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苏轼豪放洒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其豪放洒脱的性格和以自然为取材的作品风格而著名。
苏轼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赏,至今仍然影响着后人。
本文将着重论述苏轼的豪放洒脱精神,探索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的豪放洒脱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自由奔放,不受束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苏轼的诗歌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以及对人生、友情、爱情等情感主题的描绘。
他以独特的笔触和犀利的语言将深邃的思想融入其中。
苏轼不忌讳直言直语,他唱出内心深处的声音,从而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苏轼的豪放洒脱还体现在他对世俗规范的不拘一格。
他不拘于形式,不受社会习俗和权威的限制。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嘲讽和批评社会问题,并对封建礼教、官僚主义等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真实自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世俗的无拘无束的态度,成了他人格魅力的标志之一。
苏轼的豪放洒脱也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中。
他不以功名利禄为追求,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苏轼在官场上屡遭挫折和排斥,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相反,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他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表现出了他豪放洒脱的精神。
苏轼豪放洒脱的精神给后人以启示。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作品鼓励后人不受束缚地践行自己的梦想。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人。
总而言之,苏轼豪放洒脱的精神体现在他的作品、生活态度和对世俗规范的不拘一格。
他以自由奔放的思想和情感、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苏轼的豪放洒脱精神激励着后人勇敢追求梦想,不受世俗的限制。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103s214 汪兵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苏轼的旷达情怀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但苏轼没有被压倒,在创作上,他仍保持乐观。
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三首》之一)“霹雳收咸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儋耳》)“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纵笔三首》之三)。
这些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
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次北归,苏轼只是遇赦而已,并非回京作官。
同时,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
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是对此理性的美学审视;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
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对待家庭磨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浅析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苏轼是宋朝的一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他的作品一直流传至今被后人传诵和赏析,尤其是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更是流传于世,可以说是一位综合型的文坛巨匠。
同样他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是他的性格特色、生命智慧。
虽然遭受数次贬黜,但还是在困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地方上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在今天,对于科技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感动。
一、苏轼的生平遭遇苏轼是1037 年出生在眉州眉山,在他21 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及第,对于苏轼来说,儒学思想占据主体地位,同样对于他产生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同时他又酷爱庄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受到了佛教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积极入世等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对于他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的形成是具有重要影响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由于人生阅历的增长,他的思想境界也在逐渐提升。
到中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几乎参透人生哲理的高度。
虽然他的仕途不顺并且连遭贬黜一生坎坷,但是他的思想却让他在贬黜的途中并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形成了一种平淡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同样在他的生命中所表现出来的平淡自然和朴实无华的人生情趣是他面对这次次贬黜的底气。
生命中遇到了无数的坎坷,但是他总能在贬黜的路途中发现美好,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21 岁就已经进士及第。
但是由于后来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意见不合遭受调任杭州,之后又先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虽然是一路坎坷,但是却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为百姓做实事的担当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喜爱。
后来,又遇“乌台诗案”惨遭贬黜。
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贬黜中度过。
虽然在神宗驾崩之后被中召还朝,但是后来由于对于新兴势力的不满以及观念的不同,又受到朝廷中的相关势力的弹劾以及诬告,最终又再次遭受贬黜。
在黄州,他与民同乐,饮酒作诗;在惠州,他享受生活,修苏堤解决百姓疾苦;甚至尽管在蛮夷之地的儋州,他还是记得自己的信仰,修学堂,交百姓各种生活的技能。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摘要:一、苏轼旷达精神的来源1.苏轼的人生经历2.北宋文化背景的影响二、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1.对人生挫折的乐观态度2.在文学创作中的旷达情怀3.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三、苏轼旷达精神的价值1.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2.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3.对于后世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旷达的风格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旷达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苏轼的人生经历是形成旷达精神的重要来源。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多次被贬谪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将人生的挫折当作修炼自身的契机。
