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过《都市女报》,浅析女性主义

透过《都市女报》,浅析女性主义

透过《都市女报》,浅析女性主义
透过《都市女报》,浅析女性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这与女性主义的观点“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倍倍尔,第105页)不谋而合,然而诸多思想的倡导,并没有改变或实质性的提升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本文简要叙述女性第二性地位的历史缘由,并以当下的《都市女报》作为分析素材,论证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始终存在及其影响与意义。选取的素材为《都市女报》2010年5月3号到6月11号连续30期头版图片及表现的内容。

关键词:女性地位第二性原因建构性意义功能

形式性的外现,实质性的隐藏在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持久。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众多女性主义者与流派针对这不平等的地位——第二性地位,创立了诸多的女性主义理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理论就是对女性屈从地位——第二性地位的批判性解释。”(Richardson and Robinson, 50)他们的共同目标,那就是消灭两性间的不平等关系。虽然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知识活动和一种政治策略一有很长历史(斯彭德,1983),但是在当下女性的第二性地位也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是一些形式性的外现,更多是进行了实质性的隐藏。本文将简要叙述女性第二性地位的历史缘由,并以当下的女性杂志——《都市女报》作为分析素材,论证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始终存在及其影响与意义。

男权制思想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女性的第二性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自古女性就由于天生的生理原因而留守家里,喂养孩子,饲养猎物,男性则驰骋外边打猎觅食,在那样一个原始的社会,维持生命的存在是最本真的,而能觅到食、打到猎就能满足这一本真的要求,因此男性们自然而然的受到尊敬,也值得骄傲,男尊的地位就这要初步得到了树立;随着社会进入农业时代,原始的农业完全凭借体力进行劳作,农业的这一特点进一步巩固了男尊的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米歇尔(Juliet Mitchell)——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认为这四种结构——生产、生殖、性和儿童教化——在家庭中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是女性受压迫的物质基础。(转引自Chapman, 203) 波伏瓦则把强调生育视为女性受奴役的直接原因。她指出:“母性毕竟是使女性成为奴隶的最技巧的方法。我不是说每一个作母亲的女性都自动成为奴隶——可以有某些生存方式使母性不等于奴役,但现代的母性仍然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人们仍然认为女性的主要工作便是养育小孩,女性便不会投身政治、科技。进一步说,她们便不会怀疑男人的优越性。……我们几乎不可能告诉女性洗碗盘是她们的神圣任务,于是告诉她们养育孩子是她们的神圣任务。”(波伏瓦,牧原编,第263-264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们延续着传统,做着无偿的家务劳动:在家生育儿女,照顾家庭,满足丈夫。“可这些劳动的产品和劳务被直接消费掉了,从未进入过市场,因此这些产品和劳务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沃格尔,1987年)。前苏联的经济学家算过一笔账:若以其他方式取代母亲和家庭女性,全社会要付出的代价约相当于每年雇佣1亿名拿工资的工人,其报酬为一年1500亿卢布。中国经济

学家也做了类似的测算,若把家务劳动转化为固定工资支付,每年为420亿元人民币。由于这些没有进入流通的劳务和价值使得社会忽视了女性的价值。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外露在社会上,大众的眼光下的丈夫,通过事业中的表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并实现了自我。而社会并没有将同样的尊重授予女性们——将一切都奉献给家庭(社会无法察觉的角落)的女性们。而具有优越社会地位必然的进一步提升了男性的家庭地。因此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最关注的问题有: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问题;家内劳动不被当作工作的问题;女性的劳动报酬低于男性的问题。并且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达到男女平等,都要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现在东南卫视的一档节目《幸福魔方》,其中一期讲述的就是一个全职太太向自己老公要工资的问题,太太认为要以工资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要不然跟始终依赖丈夫一样,这个话题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而且很多人都不理解该太太的做法,认为那简直是不可思议吗,哪有太太问自己的丈夫要工资的?可见现在很多大众对女性的地位还是采取固守的态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社会现实反映在文化中表现为对女性的歧视——女性为第二性。《圣经·创世记》这样写到男人和女人:“上帝用从男人身上取出的肋骨造了女人,把她领到男人面前。亚当说,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要把她叫做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由于女人犯了吃智慧之果的原罪,上帝“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让一个性别“管辖”另一个性别;基督教认为,女性是不洁之物。德尔图主教说:“女人,为了使你不要忘记为了你是使人类走向灭亡的东西,你要常常双眼含着忏悔的泪,用乞求的目光,愁眉苦脸,衣衫褴褛地度日。女人!你该进地狱之门!”(转引自倍倍尔,第51页)它主张“男人掌管女人,因为真主把他们中的一个造得比另一个更好,因为男人用财产供养女人。所以好女人是驯服的。”(《古兰经》第四章,7世纪);亚里士多德的生理学认为: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是男性有缺陷的、发展不完备的形态。他说:“男人天生高贵,女人天生低贱;男人统治,女人被统治。”“男人是主动的,他很活跃,在政治、商业和文化中有创造性。男性塑造社会和世界。在另一方面,女人是被动的;卢梭攻击所有的社会不公正,但忽略了其中一项:男女的不平等。在《爱弥尔》中,他写道:“男人和女人是为对方而存在的,然而他们的相互依赖性是不平等的。”(转引自Watkins, 9);卢梭大言不惭的男权制观点使他成为女性主义的最佳批判目标。女性主义对卢梭的挑战不仅指向他对女性不公正的忽视,还有他对男女差异的充满偏见的描述;叔本华的思想深邃、睿智,但是在他所有那些充满智慧的言论中,男权制的观念和论述是一大败笔。他说:“女人本身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她们轻佻琐碎、缺乏远见;他反对女性拥有财产,他甚至将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归咎于宫廷女人的腐败。“女人从本性上来说意味着服从,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位处于完全独立的非自然位置上的女人都要直接依附于某个男人,使自己接受他的统治和支配。这是因为她需要一位丈夫和主人。”(叔本华,第477-491页);尼采说:所有衰退的、病态的、腐败的文化都会有一种“女性”的味道。(转引自Braidotti, 130)这是一种阴茎中心主义文化的论点,极其不公正;康德是在女性主义那里口碑最坏的哲学家,主要是因为他的厌女倾向和他对身体的轻视。例如他说:女性的天性完全由自然需要来定义,缺乏主见。由于这些弱点,女人需要男人的保护。由于恐惧和胆怯,女人不适宜于做学术工作。他还说:只有女人想做男人,没有男人想做女人。(转引自Jaggar, et al., 40-46)。

