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东坡的乐观豁达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苏东坡乐观豁达人生作文说起苏东坡,那可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的人物。
他的一生,那叫一个波澜起伏,但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他都能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就像一颗在狂风中依然闪耀的星星。
苏东坡的仕途,那真不是一般的坎坷。
一会儿被贬到这儿,一会儿又被贬到那儿,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愁眉苦脸,怨天尤人了。
可苏东坡呢?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强,总是能在困境中找到乐趣,找到生活的美好。
有一次,苏东坡被贬到了黄州。
这黄州,在当时那可是个偏远荒凉的地方。
一般人到了这儿,估计得郁闷上好一阵子。
但苏东坡倒好,他一来就发现了黄州的好。
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黄州这里啊,虽然比不上京城的繁华,但自然风光那真是没得说。
我住的这小院子后面有一片竹林,每天清晨,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那光影交错的样子,美极了!” 你瞧瞧,这就是苏东坡,在别人眼中的荒僻之地,他却能发现这般美好的景致。
他还爱上了种地。
自己在城东弄了块小坡地,种上了各种农作物。
每天扛着锄头,哼着小曲儿就去地里劳作了。
他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看着这些亲手种下的种子一点点发芽、长大,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 有一回,赶上大旱,地里的庄稼都快干死了。
苏东坡急得不行,到处找水灌溉。
最后好不容易才保住了收成。
别人都以为他会为此垂头丧气,可他却笑着说:“这也是一种经历嘛,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在黄州,苏东坡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的厨艺却得到了大大的发挥。
当时,猪肉便宜得很,大家都不怎么爱吃。
可苏东坡却把猪肉做出了新花样。
他慢炖猪肉,还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做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 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他还经常邀请朋友们来家里品尝,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东坡肉,谈天说地,好不欢乐。
苏东坡在黄州还结识了一群有趣的朋友。
有个卖酒的老头,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每天都是乐呵呵的。
苏东坡经常去他那儿买酒,两人一来二去就成了忘年交。
乐观的苏轼800字作文他豁达乐观,为国为民,但最终落得一贬再贬;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是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
他就是天才加全才,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人。
王安石变法对百姓来说是祸害,苏东坡敢于上书责问王安石,反对王安石。
欧阳修上台后,没有真正地为百姓谋福利,他依然反对欧阳修,正因为他的直言直语,才有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被贬期间,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西湖上有名的景点“苏堤”“三潭映月”,都是他主持并监督修筑的。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豁达乐观,积极为百姓的人。
有一日,东坡与友人外出游玩,醉归遇雨,随行人慌忙找地方躲雨,唯有东坡一人,挑着竹杖,还在大声吟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的豪迈、潇洒。
诗人苏东坡随处逆境,但仍不畏惧,不颓丧,与“倚杖听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被贬时期,有一朋友来信让他注意身体,小心瘴气,不要生病。
他却以幽默风趣的腔调回应了他的朋友:这里虽然没有好药或者好医生,但并不比北方差,宫中御医也医死过很多人啊!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全才加天才,却又是亲民随和的人。
东坡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擅长绘画,他擅长书法……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全才。
他在李白游玩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名句后,又游庐山,却写下了与李太白不同的见解“横看侧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他被贬后,看到当地的老百姓不会做猪肉,“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便亲自教他们做了猪肉,“待他自熟没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百姓爱戴他,为肉取名为“东坡肉”。
在那“缺月挂疏桐”之时,“漏断人初静”之刻,浅酌小酒,任如水的清风打碎那无尽的思绪。