在流放期间,苏轼游历四方,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民性,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其次,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对苏轼旷达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苏轼深受这一文化氛围的熏陶,他的作品既有儒家仁爱、忠诚、正义的精神,又有道家的逍遥、随和、自然的品格,以及佛家的慈悲、宽容、超脱的境界。
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旷达精神的具体表现。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都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
他以超然物外的心态看待人生,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广阔。
在与朋友交往中,苏轼也表现出真挚的友谊和无私的帮助,他写信鼓励朋友,用诗句互相赠答,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苏轼的旷达精神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旷达精神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心态,抵御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对于文学发展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要笑对人生,拥抱世界。
总之,苏轼的旷达精神是他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作品和人生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典范。
苏东坡乐观旷达之表现苏轼1、熙宁六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来到美丽的西湖游玩,把乐观旷达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像绝世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
西湖之美和苏轼因贬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对比,体现出苏轼旷达精神境界,他十分乐观,笑面人生。
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一次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3、遭到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吟出了两句人生感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4、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黄州,他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苏轼在黄州安然而居,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5、苏轼在做翰林院学士时,有一天去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
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轼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
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轼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绪论宋代文人有强烈地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地文坛盟主.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并都有极高深地造诣,有“宋代文学第一人”地头衔.故苏轼也就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地代表,引领宋代文学风骨,是宋代文学一面屹立不倒地旗帜.苏轼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地思想是他人生观地哲学基础,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地实际效果,秉持“渐变”地思想,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一定地保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地政治才干.但是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一生旷达为怀地品性.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地信念和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地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构成了他“坡仙”地形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每每读到他地这首悼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词地悲痛.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得茫然了吧.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现早已难以忘怀.岁月地流逝,生活地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地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间地沉淀,他地思念之情愈深、愈浓.不愿去思量,也不敢去思量,思念却一直盘旋地自己地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分开地距离是看得见地,纵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见面地一天;而现今,摆在面前地是生死地距离,是看不见地,无法逾越地,也是没有办法期待地距离.死者对世间地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但是活着地人呢,两鬓霜白,只能孤独地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地肠衷.那些缠绕在风中地,是满满地没法解开地思念与深情.苏轼与亡妻不可逾跨地生死距离,透着他与妻子再也不能相逢地浓浓地悲凉与遗憾.古代文人,为妻子写悼亡词地人是极少地,这首悼亡词,写出了十年来苏轼对亡妻地悲切思念,同时也吟唱了对亡妻至死不渝地深情.让我们看到了苏轼这样一个至情至深地男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首悼亡词,主要抒发地是苏轼十年来对亡妻地思念之情,同时也掺杂了苏轼自己因仕途多艰带来地人生忧伤.回首看,原来和妻子在一起地美好日子历历在目,现今妻子早已离去,留下自己无处诉肠衷.但即便如此,苏轼选择地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借助诗、词、散文等方式来抒发自己地纠结和苦闷,进行自我疏导,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旷达地心态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地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正是因为这样,他富于创新,提倡艺术风格地多样化和生动性.他地散文既有孟子和战国纵横家地雄放气势,也有庄子地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地行文风格.他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对社会现实地看法和对人生地思考都可以在他地诗中体现出来.特别是他地说理诗,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而是通过生动、鲜明地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地.例如他地《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读书破万卷,对诗歌艺术技巧地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地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地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他在创作中注重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做到刚柔相济,呈现出“清雄”之风.自然苏轼地词和他地诗一样,表现出充沛地激情,丰富地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地语言风格.他追求壮美地风格和阔大地意境,他主张作词应抒发自我地真实性情和独特地人生感受.他有时把自然山水地关照与对历史、人生地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地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地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地自然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代表作是《西江月》.