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33.68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恶心、胃部不适等症状。
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本次观察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本次观察选取了100例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其中男患者50例,女患者50例,年龄范围为18~65岁。
这些患者在入组前已经被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且没有合并其他重要器质性疾病。
本次观察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西医联合诊断、中西医联合治疗、中西医联合随访观察等措施。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中西医联合诊断:通过患者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血常规、肝功能、胃镜、腹部超声等,明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2. 中西医联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方面,采用针灸、中药调理等手段,调整脾胃功能;西医治疗方面,采用抗酸药物、促胃动力药物等药物治疗消化不良症状。
3. 中西医联合随访观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
观察结果显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100例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缓解。
80例(80%)患者治愈,20例(20%)患者症状减轻。
在治愈患者中,消化不良症状消失,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本次观察还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不同类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的疗效。
根据中医的分类,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郁滞型和湿热胃腑型等。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中西医联合诊断和治疗,可以综合利用中西医的优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次观察研究仅为观察性研究,样本数量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还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10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设置成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和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
将两组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胃肠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护理中介入中西医结合护理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同时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效果在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较为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呕吐、上腹胀气和嗳气等。
在有关文献资料中提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之间存在很大关联[1]。
目前,临床在治疗该类患者时主要是给予对症治疗,但整体疗效不理想,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为此,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需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进一步加强临床疗效。
然而临床所开展的常规护理模式缺少针对性,虽然能够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然而并未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致使整体干预效果不理想。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将中医理论有机结合西医临床护理实践,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患者得到的护理服务更加全面、优质,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现对比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
1.1一般资料患者一般资料(表1)。
表1患者一般资料对比(±s,[n]%)资料观察组对照组t P(n=50)(n=50)性别男26(52.00)25(50.00).524.251女24(48.00)25(50.00)年龄(岁)39.48±8.2740.15±9.700.670.151病程(年)1.83±0.641.79±0.840.372.491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
将疾病有关知识讲解给患者,并在用药方面给予患者一定指导,嘱咐患者应规范用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施监测,并对患者病情变化实施观察,对患者的情绪波动给予关注,教会患者自我调整情绪的方法,叮嘱患者应及时纠正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中西医结合治疗,“纠正”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包括:早饱、餐后腹胀、上腹隐痛、灼烧痛等,并且这些症状不能使用任何器质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来解释。
由于该疾病的具体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目前仍然是医学界需要进行的重要课题。
现今,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后疾病的复发率较低。
病因病机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在中医学中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以及发病特点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
根据《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辩证分型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证五种类型。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对于其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部分学者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除了动力障碍之外,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的精神因素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基本病因包括(1)内脏敏感性较高。
当处于同一压力作用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上腹不适症状,并且餐后症状比空腹症状更加敏感。
除了对机械因素较为敏感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酸、脂质以及辣椒等敏感性也很高,因此怀疑这与其消化不良相关;(2)胃酸过多。
部分患者症状与胃酸环境异常相关。
当患者胃酸分泌增加或胃酸清除能力降低时,可出现相应症状。
(3)幽门螺杆菌感染。
当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可导致胃部出现炎症反应,同时影响胃酸分泌、胃肠激素等导致发病。
临床上很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病。
(4)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的表达对该病有影响,比如环氧合酶-1T-1676C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中医辨证结合西医治疗。
谢芳芳等选择120例肝郁脾虚型同时伴忧郁焦虑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将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莫沙必利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探究组使用中药方剂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联合黛力新治疗,治疗三个疗程后,探究组总效率为88.3%明显优于对照组71.7%(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2例,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各41例。
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药汤剂加口服酶制剂和调整生活习惯,西医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两周和治疗后八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总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
