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601.39 KB
- 文档页数:4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治疗进展王宝祥1 董雪梅2(1济南军区第456医院山东济南 250031;2山东省中医院山东济南250011)【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012-02【关键词】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研究治疗随着社会各种因素对人的精神的相互作用,抑郁症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临床特点是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致残率。
但却存在着低检出率、低治疗率和低治愈率。
上世纪普遍认为抑郁症的病因不明,阳性家族史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七、八十年代认为该病病因为遗传加社会因素,发病病程长,发病率高,预后差。
随着影像新技术CT、MRI、fMRI和PET等的应用,提示抑郁症患者有脑部器质性病变,有脑神经发育缺陷,有变性病变,结合临床治疗难、易复发、病程长和预后差,更多的研究报告提出抑郁症具有器质性病变之系统性疾病可能性越来越大[1]。
1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研究抑郁症中西医结合研究多集中在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的抗抑郁机理方面。
各种不同类型的抗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发现一些单味中药有抗抑郁作用。
姜黄、郁金提取的姜黄素、积雪草提取出的挥发油能改善由利血平引起的小鼠抑郁体征;贯叶连翘提取物,积雪草总甙可显著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的抑郁体征;合欢花水提物、石菖蒲水煎剂、仙灵脾提取物和巴戟天的水及醇提取物能改善行为绝望抑郁动物模型的抑郁体征。
合欢花提取物通过升高海马5-HT、DA及皮质5-HT含量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石菖蒲水煎液、巴戟天水合醇提取物的作用机理可能通过提高5-HT递质系统的活性发挥抗抑郁作用;姜黄素主要表现为抑制单胺氧化酶,银杏叶提取物、仙灵脾提取物及甘草因减弱自由基对神经组织损伤程度而改善抑郁绝望行为[2~4]。
通过单味中药抗抑郁药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中药复方抗抑郁的机制,为复方中药朝着更快的起效时间,更新的靶点和更有选择性的针对相关的受体或受体亚型方向发展。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2月第20卷第18期•综达与进展••157.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证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王欢1殷东风2#邢向荣2(1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级研究生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2)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气阴两虚证;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肺癌是我国近十年来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也是 我国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1]。
从病理和治疗角度对 肺癌进行分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最大[2]。
N SCLC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多样,如手术、放化疗,及近些年研究日益进展的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
上 述治疗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灶,延长生 存期,但也会造成正常细胞的破坏,达不到满意的疗 效[3~5]。
中医学治疗NSCLC强调辨证论治,有扶正祛 邪等方法。
中医学除单纯中医治疗模式外,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时根据治疗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医 防护治疗、加载治疗、巩固治疗与维持治疗四种治疗 模式。
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弥补了单纯现代医 学治疗的不足[6]。
气阴两虚证是公认的NSCLC重要 证型之一,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NSCLC气阴两虚 证的相关文献依据中医五种治疗模式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肺癌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中医学*‘肺积、息贲、咳嗽、喘息、胸痛、劳咳、痰饮”等病证范畴。
古代和近 代医学家都认为肺癌的治疗非常不易,且后期恢复 不良。
《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医宗必读•积聚》云:“积之成者,正气不 足,而后邪气踞之。
”《杂病源流犀烛》曰:“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即胜,正不得而制之,随结成型而有块。
”中医学认 为,N SCLC的发生与正气虚损(内在因素)和邪毒外 侵(外在因素)关系密切,正气虚损多由饮食不节、劳 伤心脾、情志失调、脏腑虚损等导致,后邪毒乘虚侵 袭肺脏,导致肺气肃降失司,气机郁滞不畅,脉络血 行不畅,津液内停于肺,日久气血瘀滞,毒瘀互结而 成肿瘤。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以及展望论文(共3篇)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西医结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本文将分别从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及其展望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进展1. 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的一种综合医疗方式。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积极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传统中药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在针灸、按摩、膏药等中医理疗方面,中西医结合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2. 药物研究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中药与西药的副作用不同,中药使用安全性更高。
同时,中药的复方也能增强疗效。
因此,中药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中草药的抗癌、抗病毒、抗炎等效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中西医结合的展望1. 医学院校的培养在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医学院校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相应改革。
即从传统的西医教育,逐步向中西医结合教育过渡。
这样有助于培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医学人才,有力推进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
2. 临床诊疗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本质是将传统中西医学的优势相结合。