眼光独到,关注以前地词人从未关注地领域——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地乡村.苏轼地文学作品,虽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样特立独行地文人,毕然会成为一个朝代地旗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创作地转折点,苏轼以儒家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此时,已经渗入大量地佛道两家思想地影响,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地精神解脱,始终保持旷达、乐观、向上、任性逍遥和随缘自适.现存地东坡词,约有四分之一写于贬黄州期间.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地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地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地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地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地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地玉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地政治思想,苏轼岁中进士,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想要在政途上大有一番作为,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并且勇于进言,非常注重政策地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元丰三年,御史官员从他地诗文中搜索材料,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而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两座.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离京城最远地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地生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地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地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地重要主题.在他任地方官地时候,深入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地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地农民,南方水灾侵袭下地百姓,还有在沉重地赋税艰苦生活地农民.更可贵地是,苏轼对社会地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地弊政、陋习进行批判,体现出更深沉地批判意识.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地才干,然而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江神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地豪情壮志.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挫辱地他,虽然看清了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地阴暗和险恶,也感受到了人生地无奈,但是这并没有磨灭他满腔地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地赤诚.只要有机会、有条件,苏轼总不会放弃为国效忠、为民效力地信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地一生,从政约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地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但是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于其身地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地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至地不幸,把儒家固穷地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地超然态度,以及禅宗地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地观念结合起来,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苏轼始终保持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地精神,这使得他在逆境中依旧能保持浓郁地生活情趣和旺盛地创作活力.经过人生地起起伏伏,苏轼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地他,对人生地思考也是深刻地,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地信念和超然自适地人生态度,这就使苏轼对荣辱沉浮持有冷静、旷达地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是苏轼站立地人生姿态,也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地范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写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了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东坡先生独自走在林间小道里,任凭雨点飘落在他身上,边走边低声浅唱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陈泳准考证号:************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
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
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
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分别从苏轼旷达的本质,豁达宏通的性格底色,人生的体验剖析其内涵。
关键词:苏轼旷达阔达宏通人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他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灿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
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踏入仕途后,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
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谪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
在生命最后一年(1101年)写的《字体金山画像》一诗中,他平静地对自己曲折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从诗中可见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归于无欲无求境界,回首一生;他觉得正是在三次被贬之地成就了自己的功业。
能如此豁达看待自己多舛命运的人,该会有怎样旷达的人生境界呢?一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
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
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一方面摆脱现实社会人生的束缚,以超脱的心态去体会外物,书写人生。
另一方面,促进它对人生形成真正的领悟,探求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无限的久远的存在价值。
这两个层面的人生境界,在他的人生征程中有重逢的体现。
苏轼的一生,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都在为国家尽心尽力。
他不善藏锋,指斥时弊,敢做敢为。
他的耿直方正,又偏好用文字来表露,基于这些原因,他屡遭排挤、贬谪和外放。
然而苏轼均能以旷达的情怀化解悲苦,乐观面对。
无论在何种境地,都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自解宽心,心中永远憧憬着美好的前景。
无怪乎他可以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夜渡海》)来轻松地总结他充满艰险困苦的贬谪生活。
这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如果没有十二分的修为,是难以企及的。