结果:治疗后两周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80.5%,西医组总有效率为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八周,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5.1%,西医组总有效率为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症状比治疗前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分得到提升(P < 0.05);而西医组治疗后症状及生活质量得分改善程度不如中西医结合组。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Methods: Eighty-two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treated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divided into a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and a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ith 41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used Chinese herbal decoctions plus oral enzyme preparations and adjusted their lifestyle, while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including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clinical symptom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conducted before treatment, two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eight weeks after treatment for both groups.。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现代临床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胀气、烧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不会导致明显的结构性病变,但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
在西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主要以药物疗法为主,如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等。
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不仅费用较高,而且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
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疗法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平衡阴阳、调理气血,通过中草药、针灸等方法调理患者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已经展开了多项临床研究。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以及与西医结合治疗的进展,为进一步推广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表现为腹胀、腹痛、胃胀气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具有积极的临床疗效,但其治疗机制及疗效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原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现代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也将探讨中医药与西医药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
通过本研究,旨在推动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选择和方案。
1.3 研究意义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且困扰人群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胃镜等相关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最新FD的罗马III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1]。
在中医独有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引导下,中医药在治疗FD具有临床独特的优越性。
近些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各种文献资料及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已在功能性胃肠病领域成为最为关注的热点。
现就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 中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虽无FD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证”、“纳呆”、“嘈杂”、“反胃”等范畴。
《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明代《景岳全书》谓:“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盖食则气满,寒留则气凝,……”。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现代医家程氏[2]认为该病因离不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
内因为体质因素,以先天禀赋为主,受后天及疾病的影响;外因是指气候、环境、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不内外因则是饮食起居失宜、情志过度、劳逸失调等社会因素。
其病机是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曹氏[3]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下加快,人们竞争激烈,加之工作压力大,容易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日久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机阻滞,横逆犯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
叶仁群等[4]指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中焦气机依赖于肝的条达,肝失调畅则气机紊乱是本病病机关键,病位主要为肝脾胃三脏。
卜平[5]则认为,引起FD的根本原因是脾不升清和胃失降浊导致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基本病机为肝郁犯土、胃失和降、脾运无权。
2中医学对FD 辨证分型目前大多数医家多依据各自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型,因此临床分型差异较大。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消化道系统中较为高发,因不具有器质性变化,使得不少轻症患者耐受期间不愿接受科学治疗,一旦病情严重,不利于自身正常生活和工作,才会前往医院接受科学诊治。
就目前而言,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情反反复复发作,临床治愈率不高,多次正规就诊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造成身心双重伤害,降低患者生活品质,鉴于此,积极开展科学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全面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前言功能性消化不良在社会中频发,患者上腹部明显疼痛,存在一定的烧灼感,亦会伴有早饱、餐后饱胀不适症状,属于功能性疾病类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高复发率、低治愈率特点,病情反复,患者需要反复进入医院就诊,导致身心压力较大。
就目前而言,临床并未明确阐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机制,诱发因素多样,可能有关于精神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肠激素紊乱、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等因素,对此,西医主张抗幽门螺旋杆菌、胃黏膜保护剂、抑制胃酸分泌类等药物治疗,虽可改善患者症状,但药效持续时间短,一旦停止用药则会复发,甚至患者伴有明显的用药副作用。
而中医学一直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疾病治疗理论,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可将其视为“胃脘痛”、“胃痛”、“痞满”、“吐酸”等范畴,经过中医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改善良好,安全性高,但用药周期较长。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现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情况进行如下阐述。
1中药汤剂与西药联用《灵柩·本神》有言: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忧愁相关于负面情绪,二者紧密相通,会导致人体气机郁结、肝气不舒。
肝脏失疏泄,郁滞不行,气机阻遏,中焦升降不平衡,脾脏不升,胃气不降,中焦纳食不化,餐后饱胀感强,气机不通畅则痛。
即便患者临床症状不同,但均是因肝失疏泄、胃失和降造成,且情志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发布时间:2023-02-17T08:37:51.84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1期作者:白爱红[导读] 目的分析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效果。
白爱红安平网都医院 053600摘要:目的分析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效果。
方法将规范选择的9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两组,西医治疗的48例为常见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8例为中西组,分析疗效、安全性。
结果中西组治疗总有效率97.92%(47/48)、不良反应率6.25%(3/48)均优于常见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慢性病,早期阶段的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而且生化检验、内镜等检查也常常无异常,这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给予了疾病发展的机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且会反复发作,影响患者正常饮食、营养吸收等,增加痛苦[1]。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应用西药缓解病情,优点是见效快、服用方便,但西药副作用较多、对药物依赖,停药易复发。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见效较慢,治疗时间长。