造成这种从属地位和第二性地位的原因:李银河从交换理论、网络理论、角色理论、地位期望理论、新弗洛伊德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女性地位第二性的形成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主观的臆造——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在这个媒介即讯息的时代,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真正变化的就是现实的主导媒介,媒介本身才是具有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所携带的自身讯息,于无形中塑造并加固了女性第二性的地位。女性主义流派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1950年代晚期以来出现的现代妇女运动,主要分析和批判通俗文化与大众媒介如何以及为什么用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和利用性的方式对待妇女及她们的表现。通俗文化本身,把妇女当作一个社会范畴加以排除、忽视或者使之浅薄化。

在早期,对通俗文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塔奇曼所称的“对妇女的象征性的歼灭之上”。也就是说文化生产和媒介表现忽视、排斥妇女及其利益,或者将她们及其利益边缘化和浅薄化。简言之,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者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然而随着女性主义者的不断批判,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也在试图避开她们的谴责。像现在的《都市女报》,它完全没有将女性设置为不在场,或进行谴责并将其浅薄化,选取的2010年5月3号到6月11号连续30期当中,头版图片中只有两幅不包含女性,其中有高达93%的在场证据,这两幅分别展示的是5月7号的《春望》:油菜花开的季节,那些曾经危难的孩子在用心亲吻新生。讲述的是6为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带来在摄影家焦波指导些拍摄的60多幅作品,用以回报社会,表达感激之情。图为13岁的孤儿何文东的摄影作品。展现的是另一种社会的关爱;另一幅为6月9号《世界杯来到他面前》,图为一个来自贫民窟的黑人孩子手持足球走过约翰内斯堡的一片田野,在他稚嫩的眼神中,带着足球运动所赋予的坚毅和渴望。阐释的是一种对足球的热爱也追随。没有女性在场的这两幅图片,也没有显著的对女性的谴责。因此女性主义者要想用塔奇曼的所谓的“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中——女性不在场”来批判它,是无立足之地的。但是它没有排除女性的在场权,就意味着它是女性主义的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在选取的连续30期当中,28期中选取的图片都是年轻、魅力、性感、时尚的女性:5月4号的《美女游》,身着亮丽的统一服装,面容姣好,年轻美丽;5月5号《魔方秀》,身材曼妙的美丽女性,身穿古典服装;5月10号的劳拉·钦奇亚;5月11号的舒淇;5月12号的林志玲;5月13号的凯特·布兰切特,温婉柔情;5月14号的范冰冰,美的不言而知;5月17号的杨采妮;5月18号的王姬;5月19号和6月2号的章子怡;5月20号的秦岚、张瑜;5月25号的周笔畅;5月26号的那英、周慧妹;5月27号的舒淇性感、迷人;5月28号的陈慧琳;5月31号的刘若英;6月1号的徐帆、王子文;6月3号的黄梅莹、田海蓉、赵子琪、张萌;6月4号的孙宁;6月7号的许戈辉;6月11号的巩俐。不可否认,这些魅力的女性是普遍高于大众女性的。《都市女报》让这些特殊的魅力女性在场,目的不是女性主义的代言人,相反是男性话语权的体现。男性中意的正是这样的魅力女性,让读杂志的女性朝着这方面发展:魅力、性感、时尚、年轻。以此来迎合男性的审美要求,终结意图还是为了男性的需要。《都是女报》通过女性在场的设计,巧妙的避开了部分女性主义的批判,给予形式上的女性主义。