苏子——东坡先生的吟唱,像无数美丽的流萤一般萦绕在耳畔,一贬再贬的落魄与亡妻之伤痛,任凭那秋风的苦涩,任凭那人生的浮萍,迸发出的却是“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关于苏东坡乐观豁达的诗词的文章苏东坡,一个乐观豁达的文人,他的诗词中流露出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困境的乐观看待。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坦然面对,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总是能够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赤壁赋》中,苏东坡以豪放洒脱之笔写下了自己在战乱中游历江南时的所见所闻。
尽管战火纷飞、江山易主,但苏东坡却能够从中看到美好与希望。
他写道:“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无法挽回之感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他积极向上的心态,他并不因为逝去的岁月而沮丧,而是希望能够乘船载走许多愁。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东坡以古代战争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尽管他们已经逝去,但他们的风采和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
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使苏东坡能够从历史中找到启示和力量。
苏东坡还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困境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诗词。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老之时仍然保持豁达心态的态度。
尽管时光已经使他白发苍苍,但他并不因此而悲伤,反而羡慕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种乐观的心态使他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老去,并从中找到快乐和自由。
苏东坡的诗词中流露出了他对人生的乐观豁达态度。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坦然面对。
他用诗词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
正是因为他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使得他在困境中能够保持坚强和勇敢,成为了一位伟大而令人敬佩的文学家。
苏东坡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豁达?作为文坛顶流,苏东坡不仅诗词、文章全都一等一的好。
还被后世认为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要说他是古代抗挫折能力最强的人,估计没有人不服。
苏东坡一生被贬三次,却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心态那是出了名的好。
但其实,被贬黄州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不开心、不甘心的,一开始,他几乎闭门谢客,甚至终日昏睡。
但是,老苏家人心宽的基因影响着他,不知不觉给苏东坡低迷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我们来看看苏东坡有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
首先他的爷爷苏序,就是个活宝。
他一点都不鸡娃。
二儿子当时考上了进士,轰动一时,但是老爷子丝毫没有要拉个横幅、摆个酒席,庆祝一下的意思。
照旧每日骑着他的小毛驴,悠哉悠哉在村里晃荡。
小儿子苏洵,也就是苏轼他爹,整天吊儿郎当,游山玩水,结交各路侠客。
老爷子也心大,从来都没骂过他。
他了解小儿子只是不爱死读书,读死书。
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学问嘛!知子莫若父。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说的就是苏洵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自学成才。
后来,苏洵虽然屡试不第,但是他心态好呀,不管考不考得中,都潜心修炼自己。
最终大器晚成,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没有发现,从爷爷苏序,到父亲苏洵,再到苏东坡,这老苏家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心态好!豁达、通透,性格有弹性。
有爷爷和父亲早早打了样在那里,所以,苏轼早就潜移默化学到了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本领。
被贬到黄州后,其实已经走到了人生低谷,但那首旷达闻名的《定风波》,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顺境有顺境的活法,逆境也有逆境的过法。
被贬到黄州,他凭借一个治瘟疫的方子,救人无数。
被贬到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把满腹苦水,唱成了赞歌。
被贬到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他又搞起了教育。
在他来之前,儋州仅出过一位进士。
但他走之后,那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苏东坡的被贬三次豁达作文
我读到苏东坡的故事,心里略略有些酸酸的。
他被贬到黄州,我好想和他一起去,吃他做的东坡肉,听他讲童话。
他信手又写了《定风波》,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须吟啸且徐行。
”我超想问一问他,被贬真的开心吗?他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壮阔,好豪情,但我想,他当时一定也在
思念家乡吧?
再后来,他又被贬到惠州,好远好远的地方!我可以打开地图,指了指那里说:“苏东坡,你在哪里?”我爸爸说,苏东坡却很积极乐观的,他在惠州种了橘子,还写了好多诗。
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想,他一定十分不喜欢吃荔枝吧?