对此,本文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实施治疗,探究疗效,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基础资料研究对象共96例,均自本院诊治,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入院,对疾病的确诊参照临床中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患者均出现恶心、腹胀及嗳气等症状,程度轻重不同,病程最短稳定4周,最长的12周,经医护人员指导进行内镜检查,未见异常,患者无消化类疾病史,排除肝胆胰疾病、肾脏疾病、精神异常、入院前7日内为用止痛药等;医护人员向患者说明研究情况,患者清楚了解后自愿参与。
以电脑随机抽取法分组,常见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29~60岁,平均(44.52±3.39)岁;中西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30~59岁,平均(44.38±3.46)岁。
内蒙古中医药第 39 卷2〇2〇年1月第1期丨fi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frlifine Vol.39 No. 12020165梗阻的途径趋向多元化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效果及治疗效率均得到提升,有效解除了患者痛苦。
近年来,通过不断的 临床实验研究,中医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加深 入的认识,有效的治疗方式日渐增多,我们需要在严密观察患 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对其手术适应症深人掌握的基础上,通过更 加广泛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丨1]卢江昆,孔祥东,袁绍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50例临床研究[J].中国药业,20丨7,26( 22):39-41.[2]王雷,贺燕丽,王红.浅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腔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丨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3 ):70-71.李刚,吴志杨,李海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 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 (14):85-87.[4】宁辉.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0例临床观察【J].中国 社区医师,2019,35(12):101.|5]王志凯,张超,白军伟,等.术前肠梗阻导管灌洗在治疗左半结 肠癌伴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8,33(4):338-339.丨6]邢栋,吴峰.中西医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1.北方 药学,2017,14(9):50-51.[7]梁群,常丽.1例宫颈癌结肠造瘘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丨J].智慧健康,2018,4(2): 104-105.丨8丨李勇,刘志,岳梁.肠粘连缓解汤联合注射用生长抑素治疗急 性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8,40( 10): 1525-1528.丨9|吴进锋,张华文,白国栋,等.CT对绞窄性肠梗阻伴不可逆性 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5 h 6887—6890.[10]张圣林,李守川,孙风波.腹腔镜下推挤法治疗粪石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8,21 (7):566-568.[11 ]陈红英.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几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丨8,18(71 ):208+217. [12]张晓萍.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25(2): 165-166.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胡丽萍(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天津300452)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排除器质性疾病但具有上腹胀、腹痛、嗳气、早饱、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反 复或持续发作,给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传统的中医治疗用药可以缓解症状,但效果并不稳定。
现代医学则主张消化不良的治疗应该综合运用中西医学方法,根据病情、症状和患者的身体状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观察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本次观察对象为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共有38例。
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
年龄在25岁至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岁。
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并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标准。
本次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即中医内服药物,西医口服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中医方面:选用叠氮酸铋钾颗粒(长春华正)和大柴胡汤(杏林制药)两种方剂。
西医方面:选用双歧杆菌制剂(拜耳制药)和复方丁美他嗪片(海南医药)两种药品。
按照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内服上述药物,并接受必要的护理。
二、观察结果与分析本次中西医结合治疗共持续8周,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质量、体重和体检数据的观察,可得出以下结论:2.1 症状缓解情况在治疗第二周后,患者的症状开始明显缓解:食欲逐渐增加,腹泻、腹胀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患者症状逐步减轻,疗效显著。
在治疗结束后,所有病人的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
2.2 体质量变化经过治疗,患者的体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中体质量较轻的患者体重有所增加,体质量较重的患者体重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所有患者的体质量变化幅度在1%-5%之间。
2.3 体检和检查数据经过治疗,患者的体检结果和相关检查数据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胃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胃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糜烂,治疗后黏膜恢复良好。
同样,患者的血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等项目数据也得到了改善。
三、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对于缓解患者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制剂对于缓解患者症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西医口服药物则可以在辅助消化不良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04-29T14:09:54.9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3期供稿作者:何镔潘军曹正龙程继明张贵荣戴书陈项梅[导读] 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安徽天长 239300)中医药治疗FD的疗效显著,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能够有效解决FD在现代医学概念上病因与病机不清的问题。
何镔潘军曹正龙程继明张贵荣戴书陈项梅(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安徽天长 239300)【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该病的发病病因以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未收到良好效果,且长期使用西药,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中医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整体出发,采用综合特色疗法,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004-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根据2006年罗马委员会制定的罗马Ⅲ标准为来源于胃及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包括餐后上腹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疼痛及烧灼感等。
依据罗马Ⅲ标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具有发病率高、慢性及复发性等特点[1]。
现将中医药治疗FD的概况做一总结。
1.中医对病名的认识中医古籍中并无FD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嗳气”、“呃逆”、“呕吐”等范畴[2]。