在女性主义理论中,象征性的歼灭还指妇女、她们的生活、她们的利益没有得到大众媒介的准确反映。也就是说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文化没有向我们表明妇女们的真实生活。因此,要提出的是同俗文化为其消费者们提供了一个幻想的、

替代的世界,而不是她们实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歪曲了妇女生活的现实,描绘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在选取的连续30期的《都市女报》中,有21期头版图片,占总数的70%表现的是明星们的近况:5月6号小英达与母同台,出演《老牛家的战争》;5月11号,舒淇、黄秋生电影《精武风云——陈真》发布会; 5月14号,王小帅、范冰冰、秦昊电影节光鲜亮相;5月12号,作为台湾馆的代言人,林志玲昨天亮相该馆举行的点灯祈福仪式; 5月13号,《罗宾汉》的主演凯特·布兰切特和罗素·克劳出席第63届国际电影节;5月17号,佟大为、杨采妮助阵,国际名模轮番展示新款服饰;5月18号,《马文的战争》主演王姬、李梦男在京出席首映式新闻发布会;5月19号,章子怡、郭富城新片《魔术外传》发布会;5月20号,时隔三十年,在续“庐山恋”,秦岚、李晨出演新片;5月25号,多面周笔畅,朝女性的方向发展;5月26号,张惠妹助阵,那英小巨蛋演唱会; 5月27号,刘烨、舒淇在续前缘演绎《美丽人生》;5月28号,陈慧琳晒母爱; 5月31号,刘若英在29号衣歌舞的形式与歌迷重温“为爱痴狂”; 6月1号,徐帆、张国强、王子文、张子枫、张加骏,冯小刚拍完电影《唐山大地震》拍全家福;6月3号,黄梅莹、田海蓉、赵子琪、张萌出演的《金枝玉叶》;6月4号,《风语》紧张拍摄中,胡军、孙宁出席发布会;6月7号,著名主持人许戈辉带领盲童看世博;6月11号,巩俐、周润发、约翰·库萨克联袂主演的电影《谍海风云》,将与6月17号在中国率先上映等。展现明显们的近况,这些都是普通大众女性无法涉足的领路,远离大众女性的真实生活。这就为大众女性提供了一个幻想的、替代的世界。这些诸多影视作品展现在大众女性面前,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广大女性去观看。影视作品这种来源于生活又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是具有相当大的虚构性和脱落现实性的。在潜移默化的引导大众女性去观看的同时,也是为她们虚构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对女性实现了象征性的歼灭。

现代同俗文化和大众媒介将女性设置为在场一方面于前面所论述的是为了引导广大女性朝这方面发展,以迎合男性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设计为在场的同时,还要有男性的同在,意为弱者的女性始终都需要男性的保护。5月6号年长的宋丹丹要有小英达的护卫;5月11号,舒淇、黄秋生(男);5月13号,《罗宾汉》的主演凯特·布兰切特和罗素·克劳(男);5月14号,王小帅(男)、范冰冰、秦昊(男)电影节光鲜亮相;5 月17号,佟大为(男)、杨采妮助阵,国际名模轮番展示新款服饰;5月18号,《马文的战争》主演王姬、李梦男(男)在京出席首映式新闻发布会;月19号,章子怡、郭富城(男)新片《魔术外传》发布会;5月20号,秦岚、李晨(男)出演新片;5月27号,刘烨(男)、舒淇在续前缘演绎《美丽人生》;6月1号,徐帆、张国强(男)、王子文、张子枫、张加骏(男),冯小刚(男)拍完电影《唐山大地震》拍全家福;6月4号,《风语》紧张拍摄中,胡军(男)、孙宁出席发布会;6月11号,巩俐、周润发(男)、约翰·库萨克(男)联袂主演的电影《谍海风云》等。这些头版图片中,至少有一个男性,甚至还有两个男性,女性处在受保护的位置,什么是需要保护的,只有弱者是需要保护的,将女性是为弱者——第二性的《都是女报》对女性进行保护。还有在5月10号一期中,头版图片为:当地时间5月8号,哥斯达黎加新当选总统劳拉·钦奇亚在首都圣何塞宣誓就职,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图为参加典礼的一起小女孩尖叫着向她表示祝贺。当被它们视为弱者的第二性得到显赫的成绩时会给予假象的报道,因为强者得胜是必然的,至于弱者则是偶然的。偶然就代表着新意,就代表着是新闻,所以加以报道。而且在叙述