之后,他又被贬到了海南岛,那里比惠州还远!我微微有点伤心难过,心道,苏东坡一定很难过吧?但,我读到苏东坡写“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我忽然感觉,他好像什么都不担心,哪怕被贬到天涯海角,也能找到快乐。
他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光明地展翅翱翔,会永远透着希望。
苏东坡啊,你真是个神奇的人,你教我坚强勇敢,也教我阳光乐观,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不管碰到困难,都要笑着面对!。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
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作文“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题记挫折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知难而退。
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但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初学《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寥寥数笔将月夜之美描绘的如此空灵,让我对苏轼产生了好奇。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一个越挫越勇、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北宋大才子---苏轼。
苏轼年少成名,入世为官,却在王安石变法中不守旧,不违心,遭到两方势力的排挤,继而被贬官。
在元丰二年,他任湖州知州,给宋神宗写了《湖州谢表》,却被一些朝臣说是狂妄自大,包藏祸心,由此促成了“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
在被贬黄州时,他偶遇风雨,欣然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何等潇洒!在被贬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欣然曰:“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比好湖山。
”这是何等豁达!在被贬惠州时,他又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又是何等乐观!这就是苏轼——虽然屡屡遭贬,他也没有灰心,发配各地被他当成游山玩水,还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诗词。
苏轼用一生告诉我们,挫折并不可怕,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就是成功的基石。
林语堂曾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会亲切而温暖得会心一笑。
”苏轼的一生,遭遇挫折和困境无数,却总能我行我素。
不悲观,懂幽默,吃得好,玩得好。
无论去到那里,都有一种不畏坎坷的超然和泰然。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苏轼一样勇敢面对挫折,迎难而上。
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
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苏轼,这位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位爱好广泛而又博学多才之人,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楷模。
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书法绘画;尤为难得的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君权社会的他,竟然还能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更甚者,他对医药、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
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能够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如此之多的中华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究其根源,是凭了他那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豁达坦然、他的执着勤奋、他的独特创新、他的率真性情让世人赞叹,就连林语堂语及苏子亦是对其投以“亲切而敬佩的微笑”。
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样一位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皆优的文学艺术奇才——苏轼。
谈起苏轼其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较于东床快婿天然无琢的放达,更觉得苏轼那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豁达尤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以为,唯有承受了人生苦难从而酵酿出的玉液琼浆,才可垂千古而经得起后世之人的酌品斟鉴,那历经波折之后的豁然旷达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
亦如一帆风顺之人成功便不及命途多舛者有得而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更多,那份面对人生苦难的豁达尤为珍贵。
苏轼的豁达,遍洒于他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学中随处可见豁达之境;书法绘画艺术中的豁达,亦是从笔端尽情绽放;而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可以交得挚友,觅得美食。
一、诗词文赋尽豁达在他的诗文辞赋中信手便可拈来豁达之句。
他对琐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感让他从中挖掘和体悟出简便的人生哲学,即使对于出行遇雨如此败兴之事,于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地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样旷达超脱的胸襟,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世间本无所谓对与错,思想使然。
善恶,黑白,对错,本就无严格的界限,只是人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罢了。
从一面来说,苏东坡乐观豁达,耿直敢言,豪放率真;但从另一面来看,也可以说他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社会交往,不擅政。
苏东坡的优点显而易见,能让我们受到感触和启发,如果反观之,未尝不能悟出一种生活态度。
优点之一:乐观豁达,随遇而安我们都知道,苏东坡被贬过很多次。
作为一个满怀斗志与才慧的爱国诗人,官场失意,心里免不了抑郁不平。
但他就如任何一个平凡人一样,就此消沉灰心丧气了吗?“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饮酒是他遣怀苦闷的一种形式;希冀是他至存高远的体现;豪放是他豁达胸襟的必然结果!纵使身旁荆棘丛生,亦相信风雨后总会有晴开月朗;纵使堕入万丈深渊,亦有在地狱中也能比过天堂的斗志与决心。
反观之一:苏东坡是人,不是神。
正如《后赤壁赋》中写道“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他也在出入世的问题上感到过迷茫。
虽然他也写过很多豪放乐观的诗文,但大多数诗文中也反映出他的情感矛盾。