2.中医病因病机认识FD病位主要在胃脘,但与肝、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运化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升清降浊,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
表邪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同时,中焦气机顺畅,尚赖肝之调达,若肝气郁结,侮脾犯胃,影响中焦气机运行,亦致胃脘痞满。
总之,FD的发病基础是脾虚,发病条件是肝郁,引发诸证的原因是胃气不降。
齐艳丹[3]认为FD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肺,病机关键在于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病机——是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
廖建民[4]通过对FD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探析,总结出FD中的中医病因病机上包括情志失调、饮食失常、脾胃虚弱、寒湿不利,或为阴阳失调。
3.辨证论治3.1 辨证分型治疗多年来,众多学者对FD有不同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多采用辨证论治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赵鲁卿[5]以“寒热虚实”为纲对565例FD患者症候特点进行研究,将FD分为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四型。
秦燕鸿[6]从肝论治FD,将其分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胃虚弱证、肝郁湿阻证、瘀血停胃证五型。
奚道杰[7]将FD分为肝郁气滞型、肝郁胃热型、肝郁湿阻型、肝郁脾虚型及肝郁阴虚型。
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合小承气汤加味;肝郁胃热型治宜疏肝清胃,方用小陷胸汤合小承气汤加味;肝郁湿阻型治宜疏肝化湿,方用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减;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健脾,方用六君子汤四逆散加减;肝郁阴虚型治宜疏肝养胃,方用金铃子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出现其他兼证时则随证立法,辨证加减。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将FD分为五种类型[8]。
①肝气郁结证: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加减;②肝气犯胃证:方以四逆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③脾胃气虚证: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④湿热滞胃证:方用三仁汤加减;⑤寒热错杂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3.3 验方治疗近年来不少学者尝试在单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减治疗FD,并取得一定的疗效。
姚红艳[9]认为,脾虚失运是发病的基础,肝气郁滞是发病的条件,胃失和降是引发诸证的原因,以疏肝、和胃、健脾为治则,选用四磨汤为基础方治疗FD,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50%,在临床疗效和改善主要证候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孙文霞[10]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FD患者总有效率为93.48%,以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为71.74%。
FD临床表现多样不一,症状多变,辨证分型不易统一,各自不同的医生对疾病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与分析,但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4.中医综合特色治疗4.1 针刺疗法郭李柯等[11]将FD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80例。
电针组以电针刺激足三里、内关等穴;枳术宽中胶囊组予口服枳术宽中胶囊;联合治疗组予上述针刺及枳术宽中胶囊治疗;西药组口服莫沙必利等药物。
结果:电针组和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另两组;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治疗后四周,电针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和胃动素等各项指标无明显反复,而其他两组反复明显,联合治疗组近、远期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5)。
4.2 耳穴贴压疗法《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部与手足三阳经联系密切,通过经别合于阳经的阴经也与耳部相通。
《厘正按摩要术》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因此,贴压按摩相应的耳穴,如脾、胃、肝等,可疏经通络、益气健脾、疏肝解郁、升清降浊、调和脾胃。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持久,患者易于接受。
4.3 中医特色治疗胡畔等[12]采用穴位贴敷配合拔罐疗法治疗FD40例,并与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或雷贝拉唑片治疗40例对照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个月后复发率11.1%;对照组总有效率65%,3个月后复发率30.8%。
2组总有效率及3个月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5.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FD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药方剂与西医的辅助检查、各种促胃动力药、保护胃粘膜药等联合运用,既能增加疗效,又能减少复发率。
王会丽等[13]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有效率占85.0%。
6.讨论综上所述,FD目前的发病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对症处理,多以促胃动力药、抑酸药、抗HP、质子泵抑制剂、粘膜保护剂、促消化药、抗抑郁药等对症治疗,但目前尚未收到良好效果,且长期服用易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远期疗效也不甚理想。
大量研究显示,中医治疗FD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前景。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具有促胃肠运动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健胃助消化作用,可以降低平滑肌痉挛,对胃肠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中医药治疗FD的疗效显著,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能够有效解决FD在现代医学概念上病因与病机不清的问题。
众多医家运用中医学辨证体系理论指导临床,分辨病机特点及疾病本质,广泛运用疏肝、健脾、和胃、理气、化滞、活血等方法治疗,效果确切而明显,由此创制诸多有效方药及各种综合特色疗法。
使用临床更加安全,有效改善FD病人的整体机体状态,进一步降低疾病复发几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FD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药方剂、综合特色疗法等与西医的辅助检查,各种西药的联合运用既能增加疗效,又能减少复发率,中西医结合治疗FD,两者优势互补,是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目前对FD的研究上,尚缺乏统一的诊断、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进一步深入研究FD的作用机制,注重研究药物的远期疗效,药物疗法的机制研究,加强患者随访,可能开展大样本和多因素研究,减少FD复发率。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FD的优势,尚需广大医务工作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1]雄芳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4,30(11) 1162-1265.[2]程秋实汪龙德等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70-72.[3]乔艳丹,裴瑞霞,高上林.高上林运用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J].陕西中医,2013,34(2):213-214.[4]瘳建良.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因病机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9):66-67.[5]赵鲁卿,张声生.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53-54.[6]秦燕鸿,王垂杰,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160-161.[7]奚道杰,辨证论治功能消化不良52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7,22(5):22-23.[8]陈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45-1549.[9]姚红艳.四磨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52.[10]孙文霞,贺英,魏双元.中医经验方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6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9):47-48.[11]郭李柯,张贤超,郭晓凤.电针联合枳术宽中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12):1071-1077.[12]胡畔,石拓,时照红等.穴位贴敷结合拔罐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53-54.[13]王会丽,高天曙,杨小平等.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中医研究,2013.26(1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