中说是该国首位女总统,首位就要加以大肆报道,要是男性的,应该不会这样,充分显现了女性地位的第二性。全国共有近20位的女性总统,然而女性同男性一样几乎占了全人类的一半,但是女性总统的数量呢,这也显现了处于权力中心的还是广大的男性。一群小女孩向偶像致敬,在束缚中的女孩们,渴望冲破束缚,崇拜她,为什么不是以群小男孩向偶像致敬呢,显然是不会这么安排的。想象一下在报纸上出现对总统的这样一句评价: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够像女性那样做个好总统。所有人都会觉得匪夷所思,根本没有人会这样说话的。与此同时,在报纸上对一位女性总统竞选人做这样的评价(我想知道她是否能够像男性那样做个好总统)却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司空见惯。这就表明,女性的第二性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你把一个常见的陈述中的男性换成女性,才能发现日常生活逻辑的触目惊心的荒谬。

在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中,单独表现女性形象的时候,主要的落脚点还有就是表示女性的母性以及与母性相关的关爱。在选取的30期《都是女报》中,展现母性、女性关爱的有6张,占总数的20%:5月6号,小英达与母同台演出《老牛家的战争》,身为母亲的宋丹丹,关爱儿子,帮助儿子进步;5月25号,多面笔畅,起初带着黑框眼镜,中性可爱,而现在身穿一套黑色服装,脚蹬半高跟鞋,摘掉了直接的招牌眼镜,妆容淡雅,完全颠覆了以往的中性风格,女性气质尽显;5月28号,潮妈晒母爱,陈慧琳抱着儿子玩耍,一脸开学、母爱四溢;6月2号的子怡对账,表现的是子怡戛纳筹集善款,建设“孤残儿童寄养培训和流浪儿童保护中心”,以一个特殊的具有号召力的女性行为,充分展现了女性对孩童们的关爱;6月7号;著名主持人、中国残联爱心大使许戈辉带着30多名残疾儿童一起参观上海世博园、拿出12万元资助这些盲童,关爱之心。男权制认为,女性始终是要成为一个妻子或者母亲,他们把女性气质塑造和建构,认为女性就应该是一个贤妻良母,关爱孩子和丈夫。这种对女性气质的主观臆造,实际上对女性的地位的束缚,对女性第二性地位的确立。

综上所述可见,在现在通俗文化和大众媒介的表现中,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是一些形式性的外现,更多是进行了实质性的隐藏。然而女性主义却认为,女性第二性的这一性别秩序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只不过纵观它逐渐改变的过程是缓慢而艰辛的,还有待于更多的努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会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当尺度平衡后,既没有“他是否能够像女性那样做个好总统”也没有“她是否能够像男性那样做个好总统”的评价。

1

1、彼森(Christine de Pizan)的《女性之城》(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1405

2、沃尔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2年出版。

3、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1949年出版。

4、米利特(Kate Millet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年在美国出版,

5、格里尔(Germaine Greer)的《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1970年在英国出版,

6、金堡(Gayle Kimball)编辑的《女性文化:70年代的女性文艺复兴》(1981年),

7、斯特里纳蒂,英国,《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刷馆2001版

8、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9、金堡(Gayle Kimball)编辑的《女性文化:70年代的女性文艺复兴》(1981年)

10、女性,最漫长的革命》米歇尔 (Juliet Mitchell)

女性形象研究

前言 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半。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意识、追求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以及消费住房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虽然描述女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中国女性形象特点研究的原因和方法 (一)研究动机 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与我国社会变迁的某些联系。 回首百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都活跃这千千万万的女性身影。宋庆龄、邓颖超等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女性挣脱封建思想观念枷锁,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蓬勃发展的妇女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就业、参政、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妇女地位有了空前提高。亿万女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蓬勃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妇女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女性们参与经济建设,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和创造力。女性事业获得了前所未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视角 系别:外国语学院 :王佳慧 班级:11级8班 学号:18