《前赤壁赋》中,客人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未尝不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亦寓暗伤流年之感。
纵然一个人再伟大不凡,终究还是拥有着人之常情。
优点之二:耿直敢言,洒脱率真苏东坡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远见抱负。
他明智地发现了新法的弊端,不顾自身安危毅然的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
他的这种勇敢,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点赞!他也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敢于同那些腐败官员作斗争,他那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高雅也值得我们钦佩。
反观之二:苏东坡的耿直敢言显然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接连被贬甚至入狱。
俗话说:“处事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动摇;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
”他的不知变通让他得罪了很多权贵,他的为人处世太不计较后果。
与其与敌人在明面上就撕破脸,自己吃力却不讨好,于自己的仕途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如为人收敛一点,行事有计策而不盲目,如果官都越做越小,那还有什么为国家出力的资本呢?当然,要想在腐败黑暗的官场中保持初心,一定要出淤泥而不染的强烈决心。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示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和仕途,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苏东坡,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和仕途,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二、入世与出世的交织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三、乐观与旷达的升华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写苏轼乐观旷达的作文【篇一:我赞赏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我赞赏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我赞赏苏东坡,因为其虽屡次遭贬,但依然豁达乐观。
吟咏他的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你仿佛看到一位充满豪情壮志,有着远大抱负理想的仁人志士,正昂首阔步向你走来。
苏轼的诗文从容、豪放,这与其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他的诗文中常常能看到其对农民疾苦的描写以及对宫廷的穷奢极欲进行讽刺。
经历了多次贬谪,恍如梦境的人生使得苏轼看淡了世间的起起落落,有着的只是冷静、豁达的态度。
当其在惠州时,古人谓之途远荒芜之地,环境凄苦,而他却作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至儋州,他写到:“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豪放中不乏幽默。
苏轼一生虽然才华横溢,但其性格却使得他难以在官场中大展拳脚。
有人说,正是因为他才华过于横溢,才因此得罪不少才华平庸的小人。
但实则不然,苏轼多次贬谪的很大一部分的直接原因就是他的老师决定的。
他的老师是谁?就是当朝宰相王安石。
一次官满三年,回京看望老师王安石,当其在书房等待时,看到桌上有一幅未曾画完的诗画,上面提着“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东坡想,这个老师,越老越糊涂了,菊花在秋天开,冬天才枯萎,而且是整朵干枯,花又怎会飞满地呢?于是出于才气及技痒,用笔改动了一下。
并且还题多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意思是说,菊花是不会落瓣的,它与其他的花不同,希望诗人仔细想一想。
有点讥讽老师不合常理。
写完后,东坡觉得有点唐突,就将画收起,压到其他画下去,然后就回家了。
之后王安石回来,虽然明白东坡的求实精神,但还是心生不爽,认为东坡有些目空一切,于是让东坡再次贬谪去磨磨锐气。
第二年回乡时,王安石嘱托人叫苏东坡带回三峡中的中峡之水,等到苏东坡到了上峡,风景实在是美,不禁诗兴大发,反复思量诗句结构,不知不觉中渐渐睡着了,一醒来,发现已到了瞿塘下峡,于是东坡想,下峡水不也是中峡流过来的嘛,于是就俯身装满了一坛江水。
苏东坡转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的作文500字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苏东坡转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苏轼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代诗人,他写了很多优美的诗词。
可是在他小的时候,他的性格并不像长大后那么乐观开朗。
苏轼小时候的名字叫苏东坡,他是一个很内向、消极的孩子。
苏东坡从小就很聪明,可是他老是对自己没有自信,觉得自己学习不够好。
他经常对父母说:"我太笨了,将来一定考不好的。
"父母安慰他说:"你很聪明,只是缺乏自信而已。
"可是苏东坡总是摇摇头,对自己很没信心。
不但如此,苏东坡还是一个非常爱发牢骚的孩子。
只要有一点小事不顺心,他就会抱怨个没完。
比如,妈妈让他去跑腿,他就会嘟嘟囔囔地说:"怎么老是让我干活啊?我正在温习功课呢。
"又比如,爸爸让他多锻炼身体,他就会抱怨:"读书人没必要这么费力气,我就是个书呆子嘛。
"苏东坡总是这样消极怠惰,老是对什么都不满意。
可是,当苏东坡长大后,他的性格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他变得非常乐观阳光,对生活充满热情。
从此以后,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苏轼"。
苏轼做事积极主动,从不发牢骚。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挺起胸膛勇敢面对。
他常说:"人生就像一次远征,难免会遇到重重阻挡,但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突破重围。
"苏轼对前途充满信心,永远怀抱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不仅如此,苏轼还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神奇和美好。
比如一次,他观赏落日余晖,便写下了名篇《江城子》:"何处惹尘埃,只今始领悟。
已是陇雲横翩翠,已是江天暮秀。
霸王垂手措,千里把归舟。
"多么生动有趣的比喻啊!落日的余晖就像一只鲜艳的羽翼,在天边翩翩起舞;霞光万里,宛如霸王挥手驾船远去。
苏轼的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上,更贯穿在他的一生之中。
他在黄州当了四年知州,那里的百姓都很爱戴他。
苏东坡的被贬三次豁达作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嘿,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可迷苏东坡啦!有一天,我正坐在桌前,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着关于苏东坡的书。
我看到他一生被贬了三次,可他却还是那么豁达,哎呀呀,这可真了不起呀!
我就开始想呀,如果我是苏东坡,遇到这些事儿会怎么样呢?我可能会哭鼻子,会觉得好倒霉呀。
但是苏东坡呢,他就像个超级英雄一样,根本不在乎这些。