但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研究仍需大力推进,以支持临床医师在诊疗中的应用。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发掘中西医结合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3. 技术创新技术是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数字化医学是较有潜力的一类技术。
数字化医学能够将病人数据可视化,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在诊断上帮助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同时,还能利用这些数据以推进基因研究、药物研究等方面的创新。
总之,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效果,更是推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3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 例患者随机的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西药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用西药。
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PSQI 的评定方面,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PSQI 中各因子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标签:温针灸;不寐;心脾两虚型;疗效观察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本院就诊并符合中西医不寐(失眠)的诊断标准的60 例患者,根据来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 例,其中男13例,女17 例;病程最长26周,最短6周;年龄最大62岁,最小23 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病程最长24 周,最短5周;年龄最大65岁,最小22岁。
2组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x±s)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病程治疗组3013/1747.12±10.868.23±3.21对照组3012/1847.48±10.358.45±2.65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1]确立中医诊断标准、证候标准与失眠轻重分级标准;按照美国精神科协会所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和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心理生理性失眠诊断标准中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标准确立西医诊断标准[2]。
全部病例均符合:①上述失眠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中医证候属心脾两虚型,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版),其中不寐属心脾两虚型的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内科病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现状与展望摘要:中西医结合诊疗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医学诊断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应用模式。
西医强调利用先进的理论、医疗设备和可重复性的试验研究来实施药物研究和疾病诊断。
与中医相比,西医更注重加工“制剂”,所以西医的治疗效果更快更明显。
但不可否认的是,西医的诊疗存在一些弊端,如副作用、耐药性、过度依赖设备等。
虽然中医和西医在疗效上有明显差异,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更强调病人,更注重对病人身体的护理。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诊断;内科;内科病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体系已初具规模,大量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可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仍相对局限,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依据。
今后应重视理论体系研究,注重构建疗效统一的临床诊治规范,注重开发中西医共用无差别的技术成果。
一、内科常见病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都可采用中医学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的手段主要包括药物内服、针灸、推拿、药物外敷、熏蒸等。
中药传统经方汤剂、丸剂、中药注射液、颗粒剂等产品不断涌现。
目前,《中国药典》已录入中药或中成药400余种。
大量循证研究表明,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疾病,尤其在提高治愈率与控制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小儿腹泻、动脉硬化、冠心病、偏头痛、风湿骨病,可保守治疗创伤疾病、妇科炎症、不孕症等。
一项基于14篇文献的Meta分析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总有效率[OR=4.24,95%CI(2.94,6.11)]和HP根除率[OR=2.60,95%CI(1.93,3.49)]均优于对照组;一项基于7篇文献的meta分析显示,OR合并=3.87,OR合并95%CI=2.75~5.43,合并效应的检验Z=7.79(P<0.0001)。
另一项Meta分析显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利巴韦林的疗效[7]。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第一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历史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是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和综合的医疗体系。
该医学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中医理论和实践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中。
随着西方医学的兴起,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激发了对中西医结合的兴趣。
20世纪,中西医结合医学开始正式形成。
中国成立了多所中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且大力推动中医和西医的融合。
此外,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也开始讨论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和实践,例如在1992年成立的全球中西医结合医学学会。
在这个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论文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疗效评估和临床实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三篇研究论文,涵盖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不同发展途径。
第二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旨在探索中西医理论的相通之处,以及如何结合运用这些理论来改善临床疗效。
一篇研究论文从比较中医和西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入手,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优势。