Abstract In the 18, 19 century of England, a critical realist female writer, Jane Austen, appeared in the literature. Austen used female angle to create novels. Her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s. Austen paid attention to female inner world with woman exquisite writing style to describe a small quiet town three or four families’ stories. Austen broke man’s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This paper will begin from the feminism theory angle to analyz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nd the influence of Austen’s works. Meanwhile, this paper studies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by analyzing Austen and the environment of her time. Key words:Austen feminism Elizabeth character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简·奥斯汀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了她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因而她的作品对研究女性主义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背景 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妇女普遍被歧视,人们认为妇女在智力上低于男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但是封建主义仍旧根深蒂固,世袭贵族和中产阶级并存。正如《傲慢与偏见》所揭露的那样, 男女根本不平等。贝内特姐妹由于继承法规定财产归最近的男亲戚所继承, 她们将在父亲死后变得一文不名。奥斯丁笔下的少女们, 在平日里并没有广阔的活动范围, 她们只能待在家里, 或偶尔去拜访一下朋友, 或由父母陪伴去参加一个舞会。她们没有工作, 社会和家庭也不需要她们工作,她们只能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充分表现了奥斯丁所推崇的理想模式,在她与达西的交往中,始终坚持着自己人格的平等和尊严,把高尚的情操、情感的需要视为人生价值和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婚姻态度的心理基础正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对人格尊严、平等独立的坚持。所以奥斯丁笔下的理想婚姻包括双方相互的理解、尊重、平等和自由,正是这些品质,人们才有可能超越家长制的束缚,实现自我。 二、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女权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抗议现实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强调妇女应具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女性不应受制于男性社会,而应当以自己的最佳状态来估价自己作为女性应有的存在价值,颠覆现存的父权社会的不合理性,确立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凸现妇女不可忽视、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奥斯汀追求男女的平等,尤其是人格的平等。奥斯汀的观点显然是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进行阐释的。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三、真挚的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是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女性主义者提倡妇女们要互相支持、亲如姐妹,这一点在《傲慢与偏见》中有充分的体现。在《傲慢与偏见》中就可以看到女性之间种种深厚的情谊。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姐姐吉英的深厚情谊让读者为之感动。吉英去彬格莱家做客,路上遇到大雨,结果病倒在主人家。为了能看到亲爱的姐姐,伊丽莎白独自一人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三英里,到达尼日斐花园。作为一个年轻的小姐,她的这一举动是非常不合时宜的,而她顾不得尴尬一心只关心吉英的病情。其实伊丽莎白对吉英的关心更体现在对姐姐与彬格莱的爱情方面,因为她认为吉英如此地善良,应该找到幸福的归宿。但恰恰是达西试图破坏他们之间的爱情。所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激动地说到:“一个毁了我最亲爱的姐姐的幸福,甚至永远毁了她的幸福的人,怎么会打动我的心去爱他呢?”由此可见她是多么重视姐妹之间的情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她对爱情的期待。 四、经济问题对女性的束缚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她意识到了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妇女的社会地位,从而对经济问题女性在婚姻中

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文献综述

媒介对年青女性形象塑造的研究 ——以女大学生失联案件报道为例 文献综述 1.1研究缘起 2014年8月17日,《重庆晚报》在头版要闻里刊登了一篇《坐错车失联八天,五万元急寻女生》的报道,报道了女大学生高渝因坐错车而失联的事件,当天,网易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进行转载,并将“女大学生”字眼加入标题。同时,央视新闻、人民网、京华时报等微博也转载呼吁,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舆情开始发酵。8月26日,《苏州日报》关于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的报道再次引发网友关注。同日,新京报网《济南女大学生搭黑车遭52岁男子囚禁性虐》的报道让本来火爆的话题再次升级,诸多媒体的微博和网站信息被网友大量转发。 8月29日,随着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遇害,湖北女孩凡莎莎命丧合肥的消息传来,有关女大学失联遇害的话题声量再次暴涨。半个月女生遇害事件直接把该话题舆情推向高潮,而后不断有媒体爆出女大学生失联案件,被媒体爆出的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多达20多例,据乐思舆情中心“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专题的监测数据显示,从8月17日至29日短短12天时间里,女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舆情声量达54903条,话题舆情关注度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舆情高潮迭起,“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而公众也因此对女大学生产生“天真”、“轻率”、“不懂防范”甚至“蠢”、“笨”的看法。而此话题也引起媒体热议,讨论女大学生失联案例频发的原因,然而这背后因媒体的种种报道不当而造成的人们对于女大学生形象的误读却鲜有人关注,而本文则想从这一案例入手,研究媒介对于年轻女性的形象建构。 1.2研究概述 媒介与女性的研究最早发端于西方,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等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标志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从那时起,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显学。而中国的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则相对较晚。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才促进了媒介与女性在中国研究的逐渐兴起并不断取得发展。而近年来,我国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播内容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 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表面上看,《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深刻认识,里面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反省,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伤逝;女性主义;男权思想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也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学科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其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到理论创建,最终在实践中逐渐中国本土文化的痛苦融合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男权特征,成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增加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度。 严重的男权思想,也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产生巨大差异,并在叙事方式、文体特征、性别意识以及情感世界等,都形成独特的特质。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和发掘不够,这无疑限制女性文学的影响了,因此,需要逐步的加以解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伤逝》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深入分析鲁迅对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性别平等的解读,以及《伤逝》对近、现代中国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伤逝》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认识对和谐社会建设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四”时期,女权主义运动传入中国,为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封建大国的妇女展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近百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思维更注重于现实的需要与实际利益的争取,而很少从宏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浅析女性主义

西方文论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杨夏清 论文题目 浅析女性主义 指导教师 朱庆福 职称 副教授 2012年6月2日 学号: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前言 (3)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3) 二、女性主义的影响 (5) (一)社会科学领域 (5) (二)文学创作领域 (7) 参考文献 (8)