第一次被贬,他去了黄州。
在那里呀,他虽然生活有点艰苦,可是他却能找到乐趣。
他和朋友们一起去赤壁游玩,还写下了那么厉害的文章。
他会笑着说:“哈哈,这有啥呀,我还能过得很开心呢!”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喝酒、作诗,多潇洒呀!
第二次被贬到惠州,那地方可挺远呢。
但是苏东坡还是不气馁呀,他说:“哎呀,这里也不错呀,有好多好吃的水果呢!”他还能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就好像他心里有个太阳,一直照耀着他。
第三次被贬到儋州,那可是个很偏远的地方呀。
可苏东坡还是乐呵呵的,他和当地的人们相处得很好呢。
他会教他们读书写字,还会和他们一起聊天。
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那里的人们。
我不禁想,苏东坡为什么能这么豁达呢?难道他就没有伤心难过的时候吗?我想呀想呀,终于明白了,是因为他有一颗强大的心呀!他能看到生活中的美好,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呀,有时候会觉得很不开心。
但是想想苏东坡,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一样,豁达一点,乐观一点呢?不要总是抱怨,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苏东坡,你可真是我的偶像呀!我也要像你一样,做一个豁达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豁达乐观感言豁达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它能够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苏东坡正是以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曲折,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乐观的心。
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从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苏东坡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态度。
无论是在政治上遭受贬谪,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遭遇不幸,苏东坡总是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他不抱怨、不埋怨,而是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起伏和挫折。
苏东坡的豁达乐观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态度上。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旅行,充满了美好与挑战。
他常常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诗作《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的理解,他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人们应该怀揣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苏东坡的豁达乐观还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应对上。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能够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困难。
在政治上,他虽然多次遭受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在贬谪期间仍然努力学习、创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生活中,他也经历了许多家庭的不幸,但他从不沉湎于痛苦中,而是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他用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坚强和勇气,也给了他人以榜样和鼓舞。
苏东坡的豁达乐观还体现在他对失败的看法上。
他认为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会找到成功的机会。
他在《黄州快书》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苏东坡对失败的看法,他认为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虽然他曾多次遭受挫折和失败,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论苏东坡的乐观豁达
庄天宇上海建平中学高一(7)班
摘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苏东坡政治生涯几经起落,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
打击,一生坎坷不平,但在逆境中他没有悲观失望,面对种种迫害,既未逆来顺受,也未否定人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接受种种不幸,留给世人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笔丰富遗产。
关键词:苏东坡;逆境人生;乐观;豁达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道出了骨肉离情和人生哲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3),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苏东坡的文学才气吸引了我对他的喜爱。
可是最近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他曾经遭遇过很多的坎坷,经受过深重的磨难,而在逆境中苏东坡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的。
由此我对苏东坡在喜欢之余多了一份敬仰,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逆境人生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嘉祐元年(1056),二十的苏东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东坡应中制科考,优人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当苏东坡出蜀进京时,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且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但苏东坡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与变法派和保守派都有矛盾,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
苏东坡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35 岁正当盛年,就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噩梦般的贬谪流放,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
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
林语堂说他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
尤其是在
海南儋州这个蛮荒之地,苏东坡度过了21 年。