苏轼文学上的成功,就是以旷达作为其深厚底蕴的。
苏轼旷达精神的精义就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这四句话。
他给苏辙的信中说:“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此外万端皆不足以介怀。
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中廓然无一物。
皆吾作乐事也。
”(《与弟子由书》)他追求的是超功利、超世俗的人生境界。
第一层面就是对世俗人生的解脱,从名利、穷达、哀乐等等中摆脱出来。
第二层面就是达到自由的境界。
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找到生命的可喜之处,在朴素无华之中得到精神的愉悦,这就是旷达的境界。
从上述话语中,可知苏轼旷达精神的最高层次是超越现实的解脱,并且追求生的目的。
这一目的就是旷达精神作用于的结果,是旷达的精髓。
旷达是苏轼精神品质的主要方面,它与历代文人的旷达都有不同。
阮籍的疏狂放浪,李白的恃才傲物,欧阳修的玩赏生活,都是个人面对困厄时的精神状态。
苏轼与他们不同,他的旷达究其本质是为了积极进取,建立功业。
但是,旷达究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他毕生从未放弃过的救时济世的理想。
从苏轼的思想构成来看,他是能够将儒、道、佛三家融通唯一的极少数文人之一。
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自幼便“奋厉有当世志”。
良好的儒家教育,使苏轼终身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终生不渝。
《与李公择书》说:“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福祸得丧,付与造物。
”因而他虽怀有回归田园之志,君恩未报、壮志难酬却是他一生的遗憾:“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
”但是儒家思想也教育他“穷则独善其身”。
《论语·先进篇》有一段文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向,子路、冉有等人都说了自己要从政治国之类的理想。
轮到曾点时,“‘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
’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儒家的教义含有忠君爱国,还包括对自我人生的完善。
他们也会任性逍遥,追求摆脱束缚后生命的自由勃发。
因而,苏轼能够在艰苦中自解宽心,达观地度过失意时期。
“苏轼的一生,并未‘退隐’,也并未‘归田’,但他通过诗文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归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佛老思想,也对苏轼影响颇深。
佛教教义深广,苏轼取其积极有为处,追求“静”和“达”。
“静”,就是祛除杂念,以淡泊虚静的心怀包容万物;“达”,就是破除执念,以超脱之态对待万物。
通过佛家,他了悟了生命短暂,富贵难久,故而从世俗中解脱,用一双慧眼看世界,用一颗达观的心面对世界,圆融无碍。
道家的“真”,是苏轼评价一切的准则。
真人就是独立外物之表,不为外物所役,不为世俗利害所污染,有一种清净纯洁的心灵。
苏轼的主体人格有一种独立于世的品质,一种超逸绝尘的性情,因而不苟同于流俗,超脱于世俗。
苏轼的乐天知命思想来源于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观点。
知命,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尽人事直到无可奈何而后已。
乐天,是一种无信誉外物,不受外物所累,随遇而安的处世观因而,素食一生既能竭尽人事,又能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
二豪放从表面看来,似乎是作者性情的一种特质,苏轼也确实如此。
但是,作品所呈露出来的某种风格却并非与作者的性情直接对等,如因为苏轼词有豪放一体,就判断此出于苏轼豪放的个性,这样的判断,未免过于草率和简单。
豪放实则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究其根里,则来自于作者深厚的个性底色,这个底色,用“豁达宏通”来表述,则更足以当之。
譬如“豁达宏通”是全海,豪放只是海面之波而已。
人之性情,各有秉异。
苏轼之胸怀,固有其天生开阔容物的一面,然若非经历一番人生历炼,则不能够达到其后任天委命、通达放旷的境地。
从根源而论,“豁达宏通”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后天因素的加入,使得苏轼作品中所表呈的风格更为显豁。
我们如果细检苏轼贬谪时期所作诗词及其与友人的尺牍,最能真切感受到他豁达宏通个性中的几种质素:其一表现为当下安顿的态度,其一为无往而不乐之境,其一为自小我而大我的放达与执著。
我们沿此途径,始能够较深入地了解苏轼旷达之境。
苏轼不是徒然谈空说有之人,他的反思,是全拿来用到践行中去的。
苏轼首先从思想上把自己的贬谪当成一种休息,把自己的身份淡化,继而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与人交往的情意和领略自然之美。
苏轼是一位具有丰富生活趣味的人,即使在困蹇之中,他看待具体生活的眼光亦不会枯寂。
如他在黄州时,因物质上的入难敷出,便效友人发明了一套节约开支的可行办法:“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
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
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此贾耘老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在与平常百姓交往的时候,也不以自己以往的身份骄人。
正如唐君毅所言:“(一切概念的东西,)包括我们预定的计划目标,用以联系人之抽象理想,用以衡量人之抽象标准、成见、习见等。
这些东西在我们求与人有真实接触时,都应一切放下。
惟有此放下,而后我与人才有彼此生命间直相照射,直相肯定,而有真实的了解。
此事似易而实难。
”①苏轼这样的放下,果然得到了大自在。
甚而在黄州他被醉酒人推骂而窃以为喜,因为他曾经的身份标识在此刻已被取消,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原始状态的平等,这正是此时期苏轼孜孜以求的。
这种貌似放低自己的态度,实则是更真实地体验人生的一种取径。
在后来的贬谪地惠州、儋州,他皆以此种态度与人交接。
惟脱开现实种种外加的身份束缚,人生始上升为一种审美的境地里。
除了人情的醇厚给他带来的愉悦,自然界经过他审美目光的洗礼之后也别具一番风味,如《与王庆元》(之五)云:“寓居官亭,俯迫大江,几席之下,云涛接天,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这里面当然有他本身对事对人所具有的浓厚情味,而更重要的在于他“放下”的态度,使得他每于所在之地都能够取得一种与当地山水以及邻里乡人的“同情”,心安顿于此,而对未来的处境不念念希求。
三个质素中有一个是自小我而大我的放达与执著。
自小我向大我,须是一个自我反省和践行的漫长修为过程。
旷达与执著,是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形态。
东坡能够即时放下,达无往而不乐之境,是就其旷达的一面而言的。
但是东坡的高处,还在于他同时能够有所持守,能够做到放而不虚诞,这其中当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苏轼离黄州时候曾写信给千之侄:“独立不惧者,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
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
”(《与千之侄》之二)一方面以放开的心态看待世事,“万事委命”;一方面强调“直道而行”、“独立不惧”的精神。
唐君毅在《人生之体验续编》一书中指出:“天才人物的道路,首表现为超越俗情世间的精神,这个精神须与自然世界俗情世间裂开。
裂不开,其天才不能露出,不能向上面世界远游。
即裂开,则须与俗情世间的人作战,而在现实上失败,承担此裂开的罪过与苦恼者,一定是他们自己。
”②如此超越俗情世间、独立不惧的精神贯穿东坡生命始终。
需注意的是,苏轼所屡言之“委命乘化”,并非一般所谓的消极含义,《庄子·大宗师》云:“化则无常。
”因而,对待无常之化的态度应是“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所谓乘化者,即“无所用心,一切皆安待其所不知之化而随之为化而已”③。
人生有忧也有欢,苏轼把人生看做是忧欢循环的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平静地享受着其中每一次波动带来的感受,这种平静的获得是以苏轼博大的人格和自觉的态度为底色的。
三面对人生的诸多缺憾,苏轼也有常人的痛苦和烦恼,与众不同的是苏轼能挣脱烦恼。
西方哲人海得格尔曾说“心境愈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轼发现了现实人生的缺憾后便力图去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自由。
苏轼深知人生自由的获得,需要对世俗的超越,不为外物所累。
他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后,就努力让自我的心灵归于自由,归于宁静。
正是出于对人生苦难的超越、对人生自由的向往,苏轼才从内心深处唱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浩歌;才面对人世间一切苦难表现出处变不惊、泰然平和的超人心境。
作于神宗元丰五年的那首《定风波》是其最好的表白:“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