浅析女性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又叫女性主义,它是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那么女权主义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及文学创作上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女性主义;原因;影响;社会科学;文学创作 前言 女权主义批评是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1920年至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60年代后出现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次女权运动的大背景是法国和西欧的学生造反运动,以及美国的抗议越战的和平运动、黑人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和公民权运动。欧美政治斗争的风起云涌,成为这次妇女解放的直接导火线。这次女权运动已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范围和目标,逐步深入到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并努力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一名妇女应是什么的真正问题,我们的女性气质和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我们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妇女解放运动关心妇女的教育、福利权利、机会的均等,工资、工作环境选择的自由,妇女有了孩子后的生活,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的权利;关注父权制的压迫方式,它和阶级及种族对妇女的压抑等等”。显然这次女权运动的深广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 一、女性主义产生的原因 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主义的直接导火线,要探索女性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必须要了解妇女解放运动的来龙去脉。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对妇女无休止的压迫便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西方;中国 引言:女性主义的源起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 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 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 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对两性生存境况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形式主义批评的内在危机,以及妇女文学的兴盛,是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勃兴的主要原因。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言 从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男性主义”的逐渐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现象,它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势如破竹的势头迅速崛起。她们首先否定了战后的女性就要回到家中的观点,因为她们在二战中已经获得了工作的机会。继而是争取选举权,这是摆脱边缘状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必要之举。 一、女性的身体政治性 (一)性别地位所决定的身体语言 无论是浏览中世纪的绘画和雕塑还是欣赏当代的波普艺术,不难发现在关于人体艺术的作品中,女人体的比例要远远大于男人体。这是因为女性的身体蕴含更大的能量或表现力吗?上世纪20 年代初,德国的法尔亨博士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男女特征比较论》这样一种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男性优势与女性

优势之间的无数次交替。由一性优势发展到两性平权,再由两性平权转化为一性优势——由无数次轮回构成了人类历史。而这种性别优势也直接影响了人体艺术的发展。当一性占优势时,另一性往往成为人体艺术的表现中心。”如产生在古埃及女子专政时代的纸莎草纸画,画中的女子皆着衣而男子却赤裸身体。而到了父权时期情况则翻转过来。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中女子皆是赤裸而男子却是穿戴整齐,罗丹的代表作《青铜时代》首次展出时,作品中毫无遮掩的男裸体遭到当时社会舆论的毁谤非议。希腊的神话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抢夺少女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致力于绘画这种题材的作品,画面中多是体格强壮彪悍的男人掠夺柔弱面带恐惧的少女,从而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见这些都是性别胜利的一种体现,无形中包含着鲜明的自我肯定意识。 (二)女性们反对“被观看” 当今时代男性无疑是中流砥柱,因此,男性艺术家关于人体艺术的性别选择再次指向了女性,其中不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是以情色、女性为创作语言,尽管我们不能盲目的以摄影师的性别来判断其作品的倾向,但作为社会中的强势性别,一些男性摄影家的确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713421098.html,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作者:吴桓球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借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关理论,通过对华盛顿·欧文的一个作品《乡村的骄傲》中女主人公形象、恋爱的态度和话语权利的解读,发现欧文笔下这位所谓的天使女子不过是被男权意识和话语体系所扭曲异化的不真实形象而已。 关键词:女性主义;天使;《乡村的骄傲》 《见闻札记》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最伟大的文学成就,创作于1819—1820年间,收录了欧文的散文及短篇故事集。其中的故事是依据美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写成的,以幽默睿智的文风见长,而散文大多以作者旅英时目睹的英国景色和风俗习惯为背景。(1)欧文向往田园生活,向往古代淳朴的风土人情,英国那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最能激发他的遐思和冥想,字里行间常常浸透着一股忧伤和怀旧的气息。《乡村的骄傲》(The Pride of the Village)正是《见闻札记》中的一篇,文体风格介于故事与散文之间。描述了作者在经过英格兰一个偏僻乡村时听到的一则其实的故事。全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正如作者所说,“与时常听到的相类似”:纯真美丽的农家少女爱上了英俊潇洒的贵族军官,但由于地位悬殊加上军令难违,军官无情地弃地而去,最后,少女因伤心忧郁过度而死。故事虽真实的,作者却只是从别处听来,未曾亲眼目睹。然而经作者细腻温婉的文笔娓娓道来,故事中少女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却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2)凡阅读过《乡村的骄傲》的评论家往往把焦点投注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强调作者细腻、传神的表现手法,褒扬作者有着一颗善良、敏感,对妇女倾注了无限热忱、关怀和怜悯的心。认为作者成功地把握了少女微妙的心理特征及其在神情和动作上的表现,加上描写细致入微,富有感情,整篇文章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久久不能平静。而对故事的女主人公,则冠之于美丽善良、纯洁温柔的天使,是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至于故事的男主人公——贵族军官,作为如花少女夭折的直接杀手,现有的研究往往忽略,几乎没有任何的评论。所以笔者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探讨欧文的这篇散文式故事《乡村的骄傲》。 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女性主义经典《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3)男性文化传统为妇女所设定的形象就是“天使”和“魔鬼”两类。天使类的理想女子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她们往往美丽温柔、贤良淑德,无怨无悔,为爱献出生命。在父权制文化传统中,男性是权威,女性被视为是低人一等的“第二性”,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成为按男性期望和设计而产生的、囚禁在男性文本中的人物和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被男权意识扭曲和异化的女性形象。欧文在《乡村的骄傲》中也正是依此标准来设计女主人公——一位温婉可人,生来就是被男人疼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首先体现在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方面。欧文通过对女主人公——乡村少女在与男主人公——贵族军官的初见、再见和永别的几个场景细腻传神而动人的描写,凸显了男性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形象——百依百顺的柔情天使。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位被称为“村中的美人和骄傲”(4)的乡村少女(凡引用原译文部分均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 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 《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陈染打破了这一樊篱,将主人公倪拗拗的内心世界毫无掩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对女性欲望的认同 封建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之中盛行的是“性放纵”,拥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自不必说,即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占有三妻四妾,与男性的荒淫无度相比,女性的性爱权利却被剥夺殆尽,她们饱尝性压抑的痛苦,稍有抗争则被斥责为淫妇。但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所谓的“淫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性爱的美丽。 《私人生活》中,作者对女性的性爱本能做了充分的肯定。“我”因为身上“被唤起”的某种欲望,因为“一种近在咫尺的与性秘密相关联的感觉”与一个“喜欢这种快感甚于喜欢他”的男人“紧密缠联在一起”;禾因为对“我”的喜欢与“我”发生的美丽的性爱,一切都是纯洁的,禾晶莹剔透的泪珠,翡翠绿色的玉石枕,禾的“两只桃子般嫩白而透明的乳房”,所有的一切象征了我们纯洁的爱情,可以跨越年龄,跨越性别的爱情;“我”看到伊秋与西大望“扭动在一起的身体”之后的“心惊肉跳”,“所有的毛细孔都在张开、放大、用力呼吸”,“我”意识自己长大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笔法,陈染在这里对女性的欲望做了充分地肯定。 其次,作者在描写“我”与别人的性爱的时候常用第三人称,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我”和T走进“阴阳洞”,T说“我们就在这儿”之后,作者的第一人称很自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主义

