说:“你懂啥,这是精神食粮,能让我变得乐观起来。
”同桌不屑地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我可不管他,继续沉浸在苏轼的世界里。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黄州种地,自己给自己找乐子,还写了那么多美食的诗,什么“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我想着,苏轼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琢磨着怎么吃好,我现在有吃有喝有学上,有啥好愁的呢?慢慢地,我的心情开始变好。
我对着老妈说:“妈,我知道啦,一次考试说明不了啥,我下次肯定能行!”老妈笑着点点头,说:“这就对啦,我就知道我闺女心态好。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不开心的事儿,就会想起苏轼的作品。
苏轼的乐观态度对教育工作者有何启示苏轼,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家,其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深入探究苏轼的乐观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
在仕途上,他多次被贬,远离政治中心,遭遇诸多不公和磨难。
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中,他从未被挫折打倒,反而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将生活中的苦难化作创作的源泉,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苏轼的乐观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坦然接受和积极应对。
当遭遇贬谪时,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迅速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
这种坦然接受现实的态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
在教育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例如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教学资源的匮乏、家长的不理解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抱怨和逃避,而应该像苏轼一样,坦然接受现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苏轼的乐观还表现在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无论身处何地,他总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到乐趣和诗意。
他在黄州时,曾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他依然能品味到生活中的美味和美好。
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拥有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自信和快乐。
苏轼的乐观更体现在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尽管一生坎坷,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种坚定的信念对于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
在教育工作中,有时可能会感到疲惫和迷茫,但是只要心中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未来的期待,就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
从苏轼的乐观态度中,教育工作者还能学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乐观品质。
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乐观心态去感染学生。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在面对困难时总是积极乐观,那么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苏轼的乐观态度如何影响其创作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乐观态度不仅是其人生的鲜明底色,更是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价值。
苏轼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然而,正是在这诸多的磨难中,他的乐观精神得以彰显,并渗透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乐观态度让苏轼在创作中能够以坦然和超脱的心境面对人生的起伏。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的侵袭,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抱怨,而是选择悠然自得地前行。
这种坦然超脱的心境,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无畏。
苏轼的乐观也赋予了他的创作一种独特的视角。
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在这些作品中,他没有沉溺于被贬的愁苦之中,而是以宏观的历史视角和豁达的胸怀去审视人生的荣辱得失。
他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但同时又能自我宽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种独特的视角让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的悲欢离合,上升到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乐观还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风趣。
在《猪肉颂》中,他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被贬黄州,生活困顿,猪肉便宜却无人会做,苏轼却能从中寻得乐趣,将烹饪猪肉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
苏轼的乐观态度还让他在创作中善于发现美好。
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无论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在他眼中都是美的。
这种善于发现美好的能力,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论苏轼作品中乐观旷达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和作用摘要:在现代语文课程中,苏轼作品的学习占了很大比重。
而在苏轼作品的学习中,苏轼的词作是最值得学习和品味的元素之一。
关键词:苏轼词乐观旷达现代语文教学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和美学方面都有着很高造诣。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佛两家思想的影响,既尊崇儒家的“入世”思想,又采取“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的洒脱、旷达态度。
儒家思想与佛老思想的并存、统一和矛盾,使他的创作内容丰富多彩。
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关心国事、抨击弊端、提出改良建议的充满现实政治性的作品和评古论今、议论纵横、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作品,又有充满幻想和豪迈情怀的浪漫主义篇章。
苏轼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词从晚唐五代所奠定的香软柔媚基调,至柳永时已发展到极致,由上层社会的娱乐专属品走向市井、平民生活,但至此词的内容仍旧是局限于男女情爱和羁旅感伤等缠绵悱恻基调之上。
而在当时宋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政治情况之下,香艳婉转的词风显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出现在此时的词体转型实际上是宋词为了适应社会现状避免被历史淘汰的一个必然过程,而此时北宋文坛最为活跃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便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此项重任。
这是历史的必然,由客观社会决定,又由苏轼文学思想和个人性格决定。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对于苏轼在宋词领域的贡献,不仅仅要说个人之能,也要全面和客观的分析当时社会背景条件和民族现状。
苏轼词作典型地反映了苏轼的作品风格和处世之道。
其词作一扫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五代以来词作专写男女情爱、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尴尬处境,空前地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最重要的是,苏词风格大气磅礴,“有意为状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而似乎是苦难造就英雄,苏轼最为出色的作品正是在他被贬谪期间写成的。
如他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最能反映其乐观矿大思想的词作。
开篇即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雄浑奔放,将眼界放到滚滚历史长河之中,用词之大气,胸怀之宽广,很难看出这是在一个被贬士人的即兴之作。
再如他千古传唱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虽是感慨人有悲欢离合,却在结尾处仍旧献上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名篇被千古传唱以致耳熟能详的原因除却苏轼用词之巧妙大胆的原因之外,其乐观旷达情绪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将对苏轼其人乐观旷达思想的思想从单纯的对古人思想和风格的探讨上升为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
中国学生的压力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二零零六年五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一千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而进行这场调查的原因
正是因为二零零六年被誉为“大学生自杀年”,在这一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发生;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六日,河北女大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二零一一年八月二十八日深夜,黑龙江省一所省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纵身一跳,把自己十七岁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黑暗里。
从幼儿园到大大学,很多学生都接受着分数就是一切的教育,老师往往也只是看重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或许很多的心理疾病在小的时候开始形成,但因为没有及时发现,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学生自杀愈演愈烈,无数专家学者呼吁着教育体制改革。
然而在现如今中国社会,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显然是困难重重、前途渺茫。
那么,如何用可行的方式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呢?在中国学生的生活中,与教师的接触几乎是最为频繁和直接的,因此,作为现代语文教学者,决不能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我们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精神意志,用古人的高尚情操去陶冶和影响现代学生。
苏轼的乐观旷达,正是现如今中国学生最为缺乏也是最为需要的精神之一。
作为语文教育者,如何将此种乐观旷达思想融入日常教育之中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苏轼词,并非只有大气磅礴之句,其中也不乏忧愁伤感、深沉委婉之作。
“拣尽寒枝不肯息,寂寞沙洲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类似的伤感之句让人倍感凄凉,由此可见,苏轼毕竟是一生坎坷,有曾经茫然无措,也曾经痛思故人,也曾经感叹仕途不顺。
然而在寂寞彷徨之后,他却能重新振作,重新在现
实中找寻人生之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不以“鬓微霜”消极,也不以自贬地方自暴自弃,相反地,他表现出积极分发的精神,希望能为国家立功杀敌。
他也写暮春,也写“佳人”,但不是单纯的伤春,更绝非偎红倚翠的风情,而是借将阑的春色,借全然不知宦游者坎坷忧愁的“佳人”来抒发胸中的郁结。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而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更是以平和宁静的口吻讲出历尽艰险之后的成熟和祥和:“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就是苏轼,只要这颗心安宁祥和,只要老夫一息尚存,那么不管在哪里,都好像是我熟悉温暖的故乡一样。
对比苏轼,在对比当今学生现状,将苏轼的乐观旷达加以现代元素并同生活经历结合,用古人的经典和情操去陶冶学生,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谛。
作者简介:包诗雨(1992--)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