元丰二年(1079),到湖州就任还不到三个月的苏轼,曾因做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统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对自己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自嘲的那样:“心似已槁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4)(《自题金山画像》)在他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
因为这样的升迁贬谪,使他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出尘和被世所遗的崎岖小路之间,显得十分艰险。
2乐观态度
尽管苏东坡一直身处逆境,但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苏东坡的眼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5)。
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东坡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
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6)。
当时他失去了薪俸,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在田地里务农,生活非常简朴,开始紧紧缩编地过日子。
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然后立刻格瓦罐收在天花板上。
另外他还准备了—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
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难当,但是他移情于物,耕作田间,自得其乐,并自称“东坡居士”。
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
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一面充分体现在他当时身处逆境时的作品中:贬到杭州,他没有有抱怨,反而高兴地欣赏西湖美景:“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7)贬到黄州,他有悲愤,有感伤,但更多的是悲愤而笑的自嘲和随境而适的旷达:“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5)贬到惠州,在那荒凉炎热之地,他却要说出荔枝的美味,而更能体现他的随遇而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8)贬到谵州,他没有怨,没有悔,而只是能感到祸中得福,真是胸襟阔大,宠辱不惊:“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9)在密州,他体验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10)。
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11),以至于“鸡犬识东坡”(12),感慨“不辞长做岭南人”(13)。
即使是湿热化外的海南,他也发现“惟有一幸,无甚瘴也”(14)的慰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15)虽是赞歌女柔奴,其实更是诗人的自况。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东坡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而最能集中体现他那无人能及的豁达,乐观这点的,
还是他那首《定风波》(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数十年贬谪生活,不但没有压垮苏东坡,反而把他锻炼成为从容乐观、胸怀旷达的伟大
作家,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当沧桑始到工。
”从苦难变迁中超脱出来的苏东坡,精神上得以提升,经过一个又一个人生考验,越发沉静练达,气定神闲,风雨不能摧垮他,穷愁不能改变他,垂暮之年再贬到荒蛮之地岭南,他还是依旧故我,乐天知命,唱出“九死南荒
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17)挫折也好,打击也罢,都不能动摇苏东坡内心的坚定,
他始终从容面对,显示出超然的人生态度。
也许正是这些境遇变迁,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令人心想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妇孺皆知的豪士雅客,一个热情奔放、从容自如、乐观旷达、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中评价说:(18)“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
临,一笑置之。
”“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真是评价得再恰当不过了。
3豁达胸怀
苏东坡快乐哲学的源泉在于透悟人生,洞悉自然,宽容他人。
他曾对弟弟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他对人是友善的,从不从坏处想人,终其一生他顶多是不喜欢某些人,但绝没有恨。
卑鄙小人、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
即使对
昔日迫害他的政敌苏东坡也表现出宽容和关怀。
苏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
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南,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
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称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
这一点从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可以看出。
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了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
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
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19)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
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人”如何保养身体,这样的心胸情怀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中鲜少见到。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20)苏东坡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
苏东坡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认同。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积极的处世态度。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而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强自立。
参考文献
[1] - [17] 苏轼,李宝岑著《苏东坡诗词名篇译解》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