Research on the Feminism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A paper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literature class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October 2011 A BSTRACT Jane Austen was a quite renowned English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who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romanticism. Her writing focused on middle-classe life with humor and understanding. Austen was in many ways a realist, and the England she depicted was one in which social mobility was limited and class-consciousness was strong. Many of her works were very influential to the world, especially to the academy world. Sense and Sensibility is the one of her famous works, although it was the first work of Jane Austen, its writing skill was quite good. And from the time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伊莎贝尔·阿连德笔下的男性人物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伊莎贝尔·阿连德笔下的男性人物 伊莎贝尔·阿连德是拉美杰出的女作家,其作品以其细腻深刻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而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作为一位女权活动家,阿连德不仅在作品里将女性人物放在主要位置,还通过这些角色反映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父权体制与男权主义的反抗。对阿连德作品的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物形象,叙事手法,历史性等。 这些研究大多以女性人物为文本分析的主体,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阐释。而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不仅通过对女性人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还通过男性人物与她们的交流互动来对其进行间接表达。因此,本文以作品中具代表性的男性人物为研究主体,试图从新的角度探究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以阿连德《幽灵之家》、《爱情与阴影》及《月亮部落的夏娃》三部代表作为分析的文本,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中的男性人物。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第一小节简要介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传统与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以及推动拉美女性文学的该地区女性运动;第二小节则对作者和研究文本进行介绍,并根据研究角度将研究主体分为四类,以期能更系统、更细致地对其进行解读。第二章分析位于父权体制金字塔顶层的男性,即父权社会中的家长形象;第三章对深受父权体制影响的男权主义者进行分析;第四章则解读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男性,即不同于男权主义者、能够与女性建立起平等关系的男性;第五章对徘徊于父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进行解读。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我们试图重建作者身处的父权主义世界,探究其作为女性主义者对男性的观点与态度,以期总结出其理想中的两性关系。最后,我们结合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新闻传播学院王蕾 (一)英文原著: https://www.doczj.com/doc/8713421098.html,mercializing Women:Images of Asian Women in the Media 2.Cosmo Woman:The World of Women's Magazines 3.Featuring Females Feminist Analyses of Media 4.Forever Feminine:Women's Magazines and the Cult of Femininity 5.Gender and Racial Images Stereotypes in the Mass Media 6.Images if Women in the Media 7.Out of Focus:Writings on Women and the Media 8.Representing Women: Myths of Femininity in the Popular Media 9.Screening Genders 10.Turning It On :A Reader in Women Media 11.Understanding Women's Magazines 12.Women and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Women and Media Challenging Feminist Discourse 13.Women and media 14.Women and Print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ity in the Early Periodical 15.Women and the Media :Diverse Perspectives 16.Women Feminism and Media 17.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 18.Women Media and Consumption in Japan 19.Women Media and Crisis Femininity and Disorder 20.women politicians and the media 21.Women Watch Television 22.women, Media, and Politics 23.women, politics, media 24.Women's Magazines 1940-1960 25.Women's Magazines the First 300 Years 26.Women's Power and Roles in the Arts and Mass Media 27.Women's Worlds Ideology Femininity and Woman's Magazine 28.Doing Research on Women's Communication 29.Gender and the Media 30.Women Making News Gender and Journalism in Modern Britain 31.The First Magazine:A History of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32.Representing Men (二)译著: 1.【荷】L.van Zoonen著;曹晋等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英】Cynthia Carter等编纂:《性别新闻学》(前版本中译名为《新闻、性别与权力》,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的小说,该小说是由菲茨杰拉德创作的,这部小说是爵士时代的象征之作。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作者主要是描述着一群女人的悲剧情节,这些女人在小说中主要是展示着玩世不恭、轻浮放浪的形象,结局都是悲剧。在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该小说中女性的一些悲剧形象和产生这些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女性悲剧 作者简介:阮军(1976.5-),女,湖南邵阳人,研究生,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主要是以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经济大萧条这段时间为写作背景,通过描述女性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坠落形象以及悲剧的下场,来叙说美国的一些现实生活中价值观的大改变。众所周知,在一战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们主要追求的是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一些女性为了追求享乐主义,存有不知羞耻地追求财富、傍大款等心理,从而导致女性的悲剧下场,本文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该小说所表达的金钱至上、男权主义、所谓的讨厌女性症状以及对新女性的恐惧。 1、女性主义界定 女性主义是在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它最早的发展也是因为当时美国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导致社会中的一些女性开始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女性主义不单单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为了改变女性被压迫的命运,而且也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成为一种价值观和思想。同时,在狭义的解释中,可以把女性主义解释为从性别的关系中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狭义解释中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和隐含的意思。 2、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性人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在父权主义的形势下,严重形象糟糕、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素质低下、道德败坏、追求物质利益的一群坏女人形象,她们有许多的共同点,都是一种社会上负面形象的女性代表,自私自利、金钱主义、没有道德心和羞耻心、放荡萎靡,为了自己的追求恶意不择手段,不顾社会世人的眼光,独断独行,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 2.1黛西·布坎南 黛西·布坎南是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粗心大意、刻薄的女人,在小说中,她的老公是汤姆·布坎南,也是个既粗心又粗鲁、而且代表着富人阶层的一个人物。在小说中,汤姆的身份和财富是他的妻子黛西放荡的基础,从而导致黛西物质主义之上,既贪图金钱,同时没有内涵,看到有钱的人物就会主动粘上去,例如本文的盖茨比,当觉得他是富人的时候,与之交