该论文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疾病管理和康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另一篇论文研究中医和西医在疾病机理上的异同,并探讨如何结合两者的理论,形成更完整的疾病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第三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疗效评估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疗效评估研究旨在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篇研究论文通过回顾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实践经验,评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常见疾病管理中的疗效。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疾病控制和康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没有明显的安全性问题。
“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肾为先天之本,在体为骨,藏精生髓。
从“肾主骨”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了解“肾主骨”理论的研究现状。
用肾精亏虚的鼠模型和补肾中药验证“肾主骨”理论。
“肾主骨”理论的深入研究为骨关节病变提供思路,增强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针对“肾主骨”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标签:中医;肾主骨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主骨”理论对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骨伤临床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研究也逐步深入。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理论及临床结合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医的“肾主骨”理论和补肾法治疗骨代谢相关疾病的方法也得到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也逐步深入。
世界卫生组织将2010—2020年确定为“骨与关节疾病深入研究的十年”。
“肾主骨”理论现代研究多从中医“肾”本质研究、肾与骨的关系研究以及应用补肾药物治疗骨骼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入手,现就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肾主骨理论的认识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能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四七筋骨坚……七七任脉虚;丈夫八歲,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肾之合骨也。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肾脉急甚为骨癫疾,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大甚为阴痿……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
”《灵枢·本神》云:“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腰脊不可以仰俯屈伸……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马莳提出“肾主冬,亦主骨。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也提出“沉即主骨,沉即为肾”,以上均说明肾与骨关系密切。
如肾精充足,充足则生化骨髓,骨髓进而滋养骨骼,骨骼则强健,不易折断受伤;反之,肾中之精亏虚,肾精无法生化髓海,致髓海枯竭,骨骼失养,则骨骼软弱无力。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206-常见老年病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老年病概述及管理
1、老年病的中医特点不包括()
A、正气不足
B、气血两虚[正确答案]
C、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D、病程长
E、病情复杂
2、老年病的中医治疗措施应注重()
A、补虚为主,调摄阴阳,未病先治[正确答案]
B、补肾健脾,益气活血,已病防变
C、平肾补气,调和血脉,病愈防复
D、益气温阳,填精化气,未病先治
E、益气活血,疏通经络,已病防变
3、下列关于老年病的管理叙述有误的是()
A、病的管理应采用多学科、全方位、整合管理模式
B、慢病管理实验研究报告指出,GuidedCare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慢病患者无明显差异[正确答案]
C、提出,老年长期医疗照料分为:老化失能照料、病残失能护理、失智老人长期照顾
D、病的多学科整合管理本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E、长期照护差异对比的6个维度:持续天数、实施场所、服务内容、支付方式、受益人群、支付工具
4、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学典籍是()
A、黄帝内经[正确答案]
B、本草纲目。
中医与西医结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中医与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综合医学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中医与西医的理论差异、结合的方式以及具体治疗案例等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
一、中医与西医的理论差异中医和西医在病因、病机和诊断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疾病的内外因素对人体的综合作用。
中医认为病因主要来自于内在的阴阳失衡,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
而西医则更倾向于病因的具体病理变化,注重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来寻找疾病的确切原因。
尽管有这些差异,但中医与西医相同点是都致力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二、中西医结合的方式1. 并行方式中西医并行方式是将中医和西医分别应用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或治疗目标。
例如,在急性病情发作期,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起到快速、明确的效果。
而在病情稳定期或慢性病情下,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提供更为综合,更符合患者整体情况的治疗策略。
2. 结合方式中西医结合方式是将中西医治疗方法结合在一起,以发挥二者的优势。
该方式常见于治疗复杂病症或疑难病症的情况下。
例如,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结合西医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及中医的针灸和中药疗法,可以加速患者的恢复进程。
三、具体治疗案例1. 慢性肾炎的治疗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供更好的疗效。
西医方面,通过常规检查和实验室结果来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并给予药物治疗。
中医方面,根据患者的体虚证、湿热证或阴虚证等辨证论治,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以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肾功能。
2. 冠心病的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监测和治疗手段。