女性主义论文

浅析《非诚勿扰》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主义 【摘要】: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本文则以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内涵以及中国传统背景下女性形象的转变开篇,以2010年江苏卫视开播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为例,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以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为辅助,通过对该节目的流程分析,论述了该节目中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并针对节目中涉及女性主义的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希望能为真正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发挥作用。 关键词:非诚勿扰、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一、引言 当代中国,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催生了诸多行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婚恋网站,交友俱乐部等迅速发展。以往欲说还羞的“相亲”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更是登陆强势媒体,各种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层出不穷。以 2010年1月江苏卫视开播的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为例,它以“新闻+娱乐+真人秀+相亲”的节目定位,在播出之后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非诚勿扰》的红火并非偶然,除了节目本身的种种成功因素,还在于《非诚勿扰》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使自古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压迫、受歧视的女性群体得到尊重,其主要体现在女性话语权的掌握。而它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一种话语机制,即让女性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其实质却又并非如表面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独立性,而仅仅是在男权之下肯定女性特点和快乐的女性文本的建构,是抓住了受众心理的一个消费时代的成功产品。

本文将立足于对《非诚勿扰》中女性主义的分析解读,体现节目中女性主义的光辉,揭示在倡导女性主义方面的不足。 二、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内涵 女性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本意指妇女解放,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引进时,译为“女权主义”。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不仅是女性要求与男性权利的平等,很大程度上是女性寻求政治、经济上的独立。【1】 在电视领域,女性试图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察、记录和探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当代女性的风采,维护女性的权益。 (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单一性别群体:男性处于支配、控制地位,它最主要的属性便是对“等级”、“男尊女卑”的强调。强大的男权社会还为中国妇女量身定做了严厉的行为准则。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就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经过反复实践积累而成。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异质文化的输入使中国妇女角色定位有了很大变化。经历了西学大潮洗礼后的中国,妇女走入社会成为时尚,特别是随着近百年来妇女运动的兴起,女性意识有所觉醒,传统男权社会规范大大失效,女性不再被动的接受男性的价值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权益从政治上和法律上得以确认,妇联工作蓬勃开展,中国妇女作为群体,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字眼频频出现在各种文化形态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