西医方面,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技术来评估心脏功能,并给予药物治疗或介入手术。
中医方面,根据冠心病的病因,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以提供心血管系统的整体修复和改善。
气阴两虚证 T2DM 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应用中西医结合食疗方管理的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在T2DM(气阴两虚证)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延续管理中,应用中西医结合食疗方干预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住院部符合标准的100例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患者展开研究,以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中西医结合食疗方干预)和对照组(西医食疗方干预),比较两组结果。
结果:两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患者骨密度T值变化量均高于对照组T值变化量,观察组L1-L4骨密度T值变化量为0.162±0.281,对照组为-0.2±0.284。
两组比较差异有极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水平比较,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别为(8.348±1.787)mmol/L、(11.906±2.435)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别为(8.235±2.124)mmol/L、(11.427±2.376)mmol/L,比较之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症状数比较,观察组症状数为1.52±1.025个,对照组症状数为2.36±1.145个。
两组比较差异有极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中西医结合食疗方干预更有利于改善患者骨密度值及患者症状。
【关键词】气阴两虚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食疗方;骨密度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的发生会对导致患者血糖升高,若患者持续高血糖或长期代谢紊乱,可导致患者发生全身组织器官损害,如神经系统障碍、心血管系统衰竭、骨骼系统并发症等[1]。
由此可见,糖尿病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所以给予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糖尿病的治疗是终身性的,为了保证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治疗的基础上,做好患者的饮食系统干预也十分关键。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途径与研究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探讨中西医不仅是两种医学技术,更是两种医学文化,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繁荣人类医疗事业,为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增添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新诊疗模式。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已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门新医学。
以下从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特点、优势、不足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越性等方面思考和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
1“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的碰撞引发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不同态度中、西医学的交流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追根溯源应从唐朝孙思邈肇始,他吸纳古印度吠陀医学精华融入中医之中,将其“地、水、风、火”四气并入五行,并用中医理论解释之,可谓中西医结合之先驱。
随着明清“西学东渐”的盛行,中西医学的碰撞引发的中医有无存在之必要、能否发展、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等有关中医兴废的问题引起了医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待中、西医学的态度分歧不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派别:(1)以余云蚰为代表的“废中崇西派”,主张废止中医,独尊西医。
(2)以汪昂、王清任为代表的“接受西说派”认为中西医是两种互不相同而又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主张中西医并存。
(3)以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派”认为:中西医两者各有优劣,主张两者应找到“交融点”,衷中参西、取长补短、融合汇通。
(4)丁福保、恽铁樵、陆渊雷等人则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建和发展近代的“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和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中西医团结合作,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经验。
而“中西医结合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则始于1956年毛泽东同志“把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
中西医肾虚动物造模研究思路及其应用现状摘要:通过对近二十年有关肾虚证动物造模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报道等进行总结,分别从中医、西医不同造模方式分析、归纳其研究思路,并对其各应用现状进行比较及展望。
关键词:中西医肾虚动物模型前言肾主藏精,主水和主纳气。
肾精为生命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盈虚决定了生命的盛衰。
而肾在病理无有余之证,唯有不足之证,即为肾虚。
肾虚证动物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动物模型,是脏腑虚证、阴阳虚证动物模型的代表。
本文拟根据肾虚造模方式将近20年的肾虚动物模型进行分类,将其分为①中医肾虚动物模型②西医肾虚动物模型。
一、中医肾虚动物模型1.模拟传统中医病因学建模1.1“劳倦过度房事不节”法建模用小鼠频繁交配,并强迫小鼠游泳,而形成房室不节、劳倦过度的病因,诱发典型的肾阳虚模型。
方法为每只雄鼠与5~7只动情期雌鼠同笼,并每更日换动情期雌鼠,每天游泳1~2次,造模时间为4周[1、2] 。
结果:受试小鼠萎靡不振,畏寒怕冷,弓背少动反应迟钝,喜扎堆,饮食减少,皮毛无光泽,睾丸回缩,睾丸和胸腺重量减轻。
1.2老龄大鼠肾阳虚模型Wistar 大鼠,雌性或雄性,21-24月龄[3]。
结果:老年大鼠的下丘脑去肾上腺素含量升高,下丘脑视上核、旁视核甲细胞数量增多,乙细胞数量减少,GH细胞、LH细胞、FSH细胞减少。
生殖器官萎缩退化,胸腺萎缩,重量减轻。
1.3恐伤肾致病中医情志致病理论中有“恐伤肾”、“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之说。
1990年沈雁根据该理论建立惊恐伤肾肾虚证动物模型。
1.3.1猫吓鼠致肾虚将实验雄鼠放人小铁丝笼内,再将此小笼固定在装有一只大猫大笼中,猫与小鼠仅一网之隔且朝夕相对,每天上下午各拿两只活的小鼠喂猫示众,以此持续3周[4]。
1.3.2人吓猫致肾虚采用成年健康的雄性猫,请2名饲养员对2只猫进行人吓猫的实验。
每次上、下午各恐吓1次,每次30min [4]。
1.3.3炮竹吓狗致肾虚将实验成年健康家犬放在只能伸头转身的木圈内,四周木板均钉上尖锐长钉,每天14时在木圈上方放300响爆竹,连续处理30d[4]。